12 月 18 日適逢「移民節」,台灣各地有不少慶祝活動,成功人文講座於當天下午舉行開幕式,由成大副校長陳玉女代表成功大學歡迎遠道來訪的貴客,陳副校長也以其深厚的歷史學學養,提出對台灣移民社會的觀察,並對本屆講座主題及文學院未來發展寄予厚望。緊接著登場的是在成大光復校區中文系系館一樓文學院演講廳舉辦的專題演講。本場講座題目為:「中國精英與美國排華法案:波士頓 1905 年金氏家族事件中的種族歧視和階級特權」( “Chinese Elites and the US Chinese Exclusion Laws: Racial Discrimination and Class Privilege in Boston’s 1905 King Case” ),由鄧津華講座教授主講,並由成大華語中心主任暨台灣文學系教授吳玫瑛擔任主持人。
演講中,鄧津華教授以 1882 年美國通過排華法案以及 1904 年波士頓唐人街事件為社會背景談起,講述 1905 年中國金氏家族 4 位成員因赴美入境受阻,進而運用商界優勢及社會輿論等方式,在跨太平洋兩岸的中國和美國社會產生影響力,從而促使美國政府關注此事件,並進行官方行政面向的改革。鄧教授強調,金氏事件揭露排華運動核心的階級分層,因為此事件引發的行政改革,受益者仍是華人菁英,而非一般勞工階級。
鄧教授從 1882 年排華法案及 1905 年金氏家族事件的交叉分析中,觀察到彼時太平洋兩岸內外政策的矛盾現象─美國對中國移民採取「閉關」政策,而中國則是迎向「門戶開放」政策。鄧教授精闢的演講提醒我們,針對排華法案等涉及移民、種族和階級的問題,應著重交叉分析,在探討美國移民政策,也當思考其中的「國內」和「外國」關係勢力的連結,以挑戰本身的二元論述框架。
鄧津華教授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歷史系趙氏廷箴懷芳東亞文明講座教授(the T.T. and Wei Fong Chao Professor of Asian Civilizations,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USA)。目前研究重心為中國留學生與美國排華議題以及華裔美國女性的烹飪寫作。2017 年 2 月至 2018 年 3 月曾於麻省理工學院圖書館邁豪根畫廊(Maihaugen Gallery Exhibit)舉辦「中國留學生來到麻省理工學院:1877-1931」(China Comes to Tech: 1877-1931 )特展,並為此成立「 CHINA COMES TO MIT 」網站,紀錄早期中國留學生在麻省理工學院的求學概況。鄧津華教授研究涉及亞洲社會與文化、族裔與全球/跨國的辯證,以及婦女與性別研究。代表著作有《台灣的想像地理:中國殖民旅遊書寫與圖像1683-1895》及《混血歐亞:美國、香港與中國的雙族裔認同(1842-1943)》。
12 月 19 日上午,在光復校區歷史文物館登場的圓桌論壇由成大博物館副館長暨歷史學系教授陳文松主持,鄧津華教授擔任講評人暨與談人,成大考古所所長趙金勇則擔任協同與談人。本次論壇由 3 名來自成大文學院不同系所的年輕學者發表論文,成大中文系助理教授蔡林縉,以「移民,或是定居?:一個新疆的案例」為題,探討並重新審視「移民社會」與「定居殖民社會」的差異之處。成大台文系助理教授曾薰慧則透過訪談 36 位新住民單親媽媽,探討「危殆的母職:台灣跨國離異家庭中新住民單親媽媽的親職策略」,力求翻轉台灣社會對新住民離婚女性為「逃跑新娘」或「不負責任的母親」等過去的刻板印象。成大歷史系助理教授簡宏逸則以「不起眼的殖民者:近代初期閩南人擴張中的台灣」為題,以閩南殖民論述,重新觀看近代初期的台灣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