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集《诗经》三百,意在教人思无邪

“诗三百”,“诗”是《诗经》,就是后来由毛亨作传的《毛诗》,古时通常只称为《诗》。《诗经》有三百一十一篇,其中有六篇只有篇目而无诗辞,实际上是三百零五篇。在《史记•孔子世家》上说:“古者,诗有三千余篇,后经孔子删定为三百零五篇。”此处诗三百,也就是取整数而言。

《汉书•艺文志》上也说:“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在古代有专门采集诗的官员,为什么要采集诗呢?因为君王用诗来观察社会风气,知道自己时政的得失,而且来考察纠正自己的过失,这就是诗的意义。

“一言以蔽之”,“一言”就是一句,“蔽”字在古代注解有不同的解释:包咸注说“一言以当之”;郑玄注“一言以塞之”,这个“塞”就是回答的意思;韩李《论语笔解》是讲“一言以断之”;朱熹《论语集注》讲“一言以盖之”。为了容易理解,这一个“蔽”可以作概括讲,就是总括的意思。

三百篇的要义,可以总括在一句诗里,这一句诗就是“思无邪”。“思无邪”是《诗经•鲁颂•詗》篇中的一句诗,孔子引用它总括了三百篇诗的意义。

关于“思无邪”这一句话,也有不同的理解。刘宝楠先生在《论语正义》里,引用的是《说文解字》的解释,他说“思,容也”,思就是容的意思。后面接着解释说:“言心有所念,能容之也”,就是心里有了一个念头,能容纳这个念头,就叫思。接着他又引用顾宪成对诗的定义,解释说“诗者,思也”,诗就是思,思又是什么呢?后面接着解释说“发虑在心,而形之于言”,就是在心里,产生了一个思虑,产生了一个念头,用言语来表达就是诗。“思无邪”,按照这种解释的话,就是你的思想、念头,没有邪曲不正的地方。另一种解释就是李炳南老居士在《论语讲要》中引用的程树德先生在《论语集释》中的一种解释,他认为“思无邪”的“思”,是语气助词,没有实在的意义,什么是无邪呢?他又引用了郑浩《论语集注述要》,考据《诗经•国风•邶国•北风篇》里的一句诗“其虚其邪”,考据结果认为“邪”和“虚”,在古代是一个意思,所以“思无邪”就是无虚的意思。

因此,“思无邪”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三百篇的本意都是真情流露,无邪就是真情流露,这种讲法也很好。在朱熹的《论语集注》上,这个诗进一步阐发为:“凡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

凡是《诗经》上的章句,善的能感动触发人的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这个创也就是惩戒的意思。恶的可以惩戒人放纵的心志,使人的性情回归于正,而没有邪曲不正的地方,这就是诗的作用。我们都知道人有七情五欲,喜怒哀乐爱恶惧,很少有人能达到中和的状态,“中和”怎么来解释呢?《中庸》上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就是喜怒哀乐爱恶欲,还没有发出来时,就是中的状态,但是一般人都很难理解,也很难做到,说怎么可能没有喜怒哀乐爱恶欲呢?其实这个喜怒哀乐爱恶惧,全都是因为人心不正产生的,身有所忿憤,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喜怒哀乐之未发的那个状态,很少有人能够理解更难去达到,怎么办呢?那就退而求其次,求那一个和的状态。

什么叫“和”呢?《中庸》上讲:“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就是喜怒哀乐爱恶惧,这七情都发出来了,但是都没有过分,都符合礼的要求,这个时候叫中节。用礼来节度它,使它恰到好处,所以中国古人有一句话说:“发乎情,止乎礼。”这就是告诉我们,《诗经》中的话可以使人导归到情性之正,不偏离中和的状态。程子就曾说:“思无邪者,诚也。”什么是“诚”呢?对于初学人来讲“诚”就是放下自私自利做到大公无私。为公而不为私,这就叫“诚”,这是对一般初学人来讲的。

曾国藩先生在他的读书笔记中,也曾对“诚”下了一个定义,他说什么是“诚”呢:“一念不生是谓诚”,就是你心里根本没有动念,连起心动念都没有,这个时候才称为“诚”。很多人可能体会不到这种状态,就是没有妄想、分别、执著的境界,这就是“思无邪”,要达到这种境界就必须由浅人深,初学者可以改恶从善,进一步再放下自妄想、分别、执著。

所以中国古人有一句话说:如果你因为这个理,执著这个理而伤害了情理,这个理也就不圆满了。所以人学到一定的程度,就要学会放下执著,放下执著才能达到本真天然的境地。

宋儒范祖禹就说:“学者必务知要,知要则能守约,守约则足以尽博矣。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亦可以一言以蔽之。曰:‘毋不敬’。”“学者”,就是学道的人,要想成圣成贤,一定要知道抓住根本,凡事能抓住根本,就能很简便地去实行,一旦做到豁然通达,就能举一反三,施用无穷思。

中国古人做学问都是守约施博,术业专攻。虽然学得很简易,但施用起来却很广大。比如,汉代的五经博士都是专攻一门,一旦一经通达,便会经经通达。如果一部经不能通达,其他经也很难深人。

后面他讲,“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亦可以一言以蔽之。曰:‘毋不敬’”。作为经的礼仪有三百,作为具体的礼仪有三千,儒家是“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佛家也同样是如此,佛家是“三千威仪,八万细行”。都是从事上来炼心的,说到底还是修心,修一个恭敬心。“经礼三百,曲礼三千”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毋不敬”,就是一切恭敬,这就是礼的本质。所以中国人有句话说“恭近于礼”。只要你心存真诚就和礼很接近了。比如,你到了一个庄严肃穆的场合,自然不然就会轻手轻脚,谨慎戒惧,庄重肃穆了。

所以“诗三百”用一句话说就是“思无邪”。“思无邪”一是指心念没有邪曲不正的地方,一是指真情流露,这个就是思无邪。

--------------------正体---------------------

“詩三百”,“詩”是《詩經》,就是後來由毛亨作傳的《毛詩》,古時通常只稱為《詩》。《詩經》有三百一十一篇,其中有六篇只有篇目而無詩辭,實際上是三百零五篇。在《史記•孔子世家》上說:“古者,詩有三千餘篇,後經孔子刪定為三百零五篇。”此處詩三百,也就是取整數而言。

《漢書•藝文志》上也說:“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在古代有專門採集詩的官員,為什麼要採集詩呢?因為君王用詩來觀察社會風氣,知道自己時政的得失,而且來考察糾正自己的過失,這就是詩的意義。

“一言以蔽之”,“一言”就是一句,“蔽”字在古代注解有不同的解釋:包鹹注說“一言以當之”;鄭玄注“一言以塞之”,這個“塞”就是回答的意思;韓李《論語筆解》是講“一言以斷之”;朱熹《論語集注》講“一言以蓋之”。為了容易理解,這一個“蔽”可以作概括講,就是總括的意思。

三百篇的要義,可以總括在一句詩裡,這一句詩就是“思無邪”。“思無邪”是《詩經•魯頌•詗》篇中的一句詩,孔子引用它總括了三百篇詩的意義。

關於“思無邪”這一句話,也有不同的理解。劉寶楠先生在《論語正義》裡,引用的是《說文解字》的解釋,他說“思,容也”,思就是容的意思。後面接著解釋說:“言心有所念,能容之也”,就是心裡有了一個念頭,能容納這個念頭,就叫思。接著他又引用顧憲成對詩的定義,解釋說“詩者,思也”,詩就是思,思又是什麼呢?後面接著解釋說“發慮在心,而形之於言”,就是在心裡,產生了一個思慮,產生了一個念頭,用言語來表達就是詩。“思無邪”,按照這種解釋的話,就是你的思想、念頭,沒有邪曲不正的地方。另一種解釋就是李炳南老居士在《論語講要》中引用的程樹德先生在《論語集釋》中的一種解釋,他認為“思無邪”的“思”,是語氣助詞,沒有實在的意義,什麼是無邪呢?他又引用了鄭浩《論語集注述要》,考據《詩經•國風•邶國•北風篇》裡的一句詩“其虛其邪”,考據結果認為“邪”和“虛”,在古代是一個意思,所以“思無邪”就是無虛的意思。

因此,“思無邪”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三百篇的本意都是真情流露,無邪就是真情流露,這種講法也很好。在朱熹的《論語集注》上,這個詩進一步闡發為:“凡詩之言,善者可以感發人之善心,惡者可以懲創人之逸志,其用歸於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

凡是《詩經》上的章句,善的能感動觸發人的善心,惡者可以懲創人之逸志,這個創也就是懲戒的意思。惡的可以懲戒人放縱的心志,使人的性情回歸於正,而沒有邪曲不正的地方,這就是詩的作用。我們都知道人有七情五欲,喜怒哀樂愛惡懼,很少有人能達到中和的狀態,“中和”怎麼來解釋呢?《中庸》上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就是喜怒哀樂愛惡欲,還沒有發出來時,就是中的狀態,但是一般人都很難理解,也很難做到,說怎麼可能沒有喜怒哀樂愛惡欲呢?其實這個喜怒哀樂愛惡懼,全都是因為人心不正產生的,身有所忿憤,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

喜怒哀樂之未發的那個狀態,很少有人能夠理解更難去達到,怎麼辦呢?那就退而求其次,求那一個和的狀態。

什麼叫“和”呢?《中庸》上講:“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就是喜怒哀樂愛惡懼,這七情都發出來了,但是都沒有過分,都符合禮的要求,這個時候叫中節。用禮來節度它,使它恰到好處,所以中國古人有一句話說:“發乎情,止乎禮。”這就是告訴我們,《詩經》中的話可以使人導歸到情性之正,不偏離中和的狀態。程子就曾說:“思無邪者,誠也。”什麼是“誠”呢?對於初學人來講“誠”就是放下自私自利做到大公無私。為公而不為私,這就叫“誠”,這是對一般初學人來講的。

曾國藩先生在他的讀書筆記中,也曾對“誠”下了一個定義,他說什麼是“誠”呢:“一念不生是謂誠”,就是你心裡根本沒有動念,連起心動念都沒有,這個時候才稱為“誠”。很多人可能體會不到這種狀態,就是沒有妄想、分別、執著的境界,這就是“思無邪”,要達到這種境界就必須由淺人深,初學者可以改惡從善,進一步再放下自妄想、分別、執著。

所以中國古人有一句話說:如果你因為這個理,執著這個理而傷害了情理,這個理也就不圓滿了。所以人學到一定的程度,就要學會放下執著,放下執著才能達到本真天然的境地。

宋儒范祖禹就說:“學者必務知要,知要則能守約,守約則足以盡博矣。經禮三百,曲禮三千,亦可以一言以蔽之。曰:‘毋不敬’。”“學者”,就是學道的人,要想成聖成賢,一定要知道抓住根本,凡事能抓住根本,就能很簡便地去實行,一旦做到豁然通達,就能舉一反三,施用無窮思。

中國古人做學問都是守約施博,術業專攻。雖然學得很簡易,但施用起來卻很廣大。比如,漢代的五經博士都是專攻一門,一旦一經通達,便會經經通達。如果一部經不能通達,其他經也很難深人。

後面他講,“經禮三百,曲禮三千,亦可以一言以蔽之。曰:‘毋不敬’”。作為經的禮儀有三百,作為具體的禮儀有三千,儒家是“禮儀三百,威儀三千”。佛家也同樣是如此,佛家是“三千威儀,八萬細行”。都是從事上來煉心的,說到底還是修心,修一個恭敬心。“經禮三百,曲禮三千”用一句話來說就是“毋不敬”,就是一切恭敬,這就是禮的本質。所以中國人有句話說“恭近於禮”。只要你心存真誠就和禮很接近了。比如,你到了一個莊嚴肅穆的場合,自然不然就會輕手輕腳,謹慎戒懼,莊重肅穆了。

所以“詩三百”用一句話說就是“思無邪”。“思無邪”一是指心念沒有邪曲不正的地方,一是指真情流露,這個就是思無邪。

发布于 2020-01-05 0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