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化学

学科
展开 44个同名词条
收藏
0 有用+1
0
药物化学(Medicinal Chemistry)是建立在化学和生物学基础上,对药物结构和活性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研究内容涉及发现、修饰和优化 先导化合物 ,从分子水平上揭示药物及具有 生理活性物质 的作用机理,研究药物及生理活性物质在体内的代谢过程。
中文名
药物化学
外文名
Medicinal chemistry
基    础
化学和 生物学
研究对象
对药物结构和活性
内    容
发现、修饰和优化先导 化合物
任    务
获得新化学实体创制 新药

基本简介

研究药物的 化学结构 和活性间的关系( 构效关系 );药物化学结构与物理 化学性质 的关系;阐明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鉴定药物在体内吸收、转运、分布的情况及 代谢产物 ;通过药物 分子设计 或对 先导化合物 化学修饰 获得 新化学实体 创制新药。
药物化学
药物化学(Medicinal Chemistry)是一门发现与发明新药、合成 化学药物 、阐明药物 化学性质 、研究药物分子与机体细胞( 生物大分子 )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是药学领域中重要的 带头学科 。药物化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经典科学,具有坚实的发展基础,积累了丰富的内容,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研究内容

主要包括两点:1.已知 药理作用 并在临床上应用的药物,包括他们的制备方法。分析、确证质量控制,结构变换以及化学结构和药理活性之间的关系。2.从生物学和化学角度设计和 创新药物 ,主要研究药物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 物理化学 过程,从分子水平上揭示药物的作用机理和 作用方式
总之,药物化学的主要任务是探索、研究发现新的高效低毒、有益健康的药物,这也是药物化学发展的动力。

发展历程

本世纪药物化学的发展历程,可概括为几个阶段。19世纪末, 化学工业 的兴起,Ehrlich 化学治疗 概念的建立, 为本世纪初 化学药物 的合成和进展奠定了基础。例如早期的含锑、砷的有机药物用于治疗 锥虫病 阿米巴病 梅毒 等。在此基础上发展用于治疗 疟疾 寄生虫病 的化学药物。
本世纪30年代中期发现 百浪多息 磺胺 后,合成了一系列 磺胺类药 物。1940年 青霉素 疗效得到肯定,β内 酰胺 类抗生素得到飞速发展。 化学治疗 的范围日益扩大,已不限于细菌感染的疾病。随着1940年woods和FildeS抗代谢学说的建立,不仅阐明抗菌药物的作用机理,也为寻找新药开拓了新的途径。例如根据抗代谢学说发现 抗肿瘤药 利尿药 抗疟药 等。药物结构与生物活性关系的研究也随之开展,为创制新药和先导物提供了重要依据。30~40年代发现的化学药物最多,此时期是药物化学发展史上的丰收时代。
药物化学
进人50年代后,新药数量不及初阶段,药物在机体内的作用机理和代谢变化逐步得到阐明,导致联系生理、生化效应和针对病因寻找新药·改进了单纯从药物的显效基团或 基本结构 寻找新药的方法。例如利用潜效(Latentiation)和 前药 (Prodrug)概念,设计能降低毒副作用和提高选择性的新化合物。1952年发现治疗 精神分裂症 氯丙嗪 后·精神神经疾病的治疗,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非甾体抗炎药 是60年代中期以后研究的活跃领域,一系列抗炎新药先后上市。60年代以后 构效关系 研究发展很快,已由定性转向定量方面。 定量构效关系 (QSAR)是将化合物的结构信息、理化参数与生物活性进行分析计算,建立合理的 数学模型 ,研究构-效之间的量变规律,为药物设计、指导先导化合物结构改造提供理论依据。QSAR常用方法有Hansch线性 多元回归模型 ,Free-WilSon加合模型和Kier 分子连接性 等。所用的参数大多是由化合物 二维结构 测得,称为 二维定量构效关系 (2D-QSAR)。50~60年代是药物化学发展的重要时期。70年代迄今,对药物潜在作用靶点进行深入研究,对其结构、功能逐步了解。另外, 分子力学 量子化学 与药学科学的渗透,X衍射、生物 核磁共振 、数据库、 分子图形学 的应用,为研究药物与 生物大分子 三维结构 药效构象 以及二者作用模式,探索构效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先进手段,SD-QSAR与基于结构的设计方法相结合,将使药物设计更趋于合理化。
80年代初 诺氟沙星 用于临床后,迅速掀起喹诺酮类 抗菌药 的研究热潮,相继合成了一系列 抗菌药物 ,这类抗菌药和一些新抗生素的问世,认为是 合成抗菌药 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90年代初以来上市的新药中,生物技术产品占有较大的比例,并有迅速上升的趋势。通过生物技术改造,传统制药产业可提高经济效益,利用转基因动物-乳腺 生物反应器 研制、生产药品,将是21世纪生物技术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如今发展的 组合化学 技术,能合成数量众多的结构相关的化合物,建立有序变化的多样性分子库,进行集约快速筛选,这种大量合成和 高通量筛选 ,无疑对发现 先导化合物 和提高新药研究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70-90年代,新理论、新技术、学科间交叉渗透形成的新兴学科,都促进了药物化学的发展,认为是药物化学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时代。

发展现状

20世纪中、后期药物化学的进展和大量新药上市,归纳为三方面主要原因:(l)生命科学,如结构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 分子遗传学 基因学 和生物技术的进展,为发现新药提供理论依据和 技术支撑 (2)信息科学的突飞猛进,如生物信息学的建立, 生物芯片 的研制,各种信息数据库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便捷地检索和搜寻所需要的文献资料,研究水平和效率大为提高;(3)制药企业为了争取国际市场·投入大且资金用于新药研究和开发(R%26 amp ;D),新药品种不断增加,促进了医药工业快速发展。
不久我们将迎来 知识经济 的新世纪。 知识创新 ,技术创新,促进 科技进步 和经济发展将是面临的主要任务·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将日益得到发展·成为下世纪的活跃领域,这为防病治病,新药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药物化学与生物学科、生物技术紧密结合,相互促进,仍是今后发展的大趋势。

结构改造

1、提高药物对 靶部位 的选择性: 抗肿瘤药物 磷雌酚- 己烯雌酚 SMZ--N-酰基--谷氨酰衍生物。
2.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用油剂 给药 睾酮 制成 前药 氟奋乃静
3.改善药物的吸收:提高 生物利用度 增大 脂溶性
4.改善药物的 溶解性 阿昔洛韦 制成前药 苯妥英 成酯。
5.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增加选择性、延长 半衰期 、提高生物利用度。
6.发挥 药物配伍 作用。
结构修饰 常采用化学方法:半 合成法 简捷易行,但结构 变幅 受限;全合成法路线较长,但可大幅度改变结构,组合化学法便于高通量筛选。结构修饰亦采用添加前体的 生物合成 生物转化 等方法,还采用 基因工程 细胞工程 以及 组合生物合成 生物学方法 。根据需要与可能,对不同的抗生素进行多种多样的结构修饰,在扩展 抗菌谱 、增强 抗菌活性 、克服 耐药性 、改善 药物动力学 性能(如增强稳定性、提高 血药浓度 、延长 消除半衰期 )、降低毒副反应、以及适应制剂需要等方面都获得不小成绩。
成盐修饰:适于具酸性和 碱性基团 的药物
1、酸性药物的成盐修饰。
2. 碱性药物 的成盐修饰:脂肪 氨基 碱性强成 无机酸 盐,芳香氨基碱性弱作有机酸盐,降低毒性。
成酯及成酰胺
1、具 羧基 成酯: 布洛芬 萘普生
2.具羟基成酯:可延长药物的半衰期 甲硝唑 红霉素
3.具氨基成 酰胺 :增加药物的组织选择性 溶肉瘤素 氨基甲酰 化成 氮甲 别嘌醇 丝裂霉素
羰基 药物、开环、成环修饰
1、从天然资源中筛选先导化合物:2、活性代谢物中发现先导化合物: 地西泮 保泰松 。  3、组合化学4、 生命基础 过程研究过程中发现先导化合物。

研究方向

1. 天然药物 有效成分结构的鉴定及构效关系的研究:中国东北产植物中的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结构鉴定及活性的研究。天然药物的合成及构效关系的研究。抗癌、 抗病毒 、治疗 高血脂 心脑血管疾病 药物的研究。
2.天然药物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以研究天然药物化学为主要目标,通过提取、分离、纯化得到单体化合物成分,利用 波谱学 及化学手段进行结构鉴定;发现有生物活性的先导化合物及 有效部位 ;研究与开发创新药物。
药物化学
3.中药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研究内容包括中药中的有效成分提取、分离、结构鉴定等,重点在长白山 道地药材 新的药用部位及有效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生物活性研究主要在抗癌、抑菌、治疗 糖尿病 、高血脂、心血管疾病等的预防与治疗方面进行研究。
4. 靶向药物 系统研究 :为使药物能更好地被吸收,提高药物 生物利用度 和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设计研究 靶向药物系统,使药物通过与载体结合或被载体包埋,形成可在体内 可动性 的指向 靶组织 释药的 给药 体系,也就是利用载体 药物释放系统 改变药物的动力学过程,即主要改变药物的体内分布,仅使 药物作用 于病变部位的 靶细胞 ,而避免对 正常细胞 的作用。使药物在特定时间内,以预定的速率在机体特定部位释放一种或多种药物,并且可控制药物的 代谢速率
5.天然药物的结构鉴定及构效关系的研究:以中国特有的中草药和 天然产物 为主要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化学(主要为波谱学技术)和 生物学 两大学科的最新理论和实验技术,研究发现可能开发成为新药的先导化合物,并开展相关的 基础理论 研究。
19世纪末叶出现了一股寻找具有药用价值化学品的热潮。P·艾利希(Paul Ehrlich,1854—1915)是 化学疗法 的最热情的探索者之一。虽然他所作的研究工作可以追溯到19世纪70年代,但他所作的主要贡献却在20世纪才应用起来。当艾利希在 布雷斯劳 莱比锡 还是一名学生的时候,就对 染料 及它们对于活组织的作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的 表兄 C·威格特(Carl Weigert,1845—1905)教了他给细菌染色的技术。威格特并不是第一个把有色化合物作为生物 着色剂 的人;1875年在威格特用 甲基紫 着色显示 动物组织 内的细菌之前,人们将 铬酸 洋红 苏木精 用于同样的目的作法已有10年以上的历史了。各种不同的 染色法 细菌学家 和组织学家中间迅速地发展起来了。R·科赫(RoberKoch,1843—1910)把细菌对染料的反应作为辨别不同细菌的工具,H·C·J·格拉姆(Gram)在1884年介绍了他所采用的鉴别技术,其他许多科学家作出了进一步的贡献。
基于一些具体的染料对某些细菌或某种组织的选择性,艾利希(Ehrlich)得出这样一种见解:使用恰当的染料来治疗疾病应该是可能的。他于1887年证明了 亚甲基蓝 可使活 神经细胞 着色但不影响邻近的组织,同样地它能使某些细菌着色而对其它细菌无影响。能否找出某些染料,它可以附着在某一特定的生物体上,从而将该生物体杀死而又不损害宿主生物体细胞呢。
药物化学
1889年艾利希成为了 罗伯特·科赫 柏林 的传染病研究所的成员。1892年当E·冯·贝林(EmilVonBehring,1854—1917)发现医治 白喉 抗毒素 时,他已与E·冯·贝林建立了密切联系。艾利希同血清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他后来成为了在美因河畔 法兰克福 的国家血清研究所的所长。虽然他整天忙于血清生产和实验,他仍继续努力去寻找一种既对病原体有高度 专一性 而对 高等动物 又相对无毒的染料。他得到卡西乐化工厂的合作,为他提供在他们实验室里生产出来一些新化合物样品。此外由于乔治·施派尔-豪斯公司(GeorgSpeyer-Haus)在1906年建立,他得以置身于一群助手——化学家们和细菌学家们中间,进行化合物的合成和改性工作,并研究这些化合物对于 病原体 和动物的效应和作用。在早期阶段艾利希提出了他的具有 杀菌作用 侧链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设计一种具有 侧链 的分子而且对某一寄生菌有 互补作用 应该是可能的。用侧链的方法把这种分子附着到微生物体上。可能阻碍微生物的活动或者可能杀死微生物。既然这些侧链将只会作用于病原生物体而不会伤害 宿主细胞 ,因此设计这些有效的魔弹将是可行的。他的这些想法部分是受到 血清疗法 的成功的影响而产生的。在这里病原体本身刺激着那些使病原体死亡的特别活跃的物质的形成,而 不伤害 大多数宿主细胞。因为不可能造出许多有效的血清来治疗多种疾病,所以有必要发展化学疗法,制造出使寄生细菌致死的具有特效的化合物。
因为对一种生物体来说是有毒的某一 化学药品 差不多肯定会对其他细胞显示毒性,艾利希提出了 治疗指数 therapeutic index)作为保证化学药品使用的 安全标准 ,该项指数实质上是宿主动物所能忍受的最高剂量与有效治疗剂量之比。
早在20世纪初艾利希和志贺(清)。(洁)就发现 锥虫 红对治疗 锥体虫 所引起的疾病有特效。而F·E·P·梅斯尼尔(Mesnil)和M·尼科尔(Maurice Nicolle)则证明了 锥虫蓝 的疗效则更高。这些药物在治疗一些热带疾病如 昏睡病 和马锥体虫病方面取得了某些成功。1906年科赫(Koch)采用对 氨基 苯胂来治疗人类由锥体虫引起的疾病。该化合物是由贝尚(Bechamp)于1863年制备成功的,据信是 砷酸 的酰替 苯胺 。1905年 利物浦 的医生H·W·托马斯和A·布列恩尔(Breinl)在他们的报告中宣布该化合物具有毒杀锥体虫的作用;所以用对氨基苯胂(Atoxyl无毒的)这一名称,因为它对宿主并无毒性。艾利希知道砷和氮在 周期表 中属于同一族元素,因此对砷化合物极感兴趣;他证实了该化合物对锥体虫有作用,但发现它不能使用,因为它的毒性太强会损害视觉神经。他对贝尚所制备的对氨基苯胂的化学结构,表示怀疑,并提出了该化合物的正确结构。因为他对染料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所以他还提出,该结构会出现一个游离的氨基。
大约在这一时期,引起梅毒的生物体梅毒 螺旋体 (Treponema pal-lidum)被 E·霍夫曼(Hoffmann)和F·绍丁(Fritz Schaudinn)发现。绍丁指出,该生物体(一种螺旋体)与其说是细菌,倒不如说它更具有 原生动物 的特征。艾利希设计了能在患这些疾病的 子和老鼠身上作试验的一些新的砷化合物。从 偶氮基 在锥体红这样的染料中是一个有疗效的单元这一点出发,他运用 推理方法 假定 三价砷 可能比 五价砷 更为有效,正如在对氨基苯胂中所发现的一样。他的化学师A·伯塞姆(Alfred Bertheim)制备了这些化合物;发现阿撒司丁(对 乙酰胺 苯胂酸 )是治疗锥虫病实验的特别有效的物质。第418号化合物,即胂苯甘氨酸被证明更为有效。更多的化合物在实验室里被合成出来,并在他的日本助手羽田佐八城(Sahachiro Hata)的指导下进行了试验。1909年用606号化合物治疗梅毒获得成功。该药物后来在市场上销售时名为洒尔佛散或胂凡纳明。后来在1912年又有一种更方便的化合物914——新洒尔佛散被研制出来了。使用这些砷制剂的治疗法很快就被介绍开来。虽然新洒尔佛散并不是没有缺点,但40年代前,在有效的抗生素仍未被用来治疗 梅毒 的时期内,它一直是医治这种疾病的标准药物。 含砷制剂 成为 特效药 这一成功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极乐观的情绪。认为化学工业可以制造类似的各种化学治疗药剂。然而一切热情又变成了失望。因为对那些有疗效的化合物的研究结果并不能使人知道应该如何合成各种分子,使之对某些疾病既有特效而又不会对宿主有害。除了拜尔205和几样其它化合物外,在1910年—1930年之间在研制 化学治疗剂 方面几乎没有获得真正的成功。
拜尔205即日耳曼宁,在1920年被采用为治疗 非洲 昏睡病的特效药。日耳曼拜尔公司(在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中这家公司的美国的分支机构被查封并被迫改为一个独立的公司)在这些药品被严格限制的情况下弄到这些药品,因而被指控为一直利用药品作为一种政治武器来帮助德国收复失去的殖民地。 巴斯德研究所 (Pasteur Insti-tute)的 E·福尔诺(Ernest Fourneau,1872—1949)尽管是在未获得 专利权 和拜尔公司拒绝为他的研究提供药品的情况下,还是把这种化合物鉴定出来了。一群科学家连同不列颠染料公司在解决上述的困难题中也起了积极的作用。通过查阅战前德国的专利文献,福尔诺得知他们对复杂的 尿素 衍生物进行了大量研究。在这些公开 专利文献 里还有证据进一步表明:如今对于由一些酰胺键合氨基苯甲酰基和 萘胺 苯磺酸端基有很大兴趣,就像对锥虫染料的兴趣一样。通过一种测试分析排除了几百种可能的化合物之后,范围缩小到25种,并对每种化合物都进行了合成以及生物和化学方面的实验。其中的一种福尔诺309被证实具有拜尔205所具有的杀锥虫能力,无毒性并具有 化学稳定性 。与巴斯德研究所设法弄来的56mg德国产品相比较的结果证明,两种化合物是完全一样的,德国人拒绝承认这两种化合物是一样的;福尔诺309在英国和美国获得专利权,该化合物对早期昏睡病有显著疗效,但对晚期昏睡病却无能为力。1919年W·A·雅各布斯(Walter Abraham Jacobs)和 洛克菲勒 医药研究所的 M·海德尔伯格(Michael Heidelberger)证实了 锥虫砷胺 对影响 中枢神经 的系统的晚期 昏睡病 具有疗效。

发展趋势

任何学科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经济建设要求以及相关学科的促进分不开的。早期的药物化学以化学学科为主导,包括天然和 合成药物 的性质、制备方法和质量检测等内容。随着科技发展, 天然药物化学 、合成药物化学和 药物分析 等学科相继建立。现代药物化学是化学和 生物学科 相互渗透的综合性学科。主要任务是创制新药、发现具有进一步 研究开发 前景的先导物。
研究内容主要有:基于生命 科学研究 揭示的 药物作用 靶点(受体、酶、 离子通道 核酸 等),参考天然 配体 或底物的结构特征·设计药物新分子,以期发现选择性地作用于耙点的新药;通过各种途径和技术寻找先导物,如 内源性活性物质 的发掘,天然 有效成分 或现有药物的结构改造和优化,活性 代谢物 的发现等,其次计算机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CADD)和 构效关系 也是药物化学的研究内容。如今 信息科学 迅猛发展,利用各种数据库和信息技术,比如Reaxys,可广泛收集药物化学的文献资料,有利于扩展思路,开拓视野,丰富药物化学的内容。
药物化学既要研究 化学药物 的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又要了解药物用于人体的生理 生化 效应和毒 副反应 以及构效关系才能完成它的任务。有人比喻,如果现代 药物化学是一只鼎,那么支撑这只鼎的分别是化学、生物学科和 计算机技术 。创制新药是涉及多学科·多环节的探索性系统工程·是 集体研究 的成果,基于药物化学首先要发现先导物,为后续学科研究提供物质基础,在研究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药物化学在药学科学领域处于 带头学科 的地位。Burger的名著《药物化学》现已改为(药物化学与药物发现)(Medicinal Chemistry and Drug Discovery),以突出药物化学的任务是创制新药和发现先导物,从而达到促进 医药工业 发展,保护人类健康的目的。
另外,分子力学和量子化学与药学科学的渗透,X衍射、生物核磁共振、数据库、分子图形学的应用,为研究药物与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药效构象以及二者作用模式,探索构效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先进手段,现认为 SD QSAR 与基于结构的设计方法相结合,将使 药物设计 更趋于合理化。对受体的深入研究·尤其许多 受体亚型 的发现,促进了 受体激动剂 和秸抗剂的发展,寻找 特异性 地仅作用某一受体亚型的药物,可提高其选择性。如β和α 肾上腺素受体 及其亚型阻滞剂是治疗 心血管疾病 的常用药物; 组胺 H2受体 阻滞剂能治疗胃及 十二指肠溃疡 。内源性脑啡酞类对 阿片受体 有激动作用,因而呈现镇痛活性,如今阿片受体有多种亚型(如δεγηκ等)为设计特异性 镇痛药 开拓了途径。
随着对酶的三维结构、 活性部位 的深入研究,以酶为记点进行的酶 抑制剂 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例如通过干扰 肾素 (Renin)- 血管紧张素 (Angiotensin)- 醛固醇 (Aldosterone)系统调节而达到降压效用的血管紧张汞 转化酶 ( ACE )抑制剂,是7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 降压药 。一系列的ACE抑制剂如 卡托普利 依那普利 · 赖诺普利 等已是治疗 高血压 心力衰竭 的重要药物。3羟基-3-甲戊二酰 辅酶A (HMG-CoA) 还原酶 抑制剂,对防治 动脉粥样硬化 、降血脂有较好的疗效。 噻氯匹定 可抑制血栓素合成酶·用于防治 血栓形成 。离子通道类似于活化酶存在于机体的各种组织,参与调节多种 生理功能 。70年代末发现的一系列 钙拮抗剂 (Calcium Antagonists)是重要的 心脑血管 药,其中二氢砒锭啶类研究较为深入·品种也较多,各具药理特点。发现的钾通通调控剂为寻找抗高血压、抗心纹痛和I类 抗心律失常药 开辟了新的途径。 细胞癌变 认为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 基因表达 失调和细胞无限增殖所引起的,因此可将 癌基因 作为记点,利用 反义技术 (antisense technology)抑制细胞增殖的方法,可设计新型 抗癌药
80年代初诺氟沙星用于临床后,迅速掀起喹诺酮类抗菌药的研究热潮,相继合成了一系列抗菌药物,这类抗菌药和一些新抗生素的问世,认为是合成抗菌药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发现许多活性多肽和 细胞因子 ·如心钠素(ANF)是80年代初从鼠心肌 匀浆 分离出的 心房肽 ,具有很强的利尿、降压和调节 心律 的作用, 内皮舒张因子 (EDRF) NO 是同时期证实由 内皮细胞 分泌具有舒张血管作用的物质,其 化学本质 后证实是 一氧化氮 (Ho)。它是调节 心血管系统 神经系统 免疫系统 功能的细胞信使分子,参与机体的多种生理作用,90年代后,有关NO的研究已成国际的热点。NO供体和NO合酶抑制剂的研究正方兴未艾·将为心血管 抗炎药 等开拓新的领域。
90年代初以来上市的新药中·生物技术产品占有较大的比例,并有迅速上升的趋势。通过生物技术改造传统制药产业可提高 经济效益 ·利用 转基因动物 乳腺 生物反应器 研制、生产药品·将是21世纪生物技术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发展的组合化学技术,能合成数量众多的结相关的化合物,建立有序变化的多样性分子库,进行集约快构速筛选,这种大量合成和高通量筛选,无疑对发现先导化合物和提高新药研究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70-90年代, 新理论 ,新技术、学科间交叉淮透形成的 新兴学科 ,都促进了药物化学的发展,认为是药物化学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时代。
本世纪中、后期药物化学的进展和大量新药上市,归纳为三方面主要原因:(l)生命科学,如 结构生物学 、分子 生物学 分子遗传学 、基因学和生物技术的进展,为发现新药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2)信息科学的突飞猛进,如生物信息学的建立,生物芯片的研制,各种信息效据库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便捷地检索和搜寻所需安的文献资料,研究水平和效率大为提高,制药企业为了争取国际市场,投入大且资金用于新药研究和开发( R&D ),新药品种不断增加,促进了医药工业快速发展。
不久我们将迎来知识经济的新世纪。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将是面临的主要任务·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将日益得到发展·成为下世纪的活跃领域,这为防病治病,新药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药物化学与生物学科、生物技术紧密结合,相互促进,仍是今后发展的大趋势。

教材介绍

药物化学
药物化学(Medicinal Chemistry)是建立在多种化学学科和 生物学科 基础之上,设计、合成和研究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药物的一门学科。研究内容涉及发现、发展和鉴定新药,以及在分子水平上解释药物及具有 生物活性 化合物的作用机理。此外,药物化学还涉及药物及其有关化合物 代谢产物 的研究、鉴定和合成。药物化学部分主要包括药物的名称、 化学结构 理化性质 及构效关系等方面内容,是 执业药师 必备的 药学专业知识 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要求】
药物化学
1.掌握常用药物的名称、 化学名称 、化学结构、理化性质、用途及重要药物类型的构效关系。
2.掌握药物在贮存过程中 可能发生 的化学变化及其化学结构和稳定性之间的关系;以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3.掌握一些重要药物在体内发生的与代谢有关的化学变化及与生物活性的关系。
4.熟悉以 光学活性 体供药的药物的 立体化学 结构、生物活性特点及命名。
5.熟悉上市的新药的名称、化学名称、化学结构和用途。
6.了解各类药物的发展史和最新进展。
7.了解影响药效的一些结构因素,药物化学修饰的目的和方法,新药开发的途径和方法。
二、药物化学教材介绍
市场上流通使用的《药物化学》教材或参考书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以介绍篡改新药物 研究与开发 为主要内容,讲述药物化学基本原理、 药物设计 理论与实践、与之有关的生物学、 药理学 知识,它们强调药物化学这一门学科主要任务是新药研发的教科书;后一种是以介绍药物的 化学本质 、化学特征、体内外的化学变化、药物分子与集体作用机制的化学本质为内容的教科书。前者主要以培养研究人员为使用对象,所以更适合作为研究生教学用书,后者则主要适合 药学 专业的本科生使用,也为相关专业提供基本的药物化学知识。
上面的关于药物化学教辅资料的分类,与其它很多学科都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一个遵循 客观规律 的过程。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就更大。知道了“为什么这样”,“怎么做”就有种水到渠成的感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