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推荐
犯傻的蟠桃  ·  javascript - Getting ...·  1 年前    · 
阳光的警车  ·  JavaScript 之 ...·  1 年前    · 

宏观经济学·第16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

第16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

从上一章可以看出,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未必相交于充分就业点(失业-在LARS左边),也就是说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外界干扰而造成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的移动是非常常见的,这样就会造成y和p的变化,即失业和通货膨胀。(y减少就是失业,p增加就是通货膨胀,y减少和p增加同时发生就是“滞胀”)

第一节 失业的描述

一、失业的定义与衡量

失业率: 劳动力中没有工作而又在寻找工作的人所占的比例,失业率的波动反映了就业的波动情况。

(失业人数占总劳动力的百分比)

二、自然失业率和自然就业率

(一)自然失业率: 经济社会在正常情况下的失业率,它是劳动市场处于 供求稳定 状态时的失业率,这里的稳定状态被认为是: 既不会造成通货膨胀也不会导致通货紧缩的状态。

注意: 自然失业率是说劳动力市场供求稳定的失业率,最重要的四个字——供求稳定!供求稳定≠供求相等,也就是说稳定状态不是指整个市场的劳动力需求和劳动力供给相等,如果是的话,那就不存在失业了。那供求稳定是啥呢?就是说供给一直是稳定的(不变的),需求也是稳定的(不变的),因为失业=需求-供给,那么失业也是不变的。

那么通俗来说: 自然失业率其实就是稳定不变的失业率 ,也就是说上个月的失业率是5%,下个月的失业率还是5%,这就是自然失业率;换句话说就是失业的人数是固定的,假设上个月100个人失业,下个月还得100个人失业,99个人失业或者101个人失业都不叫自然失业。

那么找到工作的人数必定等于失去工作的人数,因为失业的人数是固定的,假设如果原本失业的人中有3个人找到了工作,为了保持自然失业率(不变的失业率),那原来有工作的人中就必须有3个人失业。

(二)自然失业率的表示方式(公式推导)

N:劳动力(假定不变) E:就业者人数 U:失业者人数 l:离职率(每个月失去自己工作的就业者比例) f:就职率

则N=E+U,失业率:

为了维持不变的失业率,找到工作的人数必定等于失去工作的人数:

fU=lE,又E=N-U

则 fU=l(N-U)=lN-lU

fU+lU=lN

(f+l)U=lN

故,即为自然失业率

自然失业率取决于离职率l和就职率f:离职率越高,自然失业率越高;就职率越高,自然失业率越低。.

(三)自然就业率 :与自然失业率相对应的就业率,即充分就业量除以劳动力总量所得到的比率。

一个经济的自然失业率与自然就业率 之和 为100%。这意味着知道两者中的一个,就可以推知另一个。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然失业率和自然就业率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在不会产生混淆的情况下,一些西方文献将它们统称为自然率。

三、失业的经济学解释

(一)市场出清(—供求均衡) :价格具有充分的灵活性,(看不见的手)能使 需求和供给 迅速达到 均衡(相等) 的市场。在出清的市场上,没有定量配给、资源闲置,也没有超额供给或超额需求。

一般来说,没有大的经济波动的情况下(疫情、天灾、经济危机),都能市场出清,可以理解为当不能达到市场出清的时候,就说明社会有大的波动了

求职者是劳动供给角度

(二)失业的经济学解释

1.古典失业理论——市场出清(均衡)条件下:供等于求

古典经济学家始终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可以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解决各种矛盾,因此经济社会中不存在失业,充分就业是一个始终存在的倾向。针对自1825 年第一次经济危机之后西方社会经常存在的大量失业现象,古典经济学家认为这些失业属于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的范畴,而不是真正的失业,只是生产过程中局部的、暂时的失调,而不是真正的对劳动力需求的不足,因而这些失业的存在并不能否认社会常态是充分就业。

在竞争性、市场出清的均衡状态下,只存在自愿失业

(1)自愿失业 :不愿意在现行的工资水平下工作导致的失业。?

(2)非自愿失业 :愿意接受现行的工资水平,由于劳动供给大于劳动需求导致的失业。

2.凯恩斯失业理论——大萧条(有效需求不足 供过于求) 市场波动 非均衡条件下

劳动力数量N,劳动力价格/工资率W。劳动需求曲线DD,劳动供给曲线SS。市场均衡点E,工资水平为W*。

a.描述的是在竞争性的、市场出清的均衡状态下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一般情况:

此时厂商愿意雇用接受市场工资水平为W*的合格工人,雇用的数量为NE。在W*的工资水平上,另有数量为N*-NE的工人,他们虽愿意工作,但要求较高的工资。由于这部分工人不愿意在现行的市场工资率下工作,所以他们被认为是 自愿失业 的。在现行工资率下,自愿失业者可能更偏好闲暇或其他活动,而不是工作。他们可能属于摩擦性失业,也可能正在寻找第一份工作;他们可能是生产率较低的劳动力,相对于较低收入的工作,他们更愿意享受福利和失业保险。

b.描述的是非出清的劳动市场情况,说明没有伸缩性(具有刚性/非灵活性)的工资下存在的非自愿失业。

一次经济波动使劳动市场工资过高,劳动的价格是W**而不是均衡工资/市场出清的工资W*。

在过高的工资率下,寻找工作的合格工人的数量大于提供的工作职位数。愿意在工资W**下工作的工人数量是N2,而企业愿意雇用的数量则为N1。由于工资高于市场出清水平,于是出现劳动供给过剩,N2-N1表示的是这部分 非自愿失业 的失业者的数量。在劳动力供给过剩的情况下,企业雇用劳动力时将会提出更严格的技能要求,雇用最有资格、最有经验的劳动者。

第二节 失业的原因(失业的类型)

一、失业的类型

摩擦性失业(“空窗期”) 、结构性失业(“没能力”)、周期性失业(“萧条期”)

(一)周期性失业(凯恩斯失业“衰退”“萧条”) :由于整体经济的支出和产出水平下降,即经济的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

本书前面所介绍的宏观经济模型或理论实际上已对周期性失业的原因作出解释。本节重点考察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的原因。

(二)摩擦性失业: 由于一些原因(部门转移、工作搜寻/匹配…),工人在工作搜寻过程中所引起的失业。

部门转移: 需求在不同行业和地区之间的构成变动。随着产品需求的变动,对生产这些产品的劳动需求也在变动。

主要由工作变动引起,短期性、局部性。

(三)结构性失业 :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

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

通俗来说,就是想工作但是没能力,所以失业。举例:IT行业刚兴起时,互联网行业需要大量的人才,岗位有大量空缺,而夕阳行业又逐渐退出市场造成人员失业,从夕阳行业失业的这些人员面对着这些大量空缺的IT行业也只能看着,因为他们没有技能胜任。(为啥叫结构性失业,结合上面说的例子,因为这种失业往往发生在“结构转型”时期,比如从农业时代转向手工业时代,从手工时代转到工业时代,从工业时代转到信息时代)

重要来源: 工资刚性 (wage rigidity),即工资不能调整到使劳动市场的供给等于需求从而消除失业的水平。

本章第一节图(b)已经说明了没有伸缩性的工资,即工资刚性如何导致失业。在那里只是解释非自愿失业。由于结构性失业与非自愿失业会有重合和交叉,因此该图形也可以解释结构性失业。在工资刚性的情况下,工人失业并不是因为他们不积极寻找最适合于他们个人技能的工作,而是因为愿意工作的人数与可以得到的工作人数之间存在根本性的不匹配。在现行工资水平下,劳动供给量超过劳动需求量,所以许多工人只是在等待招工。

工资刚性的原因:西方学者——最低工资法、效率工资和工会的垄断力量。

第三节 失业的影响与奥肯定律

一、失业的影响

社会影响和经济影响

二、奥肯定律

(一) 奥肯定律说明的是 实际国内生产总值y 失业率u(经济周期中失业变动和产出变动) 之间的关系。

(二)奥肯定律的内容 :失业率每高于 自然失业率 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 2个百分点。(通俗来说,失业率每增加1%,实际GDP将减少2%)

假定经济的自然失业率为6%,如果实际失业率为8%,高于6%的自然失业率2个百分点,则实际GDP就将比潜在GDP低4%左右。

在宏观经济学中,GDP偏离其潜在值的百分比被称为GDP 缺口

(三)公式:

式中,y为实际产出;yf 为潜在产出;u为实际失业率;u* 为自然失业率;为大于零的参数。

(四)奥肯定律的重要结论 :实际GDP必须保持与潜在GDP同样快的增长,以防止失业率的上升;如果政府想让失业率下降,那么,该经济社会实际GDP的增长必须快于潜在GDP的增长。

理解:①防止失业率上升(也就是u不变):u*为自然失业率肯定是不变的,失业率不变就是u不变,那么u-u*不变,也就是说等式右边是一个常数,也就是说是一个不变的常数。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会进步,人口会增加,所以潜在产出会增加,如果想让不变,那y (实际GDP)一定要和有相同速率的增长。

②让失业率下降(也就是u不变):u*为自然失业率肯定是不变的,那么u下降就是相对于之前那个不变的失业率(u*) 下降了,那么u-u*为负,-a (u-u*)为正,所以y-为正,那么y>,也就是说实际GDP要高于潜在GDP。

三、反失业的政策

治理摩擦性失业的政策:完善劳动力市场

治理结构性失业的政策:人力资本投资

治理周期性失业的政策:需求管理

1、刺激总需求可缓解周期性失业损失

2、调控工资水平,降低真实工资,有利于缓解古典型失业,同时刺激总需求使产出水平不致降低

3、改进劳动力市场,增加人力投资,提供完善的信息,有利于缓解摩擦性、技术性、结构性等失业

4、政府培训。大多数失业者是无技术或半技术工人

第四节 通货膨胀的描述

一、通货膨胀的数据(不重要)

二、通货膨胀的衡量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 :一个经济中的 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

(二)通货膨胀的衡量(通货膨胀率)

1.宏观经济学用 价格指数 来描述整个经济中的价格水平。第十二章

常涉及的价格指数主要有GDP 折算指数、消费价格指数 CPI和 生产者价格指数 PPI。

①价格指数: 以某个时期为基期,以后各个时期股票平均价格同基期价格相比计算出的百分数

②消费价格指数: 不同时期为购买一篮子商品所支付的成本的价格指数。这一篮子商品通常包括食品、衣服、住房、燃油、交通运输、学费及其他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商品和服务。

③生产者价格指数: 作为衡量生产原材料和中间投入品等价格平均水平的价格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是对给定的一组商品的成本的度量。它与CPI的一个不同之处在于,它包括原材料和中间产品。

2. 通货膨胀率: 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

三、通货膨胀的分类

(一)按照价格上升的速度 :温和的通货膨胀、奔腾的通货膨胀,超级通货膨胀。

温和的通货膨胀指每年物价上升的比例在10%以内;奔腾的通货膨胀指年通货膨胀率在10%以上和100%以内;超级通货膨胀指通货膨胀率在100%以上。

(二)按照对不同商品的价格影响的大小: 平衡的通货膨胀,非平衡的通货膨胀。

平衡的通货膨胀即每种商品的价格都按相同比例上升;非平衡的通货膨胀即各种商品价格上升的比例并不完全相同。

(三)按照人们的预期程度: 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预期到/惯性的通货膨胀。

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即价格上升的速度超出人们的预料,或者人们根本没有想到价格会上涨;并不是所有的通货膨胀都是可以预期的。在一个开放世界中,由于影响价格水平变动的因素多种多样,并且变化莫测,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通货膨胀都是不可预期的。

第五节 通货膨胀的原因

关于通货膨胀的原因,经济学家提出了种种解释,大致分为三个方面:① 传统货币数量论, 强调货币(量)在通货膨胀过程中的重要性;②用 总需求与总供给 来解释,包括从需求的角度和供给的角度;③从 经济结构因素 变动的角度,即所谓结构性通货膨胀。

一、作为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

货币数量论解释通货膨胀的 基本思想 :每一次通货膨胀背后都有 货币供给 的迅速增长。钱不值钱——通货膨胀

这一理论的出发点是如下所示的交易方程:

费雪方程式 ①:MV=Py 记住公式即可,应试不考理解

M货币供给量,V货币流通速度(流通了几次),p价格水平,y实际收入水平(理解为产品数量-产出=收入-价值)。

等式左边的MV可以理解为总支出(总需求),等式右边的Py为社会的名义收入水平。由于经济中对产品与劳务支出的货币额即为产品和劳务的总销售价值,因而方程的两边相等。

e.g.假定整个世界仅有两人,仅有的100元货币供给在A手中,B能生产面包。双方交易:B得到了100元,100元流通了1次——100×1=100×1

关系式②:π=

π为通货膨胀率; 为货币增长率;为产量增长率;为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率。则通货膨胀来源于三个方面,即货币流通速度、货币增长和产量增长。

一般假定货币流通速度不变,则有:

关系式③:π=

同时,在长期内,实际产量的增长率固定不变。

因此,在长期内,货币供给增长率的变化一对一地导致通货膨胀率π的变化。

e.g.货币供给按每年7%的速度增长,且实际产量按每年4%的速度增长,则该经济每年的通货膨胀率将是3%。

(二)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1.定义 :又称 超额需求通货膨胀 ,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

供给表现为市场上的商品和服务,需求表现为用于购买和支付的货币,因此这种通货膨胀又称为“ 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 ”。

y-总产量(国民收入),AD可弯曲

2. 图形解释 :(答题时可只解释正常区域)

AS起初呈水平状,则当总产量较低时,总需求的增加不会引起价格水平的上涨。当总产量达到y1以后,继续增加总需求,就会遇到生产过程中所谓的 瓶颈现象 ,即由于劳动、原料、生产设备等的不足而使成本提高,从而引起价格水平的上涨。

AD继续提高时,AS开始向右上方倾斜,价格水平逐渐上涨。当总产量达到充分就业的产量yf时,整个社会的经济资源全部得到利用。价格从P1上涨到P2和P3的现象被称作 瓶颈式的通货膨胀

在达到充分就业的产量yf以后,总需求继续增加,但总供给不再增加,AS呈垂直状。这时总需求的增加只会引起价格水平的上涨。例如,总需求曲线从AD3提高到AD4时,它同总供给曲线的交点所决定的总产量并没有增加,仍然为yf,但是价格水平已经从P3上涨到P4,这就是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总结:当需求曲线 AD 向上移动的过程中,供给保持不变时,价格水平逐渐上升。

(三)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又称 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 ,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显著的上涨。

把推动通货膨胀的成本因素归结为 工资 利润 两个方面,所以,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理论又分为两种:

  1. 工资推动通货膨胀理论
    工资推动通货膨胀 是指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造成的过高工资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
    把这种工资和价格的螺旋上升运动,即 工资—价格螺旋 视为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把 工会的存在所导致的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 视为通货膨胀的根源。
  2. 利润推动通货膨胀理论

利润推动通货膨胀 是指 垄断企业和寡头企业 利用市场势力谋取过高利润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

如果市场是垄断市场或寡头垄断市场,垄断企业和寡头垄断企业就可以利用其垄断的优势,通过控制产量和提高产品价格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这必然会推动价格水平上升,并使价格水平的上升速度超过生产成本的增长速度,从而引发通货膨胀。

滞涨: 不利的供给冲击(如石油价格的上涨)推动了成本上升,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左方移动,其结果会出现滞胀。

(四)结构性通货膨胀(了解意思即可)

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在既不存在需求拉动,也不存在成本推动的情况下,仅仅是由于 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化 也可以导致价格水平持续、显著的上涨,引发通货膨胀,这就是结构性通货膨胀。

这种理论认为,通货膨胀的起因不在于需求增加或成本上升,而在于经济结构本身所具有的特点。

从经济结构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来看,国民经济中各个部门各具特点且千差万别,这是导致结构性通货膨胀的根源。在现代社会,由于资本和技术在不同的经济部门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现代社会的经济结构很难使资本和技术从一个部门流转到另一个部门。

但是,货币工资的增长速度通常是由生产率较高的部门、处于发展上升阶段的部门和开放度较高的部门决定的。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在工会追求工资均等化和公平原则的压力下,在劳动市场竞争的作用下,那些劳动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发展缓慢处在衰退阶段的部门和非开放的部门,其工资的增长速度会向生产率提高较快、正处于上升期和开放度高的先进部门看齐,使整个社会的货币工资增长速度具有同步增长的趋势。如果整个社会的工资增长速度都向那些先进的经济部门看齐,势必会导致全社会的工资增长率高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平均增长率,这必然会导致价格水平的普遍上涨,从而引发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就是结构性通货膨胀。

(五)通货膨胀的持续

通货膨胀螺旋 :一旦出现通胀预期,即使导致通胀的初始原因消失,通胀也有自行持续下去的趋势。通胀预期会导致工资和生产资料价格上升,使企业成本增加,从而又导致更高的价格水平。

第六节 通货膨胀的成本 (给整个经济带来的后果、影响)

一、 预期到的通货膨胀成本

  • 菜单成本: 价格调整的成本。高通货膨胀使得企业经常的更换自己的报价,从而产生了成本。
  • 鞋底成本: 通货膨胀率高,使得名义利率提高,人们的实际货币余额需求量减少,需要更经常去银行,不方便程度提高,也即鞋底成本。
  • 税收扭曲: 许多税规没有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从而改变了个人所得税负担。
  • 相对价格变动导致的资源配置不当: 高的通货膨胀改变了相对价格,从而引起资源配置中的微观经济无效率。
  • 混乱与不方便: 物价水平经常变动会引起生活不便。

二、 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成本

  • 不确定性的增加。 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增加了经济中的不确定性,从而影响个体储蓄、投资以及就业的劳动量等决策,这会导致经济效率降低。
  • 不合意的财富的再分配。
    • 通货膨胀不利于靠固定的货币收入维持生活的人,那些靠变动收入维持生活的人,则会从通货膨胀中得益;
    • 通货膨胀对储蓄者不利;
    • 通货膨胀导致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发生收入再分配。


  • 相对价格变动性的增加。 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有可能急剧增加相对价格的变动性。带来经济的低效率和资源的不当配置。

第七节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

一、菲利普斯曲线的提出

在以横轴表示失业率,纵轴表示货币工资增长率的坐标系中,画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这就是 最初的菲利普斯曲线。 通货膨胀率=货币工资增长率-劳动生产率增长率

菲利普斯曲线 :反映失业率u和通货膨胀率Π关系的曲线。

设u*代表自然失业率,则可以将简单形式的菲利普斯曲线表示为:Π=-a(u-u*)

参数a衡量价格对于失业率变动的反应程度,a为正数,-a为负数。

u>u*时, 实际失业率 > 自然失业率 ——失业率上升,Π为负:失业率u上升,通货膨胀率Π下降;

u<u*时,Π为正:失业率u下降,通货膨胀率Π上升。

二、菲利普斯曲线的推导(最初:经验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说明了,经济在短期中出现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的组合是由于 总需求冲击 导致 总需求曲线的移动使 经济 沿着短期总供给曲线变动

菲利普斯曲线是从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AD-AS 模型)中推导出来的:

前因:产品与劳务 总需求的增加 引起产量增加,价格水平上升。产量增加意味着就业增多,从而失业率降低。另外,价格水平上升意味着通货膨胀率上升。

三、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

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一种“替换关系”(trade-off),即用一定的通货膨胀率的增加来换取一定的失业率的减少,或者,用后者的增加来减少前者。

具体而言,一个经济社会先确定一个社会临界点,由此确定一个失业与通货膨胀的组合区域。如果实际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组合在组合区域内,则社会决策者不用采取调节行动,如在区域之外,则可根据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示的关系进行调节。

在图16-12中,假定当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在4%以内时,经济社会被认为是安全的或可容忍的,这时在图中就得到了一个临界点,即A点,由此形成一个四边形的区域,称其为 安全区域 ,如图中的阴影部分所示。

如果该经济的实际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组合落在安全区域内,则决策者无须采取任何措施(即政策)进行调节。

如果实际通货膨胀率高于4%,例如达到了5%,即图16- 12中的B点,这时根据菲利普斯曲线,经济决策者可以采取 紧缩性政策 ,以提高失业率为代价降低通货膨胀率。从图中可以看到,当通货膨胀率降到4%以下时,经济的失业率仍然在可忍受的范围内。

如果经济社会的失业率高于4%,例如为5%,即图16- 12中的D点,这时根据菲利普斯曲线,决策者可以采取 扩张性政策 ,以提高通货膨胀率为代价降低失业率。从图中可以看到,当失业率降到4%以下时,经济的通货膨胀率仍然在可忍受的范围内。

四、牺牲率和痛苦指数

牺牲率的概念: 为了使通货膨胀率降低一个百分点而必须放弃的一年实际GDP的百分点数 如果一个经济的牺牲率为5%,则意味着该经济的通货膨胀率每下降1个百分点,该经济一年的GDP必须牺牲约5个百分点。

用失业来表示牺牲率 :根据奥肯定律,失业率变动1%,会使得GDP变动2%。因此,在牺牲率为5%的条件下,通货膨胀率降低1%,则要求周期性失业大约上升2. 5%。

试图 计量失业与通货膨胀的政治效应 的一种方式被称为 痛苦指数 ,它被定义为: 痛苦指数=失业率+通货膨胀率

西方一些学者认为,如果一个经济的痛苦指数水平低或趋于下降,可以说明政府政绩较好;反之,如果该经济的痛苦指数水平高或者趋于上升,则说明政府的政绩较差。

五、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一般默认是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

①传统 的菲利普斯曲线 Π=-a(u-u*)

②附加预期 的菲利普斯曲线 ——按预期与实际发生的时间间隔长短:①短期( 未特意强调长期时默认短期 )②长期

随着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的爆发,通货膨胀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出现了 高失业与高通胀并存 的现象,即 滞胀现象 。现实状况不再支持菲利浦斯的论断,作为经验规律的菲利浦斯曲线崩溃了,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出现了。

1968年,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提出了菲利普斯曲线分析的一个重要缺陷,即它忽略了影响工资变动的一个重要因素: 工人对工资的预期(预期通货膨胀) 。当劳资双方谈判新工资协议时,他们都会对新协议的通货膨胀进行预期,并根据预期的通货膨胀率相应地调节名义工资。根据这种说法,人们预期通货膨胀率越高,名义工资增加得越快。由此,弗里德曼等人提出了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概念,这里的“短期”是指从预期到需要根据通货膨胀做出调整的时间间隔。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预期通货膨胀率保持不变时,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曲线。

可以向右下方倾斜,也可以向右上方倾斜——取决于Π、Πe相对大小。

(Π-Πe)=-a(u-u*)

Π=Πe- a(u-u*)

站在通货膨胀发生点上回望,Π实际(现在),Πe表示预期通货膨胀率(过去)。第二个式子被称为 现代菲利普斯曲线或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①当 实际通货膨胀率 等于 预期通货膨胀率 时,失业处于 自然失业率水平 。(通俗解释:当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完全准确时,失业率就不会变,也就是说不会有新的人失业)

注意 :可以将自然失业率定义为 非加速通货膨胀的失业率 。在式中,当πe=π时,u=u*,这意味着当经济的通货膨胀既不加速也不减速时的失业率即为自然失业率。一般地,这一自然失业率的定义是西方学者使用最普遍的一个定义。

②当预期通货膨胀率小于实际通货膨胀率时,失业率小于自然失业率水平。(通俗解释:当预期的通货膨胀率比实际的通货膨胀率高时,也就是你预期通货膨胀率是3%,而实际通货膨胀率达到5%,那就意味着现实情况比你想的更糟,就相当于你拿到手里的钱能买到的东西比你预想的少,就相当于实际工资比预想的低,老板的雇佣成本降低,增加生产,失业率降低)

③当预期通货膨胀率大于实际通货膨胀率时,失业率大于自然失业率水平。(通俗解释:当预期的通货膨胀率没有实际的通货膨胀率高时,即你预期通货膨胀率是5%,而实际通货膨胀率只有3%,意味着现实情况没你想的那么糟,相当于你拿到手里的钱能买到的东西比你预想的多,就相当于实际工资比预想的高,老板的雇佣成本增加,减少生产,失业率增加)

六、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按照一些西方学者的说法,在长期中,工人将根据实际发生的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预期,工人 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实际的通货膨胀率迟早会一致 ,工人会要求改变货币工资以使其实际工资不变,从而通货膨胀不会起到减少失业的作用,二者不存在替代关系,所以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 垂直的线

而且在长期中,经济社会能够实现充分就业,经济社会的失业率将处在自然失业率的水平。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 从长期来看,政府运用扩张性政策不但不能降低失业率,还会使通货膨胀率不断上升。

通货膨胀并不是越低越好——保持在合理区间(美国加息 英国加税) 温和:3%-10%

发布于 2023-03-07 17:13 ・IP 属地四川

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