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讽刺漫画历史二三事
近段时间,法国遭遇了密集的伊斯兰恐怖主义袭击,面对了来自整个穆斯林世界的愤怒和抵抗,而整个事情的导火索就是那些一张一张小小的讽刺漫画,那些 冒犯伊斯兰先知 的讽刺漫画。
几张图画怎么会有如此大的威力掀起这般惊涛骇浪,一个誓死抵抗,一个拼力维护。
本篇文章小编将为你讲述讽刺漫画在法国的历史发展和其反对宗教的那些事情,希望大家能从中得到些许启发。
讽刺漫画的由来
讽刺漫画是通过草图,铅笔笔画或通过其他艺术图纸以简化或夸张的方式显示其主题特征的渲染图像。这种将事物的面貌进行夸张变形的处理也是讽刺常用的一种传统手法。
法语中讽刺漫画写作“caricature”,是将意大利词语“caricatura"进行法语化得到的,其拉丁词根为”carricare,意思为“加载”,18世纪初开始在英国和法国使用流行,后法国人将该词根和漫画肖像的概念结合起来,在19世纪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讽刺漫画也成为了一种带有论战目的的表现手法。
最早的讽刺漫画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时代一些肖像画、古希腊时期一些花瓶上的图案、以及庞贝时期一些房屋墙壁上的绘画。
中世纪时期,讽刺漫画大多以教堂外面或者里面的雕塑的方式呈现,比如奇形怪状的人物,或者具有象征性意义的虚构的动物等。
到了16-17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讽刺漫画通过木版画的印刷方式被用作反对教权的宣传手段,经常被插在小册子的内页,或者印在传单和海报上。
在各种社会危机时刻,讽刺漫画越来越与政治相挂钩,开始了爆发式发展。
在这里为大家列举几个重要的时期和一些代表作品。
法国大革命
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转折点,在1789年至1792年就出现了1500多套木版画,这种基于现实的巨大需求也造成了越来越多的出版机构的相继出现,大量的版面被用来刊载具有讽刺意味的漫画。
1791年由
雅克·波诺姆
(Jacques Bonhomme)创作的讽刺宗教的漫画《1791年教皇简函(Bref du Pape en 1791)》极具代表性,当时
宗教庇护六世
(le Pape Pie VI)谴责国民议会通过的《教师的公民组织法》,这是一项针对法国教士的法案,根据此法,法国国内的所有罗马天主教教堂都隶属于法国政府。
(漫画中,教皇简函被用来擦屁股,人物的目光看向观众,会心一笑,对罗马教廷来说极其重要的文件与粪便混在一起,讽刺意味淋漓尽致)
1793年,救国委员会(Comité de Salut Public)要求大量生产木版画和讽刺漫画“
来唤醒公众的思想,让他们意识到共和国和自由的敌人是多么的凶残和可笑
”,同样,保皇派这一队也大量出版反对大革命的讽刺漫画来予以回击。
讽刺漫画成为了一种
政治语言
。
波旁复辟和七月王朝
在拿破仑时期,讽刺漫画在法国慢慢衰落,但在欧洲其他各个地方开始繁盛起来,拿破仑想要打造他政治及军事上的天才人设,却被英国人拿来当作讽刺漫画的素材,推翻其霸权形象。
直到 波旁复辟 和 七月王朝初期 ,在法国,讽刺漫画又迎来了像当年大革命时期那样的飞跃发展。其中最具代表意义的是讽刺漫画家 奥诺雷·杜米埃 (Honoré Daumier)和 查尔斯·菲利蓬 (Charles Philipon)的作品。
查尔斯·菲利蓬也是《漫画》杂志的创办人,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家现代意义上的政治漫画杂志。1932年菲利蓬又创办了每天出版的漫画日报《喧哗》,对政府进行猛烈的攻击和控诉,在巴黎引起了轰动,成为了法兰西人民心目中的英雄和真理的代言人。
(奥诺雷·杜米埃《高康大(Gargantua)》1831)
(1831年,查尔斯·菲利蓬将国王路易·菲利浦的脑袋化成了梨子形状的漫画)
奥诺雷·杜米埃的作品让讽刺漫画进入了更多大众的视野,他攻击政府的腐败和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因为《高康大》这张讽刺国王的漫画被判入狱6个月。
查尔斯·菲利蓬也因其这幅《梨》的漫画被法院以“ 侮辱国王 ”的罪名遭到起诉并被判有罪。在那个年代,大众的受教育程度还是很低,但这些漫画以渲染力极强的图像将国王丑陋的一面直接印在在了大众的脑子里。以至于在1848年 二月革命 的时候,人们在大街上游行要推翻国王 路易·菲利普一世 的时候,都是这样喊的: “ 共和国万岁,打到软梨子(Vive la Republique, à bas poire molle) ”,可见当时查尔斯·菲利蓬的漫画是有多么的深入人心。
19世纪末-20世纪
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可以算得上是讽刺漫画发展的黄金阶段。一个是印刷技术上的进步,为漫画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881年颁布了新闻自由法,保护那些漫画的创作者,给予了他们自由创作和表达的空间。
可能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像法国这样喜欢和使用如此多的讽刺漫画及批评文章了,而且其中一些画作还获得特殊的地位,就比如说1898年由 伊曼纽尔·珀雷 (Emmanuel Poiré)在费加罗报上发表的一幅漫画:
这幅漫画的创作背景正值德雷福斯事件,是19世纪末发生在法国的一起政治事件,一名名叫
阿尔弗雷德·德雷福斯
的法国
犹太裔
军官被判叛国,在当时的法国社会引发了严重的冲突和争议,后来终于在1906年德雷福斯获得平反成为了国家英雄,可以参考2019年由
罗曼·波兰斯
基导演的影片《我控诉(J'accuse)》,由该事件改编而成。
这幅漫画创作在平反之前,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图配文“ 千万不要谈论德雷福斯事件 ”,下图配文“ ...他们谈论了... ”,反映出当时法国社会对 德雷福斯事件 (隐藏的其实是对犹太人)两种明显不同的态度,以至于在家庭用餐讨论都会引发如此之大的冲突。值得一提的是漫画创作者本人还是反对杜雷福斯这一阵营的。
现在这幅漫画好会被使用来说明一些引发社会各层关心的争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但谁都不说服不了谁。
德雷福斯事件
可以称作讽刺漫画历史的一次顶点,讽刺新闻报刊之间为坚持自家的立场相互攻击,而且还有专门为此次事件而创立的新的报刊:Psst和Le Sifflet,讽刺漫画也在当时被大量的创作和应用来表达各自的观点。
(当时刊物上发表的关于德雷福斯事件的讽刺漫画)
在法兰西这片土地上,讽刺漫画伴随言论自由经历了数百年的历史,从革命、反革命、人民起义、战争、到修宪立法,从被专制制度镇压到如今受法兰西共和国法律保护的合法且神圣的地位,它成为了衡量国家自由言论的标尺,折射的是人类自由精神之光芒。
直到现在讽刺漫画依然活跃在各个媒体和刊物上,以政治时事紧密相连。
神的形象与讽刺漫画
犹太教,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基督新教和东正教)以及伊斯兰教,这世界三大宗教都为
亚伯拉罕系一神教
,只信奉唯一的神,然而它们在对神的形象描绘上却不尽相同。
犹太教没有任何关于威雅图像的或者礼拜的形象描绘,就算是用作教育目的的也没有,他们的神没有任何需要,属于没可见形象的抽象神,近乎无人称及无位格
伊斯兰教与犹太教相似,禁止为神造像,禁止对先知进行具象化描绘,无论是神圣化和亵渎化,他们认为,先知穆罕默德是人,而不是神,如果将先知具像化会诱导人们崇拜凡人,影响真主安拉的地位。
不像基督教,在教堂内随处可以看见神的形象,神享受人们为他们供奉,装扮。神通过圣母玛利亚化身成了基督,既然神自己已经从不可见的状态显现出来,让大众瞻仰和触碰,就再也没有抽象的障碍来阻挡塑造神的肖像了。
最早的反宗教漫画可以追溯到基督教出现的初期,在 罗马帕拉尼山 的一个墙壁上发现了一幅雕刻画,上面基督被画成了驴头钉在十字架上,究竟是由谁画的,已经无法考证,但这个可以算作是第一幅已发现的反宗教讽刺漫画。
基督教对
神的具像化
使得这成为了招致嘲讽亵渎的自然原因,没有图像就不会有亵渎神明的风险。
虽然经过五六百年的时间,基督的形象广泛流传,但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有过口头言语上对基督的亵渎,但对基督形象的攻击却几乎没有,正式的反对基督教的讽刺漫画出现的时间其实晚很多。
从宗教改革到法国大革命,反基督教的讽刺漫画真太多太多了,小编在这里就只简单的给大家看一些图片。
比较来看,我们其实可以感觉到现代反宗教讽刺漫画的内容并没有比前面几个世纪的更辛辣,更具攻击性,甚至还可能更“柔和”
默罕默德讽刺漫画
近些年来,由讽刺漫画被批亵渎宗教引起的轰动也越来越多,其中很大一部分针对的是基督教,很小一部分针对的是伊斯兰教以及犹太教。
2005-2006年间《日兰德邮报》穆罕默德漫画事件,2015年《查理周刊》事件,以及今年的萨缪尔老师被斩首一案,这些无不是由于触及到 先知默罕默德形象 而引发的暴力事件。
为什么
以同样的夸张且冒犯的讽刺漫画方式去嘲弄各党派政客,富人阶层,基督教,犹太教甚至共产主义集权,却只有在
亵渎冒犯伊斯兰先知
这一点上,事情会以纯粹暴力和超出边界和的方式被穷追猛打,受到如此之大的关注?
有些人认为 :这是言论自由超出了应有的界限,在“捍卫言论自由”与“尊重他人宗教”之间没有找到一个适当的平衡点。
有些人认为 :对抗天主教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法国政教分离原则,在复制适用到伊斯兰教时,产生了不适应性和矛盾冲突。
有些人认为 :伊斯兰教先知禁止具像化在穆斯林世界或许毫无争议,但想要在他们以外的世俗世界也享有这种完全超越评判的特权和豁免与世俗化的祛魅进程背道而驰。
有些人认为 :这是西方后现代文明与伊斯兰文明之间的冲突,西方世界用其建立起来的法律和自由的普世价值,去套用处于弱势的伊斯兰文明身上,西方的这种价值固化挑起了所谓的“文明/野蛮”的对抗。
小伙伴你们是怎么认为的呢?
「END」
欢迎关注鄙人公众号:热点法国,与你分享法国的时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