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开春,华为“天才少年”迎来一位新人,缪老师整理了过去4年间入围这项人才计划的20人完整名单,总结出六个规律:
人数逐年减少、不再宣传薪酬、男性占据主导、不拘一格用人、院校有所偏爱、专业聚焦未来
。
下面我就详细聊聊这六个规律,最后附加
背景介绍
和
趋势判断
。
一、人数逐年减少
从2019年到2022年,共有20位“少年英雄”入围华为“天才少年”计划,
2019年9位,2020年6位,2021年4位,2022年到目前为止只有1位
。数量一年比一年少,这与当初推出这项人才计划时,媒体报道的宏伟图景相比,似乎有不小的出入。当年的设想我暂且按下不表,留在第七部分详细说明,先来说一说
入围人数缩减的背景
。
客观地说,近几年的贸易战让华为损失惨重,
芯片断供、剥离荣耀品牌和高端手机市场(5000元以上)份额大幅缩减
都对华为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同时,全球疫情导致经济疲软。在内外交困之下,华为能重金张榜招贤,已经很令人钦佩了。
一句话总结:入围人数在减少,追求质量更重要。
二、不再宣传薪酬
2019年和2020年,共有15人入围“天才少年”计划,他们签约所获的薪酬都在媒体上进行了公布。2019年的
左鹏飞、钟钊、秦通
三人和2020年的
彭志辉、张霁、刘大一恒
三人,都拿到了顶格年薪182-201万。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后两年的情况。
2021年入围的四人,只有
廖明辉
的顶格年薪和
武敏颜
的超百万年薪在媒体上有所披露,其他两人的年薪都没有确切消息可查。把没有公布的3人排除在外,其他17人的年薪如果按照本档最高额度计算,已经接近2600万。由此推断,
排除中途有人退出,或者调低年薪的情况,20人总年薪应该在3000万左右
。
一句话总结:薪酬宣传更低调,百万年薪不会少。
三、男性占据主导
20位入选者中,2020年入围的
姚婷
是第一位女性入围者。2021年,
武敏颜
成为第二位女性入围者。其他的18位入围者都是男性。华为“天才少年”的招聘网上有该项计划的六大领域:
联接、人工智能、智能终端、云与计算、智能汽车、智能制造
。
从20位入选者的研究领域和毕业专业(具体专业分析在第六部分)来看,基本都与以上六个领域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由此可见,目前这些领域的研究中,男性研究者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一句话总结:高新科技领域,男性占据主导。
四、不拘一格用人
从名单中不难看出,
2019年入围的9名“天才少年”,全部都是博士
。2020年,彭志辉成为第一位入选该人才计划的硕士,而且还拿到了顶格年薪,让人忍不住竖起大拇指。同年,丁聪和张子杰以本科生身份入围,令人侧目。2021年,武敏颜也以本科身份入围。
名单中的20人,有16位博士,1位硕士,3位本科生
。
值得注意的还有,2020年入围的
张霁,本科毕业于武昌理工学院
,这是一所民办本科院校,他从华中科技大学博士毕业,拿到顶格年薪,用实力演绎了什么叫“英雄不问出处”。2022年入围的
林田,大一的时候,绩点只有1.8
,也是一位“后进生”。但是他在大三“逆袭”,绩点接近满分4.0。
一句话总结:努力,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五、院校有所偏爱
作为华为“娘家”的
华中科技大学
,素来是“天才少年”频出。2019年2人,2020年2人,2021年2人,连续三年有6人入围。作为一所理工类强校,华中科技大学的计算机和软件人才频出,在就业市场上备受用人单位青睐。
其他“天才少年”的履历中,
全部都有原“985工程大学”的影子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
一句话总结:名校不是唯一出路,但名校总能给你更多的选择。
六、专业聚焦未来
来看看“天才少年”们的专业背景和研究领域吧,2019年的9人中,
左鹏飞
是计算机博士;
钟钊
本科是软件工程,博士智能识别;
秦通
本科自动化,博士机器人;
李屹
是数学;
管高扬
是软件;
贾许亚
是计算机;
王承珂
是电子信息;
林晗
是计算机;
何睿
是数学。
2020年的6人中,
彭志辉
是人工智能;
张霁、刘大一恒、姚婷、丁聪、张子杰
都是计算机。2021年的4人中,
廖明辉
是计算机视觉;
武敏颜和江奎
是计算机;
周满
是信息安全。2022年的
林田
是电子信息方向。
一句话总结:学习计算机、软件、数学、电子、人工智能等专业,入围“天才少年”几率大。
七、背景以及趋势
“天才少年”计划是任正非2019年提出的,他在经营管理团队内部讲话中提到,当年将从全世界招收20-30名天才少年,第二年再招200-300人。他把这些“天才少年”比喻为泥鳅,期待
“这些人像泥鳅一样,钻活我们的组织,激活我们的队伍”。
时过境迁,回头看“天才少年”计划的执行,无疑与当年的预期有不小的差距。展望未来,受限于内外部环境,
短期内“天才少年”计划很难有大规模的拓展,每年的招收人数应该还是个位数,薪酬能否达到最初允诺的条件(分三档,顶薪201万元,底薪89.6万元)也未可知
。
人数逐年减少、不再宣传薪酬、男性占据主导、不拘一格用人、院校有所偏爱、专业聚焦未来
。对华为“天才少年”们的分析,多少可以带给我们一些启发:
与其抱怨多多,不如立刻努力;面对未来世界,选好几个专业;顶级院校出身,总会有些优势
。
你会让孩子以华为“天才少年”们为榜样吗?你是否看好华为的未来?你认为“天才少年”能够刺激华为的组织进步吗?来评论区聊聊吧。
关注我,看更多教育观点。原创不易,期待你的点赞、评论和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