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初,据国外媒体报道,发改委批准了投资达200亿美元的山东省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烟台裕龙岛4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

该项目规划总产能达6000万吨/年,主要用于生产乙烯、芳烃等化工原料。其中一期设计原油加工能力为 2000万吨/年,将于2024年底投入运营。

这是山东省自从2018年以来,逐步计划整合民营独立炼厂的最重要一步,据悉首批整合的地炼包括滨阳燃化,中海精细化工,玉皇石化,金石沥青等。

至此,曾在中国石化行业叱咤风云的山东地方炼厂,已正式开启退出历史舞台的步伐。

长期以来,山东都是中国经济大省,2019年GDP高达71067.5亿元,排名稳居前三。

在这顶荣耀之下,金属冶炼和加工、石油和石化、农副产品和造纸是支撑山东经济的几大基石。

石油石化行业更是功不可没,其行业经济总量达到了3万亿元之巨,占整个山东省经济总量的40%以上。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山东有61家,其中和石油加工相关的企业就多达17家。

山东也一直是我国名副其实的第一炼油大省。2018年山东省汽油、柴油、 燃料油 等产量均位居全国各大省份首位。2018年山东省生产汽油2788.6万吨,位居全国第一位,几乎相当于辽宁、广东汽油产量之和。

而支撑起这众多第一的,就是山东省内数量众多的地方炼厂。根据数据显示,目前山东省原油一次加工能力为2.1亿吨/年,占全国原油总加工能力的28%。而这其中,地方炼油产能就高达1.3亿吨/年,占全国地炼总产能的70%。

地方炼油厂,简称“地炼”,是相对于国营等主营炼厂而言,其发展起源于1998年我国石油石化行业的“南北分治”。石油行业重组成立了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两大公司,二者以黄河为界,黄河以南15个省自治区的石油石化生产企业、成品油运输管道以及销售公司、加油站等归中石化,黄河以北11个省自治区的相应资产归 中石油

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两大公司业务重组后,对地方性小炼厂区别性的进行关停并转,加工能力在100万吨/年以上的炼厂大多划归两大国有石油公司,而100万吨/年以下的小炼油企业选择保留了82家,这就是日后的“地炼”;沥青厂、溶剂油厂和润滑油厂等交由地方政府管理;其余则予以关闭。

由于这些企业普遍规模较小,不同于持续购买原油的大买家,他们都是断断续续购买原油,购买量从十来万吨到百万吨不等。因此被人们形象的称为“茶壶”。

依托于山东境内的当时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以及地方政府宽松的政策支持,山东各地炼厂蓬勃发展,支撑起了山东炼油能力的一大半壁江山。

据山东省工信厅副厅长孔庆成介绍说,山东拥有全国70%以上的地炼工厂,炼油总产能达2.1亿吨,产能聚集规模仅次于美国大休斯敦地区(2.7亿吨)、日本东京湾沿岸(2.2亿吨),是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

“油品炼化看山东,山东还得看地炼。”山东共有地炼企业53家,一次原油加工能力1.3亿吨/年。其中,原油加工能力300万吨(含)以下企业占60%,产能5070万吨;300万~500万(含)企业只占20%,产能4210万吨;500万吨以上企业仅6家,产能3660万吨。

这些地炼之所以能够存在并得到发展,无外乎是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灵活的经营、自主定价权所致。

很多炼厂都是地方政府重要财政收入的来源,也是当地发展经济、安置就业人员的主力,部分炼厂甚至存在政府参股,因此地方炼厂在银行贷款、土地批复甚至税费抵扣方面均能享受一些照顾,这也是保证地炼企业降低运营成本,得以长期在三桶油的阴影下生存的重要秘诀。据了解,地炼市场平均每吨地炼汽、柴油价格比主营炼厂价格便宜1000元以上。

以东营为例,东营区的海科,万通,龙源,神驰,垦利区的垦利石化,利津县的利华益,广饶县的正和,华星,河口区的富海,三区两县两百多万人饭碗与之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它还支撑了化工,物流,机械制造等附属产业,很难想象,一旦离开了地炼,这诸多的问题如何解决。

2003-2008年是山东地炼兴起的高峰期,在政府的支持下,以直馏燃料油作为主要原料起家,从2004年开始发展迅猛。到2008年,单单青岛海关就已经超过广东全省的燃料油进口总量。据澎湃新闻报道,10年前经营过小炼厂的潍坊人张兴照回忆:“那时候地炼行业赚钱太容易,政府审批和管理相对宽松,赚钱赚到不好意思。”

2018年的山东富豪榜数据显示,在山东富豪群体中,石化行业是最能催生富豪的产业,石化行业催生了40多位富豪,东营是全省富豪最多的地级市,这也与其境内密布的地炼企业有关。

然而到了2018年,自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的、长达2年多的国际低油价结束,国际原油价格持续高位运行,随着油价的再度飙升,地炼企业“油荒”更加严重,众多企业停产,有消息称近四成山东地炼企业出现亏损。

归根结底,山东地炼经营出现困境,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地炼自身缺乏竞争力,原料受限,且产品销售渠道不畅。

自身竞争力不足。山东多数炼化企业处于价值链中低端,产业结构单一,炼油化工一体化程度低,缺乏大型乙烯和芳烃设备,以及高端石化产品。汽柴油、石脑油等初加工产品占比80%以上,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下游高端石化产品严重短缺,乙烯50%依赖进口,芳烃57%依赖进口。

原料受限,无法保证购买到长期稳定的原油。与央企相比,山东地方炼化企业很难获得优质的轻质原油,而多数是质量较差、加工困难的重油。在山东地方炼化企业原料构成中,轻质原油占24.4%,劣质重油占75.6%。劣质重油粘度高、密度大、出油率低,并且硫含量、残炭值、金属含量高,为满足成品油质量升级要求,需要对重油进行加氢预处理、催化重整,还要对汽柴油进行加氢精制,加工难度相对较大,并且汽煤柴油产率只有50%左右。央企由于加工品质较好的管输原油,因此加氢负荷较小,加工难度相对较小。如,中国石化济南炼油厂加工的大部分是胜利油田临盘采油厂的石腊基原油,不仅汽柴油产率高,而且还能够生产高质量的润滑油;中国石化青岛炼化公司每吨原油的汽煤柴油产率达70%以上,比山东地方炼化企业产油率高出20%。

成品油销售渠道不畅。受成品油批发、零售政策以及加油站布局限制,地方炼化企业以前炼化出的成品油只能卖给两桶油,因此其销售网络建设起步晚、空间小、不完善,很少能自行零售,大幅压缩了地方炼化企业的利润空间。自商务部发布的《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于2007年1月1日施行后,山东地方炼化企业开始建设加油站,目前已经建成500余座,分布在东营、滨州、泰安、枣庄、临沂、菏泽、德州、威海等地,甚至发展到了江苏、河北等省,但这和两桶油动辄2万多座加油站相比,仍是九牛一毛。

税费改革雪上加霜。自2014年8月1日起,全国成品油经销企业开具的增值税发票将纳入防伪税控系统汉字防伪版管理,也许意味着“倒票时代”的结束,地炼逃税的口子被扎紧了,灰色收入不再。消费税也自2014年11月开始连调三次,上涨至汽油1.52元/升,柴油1.2元/升。此次调整后,我国成品油中的税收占比大约提升至44%-45%。对于炼燃料油企业来说已经完全无利润可言。

税费改革,堵住地炼“灰色”盈利的口子,而增加的消费税负,对地炼是雪上加霜的打击。

环保政策日益严格,油品升级加重了负担。近年来的环保政策压力下,部分设备不达标、生产能力不足的小型地炼企业面临关停的风险,除此之外油品升级也是一大笔投入。

2014年1月1日起,山东省全面供应国四标准汽油;2015年1月1日起,全面供应国四标准柴油;2018年1月1日起,全面供应国五标准汽、柴油。不考虑前期装置投入,油品质量每上升一个级别,就要增加420元/吨的脱硫成本,炼厂需要承担210元的成本,这对原本便艰难度日的地炼来说,可谓伤口上又撒了一把盐。

银行信贷收紧,资金链断裂。地炼一直是负债率较高的模式运行,有的甚至达到80%-90%。而2014年随着地炼亏损面增加,银行对其贷款授信也一度收紧,很多企业资金链断裂,面临破产。位于山东滨州的博兴石化下属天宏新能源贸易公司和上海燃料油品贸易公司,先后由于资金链断裂申请破产,三角债、民间担保、互保互贷等问题波及部分担保企业。

而国家的宏观政策上,提倡今后重点发展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淘汰落后的炼化中小产能,这对山东地炼也越来越不利。

2015 年国家发改委提出的《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明确提出,将推动产业集聚发展,重点建设包括大连长兴岛、江苏 连云港 、广东惠州等在内的七大石化产业基地。这七大石化产业基地堪称世界级的炼化基地,其规模之大在国内也是前所未有。单个炼厂的平均炼油规模在 1500 万-2000 万吨/年的级别。

而产能占国内总产能 1/4 以上,被称为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的山东,却不在七大石化产业基地的规划当中。

特别是,2019年开始,恒力集团下属的大连恒力石化2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以及浙江石化4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一期项目陆续投产,二者都是七大石化产业基地项目,在地理位置上优势明显,一南一北把山东地方炼厂夹在了中间,使得地炼大省山东将面临着来自南北的冲击。

除了中石油中石化两强压顶,更大规模的民营炼化企业南浙化、北恒力入盘抢食之外,外资巨头也纷纷加入国内炼化行业,巴斯夫、 埃克森美孚 都要在广东上马独资的石化项目,山东地炼已是强敌“三面环伺”,整合迫在眉睫。

2018年,山东省印发《关于加快七大高耗能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志在整合一盘散沙、乱象丛生的地方炼厂,明确到2022年,将位于城市人口密集区和炼油能力在300万吨及以下的地炼企业产能进行整合转移;到2025年,将500万吨及以下地炼企业的炼油产能分批分步进行整合转移,全省地炼行业原油加工能力由目前的1.3亿吨/年压减到9000万吨/年左右。

2019年8月份,东营、淄博、日照、德州、滨州等地9家地炼企业达成整合意向,迈出了实际执行的第一步。

2019年9月,山东省颁布《关于推进全省地炼企业产能整合转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方案》,首次对地炼产能的退出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细则,包括行业内企业之间的担保贷款、职工安置、产能交易、税收分配都做出安排,甚至土地和排放指标都给出具体方案。

细则明确提出了产能置换标准为不低于1:1.25的减量目标。按这一标准,山东地炼未来至少淘汰4500万吨产能,而山东省内300万吨以下的炼能合计4610万吨,大致数字相当。细则明确2022年前完成整合转移的地炼合计22家,其中50%集中在东营。不在整合转移计划内的企业,如不符合一体化标准,结局应是被拆除。

在此背景下,山东才抛出在烟台裕龙岛建设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的方案,就是本文开头提到的获批项目。

虽然走过雨,走过风,好不容易走到现在,但山东地炼,已不得不说再见。

本文来源:石油360

温馨提示:转载上述内容,旨在资讯交流分享,仅供读者参考,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对文中陈述、观点等持中立态度。如需转载交易中心原创内容,请注明转载来源“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感谢!欢迎大家留言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