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两年在不可抗力造成的影响下,文化产业对社会发展的价值也今非昔比,尤其电影在当今似乎也被忽视了其意义所在,地位越来越显得鸡肋。但我们要庆幸还有《刺杀小说家》这样的敢于破局的作品,期待这样的电影尝试会越来越多。
文
脑洞人
01.
贺岁档选择看《刺杀小说家》是很纠结的安排,而评析《刺杀小说家》更纠结。事实上在看片之前,笔者还真去读了下作为原著的短篇小说。
作家双雪涛写的这个故事是否像很多书迷所述,有深刻的哲学思考和历史隐喻。
大致读罢笔者只觉通篇不是掉书袋,就是意识流,反正乍一看离现实、离历史真的很远,倒是小说与现实相互映衬的高概念在大陆小说中很罕见。
中国当代小说改编的非现实题材电影鲜有成功案例,更何况改编的是这么一部既晦涩又没什么具象表达的著作。
再加上导演路阳之前并没有执导科幻/奇幻电影的经验,除了因为其创作态度路转粉的影迷,一般影迷(包括笔者)之前真的不抱太大期待。
谢天谢地,在成片中,路阳体现的对原著改编、商业元素、作者表达运筹帷幄的功力让笔者松了半口气,当然也只是半口气。
02.
路阳对于原著的改编可谓加减兼宜:细化设定,无论是小说世界还是现实世界,人物动机、社会背景、工具属性等都比较清晰、不抽象,甚至在现实线引入了不过分的科幻元素,增强可看性的同时也加强人设说服力,这是加法。
和原著相比,除了小说作者路空文提及的《跷跷板》,全片并没有什么对路人不友好的梗,人物大部分时间也不说书面话,这是减法。
这样的改编思路既能拓展世界观让内容有更大的拓展空间,也方便承载更多商业元素(动作戏、特效场面、抓马……)。
但这绝不是仅靠《绣春刀》水平的编导能力就可以完成的。
好在得益于监制宁浩的支持,这次路阳的编剧搭档不再只是陈舒一人,而是分工明确的编剧团队。在创作组的护航下,影片的叙事执行很好地完成了75%。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对反派(无论是现实中还是小说中)及其残害无辜的事迹的描述倘若细想,绝对会让春秋笔法爱好者会心一笑。
不过影片仅仅是体现,在主题上并未从这个方向进一步挖掘。
这不仅仅和防止阻碍商业运作有关,也是路阳的一贯作风。
《绣春刀》系列亦是如此,尽管很多戏剧冲突确实包含了阅读理解迷喜闻乐见的隐喻。
但路阳只像大仲马一样,将这些对历史、对现实的影射作为创作叙事的“文稿钉子”,只为让剧情更为跌宕曲折,最终主题落脚点依旧为江湖情仇,但也足够荡气回肠。
《刺杀小说家》同样运用这样的创作策略,保持作者表达的同时也主次分明,对于商业类型片来说倒无可厚非。
另外,路阳电影语言的运用也对得起大投资和IMAX宽银幕的考验。
相比很多重摄影(尤其MV化摄影)轻剪辑节奏或镜头毫无电影感还硬上IMAX 3D的其他国产片。
《刺杀小说家》的镜头语言和情节一样丰富且灵活,节奏也急缓有度,即使在有CG特效的段落,视听也没被特效场景拉跨,视效合成也很讲究,细致程度不亚于服化道的设计制作。
可想而知《流浪地球》特效团队那三年被路阳折腾地多辛苦,毕竟《流浪地球》手持摄影画面基本无视效。
当然作为全片75%画面为IMAX画幅的电影,《刺杀小说家》的部分手持镜头的晃动缺陷也被放大,看着不够舒服。
但和接下来要提及的叙事、主题表达的问题比,这都不是什么问题。
03.
《刺杀小说家》彻底露怯的地方在于结尾,不过笔者说的并不是杀手关宁为小说家续写的BOSS战。
因为笔者私以为既然春秋笔法在主流电影中不方便展开,那么适当表达个人情怀也算是不错的作者表达。
最终BOSS战中的无厘头三连击和那首改编自《阿拉蕾》主题曲的儿歌一样,都是关宁、路阳这些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国人的青春情结。
他们还没体会够开放初期的红利,就面临时代巨变,不得不垂起头来为生活奔波忙碌,但即使这样,命运也依然没给他们预期的回报。
尽管他们表面上会以“生活就这样”来安慰自己,但内心对现实依然不甘心,也会渴望通过小说、影像等载体完成内心世界的释放,所以高潮大战如果能和漂亮的剧情收尾结合的话,会是惊艳的神来之笔,是《刺杀小说家》作为主流电影的亮眼异色。
败就败在《刺杀小说家》的收尾太潦草了。以亲情为落脚点没问题,但小说家和反派的恩怨也需要收尾,“小说改变现实”的概念更需要收尾。
不然作为一部高概念、大场景多、制作精良的主流大片,剧情未免高开低走,这不是片尾字幕后公布开启宇宙就可以糊弄的。
这是以前香港导演拍商业大片常犯的毛病,现在大陆新生代导演也步后尘了。其实也不用以《盗梦空间》为例,就说香港导演拍过的同样展现小说与现实关系、凸显特效创意、包含亲情元素的两部电影——《再生号》和《鬼域》,前者时空和叙事上首尾呼应,后者以套娃模式作开放式结局。
尽管这两部碍于年代和成本所限,观赏性自然不如《刺杀小说家》,但剧情完成度明显好很多。
无IP无系列预热、充满挑战的题材、稍有遗憾的执行都让《刺杀小说家》的市场前景不确定性十足。
但笔者认为《刺杀小说家》体现的创作态度及热情即使没有理想的回报,也不应该被打压。
电影毕竟不是广告或短视频,从筹划到执行到正片问世所付出的时间成本越来越难以估量。
除非策划者有很毒辣的洞察市场的眼光,否则创作者真的不宜对受众心存侥幸和算计,面对行业中的挫折,可以做的应该是结合多方面反馈作自我调整,而不是不经过考虑就轻言放弃亦或专抄近道。
近两年在不可抗力造成的影响下,文化产业对社会发展的价值也今非昔比,尤其电影在当今似乎也被忽视了其意义所在,地位越来越显得鸡肋。但我们要庆幸还有《刺杀小说家》这样的敢于破局的作品,期待这样的电影尝试会越来越多。
刺杀小说家
2021-02-20
阅读
2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