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三国中,蜀汉最先灭亡,是符合当时的历史发展情况的。

其实早在东汉初年,东汉朝廷便奉行天子和豪强共治天下的模式。天子即天下的共主,负责朝廷的大政制定,而土豪和朝廷的地方官,共同治理地方。

三国时代,曹魏的基石,本身就是中原的士族,而孙吴集团,在孙权时代,便完成了本土化的建设,得到了吴国士族的支持和认同:比如陆逊,就出自吴郡陆家。

唯独蜀汉,从始至终都没能真正做到本土化——刘备父子将蜀汉政权视为全国性的政权,不屑于巴蜀本土化,而巴蜀本土的士族也认为刘备父子不代表自家的利益,因此双方隔阂早就有了。

蜀汉的尴尬

其实对于曹魏来说,掌权的是士族,曹魏皇帝不过是大魏帝国的CEO而已,吴国也是如此。唯独蜀汉没有做到这一点,因此,当邓艾大军兵临成都的时候,巴蜀士族几乎无一例外都主张朝廷应该向魏军投降,换取和平。

而在此之前,蜀汉甚至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尴尬局面。这一切都反映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巴蜀的士族,不愿意支持蜀汉,导致蜀汉后期,除了依靠刘备当年带来的班底以外,几乎没有新生血液可用,这便是蜀汉的尴尬。

而法正,其实恰好是蜀汉本土化的关键点。不过,法正的过早去世,让蜀汉几乎失去了这个转型机会。如果蜀汉能取得巴蜀士族的支持,或许,还可以多延续数年。

法正:蜀汉转型的关键

刘备在赤壁之战后,利用曹操和孙权火并的机会,夺取了荆州。不过,刘备和诸葛亮都深知:单独依靠荆州,莫说夺取天下,即便是想自保都难:因为荆州在当时类似“四战之地”:北有曹操虎视眈眈,东有孙权不怀好意。并且,其地理优势也并不太安全。反倒是益州,由于具备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理优势,因此适合割据自保。并且,如果将益州作为根据地,将荆州作为夺取天下的前哨。

不过,刘备想要夺取益州也并非容易的事情:虽然益州的刘璋为人软弱无能,不过,一来刘璋具备以逸待劳的优势,二来巴蜀的特殊地理条件,也足以让刘备的兵锋受到削弱。而刘备之所以能从刘璋手里夺取益州,原因之一在于,以法正为代表的大部分益州士族愿意支持刘备。毕竟,堡垒都是从内部攻克的。刘璋的败亡,正是这一现象的最好注脚。

法正在益州士族内部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刘备入川之初,对法正极为器重。如果刘备政权继续照这条路发展下去,也必然会走上本土化的道路。

因为一方面,刘备信任法正,而法正被巴蜀士族信任,只要法正可以起到好的接洽作用,这样,刘备政权也可以完成本土化,吸纳大量的巴蜀人才加盟。并且,由于人才的充沛,蜀汉之后的很多悲剧都可以避免。

但是,随着法正的去世,刘备政权转型的窗口期也随之丧失。

如果刘备政权顺利完成转型,则可以在拥有荆州、益州和汉中的基础上,先稳住孙权,而后利用益州士族的大力支持,结合关羽的襄樊之战,在陇西对曹操发动讨伐战争,开始夺取关中。曹操在刘备两路大军的夹击之下,必然陷入崩溃。而后,刘备可以从容收拾余下的孙权。

法正的才干

当然,除此之外,法正的个人才干也不能忽视。

首先,在治国理政方面,法正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刘备去世后,司马懿根据一个细节,判断诸葛亮必然命不久矣。因为诸葛亮 “食少事烦” ,断乎难以长久。因为诸葛亮一方面需要负责蜀汉的行政工作,另一方面,又要处理蜀汉军队和魏军的交战。并且,蜀汉的财政、外交等方方面面的事务,几乎都需要诸葛亮处理。因此司马懿有了主意:即便是依靠熬,也可以熬死诸葛亮。

而擅长治国理政的法正如果当时还健在的话,这一切就都可以逆转。诸葛亮北伐期间,蜀汉的行政、外交等事务,可以由法正代办,这样,诸葛亮的工作压力会减少很多。这样,诸葛亮也可以从容不迫对付司马懿。

法正去世,正是刘备登基称帝的前夕。刘备称帝前后三年时间左右。这三年时间里,刘备干的唯一一件大事就是东征孙权,夺回荆州。诸葛亮和赵云都曾积极反对刘备的东征。但是,不论诸葛亮和赵云如何反对,刘备还是执意东征。

刘备东征,导致孙刘联盟彻底瓦解,并且,蜀汉的精锐部队也在这一战悉数被孙权消灭,蜀汉甚至一度处于亡国的边缘。

而对于蜀汉的这一悲剧,如果法正还在,最起码存在两种规避的可能性。

一方面,法正可以裹挟益州士族的民意,向刘备施压,请求刘备收回成命,从而避免后来的悲剧。甚至刘备即使东征孙权,对军事有一定造诣的法正,也可以带着益州地区的精英人才随着刘备东征,并且,避免夷陵之战的惨败,为蜀汉保存实力。

而因为法正的过早去世,这一切都成为了泡影。以至于之后的蜀汉,除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这一个扭转败局的机会以外,其余的北伐,都成为了蜀汉集团的续命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