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智光秀为什么要背叛织田信长?且为何要选在本能寺发动叛乱?他的动机到底是什么?

关注者
1,382
被浏览
1,040,919

99 个回答

作为日本近世史上最重大转折事件——本能寺之变起由历来流说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所以其关注度一直居高不下,截止今时日本雅虎搜索“本能寺の変”,弹出结果为104余万;韩国naver引擎输入“혼노오지의변”,反馈答案为9万7千;中国百度则为11万8千,可见在东亚领域内热度也是相当热闹。

本能寺之变又称本能寺谋叛,集中于明智光秀一者之身主要有“光秀野望说”,“光秀怨恨说”。而此二说细分又有消极与积极两种谋反论,从18世纪江户中期到20世纪60年代,以明智光秀为弑君主犯或孤犯成为日本历史学界对这一事件描述主流中的主流,这样的认知也被带入了小说,电影与电视。

所以在如今涉及织田信长的大河剧,时代剧你百分百可以见到以下这么一句:


(2011年大河剧『江〜姫たちの戦国‎』第四回「本能寺へ」市村正规扮演的明智光秀。)


(2013富士电视台历史幻想剧『女信長』下篇,内野圣阳饰演明智光秀)

(2014年大河剧『軍師官兵衛』第二十七回「高松城水攻め」,光秀饰演者春风亭小朝)


(2016年大河剧『真田丸』第五回「窮地」中,光秀扮演者岩下尚史)。

除了大河与时代剧,还有电影,漫画,游戏,甚至恶搞图中见到这句话的身影。



(日本最大的搞笑APP BOKETE上这句广泛PS恶搞的对象:光秀line呼叫我们了,“敌在本能寺! ”“不会吧! ”)

这句「敵は本能寺にあり」“敌在本能寺”堪称日本的第一名台词。


当然这不是重点,这只是文引。笔者要说的是绝大多数中国人与日本人都不知道,这句话可是先有中文再有日文的。唉,这不是明智光秀说的吗? 怎么会先有中文再有日文?你别不信,笔者给大伙彰往考由:

这句话原始版本其实出自一首七言律诗,诗文自然和本能寺有关:

本能寺 溝幾尺?

吾就大事在今夕。

茭粽在手併茭食,

四簷楳雨天如墨。

老阪西去備中道,

揚鞭東指天猶早。

吾敵正在本能寺,

敵在備中汝能備?

此中“吾敵正在本能寺”便是日语「敵は本能寺にあり」。

要说这句汉诗出自哪里呢? 出自江户后期著名的学者,汉诗大家赖山阳的汉语体武家盛衰史『日本外史』卷十四十九葉「光秀之逆」的开篇诗。这部书整体文风明快,阅感流畅,不但在幕末武士阶层广受欢——新选组的近藤勇,土佐藩的武市半太平,长州藩的吉田松阴,伊藤博文便是其死忠。明治维新时离岸越洋至中国出版,也受到了当时不了解日本历史的中国知识分子绝赞好评:

中国第一代驻日长崎领事,书画家钱怿给其作序时便云:“叙事簡萩、議論明通、褒貶微顕、真良史之才、文章之矩艧也”

晚清著名文人齐学裘在为其作序评曰:“吾来申江、闭戸吟诵、孟冬十日、銭君子琴手抄日本外史、视余云「是日本頼子成所著」。 余受而読之、笔老気充、辞厳议正、如読太史公『史记』、令人百読不厌、不朽之作也。”

不過可惜的是以上二位国学大师对此书评价是对错相半,这部书文学功夫深得汉语洗炼之诣,很多读过原汉文的人都会留下“作者是不是中国人”深刻印象。但在辑史上就只能忽悠外行与外国。暂且不提这个,不妨先看看此卷中“本能寺之变”节文:

「五月。信孝等军于大坂。信澄。信行子也。十五日。德川公与穴山信良入谢。信长待之甚渥。令惟任光秀飨之。旦日。得羽柴秀吉书。曰。秀吉围高松城。吉川元春。小早川隆景。拥毛利辉元。将数万骑来救。请得援军。信长曰。彼举其巢穴而来。是自速覆灭也。吾自往扫殄之。枭元春隆景首。乘势遂定九州岛耳。乃遣堀秀政。驰诫秀吉曰。汝与之相持。勿使归入。于是大征兵。命池田信辉。细川忠兴。高山友祥。中川清秀。为先锋先发。光秀亦与焉。初光秀以土岐氏疏属流寓诸国。无所遇。终干信长。信长擢为坂下城主。终赐丹波。信长待将士。不设礼节。嘲谑嫚骂以为常。而光秀为人文深。喜自修饰。以材艺自高。先是。稻叶通朝家臣斋藤那须有罪。去仕光秀。通朝诉之信长。信长令光秀还致那须。赐斋藤死。光秀不奉命。信长怒。召光秀骂詈之。尝饮将士酒。光秀逃酒。信长亲追。捉而伏之。骑其项。拔刀拟曰。不饮酒则饮此。光秀素不胜饮。强嚼一觥。信长乃掖光秀。手击其头曰。好秃颅。可以代鼓。光秀惭愤。自揣信长欲杀己。故形于言动。信长宠森兰丸。尝陈珍翫。谓之曰。汝所欲得。吾辄予之。兰丸曰。臣所欲得。不在于此。近江志贺郡。先臣可成旧领也。

愿得还赐。幸甚。非所敢望也。信长曰。暂俟之。三岁后当充汝愿。光秀在屏后。闻之。自疑曰。志贺今属我。我之被诛。其在三岁后乎。旣而信长命光秀。以兰丸为女婿。欲令予之志贺也。光秀复不奉命。至是受命飨德川氏。盛治帐具。周旋甚勤。俄而有出征之命。他人来代之。光秀大恚曰。使我徒劳。悉投其具于湖中而去。于是遂有反心。而信长不之觉也。乃令津田益信。及蒲生贤秀等守安土。而自以近臣百余人入京师。馆于本能寺。信忠与弟胜长等。馆于妙觉寺。光秀之发安土也。治行于坂下。遂入丹波。诣爱宕山祠。拈阄再三。夜宿祠下。寝而不寐。数有叹声。从者问何故叹。光秀叱曰。非汝辈所知也。其明。会于西坊。为连歌。或供粽焉。光秀不脱苞而食。卒然问傍人曰。本能寺湟深几尺。众异之。旣罢。归龟山。六月。朔。光秀召从子光春。及其将斋藤利三等五人。谓之曰。汝等能为我死乎。则有一事可与议。议苟不合。则速斫吾头。五人相目不能答。光春曰。臣等业已委质矣。讵必问也。抑所议者何事。光秀曰。吾殆为右府所杀者数矣。因具语以故。曰。今事已迫矣。吾将先发之。五人欲谏止之。视光秀意色旣决不可谏。乃赞成其谋。光秀使五人纳誓效质。于是悉丹波兵卽发。宣言奉命西援秀吉。夜度大江山。至老坂。右折则走备中道也。光秀乃左马首而驰。士卒惊异。旣涉桂川。

光秀乃举鞭东指。扬言曰。吾敌在本能寺矣。众始知其反也。昧爽。围本能寺。呼噪而入。弓铳交发。信长在卧内。惊起曰。反者谁。令兰丸出视其旗帜。反报曰。惟任光秀也。信长曰。竖子敢尔。乃手弓而出。兰丸以下宿直者。皆肉薄拒战。信长亲射毙数人。弦绝。执枪而鬬。伤右肱。乃走入。挥姬妾使逃去。纵火自杀。年四十九。兰丸。及二弟坊丸力丸。及金森长则。高桥寅松。矢代胜介伴正林等百余人。皆力战死之。光秀索信长首。不得。意甚惧。斋藤利三得其衣焦烂者。示之。光秀犹不安。大索之。信忠闻变大愕。驰赴之。途望见本能寺烟起。村井贞胜来跪路左。报曰。右府已遇杀矣。君宜急保二条第。信忠从之。使贞胜徙皇太子于禁内。而入保之。众或议曰。及贼未来。驰归安土。建我旗鼓。则数万骑立至矣。讨贼复仇。一举可辨。信忠曰。彼旣谋此大事。岂有不置兵塞路者乎。与其暴尸于路。宁自裁于此。众以为然。日中。贼合二万余骑来围。吾兵仅二三百人。连锋奋击。相逐于庭。猪子兵介。小泽六郎。在于逆旅。闻警赴之。主人止之。弗听而入。梶原松千代。亦欲入援。其家仆又右卫门止之而代入。信忠褒之。赐长刀。毙数十人而死。贼患我兵力战。乃遣弓铳手。登近卫第屋上。瞰而乱发。我兵死伤略尽。信忠乃割腹而死。毛利秀高。福富贞次。菅谷正赖。斋藤新五。皆死之。其余从兵无一人逃者。」


以上便是『日本外史』中本能寺之变的始末,近代以后的小说如吉川英治的『新書太阁志』,司马辽太郎的『国盗物語』,山冈庄八的『織田信长』基本按此进行加工创作的,而后之的大河剧与时代剧基本上又都是服从大家文笔,一系列连锁使之事件起因描述定式固化。但万事都有正反面,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这句话不是明智光秀所言,而是200多年后赖山阳替他说的,不过江户时代文面还是保留原有汉文语风。直到明治时代日本的白话文远动:「仮名使用運動」后,正式变成了以下这句: 「敵は本能寺にあり」

如果史实基本正确,那么是谁说的那大可以不计较。但问题是赖山阳这部『日本外史』许多内容都是搬运当时社会上俚说巷闻,而不是正儿八经的史考比证。在日本出版那年便遭到当时日本学界强烈批评。丰后藩的大儒,福泽諭吉的父师帆足万里便直言“頼生所作、文章鄙陋、和習錯出,加以考证疏漏,议论乖僻,真可以覆瓶酱!”,幕府昌平黌教谕古賀侗庵评语:“平衍卑凡,无点古色”。因为上层者批判甚烈,保岡嶺南的川越版『日本外史』序文中不得不委婉:

“此书质实易读,虽武人俗吏,不识字者皆可辩其意义,且足以发生其学识矣。而其雅健俊伟之文比之,彼之历史中杰然者未必甚有惭色矣!”

其实也就是间接承认这本书的读者适用阶层只是为历史入门或爱好者,不适合用于教学考证。明治时期与神道国家论大唱反调,岩仓使节团的重要功臣,官定修史事业主要领导者,日本实证历史学先驱之一的久米邦武便直言不讳跟外国友人介绍道:“这不是我国的历史,这只是我国剧本罢了!”

比如而仅以笔者所知的明万历倭封史,仅以日本方面自史,其太阁裂册抛冠一节,就完全是无中生有的添笔造句。但因为赖山阳的勤皇与神国历史观迎合社会与武士的愛国自尊,这则史段一直流误今时。楠木正成的樱井诀别,七生报国皆是他生花妙笔,上杉謙信不乘人之危,义赠武田信玄海盐之事也是他书中杜撰。日本战国三大奇袭——桶狭间,河越,严岛之战基本上整个剧情流程是他一手编排的,信长那句有名的幸若舞歌,「人間50年 下天の内をくらぶれば 夢幻のごとくなり」“人生五十年,乃如梦与幻。”是被他从『信长公记』提炼后汉诗化,发扬光大后再和化的二次文学加工。不过这首诗下半句“有生斯有死,壮士将何恨”很多人都并不知道,上下联文,方才汉风和魂,气势恢宏。

就像久米邦武所说『日本外史』中“本能寺之变”其实也被剧本话了,整个故事编排主要依托『明智軍記』为核心,穿插『信长公記』,『川角太閣記』,『常山紀談』等杂说。历代史家对『日本外史』本能寺这段的批判亦主要源于其史料搴撷『明智軍記』。其书是江户中期元禄年间的无名氏所作明智光秀一生軍記,一般认为是明智后人所作。不过近年日本学术研究,有学者提出这部书与熊本细川氏的家史軍記『綿考辑録』二者有渊源,疑似熊本藩士所作,不过其内容大多为无根浮萍的通俗流说。比如,玩过PS系列『鬼武者』系列的人都知道CAPCOM以金城武为建模塑造的主人公——明智光秀之侄明智左马介。这个人物及其事迹最初只存于『明智軍記』里,与光秀之婿秀满时常搞混,其他任何史籍文书都找不到这个人物蛛丝马迹,这个人物也被赖山阳沿存到了『日本外史』中来。

关于秀吉谋叛的理由,赖山阳是“光秀怨恨说”消极面——“光秀不安说”支持者,认为光秀叛变的理由是出于信长虐待,漠视自己,为避免被诛杀命运,进而铤而走险,自卫戕主。只是不同于别家只拘于一说,而是巧妙的把当时流行的几种杂说层层叠糅在一起,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因果必然,玉石混淆这是赖山阳高明之处。

那么它书中“本能寺之变”明智光秀的动机与出典在哪里,笔者一一给您开例,其不实或与别史吻合,相冲及疑点亦一一道说:

动机①:斋藤利三移仕之争

文中描述:斋藤利三本是美浓三人众笔头稻叶良通家家臣,后被明智光秀挖角去,稻叶良通申诉,织田信长勒令明智光秀谢罪,并赐死利三,光秀不从,遭信长辱骂。

此则故事出典为江户前期元和年间成书的『川角太閤記』,后经江户中叶的『常山紀談』进行二次史料加工,两书不是军记体裁,而是江户庶民阶层喜欢的逸话讲谈类辑录,后者亦被认为是近代幕末流行书『名將言行録』原型。

史家疑问:斋藤利三之女阿福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江户幕府三代将军家光的乳母春日局,所以战国时代良质史料徳川正史『徳川実紀』与太田牛一的『信长公記』均记载了斋藤利三入仕明智光秀是元龟元年(1570年),1582年稻叶良通发难,二者之间已过12年,十年尚且河西变河东,12年后稻叶突然以此发难,就颇有点勉强于人。另一点大家有可能并不清楚斋藤利三的复杂的人际关系,笔者查了下百度百科,没有斋藤利三的血缘身世说明,明智光秀的履历也并不准确全面,所以补充吧,斋藤利三与稻叶良通可并非简单的臣与主,利三女儿春日局便是与稻叶之女“安”所生,换句话说二者是翁婿关系。但在这之前,据说斋藤利三还有个前妻,是美浓蝮蛇斋藤道三之女,这个没有强有力的史料支撑,不去管他。他缘何离开稻叶家而转仕官明智,和老岳丈干架那纯粹是扯淡。明智光秀源流室町幕府美浓守护土岐氏,而美浓斋藤家本来便是世代奉公明智家的,土岐氏被斋藤道三挫败,不得已屈从。斋藤利三的生母系蜷川氏本来系幕府执所代世袭,与利三之父离婚后,入幕府奉公众石谷氏,生下一女后为四国霸主长宗我部元亲正室。而石谷氏也为明智家臣团一员。这还没完,利三之父继弦了明智光秀的叔母,所以名义上斋藤利三和明智光秀是姻表关系,梳理整个人际网,很明显父母系偏重明智派,在日本中世与近世社会,家族关系上下主次是父母一族的牵绊明显强势于妻戚一方,所以后世史家认为斋藤利三转籍是其父的命令或者来自父系的施压,和稻叶良通没关系。『明智軍記』里有对斋藤利三家室婚姻明记,但取材于『明智軍記』的『日本外史』却明舍不书,要么是赖山阳考史不密,要么就是有意舍之,目的是为了上下文理相合,因为如果读者知道斋藤利三是稻叶贞通女婿,那老丈人铁了心去“大魔王”织田信长那儿告状,这明显就是要致女儿幸福不顾痛下杀手,人情伦理上反倒是稻叶吃亏。为了一桩12年前木已成舟的旧案,织田信长大动干戈,这明显又不符事情逻辑常理。

(斋藤利三家系图)


以上是史家质疑外史中“斋藤利三转籍真伪”理由。但是近代以降,日本兴起各家谱整理活动,在『稻葉家譜』中,出现的一则堀政秀与稻叶良通之子贞通于天正十年五月二十七日,即本能寺之变四日前手书记述由“疑无”转为了“疑有”。为什么这么说呢?故事的整体大纲不变,但是在稻叶良通与斋藤利三中间加上一个人物, 这个人叫那波和泉守直治。这个人怎么说呢?稻叶良通可不止一个女儿,那波直治是他小女婿,按稻叶家文书说法是家中栋梁之才,斋藤利三积极拉拢这位连襟,希望他转投明智阵营。明智光秀那时正当风光无限好,稻叶氏在织田家则混得不温不火,女婿也是人啊,谁不想出人头地,一來二去也就答应了。不过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件事老丈人知道后自然火冒三丈,当年你出走我不计较,现在你又来挖墙脚,这是何居心?于是上讼到了家主织田信长那儿。织田信长召光秀于安土城裁定,那波直治返籍,斋藤利三赐死,另派一个叫猪子兵助的人寄骑于光秀幕下。光秀不从,信长怒揪光秀后背,一通爆打,并把他的金桔梗附发(假发套)打散,使得光秀狼狈不堪。

「是の年、那波和泉直治、一鉄の家を去りて明智日向守光秀に仕う。光秀厚くこれを遇し、以て家臣となす。一鉄大いに怒りて曰く、さきに利三を招くのみならず、今また和泉を招くと云て、すなわち、光秀とこれを信長公に訴う。公、光秀に命じて和泉をして一鉄に返さしむ。而して内蔵助をして自殺せしめんとす。時に猪子兵助、光秀がために執り成す、故に内蔵助死を免れて光秀に仕う、元の如し。然れども、信長公、光秀が法に背くを怒りて、以てこれを召し、譴責して手を自ら光秀の頭を打つもの二、三に至る、光秀がびん髪少しきなる故に常に附髪を用ゆ。この時これを打ち落とされ、光秀深くこれを啣む。」

这则记述基本和『明智軍記』里说法大同小异,但因为他加入的角色与因果更符合人之常理,所以这件事在大正与昭和年间一度被人认为可信度很高。但战后日本文献学家又经过一系列考证对其『稻葉家譜』提出怀疑,因为『稻葉家譜』绝大部分文书缺乏江户门藩家谱中最重要的「墨付」,即文书花押和墨朱两印。除此之外,『稻葉家譜』中系表与東京大学史料編纂所珍藏的室町战国一级史料『美濃国諸家系譜』严重不符。再有学者从比其成书稍早的『柳営婦女伝系』与『永源師檀紀年録』两册中发现了这一事件相近描述抄化,故认定为其江户时代流行的「商売家譜」,什么是商売家譜很多不了解日本历史甚至国内日史专业人都不大清楚,这是江户时代独有的“日本好生意”, 清和源氏的经常是一本万金还卖到脱销,不但家谱能卖,家纹,系图一样也能卖个好价钱,为什么呢? 这事要怪就怪德川家康和他的国策顾问林罗山吧。

(2014年京都府龟冈市明智光秀祭-斋藤利三与春日局)

②:酒醉殴打说

文中描述:信长以主公身份敬酒下臣,不料光秀不胜酒力,婉拒。醉酒的信长一怒之下狂毆爆打明智光秀,把他头当太鼓击打,明智光秀受辱萌逆。

此段描述最初出于丰臣秀吉桃山时代成书文禄年間雑話集『義残後覚』,稍有不同的是, 『義残後覚』中是醉酒的织田信长举枪对着明智光秀脑袋言道:

「如何にきんか頭何とて立破るぞ」“看我如何破汝头首!”

江户后期神沢贞干的随笔『翁草』改了改,枪变胁差,在光秀面前连摆七盏大碗,话变成了“今个要不你把刀吞下去,要不你就把酒喝下去!”光秀没办法硬着头皮喝下去,夜中回邸,连呕带吐一夜。

这一描述从本能寺之变后一开始便被小说话了,特别是『翁草』的笔法,整个把织田信长描绘成了“织田组”会长一般。但是在一般读者看来,这个故事可信性最高。因为谁没酒醉,谁没发酒疯过?何况是当时“日本第—男儿”的织田信长呢。虽然史家也常说不可靠,但无直接证据也无法反驳,直到1980年后中央公論社出版由日欧交涉史专家松田毅一与拉丁语专家川崎桃太把战国时代著名宣教师ルイス.フロイス(弗洛依斯)的全十二卷『日本史』和译出版,曰史学者从中引申出一个大疑问:

历史上的“大魔王织田信长”他不大喜欢喝酒甚至滳酒不沾。

弗洛依德在其给耶稣会报告上是这样描述织田信长的:

「長身、痩躯で髭は少ない。声は甲高く、常に武技を好み、粗野である。酒は飲まない。」(身长躯瘦,少胡须。话音高亢,常好武技,性格粗野,不饮酒。)

不饮酒的结论是弗洛依斯初次去拜访织田信长,本来想送点洋酒什么见面礼,但他的待役提醒他们主公不喝酒只喜欢(甘物)甜物,所以就改奉上金平糖。弗洛依斯『日本史』与我国明人郑舜功的《日本一鉴》并称曰本战国时代外史史料双璧,本能寺之变现场描述『日本史』中有具体描述,因为京都教会址地在本能寺南侧,二者仅隔了240米。这个后文再说。

外史中这么说日本史家恍然若惊,于是在内史中找凭证,确实从太田牛一『信長公記』里除战阵外极少有酒宴的记录,公家日记里多见与京都达官贵胄的茶会,酒会也极少。至于他好甜物,『言継卿記』里有记载,但讨厌什么的就没有了。如果弗洛依斯『日本史』对织田信长描述正确,那么这条信长酒醉殴打光秀可以推翻一半。又有人要问为什么只是一半呢? 日本人喜好推理,按推理说法织田信长只是不喜饮酒罢了,但不喜饮酒不代表不会饮酒,也不能确定他不会发洒疯。自来不喝酒但发起酒疯比酒鬼还厉害的人还更生猛?保不准信长就是属于酒后爆走族呢?

以上“酒醉殴打”这个说法至今异同相半,但有一点肯定并非主因。再给大家添点小知识,历史上战国大名家主通常都是主动禁酒的,因为酗酒不但容易折寿,也容易误事。毛利元就家训中三矢之训是子虚乌有的,但禁酒是严厉明文的。上杉谦信,德川家康,前田利家,都是不怎么饮酒的,后二位都是当时明嘉靖以来大陆流传过来道家养生学的迷崇者,菊花酒,銀液丹,乌犀丹这些东西不比大陆的皇爷吃得少。上杉平常都是味噌加梅干饭,一汁一饭的朴素食法,但人生最后一次忍不住喝酒疑似造成高血压殒命。至于明智光秀的酒力问题,历史上尚没有文献说明。

③:领地召还说:

文中描述:织田信长偏宠小姓森兰丸,兰丸索要其父森可成旧领近江志贺郡。信长应允,许诺安排他为光秀之婿,日后自然继承其领地。

逸话出处依旧出于『明智軍記』,但描述不同的是『明智軍記』这事没有牵扯到森兰丸身上,只说信长派遺特使青山与三到龟山城,收回领地丹波一国与近江志贺郡以石见出云两国迭替,明智光秀召集家老商议此事,大家颇为不愿,认为是织田信长惩罚,遂意反,是为国替说。

这个说法从一开始便没办法立脚,一, 织田阵营内转封国替现象是非常普遍的。丰臣秀吉就被从长滨挪到姬路,柴田胜家任命为北陆方面经略后,近江蒲生郡与长光寺城便被信长收公。丹羽长秀得若狭一国后又被转为近江,再后來辅佐信孝征讨四国,领配和泉。国替并非单独针对光秀一人,而是织田信长作为主君对部属权力与军事平衡的分配。这一点光秀不可能不知道。何况以丹波一国加志贺一郡换石云二州土地是极为划算的买卖,特别是石见,那儿可是拥有当时仅次于智利利阿银矿,世界第二大银矿的石见银山,丰臣秀吉日后垂涎三尺的宝藏,即便眼下属于毛利,但灭其国夺其土,这可是飞来的大横财,哪里会有什么苦恼,要苦恼也是幸福的烦恼。

至于『日本外史』中有关森兰丸的说法,首先在战国时代文书与江户前期的讲谈逸话里,森兰丸并非是个正确的名字,『寬政重修諸家譜』中其正名森成利,讳长定。丹羽长秀回给织田信长的信件中称呼为森乱成利,太田牛一的『信长公記』中书为森乱法师,又其两弟,坊丸,力丸之名,森乱丸当是正式名。乱变兰始于『常山紀談』,属于江户文学中俗名变雅,在同书中还有个赫赫有名的例子——真田幸村。森兰丸与明智光秀之间的宿仇也是江户时代市町文学的最爱,其中最关键的是牵涉到上文所提的近江志贺郡。首先许多人不知道,森兰丸的家系源流和明智光秀一样也是土岐氏分流,他们二者的祖籍地相隔只有十公里不到,前者在如今岐阜县兼山町,后者在岐阜县明知乡。近江的志贺郡,即如今滋贺县滋贺郡均非二者故里。志贺郡归属是在1571年火烧比叡山之后,虽然历史文学中明智光秀对织田信长烧讨叡山是极力反对的,但真实结果是明智光秀部是攻杀比叡山的实行主力,双手也不干净噢。织田信长亲自赐予一番功的明智光秀5万石高的志贺郡,这是织田信长阵营中第一个持郡军团长,在郡内叡山西侧,琵琶湖滨,明智光秀设立坂本城,被弗洛依斯誉为仅次于安土城的日本第二大城,这是明智光秀的老巢。为何牵扯到志贺郡,因为森兰丸的父森可成与兄可隆皆讨死于和浅井朝仓势的近江宇佐山城之战,此城为森可成筑,即在志贺郡内,父兄坟茔亦离坂本不远。但森可成筑城目的不过当时奉主君之命监查敌军异动,信长当时尚没能控域近江,所以也没有安堵状给予森氏,且明智光秀也参战了,很难说这就是森可成旧领。


至于森兰丸入赘明智,此事也颇不可靠。『明智軍記』里光秀生有三男四女:

長女:明智光春の妻

次女:明智光忠之妻

三女:細川忠興之妻(細川ガラシャ)

四女:津田信澄之妻

長男:光慶

次男:十次郎

三男:乙寿丸

四个女儿,最小的也于1578年许配给了实为织田一族的津田信澄。森兰丸即便有心,光秀也难为无女之苦啊!

④:德川家康饗応役解任

文中描述:本來明智光秀负责安土登城的家康饗応,但信长突然给他下达外征令,解除他饗応役之职,光秀遭此莫名羞辱,怀恨于心。

文典出处:这则故事最为有名,有名到『太閤立誌伝Ⅴ』也用了这个作为本能寺之变触发必定条件。故事出于『川角太閤記』,『川閤記』的记叙更加小说化,织田信长来光秀邸上检查饗応, 一入门便闻有异臭,觅味进了台所发现鱼肉腐败, 大怒之下把其菜肴鱼羹都扔到了安土城的郭堀里,并解除光秀饗応役,由堀政秀替之,其腐臭传遍安土城下町。

史家对这段描述最大质疑是『信長公記』里记载德川家康安土登城三曰内留宿的是堀政秀府,并非光秀邸,所以饗応役也不会是光秀。这个说法流行江户主要是为了表现东照神君英明神睿,有先见之明。何以这么说? 『常山記談』里把这则事写成了德川家康受邀上京,三曰内光秀接侍,但外出鹰狩时,给隼鹰预备的肉是腐败的, 宴饗时走路急慌把自己鞋屐都踩断了,信长令他驰援秀吉,征讨毛利,他连谢恩都忘了,急回龟山。家康见其异样,料定明智光秀有不轨企图。

这个说法不但在逸话,甚至正史的『德川実紀』里也采纳了,其书中还有不少神棍预言,比如家康在堺町逗留,只看到片梅飘落,便料定信长挂了。江户时代德川柄国,这个说法没人敢怀疑。但是近代以后,史家们长憋的这口气全吐出来了。很简单啊?如果神君料定明智光秀必有反意,为什么不提醒信长一声呢?一声不吭,你这不仅不仗义哦,等于知情不报,而且心思比光秀还狠毒啊!说严重点可是借刀杀人。所以这个说法又被流传成本能寺德川家康黑幕说,因为按日式推理逻辑,常人是无法这么神棍的,既然你能预言杀人,那么说不定就是凶手哦。但是这两个说法都肯定不会是真相,用脚想想也知道,乌龟真要能未卜先知智光秀谋反,他还用得着如此狼狈不堪嘛!



所以说历史存在感有时候是不能乱刷的。

⑤愛宕拈阄

文中描述:心起叛意后,明智光秀仍然疑虑不定,跑去爱宕神社问神, 拈阄再三,仍不决其心。夜宿祠中西坊,与诸臣共食供粽,连苞而吞,又问旁人,本能寺郭堀几尺?

这则故事化脱于『信長公記』明智光秀亀山城出陣前愛宕権現参拜,翌日于近旁威徳院西坊召集歌人开连歌会。連歌名「愛宕百韻」,表面上是赞咏爱宕山水,但轮到光秀和歌时「ときは今あめが下しる 五月かな」(五月甘霖在此时),但“とき”读音既可释为“時”,又可被指为“土岐”,一词改句意变,“あめ”可解成雨亦可谓“天”,如按后者之词代替,这就成解释成土岐氏取天下便在五月间,也就是一语双关的反诗。『絵本太閤記』里沿用这段故事作为证据,而『改正三河後風土記』里,明智光秀连完此歌,又问歌人本能寺郭堀几尺深,同宿的和个名士里村绍巴夜里听见明智光秀叹声,还以为光秀是在为自己佳句梦中矜叹,丝毫不知道他的反意。

史家最初的疑问集中在光秀愛宕连歌会有无上,但百韻神前奉納写本記録古本居多,所以历史上是有这么一次光秀组织的爱宕连歌会。关键在于明智这首和歌发句尾末变替。『常山紀談』里有段这场连歌会下文,丰臣秀吉诛杀明智光秀后,自然不会放过参加反诗会这帮文客。于是把里村绍巴召来,大骂一通,问他为何连句光秀反诗。这位里村绍巴也算文痞中佼佼者,说道太守错矣,光秀发句不是「ときは今あめが下しる 五月かな」,而是「ときは今あめが下なる 五月かな」,即“下しる”改“下なる”,一个假名变动,其意又更,文面上就变成了“此时五月无甘霖”,背后又可译说成“土岐五月失天下”,暗合秀吉山崎之战击败光秀。秀吉虽然是个大老粗,但也不是那么好蒙的,问他有何证据,绍巴说你看老生连的胁句「花落つる池を流せきとめて」(花落清池水不流),天不下雨,池中无水花瓣自然没法流觞。要是光秀发句“此时五月降甘霖”,就上下文不对了,那就不能叫连歌了嘛。秀吉被他连蒙带唬,最后转嗔为喜……这则虽然是和歌逸话,但一部分人认为说不定光秀原文便真的如绍巴所言作的是“此时五月无甘霖“呢。

(改动后的愛宕百韻明智連歌发句)

而『老人雑話』又有一说,明智光秀参拜爱宕,即同样有武王伐纣意味,因为爱宕别名周山,明智系出土岐,周王出岐之意。当然这只是后世牵强附会,并无直接论据。还有一说是源平交代的意味,土岐为美浓源氏,织田为伊势平氏,源灭平,自然公理。但这个说法也有质疑,因为后世考证,织田信长系出另一大武门藤原氏,平氏之称是为应合武家叙正一位需要。

此上五种为『日本外史』中明智光秀的叛因,除此以上还有『総見記』,『信長記』,『絵本太閤記』与『常山紀談』中光秀老母被磔说:1569年丹波攻略时光秀以老母为波多野家八上城质,设鸿门宴伏击波多野秀治,秀尚等人,秀尚等十一人被俘后送往安土,被信长磔杀,生还者秀治于是血债血偿,反磔其母。自此光秀迁怒于信长。这个流说实际上首先是『総見記』把『信長公記』里丹波八上城之战进行润色加工『信長公記』里实战经纬是光秀大军围困八上城长达半年,并切断内外补给联系,城内饿殍遍地,其家臣在绝望下开城投降,并捆绑了波多野兄弟三人,光秀缚送往安土,信长在安土城下慈恩寺对波多野三兄弟处以磔刑。整个过程没有什么光秀老母掺合进来……

另外一种是江户前期宽永年间『祖父物語』中所称的“诹访御折槛”,这在最新NHK大河剧『真田丸』第四回「挑戦」中出现过,但影视表现有一些片面,观众只能听见信长再说一遍,但前半段发生什么并不清楚……甲州征伐后织田最大之敌武田氏灭亡,明智光秀在随后举行信州诹访郡法华寺叁拜中朝同行诸公言道:「我らが苦労した甲斐があった」(能有此功不枉我等苦劳一场啊!)不料此话被信长听到,立即驳喝道:「おのれは何の功があったか」(尔有何功之有啊?)然后殴打明智光秀,光秀头破血流,自此怀恨在心。


一般通说这也缺少信凭性,『祖父物語』是伝聞形式的軍記物,偏向讲谈,后来的『川角太閤記』也是据此加笔二次史料加工,其史说真伪难以判断。不过弗洛依斯『日本史』翻译出版后,因为耶稣会年报上对织田信长与明智光秀皆有言行观察和性格评断,所以对织田信长性格粗暴一面是有所实例可举的。

比如永禄十二年(1569)夏靠着和田惟政从中搭线,弗洛依斯在二條城御所营造土木现场与织田信长见面了,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内信长也只咨问了“贵庚?汝何地人?唐人还是天竺人?欧罗巴洲在哪?两親可好?来日本几年了?”潦潦客套数言,收下了其上赠的拉丁文书志,[但没有专门通译协翻,恐怕信长也没有精力与能力会翻上几页。],便急急打发他走人了。因为信长此时的心思恐怕不在于此,替傀儡将军足利义昭御所营建才是他眼下所急的重事,不过在两人交谈之前还发生了即在眼前的一件令这基督徒感到寒心而残忍的事,信长在现场亲手突斩了一个与妇人插科打诨、询吁为乐的兵卒。

这是他亲眼所见,所以在以后弗洛依斯留下一点畏惧心理。日本武家社会极少有家主亲自动手杀人,如果这是属实,证明织田信长确实有急躁暴乱的性格,既然能够杀人,动手打人更不在话下。所以明智光秀被打也并非无端流说。

日本画家・小山硬作:「宣教師フロイス一行と信長」,模仿永禄十二年初见场景


其余还有就是内通败露说。败露的对象分有两说,一是『甲陽軍鑑』中以武田信玄乳兄弟长坂长闲作中介与武田胜赖窜通。另为『豊太閤』中家康世子松平信康。武田灭亡后,武田信玄女婿梅山穴雪投降德川家康,把此事告诉家康,然后家康带着梅山紧急赴京准备告状,光秀得知此事,惊骇之下,先下手为强,发动本能寺之变。但至今这个说法连小说家都觉得圆谎不易,所以信者寥寥。

此上基本是以明智光秀为孤犯或主犯的各种主要推说。其各说形成主要是桃山时代起历代加笔以后膨胀及分流,至今亦是主流。但是在阴谋论大行其道的今天,各种版本的黑幕说开始崛兴,除了小说与推理家,民俗学者,地元者,媒体,普通民众荟萃各种人物开始涌入研讨这一事件,使得本来历史谜案的本能寺之变,变成了一场盛大的……战国嘉年华。现今各种黑幕说如例于下:

「主犯・黒幕存在説」

1.主犯存在説:

秀吉実行犯説、斎藤利三実行犯説、徳川家康主犯・伊賀忍者実行犯説、複数実行犯・複数黒幕存在説

2.黒幕存在説:

朝廷黒幕説、秀吉黒幕説、足利義昭黒幕説、毛利輝元黒幕説、家康黒幕説、堺商人黒幕説、弗洛依斯黒幕説、高野山黒幕説、森蘭丸黒幕説

3.黒幕複数説

秀吉・家康・光秀共同謀議説、足利義昭・朝廷黒幕説、近衛前久・家康黒幕説、毛利輝元・足利義昭・朝廷黒幕説、堺商人・家康黒幕説、上杉景勝・秀吉黒幕説、家康・英国荷兰黒幕説、足利義昭・秀吉・毛利輝元黒幕説

4.従犯存在説.

近江土豪連合関与説、長宗我部元親関与説、濃姫関与説、光秀之妻関与説、秀吉関与説

「其他」

信長の対朝廷政策関連、家臣団統制関連、信長自滅説、信長不死説

笔者若是一一而答这些黑幕说非得虚脱。便稍作简略些回答,根本上來说这些黑幕说建立在旧说的不完整或缺陷上的异议,其本身却缺乏有力的说服支柱。比如所谓秀吉黑幕说,一般人逻辑出发点是丰臣秀吉的“中国大转折”不可能性,随即推论出秀吉能够如此集兵迅速,回杀光秀,他肯定是知道某些内情而早有准备的,那么他至少是知情不报,或者索性与光秀合谋,让光秀在明,自己在暗,先诛君后灭口。你看这个论断始末一脉皆没有秀吉参与此事直接证据,而是从旧论中疑点去逆推秀吉是不可能完成这任务的,进而认为他早有准备,秀吉黑幕说成立。


(2016电影 『信長協奏曲』 中明智光秀与羽柴秀吉最后谋议画面)

以秀吉为本能寺黑幕题材,笔者所知道的电影,大概是2009年江口洋介主演的『GOEMON』(中译名《侠盗石川》)和2016年新年之际小栗旬主演的漫改电影『信長協奏曲』(中译名《信长协奏曲》),这些故事看看而已不必当真。

至于朝廷黑幕说,近些年最为弘唱此说的是女性日本历史学者——立花京子。不过老太太本身是数学科出身,半路出家突然转攻日本古文书与中世史,虽然勇气可嘉,但他的一些战国史论调有点女性特有的偏执,在日本民众中人气虽高,但日本史学会却颇看不起她的奇说怪论,笔者也是。

大致大家对于朝廷联合或纵容明智光秀下黑手的依据是“三职推任”问题,也就是1576年天正六年以后,流放前将军足利义昭后,织田信长辞任右大臣兼右近衛大将后保持了长达4年的无官有位状态。朝廷两度有意推任太政大臣,関白,征夷大将軍三种职位给他,但都不了了之。后世认为朝廷害怕织田信长有易姓异志,即中国的改朝换代思想,指示或怂恿保守思想的明智光秀清除逆党。

实际上这个问题历史考证相当繁复,三职推任除了繁文缛节上君臣授让,还有当时尾张东国地区三岛历推正,正亲町天皇退位背景,织田信长不是不愿意接受这些职位,而是以此为筹码换取政治上一些利益,比如有史者推论,织田信长想要的是足利义满一样准三后地位,这对当时的朝廷不是断然无法接受,而是颇有些折面的提议。

当然如今大多数日人与中国日本战国史爱好者逻辑论点,是因为织田信长是个标新立异,果敢创新,思想开放的伟人形象,所以和保守势力作斗争。但笔者告诉大家,这些都是先入为主的形象,历史上织田信长也是个比较守旧思维的人,既禁过基督教,也崇神拜佛。和武田信玄,北条氏康这些人差不离。笔者给你举个例子,玩过《信长之野望创造》肯定知道弥助这个织田信长身边的黑人近侍武士,

但你不知道织田信长第一眼见他还闹出笑话,太田牛一『信長公記』里记载的弥助实际叫弥介,是弗洛依斯与范礼安送给织田信长的见面礼。实际就是莫桑比克的黑奴。日本人生性喜洁,而初见黑人的信长还以为他没洗澡所以这么脏污,喝令小姓替其汤浴,但洗过之后肤色乃墨,他大骂侍童未按指令办,喝令连洗三遍,方才作罢,也令这两位教士啼笑皆非。而实际上弥助也并非什么十人刚力的武士,织田信长一直把他当作随身携带,对外夸耀高级装饰品,本能寺之变,三拳两脚就被明智军抓住,甚至懒得杀他。

(大河剧『 軍師官兵衛 』中的弥助)

至于朝廷侧,南北朝合一以后,皇室公室的土地与财源统统被幕府掌控,基本上天皇和公卿对政治就倦怠不问,战国时代公卿常常下京,往各个地方有力大名处就食求金,公武依附体制形成后,对武家真的乖得不能再乖了。织田信长也没瞧不了天皇,献金修宫一样没拉下,二者纵容有矛盾,也不是什么不可调节的矛盾,而且京都所司代是村井贞胜,朝廷任何异动,不可能不被织田知晓。

实际上比起本能寺动机起因,本能寺过程才精彩纷呈。比如一般认为,龟山集合出阵的明智军在过桂川之际知晓攻击对象为主君织田信长,但实际上根据弗洛伊斯的『日本史』以及明智光秀配下从军士兵回忆录「本城惣右衛門自筆覚書」,明智光秀士兵直到攻入本能寺,杀了信长后才知道真相,事前一直以为是奉命入京诛讨德川家康的。而按『三河物语』说法本能寺内听见外面兵戈,织田信长第一个反应是:“秋田城介叛变了?”秋田介即儿子秀忠官位,直到森兰丸纠正。这个说法比起『信長公記』里通说的“是非に及ばず”“说什么都没用了!”才符合常理推测。


至于其他,篇幅受限,待两三天补完。暂先到这。

编辑于 2016-02-16 01:00

謝邀。但這也是個沒有定論的問題,僅試著談談自己的想法。

由於留下的第一手史料不多,對於光秀的動機眾說紛紜。大致可以分為下面幾種:

1. 私怨

光秀被信長打罵,造成光秀的怨恨而造反。

這個說法由於被司馬遼太郎採用寫在名作「國盜物語」裡,所以被廣泛流傳。但民間流傳的一些光秀被信長欺負的故事,大多沒有直接的史料支持,很可能都是後世編造的。

2. 野心說

光秀想取代織田家而代之,所以造反。

這個說法同樣沒有史料支持,而且有個重大的缺陷:光秀當時並沒有同時間對信忠下手。這個我在後面再詳述。

3. 另有黑幕說

光秀只是執行者,後面有其他人指示/策動。黑幕的對象包括最大的收益人秀吉(但只要分析秀吉的狀況,就知道可能性很小),以及朝廷(天皇)。

我一直對朝廷陰謀說很感興趣,尤其因為我認為信長最終想建造一個超越天皇,超越宗教的政治體系,朝廷成為幕後黑手推動光秀殺掉信長會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假設。但,這同樣有個大缺陷, 就是光秀沒有在第一時間對信忠下手

在本能寺之變的前後狀況是這樣的:

5/15 家康到達安土城,接受信長的款待

5/17 光秀被解除接待家康的任務,指派出兵到中國地方支援秀吉。

5/26 光秀回到居城丹波龜山城,開始集結兵力

5/29 信長之帶著隨從數十人從安土城出發到京都本能寺。嫡子信忠帶兵千人進駐京都妙覺寺。

6/1 光秀帶兵13000人出發,1日晚間信長在本能寺開茶會宴請京都的名流和公卿

6/2 黎明,光秀包圍本能寺。

6/5 光秀帶兵佔領安土城

6/9 光秀回到京都,向朝廷獻上銀500枚

6/12 山崎之戰,光秀被秀吉擊破,在逃亡途中被土民所殺

在光秀6月1日出發之時,他是清楚的知道信長只帶著隨扈在本能寺,當然也必定知道信忠帶著千人在妙覺寺。當時的信忠已經繼承織田家的家督多年,參加大型戰役等軍事經驗也很豐富,年初擊滅武田家的戰役還是信忠擔任總大將。不管是聲望、能力、地位、還是信長的表態,信忠作為信長的接班人是非常明確的事實。在這個事實下, 任何想要殺掉信長而取代其地位的計劃,都不可能放過信忠 。只要信忠還活著,織田家就很容易的可以團結在信忠之下繼續存在。

但事實是,根據史實,當時的信忠是接到本能寺被襲擊的消息之後,整裝準備去救援。在出發之時碰到從本能寺逃出來的村井貞勝,告知信長已死的消息。也就是說,在這時候之前 妙覺寺附近完全沒有明智軍 ,光秀集中了全軍進攻本能寺。

明智全軍13000人,對付只有數十人的本能寺連1000人都嫌太多,要分兵兩路包圍本能寺和妙覺寺信忠的千人(事實上不可能1000人同時駐紮在妙覺寺,地方太小。一定分駐在附近其他的場所,信忠身邊大概只有幾百人)是綽綽有餘的事,但是光秀沒這麼做。

之後的發展,是信忠接受村井貞勝的建議,進駐「比較容易防守」的二條城。後來在明智軍壓倒性的攻擊之下寡不敵眾,城破而信忠自殺。亂軍中前田玄以等人帶著信忠嫡子三法師逃走。

如果信忠在接到本能寺已破,信長已死的報告時,不是選擇去二條城而選擇直接逃跑,是很有可能逃回安土城的。在二條城的亂軍之中三法師還能逃出去,在之前信忠更有可能安全逃走。光秀的幸運是信忠做了錯誤的選擇(沒像信長一樣,該逃的時候就像風一樣逃走),要不然之後歷史又要改寫。

就這個事實來說,我個人的想法是,光秀進攻本能寺,是一種 基於衝動之下而做的決定,事前並沒有詳細的規劃和思慮 。從本能寺之後的光秀的行動來看,他似乎也沒有在事前和各方勢力做該做的溝通,一切顯得非常混亂,最後在孤立之中被秀吉擊敗。

至於光秀為什麼突然抓狂起兵造反,我想可能是長年的壓力吧。雖然我之前才大贊過信長的獨創性,但說實話信長肯定是個很難伺候的老板: 腦筋超好卻不多話,個性堅強卻容易暴怒,用人眼光超準也同時對無能的部下毫不留情,24小時勤奮工作半夜穿著睡衣都可以跳上馬背出征(當然你要一起跟著去) ……。我很久以前也碰過類似的老板,決定辭職的時候我想的是「這個人的公司股票我會想買,但絕不想在他的公司工作」……。

再者,信長決定出兵四國應該是個導火線。當時長宗我部元親幾乎征服了整個四國,而織田家中負責和長宗我部家聯絡的就是明智光秀。長宗我部元親在很早之前就和信長交好,他的妻子是光秀家老齊藤利三的妹妹,嫡子信親的名字中的「信」字來自信長,可見他對織田家的臣服之意。但在元親花了十年幾乎統一四國的時候,同樣勢力大增信長卻覺得元親的勢力太大日後不好控制,而蠻橫的要求元親退回土佐一國和阿波南部。幸苦了十餘年,死了眾多將士才換來今日局面的元親當然不從,而和信長正式破裂,信長指派了兒子信孝和重臣丹羽長秀出兵四國,出發的日子就是6月2日 --- 本能寺之變的當日。

對於光秀來說,信長的蠻橫要求讓自己顏面/地位受損,家老齊藤利三更是不滿。這件事加上長年累積的種種壓力,可能就是讓光秀衝動造反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