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环材到底问题在哪?
知乎账号注册一个月,前几天随便回答了一个生化环材博士劝退问题,点赞过500,讨论过150。有赞同的有不赞同。
生化环材这类专业,争论很大,有劝退党,有科研党,到底问题在哪?
分析已经很多
作为一个也算见过点世面的,谈谈我的一点浅见,只是一个方面。给小学弟学妹们看看。
个人认为,生化环材,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产学研严重脱节。
理工科里,最火热的莫过于计算机以及其相关专业。如果谈及成功人士,大多在Google, Microsoft, IBM,Amazon等大公司工作,做了什么项目。
而谈及生化环材,则是某某大学某某课题组的某某大牛,发了XX文章。
直观的感受,就是就业市场提供的岗位与学校培养人才的严重脱轨。每年大批生化环材的毕业生,除了深造的,一年又一年硕士博士博士后进高校继续从事科研外。大部分人则主动被动转行,很难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这就是产学研的严重脱节。
去年有消息说要取消以论文为标准的评价体系,显然这是不靠谱的,没有论文,还有什么标准的评价体系呢?然而,如果以论文论,似乎又非常不合理。
生化环材这类学课,与数学物理机械电子这类学科不同。实验,经验依然为主,是个出活比较慢的行业,往往需要大量实验总结,需要大量经验,才能做出真正有价值的成果,然而以论文为主导,以年轻的硕博为主力科研的科研方式下。为了追求论文数量,为了毕业压力,为了评职称的压力,为了拿终身教职,研究周期越来越要短平快,又必须为了发论文,强行补充大量所谓的机理解释,一切以文章为准,而不以实际应用为准,整个领域极端浮躁,越来越少有人和单位,能花上五年十年,认真总结,实实在在的做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研究。
众所周知,中国的材料学严重落后,但每年填坑材料的青年学子并不少,论文更是做到了如今材料学期刊,作者大半都是汉语拼音的地步。然而商业领域,有价值的专利,研究,依然掌握在国外的大公司手里。
在生物学领域,更是如此,中国填坑生物的学子非常多,然而药物的研发,依然掌握在美国,瑞士手中。
上个世纪,生化环材这类领域做出真正有价值的重大突破的,是杜邦,陶氏,柯达,巴斯夫,孟山都,甚至是IBM,Intel这类公司。
世纪初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不知有多少记得,六国联合科研团队,与塞雷拉公司的较量?
这些年,风头正劲的SpaceX公司,挑战了传统的国家主导的航天领域。
无数课题组做电池,各种层出不穷的材料,然而有谁能做到18650那样真正商业化的电池呢?
再看看令人羡慕的IT产业,强大的动力不仅仅是学校里发文章的硕博教授,更是60年代以来硅谷无数的创业公司,如果没有Intel, AMD,仙童这类公司,仅仅靠学校教授们的横向课题,靠硕博博后发的文章,我很难想象今天半导体产业会取得什么成就。
华为是中国创新公司的代表,5G技术世界领先,然而除了华为,还有几家类似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公司?再数数美国,欧洲呢?
当然,即使是欧美,这些化工、材料、生物、医药公司,与遍地的IT,电子,通信,机械等企业相比,依然是有数量级的差距,吸收吸纳的中高端人才与学校培养出的硕士博士相比依然微不足道。而中国,差得更远。
有人也许会说,生化环材是基础学科,不需要考虑应用。对此我并不认同,事实上生化环材从最初的发展来看,就一直与应用、商业息息相关,并非是纯粹的基础学科,而计算机,数学,物理等学科,同样有相当基础,理论的部分,却并不妨碍在工业界的开拓,更不妨碍横跨工业界学术界的两栖人才比比皆是。而其他的诸如人文社科一类的纯基础理论的学科,招生量都是非常少的,既要招生量大,又无法实现应用,这属于严重的资源配置错位。
生化环材,什么时候,能做到由学校做科研,转向类似IT业这样的公司企业-学校科研并进,什么时候做到产学研互相促进,互相循环,工业界和学术界共同发展,生产有价值的产品,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制造利润,自己在商业领域在市场里挣口饭吃,而不仅仅是申请各种科研资金,靠国家拨款(要纳税人的饭)生存,这类学科才有希望。
也希望更多的文章,作者署名和地址,不仅仅是XX大学XX实验室,而是XX公司XX项目组,像微软、谷歌、IBM那样,既能做得了商业应用,也能发文章,搞黑科技,这样才是真正的良性循环,才是产业生态链。
而一个公司,从上中下游,都能吸纳提供本硕博的就业都是海量的,无论学渣学霸,都能找到合适的岗位,有脑力的出脑力,有体力的出体力,有劳动保障有规范管理,而不像像学术界,拿不到教职要么千老要么转行,一大堆所谓的硕士博士,做的是机器人一样的重复性劳动。
本硕博就业不再是比拼进了哪个高校哪个组,而是更多人带着技术创业,进入有价值有效益的企业工作。在企业里领着工资,五险一金做科研,按时上下班,加班付加班工资,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指导评价工作。而不是当下大多数科研都由导师-学生这种中世纪的学徒制度,科研好不好看运气看项目看老板。这类学科才有希望,世界也会因此而改变。
再深层次,就是金融问题。华尔街-硅谷,这样良性的投资循环,促进了IT企业的发展,最近华尔街投资生物,新能源的热潮据说也有开始。手机打字,这就不多说了。
但在当下的状况,除非有充分的了解,对自己的未来有评估和规划,否则依然不推荐学子报考生化环材这类专业,尤其是考分相对不高的学生。这类学科产学研脱节,学术界以外的对口就业岗位极其有限,研究领域内卷化严重,用孔乙己研究茴字的写法形容也不为过。一旦无法走上僧多粥少的教职科研岗位,则不得不面临转行的问题和压力,既然需要转行,为何当初不做好抉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