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高铁产业的盛宴,似乎并不能让每位入席者都吃得安心。

“7·23”动车追尾事故以及京沪高铁自6月底开行以来的频繁故障,让中国高铁有了超高关注度。从最初的规划设计,到基础建设、机车制造、信息化集成,每一个环节都备受关注,面临追问。

甬台温铁路(即甬温线)是国内首批开工建设的11条客运专线之一,全长282公里,设计时速200公里,预留时速可提升到250~300公里,项目总投资162.8亿元。

有券商根据数据分析指出,在高速铁路总造价结构中,最大的部分是铁路基础建设投资,约占40%~60%,通信、信号及信息工程、电力和电力牵引系统等约占25%~40%,机车车辆购置约占10%~15%。

那么,都有谁从甬台温铁路项目中分得一杯羹?

规划设计

甬台温铁路由铁道部、浙江省合资建设。铁道部委托上海铁路局、浙江省委托浙江铁路建设投资公司为产权代表,共同组建“沿海铁路浙江有限公司”,作为甬台温铁路的项目建设业主。

甬台温铁路以及与之相连的温福(温州—福州)铁路,总体设计单位都是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下属的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铁四院”)。

据铁四院副院长田要成介绍,两条铁路(甬台温、温福)在解决海相软土路基沉降问题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进一步丰富完善了我国时速250公里有砟客运专线设计、施工技术标准,对于进一步提高我国客运专线建设水平,加快铁路快速客运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设计客运专线,铁四院网站还显示,该公司旗下的直属生产经营单位——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还参与了甬台温铁路工程项目的站房设计。

在2010年湖北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评选中,铁四院的甬台温客运专线铁路牵引供电、电力供电系统工程获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

基础建设

对于一条高铁线路来说,其基础建设包括站房、桥梁、隧道、轨道、接触网等。

铁路建设中的“两大巨人”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在甬台温铁路中承揽了多个工程项目。

此前曾有报道称,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旗下的中铁一局、中铁四局承担甬台温铁路的铺轨工作。实际上,该公司还有更多子公司参建了甬台温铁路,获得了包括铺轨在内的多个项目。

比如,中铁四局承建的甬台温铁路第三合同段就包括:隧道10座,特大桥6座,大桥4座,铺轨正线350公里、站线88.85公里,铺设高速道岔121组、普通道岔182组。

此外,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还承揽了甬台温铁路的部分工程设备和零部件制造项目。

2007年12月10日,该公司旗下中铁山桥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铁山桥”)签下了甬台温铁路道岔供货合同,包括客运专线道岔和普通道岔两部分,合同额达4亿元,是中铁山桥建厂以来最大金额的单笔道岔产品订单合同。

道岔是铁路轨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目前90%的道岔由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旗下中铁山桥和中铁宝桥制造,这两家公司还是国内目前仅有的获准生产提速道岔的制造商。

铁路建设的另一位“巨人”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也参与了甬台温铁路的大量基建工程。其中,中铁十一局、十八局、二十四局3家公司承建甬台温铁路台州段94.15公里的项目。

“7·23”甬台温铁路动车追尾事故发生后,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均表现谨慎。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新闻发言人于腾群在电话里告诉记者,发采访问题到邮箱,有专人回答。但截至发稿时没有回音。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新闻发言人余兴喜的电话则一直处于“无法接通”状态。

中铁十八局集团宣传部一位人士对记者表示:“这是动车组的事,我们(建设单位)没什么好说的。”当记者问他中铁十八局是否参建甬台温铁路时,该人士谨慎地说:“下面的情况我不掌握,你问别的单位吧。”

机车制造与维护

“7·23”甬台温铁路动车追尾事故,动车组首先受到质疑。

追尾事故中,后车D301为CRH2车型,由中国南车(601766.SH)旗下的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四方股份”)引进日本川崎重工技术生产。前车D3115为CRH1车型,由南车四方车辆有限公司与加拿大庞巴迪的合资公司BST生产。

中国南车董秘邵仁强在事故发生当日接受采访时,对于事故因“信号系统在高速下失效”造成两车相撞的说法,予以坚决否认。他表示,高速绝不是事故原因。

在高速动车组制造领域,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601299.SH)被称为“南北双雄”。

中国南车2010年年报显示,南车动车组板块由控股子公司四方股份和合营企业BST(持股50%)两家整车企业,以及株洲所、电机公司、浦镇公司、戚墅堰所等核心部件公司组成。截至2010年底,共交付高速动车组295列,占我国在线运行各个速度等级高速动车组的65%。

2010年,中国南车动车组业务收入146.84亿元,占公司总收入的22.62%,比上年同期增长84%,在所有业务板块中增长最高。

在中国南车背后,还有一个围绕动车组制造延伸的产业链。中国南车总裁助理、中国南车(香港)有限公司(1766.HK)总裁李志轩此前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曾表示,一个动车组有数万个零部件,除了高技术的核心部件由南车集团的骨干企业提供外,其他大多为集团外的企业配套提供。比较直观的如机车内装饰、照明系统等,这些都是由国内的配套供应商提供的。2010年,中国南车仅在湖南株洲地区就创造了300多亿元的产值,由此带动的地方产业产值接近千亿元。

运行系统和轨道交通信息化

铁路信号系统是此次温州事故中另一个为人诟病的热点。

公开信息显示,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公司(下称“通号集团”)与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旗下的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体共同承建甬台温线四电(电气化、电力、通讯、信号)系统集成工程。其中,通号集团承接该合同的通信信号系统,合同价格约为人民币5亿元。

除了总集成商,还有佳讯飞鸿(300213.SZ)、辉煌科技(002296.SZ)、世纪瑞尔(300150.SZ)、和利时(NASDAQ:HOLI)等供货商,以及通号集团旗下的卡斯柯信号有限公司、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等,参与其中。

7月28日,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就动车追尾事故公开致歉。

自2007年4月份全国铁路第六次大面积提速之后,铁路信息化投入大幅提升。世纪瑞尔招股书中引述铁道部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统计数据称,2008年铁路行业信息化建设投资总额为85.45亿元,2009年为92.15亿元,2011年的预测值则为193.35亿元。

数据显示,2009年,铁路行车安全监控系统供应商前四名分别为北京世纪瑞尔(20.12%),江苏今创安达(11.58%),河南辉煌科技(10.70%),北京国铁华晨(7.05%),合计占据49.45%的市场份额。

(本刊记者张璐晶对此文亦有贡献)

本刊2011年6月20日封面报道《京沪高铁:速度下的真相》

一场高铁产业的盛宴,似乎并不能让每位入席者都吃得安心。

“7·23”动车追尾事故以及京沪高铁自6月底开行以来的频繁故障,让中国高铁有了超高关注度。从最初的规划设计,到基础建设、机车制造、信息化集成,每一个环节都备受关注,面临追问。

甬台温铁路(即甬温线)是国内首批开工建设的11条客运专线之一,全长282公里,设计时速200公里,预留时速可提升到250~300公里,项目总投资162.8亿元。

有券商根据数据分析指出,在高速铁路总造价结构中,最大的部分是铁路基础建设投资,约占40%~60%,通信、信号及信息工程、电力和电力牵引系统等约占25%~40%,机车车辆购置约占10%~15%。

那么,都有谁从甬台温铁路项目中分得一杯羹?

规划设计

甬台温铁路由铁道部、浙江省合资建设。铁道部委托上海铁路局、浙江省委托浙江铁路建设投资公司为产权代表,共同组建“沿海铁路浙江有限公司”,作为甬台温铁路的项目建设业主。

甬台温铁路以及与之相连的温福(温州—福州)铁路,总体设计单位都是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下属的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铁四院”)。

据铁四院副院长田要成介绍,两条铁路(甬台温、温福)在解决海相软土路基沉降问题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进一步丰富完善了我国时速250公里有砟客运专线设计、施工技术标准,对于进一步提高我国客运专线建设水平,加快铁路快速客运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设计客运专线,铁四院网站还显示,该公司旗下的直属生产经营单位——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还参与了甬台温铁路工程项目的站房设计。

在2010年湖北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评选中,铁四院的甬台温客运专线铁路牵引供电、电力供电系统工程获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

基础建设

对于一条高铁线路来说,其基础建设包括站房、桥梁、隧道、轨道、接触网等。

铁路建设中的“两大巨人”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在甬台温铁路中承揽了多个工程项目。

此前曾有报道称,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旗下的中铁一局、中铁四局承担甬台温铁路的铺轨工作。实际上,该公司还有更多子公司参建了甬台温铁路,获得了包括铺轨在内的多个项目。

比如,中铁四局承建的甬台温铁路第三合同段就包括:隧道10座,特大桥6座,大桥4座,铺轨正线350公里、站线88.85公里,铺设高速道岔121组、普通道岔182组。

此外,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还承揽了甬台温铁路的部分工程设备和零部件制造项目。

2007年12月10日,该公司旗下中铁山桥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铁山桥”)签下了甬台温铁路道岔供货合同,包括客运专线道岔和普通道岔两部分,合同额达4亿元,是中铁山桥建厂以来最大金额的单笔道岔产品订单合同。

道岔是铁路轨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目前90%的道岔由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旗下中铁山桥和中铁宝桥制造,这两家公司还是国内目前仅有的获准生产提速道岔的制造商。

铁路建设的另一位“巨人”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也参与了甬台温铁路的大量基建工程。其中,中铁十一局、十八局、二十四局3家公司承建甬台温铁路台州段94.15公里的项目。

“7·23”甬台温铁路动车追尾事故发生后,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均表现谨慎。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新闻发言人于腾群在电话里告诉记者,发采访问题到邮箱,有专人回答。但截至发稿时没有回音。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新闻发言人余兴喜的电话则一直处于“无法接通”状态。

中铁十八局集团宣传部一位人士对记者表示:“这是动车组的事,我们(建设单位)没什么好说的。”当记者问他中铁十八局是否参建甬台温铁路时,该人士谨慎地说:“下面的情况我不掌握,你问别的单位吧。”

机车制造与维护

“7·23”甬台温铁路动车追尾事故,动车组首先受到质疑。

追尾事故中,后车D301为CRH2车型,由中国南车(601766.SH)旗下的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四方股份”)引进日本川崎重工技术生产。前车D3115为CRH1车型,由南车四方车辆有限公司与加拿大庞巴迪的合资公司BST生产。

中国南车董秘邵仁强在事故发生当日接受采访时,对于事故因“信号系统在高速下失效”造成两车相撞的说法,予以坚决否认。他表示,高速绝不是事故原因。

在高速动车组制造领域,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601299.SH)被称为“南北双雄”。

中国南车2010年年报显示,南车动车组板块由控股子公司四方股份和合营企业BST(持股50%)两家整车企业,以及株洲所、电机公司、浦镇公司、戚墅堰所等核心部件公司组成。截至2010年底,共交付高速动车组295列,占我国在线运行各个速度等级高速动车组的65%。

2010年,中国南车动车组业务收入146.84亿元,占公司总收入的22.62%,比上年同期增长84%,在所有业务板块中增长最高。

在中国南车背后,还有一个围绕动车组制造延伸的产业链。中国南车总裁助理、中国南车(香港)有限公司(1766.HK)总裁李志轩此前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曾表示,一个动车组有数万个零部件,除了高技术的核心部件由南车集团的骨干企业提供外,其他大多为集团外的企业配套提供。比较直观的如机车内装饰、照明系统等,这些都是由国内的配套供应商提供的。2010年,中国南车仅在湖南株洲地区就创造了300多亿元的产值,由此带动的地方产业产值接近千亿元。

运行系统和轨道交通信息化

铁路信号系统是此次温州事故中另一个为人诟病的热点。

公开信息显示,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公司(下称“通号集团”)与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旗下的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体共同承建甬台温线四电(电气化、电力、通讯、信号)系统集成工程。其中,通号集团承接该合同的通信信号系统,合同价格约为人民币5亿元。

除了总集成商,还有佳讯飞鸿(300213.SZ)、辉煌科技(002296.SZ)、世纪瑞尔(300150.SZ)、和利时(NASDAQ:HOLI)等供货商,以及通号集团旗下的卡斯柯信号有限公司、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等,参与其中。

7月28日,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就动车追尾事故公开致歉。

自2007年4月份全国铁路第六次大面积提速之后,铁路信息化投入大幅提升。世纪瑞尔招股书中引述铁道部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统计数据称,2008年铁路行业信息化建设投资总额为85.45亿元,2009年为92.15亿元,2011年的预测值则为193.35亿元。

数据显示,2009年,铁路行车安全监控系统供应商前四名分别为北京世纪瑞尔(20.12%),江苏今创安达(11.58%),河南辉煌科技(10.70%),北京国铁华晨(7.05%),合计占据49.45%的市场份额。

(本刊记者张璐晶对此文亦有贡献)

本刊2011年6月20日封面报道《京沪高铁:速度下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