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氏集团经营的业务极为多样化,涵盖糖业、粮食、工业、种植、航运、矿产、房地产、国际贸易、酒店、保险、证券、建筑等行业,几乎无所不包。上世纪90年代,郭鹤年将触角伸向传媒及影视业。
他以巨资收购香港英文报《南华早报》、香港无线电视等香港重要媒体,从而使他多了个“传媒大亨”的美誉。
20世纪80年代,郭鹤年开始了他在中国的大规模投资。
1984年,郭鹤年斥资5亿美元,在北京长安街兴建了国家贸易中心,这是当时外资在中国的最大笔投资。该项目一经建成,便成为了北京的地标式建筑。郭鹤年回忆说:“当时我的伙伴林凯来找我,他讲建国门外有一大块地项目,一共大概40万平方米,当时有美国和日本集团竞争,我想今天中国还要依靠这些国家帮助?我们要争志气,不要给外面人看不起我们华人。刚好我有一亿多美元现金在香港盘古银行,我就决定来用这个投资。”也是在这个时期,郭鹤年为北京亚运会捐出200万美元。如今,由郭鹤年投资的北京国际贸易中心三期落成后,不但是北京最高的建筑,而且树起北京中央商务区的崭新形象。
上世纪80年代,国内投资环境还不甚良好,如果郭鹤年当时将这笔钱放到新加坡、马来西亚进行投资,回报可能远远不止现在这些。但谈及这本账,郭鹤年却并不后悔,他说自己不是个有本事的商人,“我不会算”。
因为这样的“不会算”,5亿美元且有着很长回报周期的项目在很短时间内便做出了决定;因为这样的“不会算”,在其他外资纷纷撤出北京时,郭鹤年却仍旧增资数千万美元。这样的“不会算”后面,是郭鹤年对中国的热爱,以及对邓小平所推行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强烈支持与回应,也是郭鹤年的长远眼光和长远经营意识。邓小平曾在接见郭鹤年时,你和我一样,都是引路人的角色。在郭鹤年等海外标杆华商的带领下,众多海外华商到中国投资,成为支持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第一波居功至伟的力量。
“我一个人的力量来帮助祖国中国,只是大海洋的一滴水,但是我做一种榜样,同时很多商人也要和你竞争来做,这都是好事。”郭鹤年说。
进入90年代之后,郭鹤年在内地的投资更为增多,而这些投资在后来都为他赢得了超常的回报。1995年,针对CBD地区高档写字楼稀缺的状况,郭氏旗下的嘉里集团联合北京北奥公司兴建了高级写字楼嘉里中心,其中包括嘉里饭店。而从1996年到1999年的短短4年时间里,郭鹤年就在中国开设了9家饭店。这样的长线投资开始自然无法带来多大利润,但需要养活一大帮人的郭鹤年却并不着急,他有着自己的考虑与打算:
“在中国内地投资,今天签了合同,等于种一棵榴莲树,你要等6、7年,才第一次看到结果,这中间的6、7年,饭从哪里来?我们在香港的企业、生意,东南亚的饭店、砂糖工业和面粉厂,这些的利润,不止养我一家,还有我们公司下面的好几百人、好几千人,大家都可以过日子。”
从白糖、酒店、房地产、船务、矿产、保险、银行、传媒到粮油,郭鹤年不但建立起庞大的商业王国,更让这个商业王国持续向上。最终成为亚洲巨富。他所积累的财富,与李嘉诚不相上下。
他也和李嘉诚、霍英东这些人一起,成为了亚洲商界“教父级”的人物。
除巨大的财富外,郭鹤年还拥有超凡的个人魅力。他有令对手心悦诚服的本领,而且非常和蔼可亲。郭鹤年身边的人都说:“他是一位真正的绅士。”
他不追求虚名,非常务实,讲话言简意赅,做事踏踏实实。虽然他与马、新两国许多要人有着深厚的私人交情,但他除曾担任马来西亚驻美国大使和马来西亚旅游局主席等职外,极少出入政界,维持着一种低调的作风。
郭鹤年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在“马华控股”事件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马华控股”是马来西亚华侨组织——马来西亚华人公会(简称马华公会)创办的一家大型企业集团,其股东、合作社社员、存款者达30万人之多。由于管理不当,1985年时出现严重亏损,举国关注。生死存亡之际,郭鹤年为了华侨广大股东的切身利益,出任马华控股董事会主席。他走马上任后,筹资偿还了全部债务,并励精图治,使“马华控股”很快出现生机,渡过了难关。
郭鹤年从小受中华文化的熏陶,吸收了儒家传统道德观念。他一生以诚心对待合伙人和下属员工,“要照顾别人的利益”是他的口头禅。他每年年底都给员工相当好的花红,对表现好的员工更给予特别的奖励。他的管理哲学是使员工成为公司的伙伴之一,通过把公司的股份卖给员工,使他们成为公司的一部分,产生认同感和积极性。很多人认为,这正是他成功的秘诀。
事实上,郭鹤年极少谈起他的所谓成功秘诀。
多思,寡言,是郭鹤年最能区别于其他富豪的特征。
但在“2012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这位年近九旬的老者,用他一生的经历和经验,给年轻人提了四个建议:
“一个,将来无论做什么事业,要抓住机会,不要东想西想,找到好的项目,要抓紧,推动力要大;第二,必须有耐心,路程中肯定有不少困难,但会很容易的克服掉,我记得邓小平先生叫做不倒翁,打倒了站起来,打倒了又站起来,做生意一定要这样;第三,成功以后,赚多钱以后要特别小心。几十年前讲失败是成功之母,我本人的经验,成功也是失败之母,请你们大家要注意这点;最后,赚到的钱也最好回归给社会一部分,越多越好。”
与李嘉诚、李兆基等耳熟能详的顶级富豪相比,郭鹤年则显得异常低调,他不喜抛头露面,也不爱宣传招摇,即便是控股《南华早报》后,他仍然不改其一贯作风对任何访问都一概拒绝,想多了解一点他私人及家庭的事情绝非易事。
如此低调的作风自然使他不为人们所熟知。
知道他名字的人却仅限于商界,一般老百姓都知道香格里拉酒店,却不知道它的老板是谁。
▼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