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中国的“哈姆雷特”

由陈凯歌导演,葛优、范冰冰、王学圻主演的电影《赵氏孤儿》即将于12月4日在全国上映,这个传奇的中国历史故事将首次被搬上大银幕。“赵氏孤儿”的故事不仅仅被国人所熟知,更因被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改编为戏剧《中国孤儿》而被西方人所熟知,甚至被称为中国版的“哈姆雷特”。

“赵氏孤儿”的故事最早见之于司马迁所著的《史记·赵世家》。“赵氏孤儿”名为赵武(公元前598年—公元前541年),后世尊称赵孟、赵文子,是春秋时代晋国的执政大夫。赵氏为晋国世族,其曾祖赵衰为晋文公时的大夫,曾辅佐文公成就霸业。其祖父赵盾,作为晋国的执政大臣,历事襄公、灵公、成公三朝。其父赵朔在晋景公时,继任大夫之职。晋景公三年(前597年),担任晋国司寇的大夫屠岸贾图谋作乱,以控制晋国政权,决定首先消灭在晋国政治中影响巨大的赵氏家族。于是就借口赵盾的族弟赵穿曾刺杀晋灵公,将其责任推给赵盾,背着晋景公擅自发兵攻打赵氏,灭了赵氏全族。

赵朔的妻子是晋景公的妹妹,当时怀有身孕,逃进王宫躲避。赵朔有一个门客叫公孙杵臼,还有一个好友叫程婴。赵朔死后,两个人聚到了一起。程婴说:“赵朔之妻正在怀孕,若生下来是个男的,就把他抚养成人,报仇雪恨,若是个女的,我就彻底失望了,只好以死报答赵氏知遇之恩。”过了不久,赵妻生下一个男婴,这就是“赵氏孤儿”赵武。据《史记·赵世家》记载,当时,屠岸贾听闻此事,曾率军进宫搜寻孤儿,赵妻把孤儿藏进裤裆里,并祈祷说:“若号,赵家灭乎;若无声,即不灭。”果然在搜索的过程中,孩子没有出声。程婴和公孙杵臼料定屠岸贾必定不会罢休,恰好程婴家中也有一个刚刚出生不久的婴儿,程婴含泪采取调包之计,将自己的孩子抱上,与公孙杵臼一起逃到首阳山中,又让自己的妻子带着赵武朝另一个方向逃去。屠岸贾闻之,率军来追。程婴无奈只好从山中出来说:“程婴不肖,无法保生赵氏孤儿。孩子反正也是死,屠岸将军如能付我千金,我就告诉你孩子的藏身之处。”屠岸贾答应了,终于找到隐匿山中的公孙杵臼和婴儿,程婴眼睁睁地看着自己亲生儿子和好友公孙杵臼死在乱刀之下。

自此,程婴背负着“忘恩负义,出卖朋友,残害忠良”的“骂名”,带着赵武来到盂山中隐居起来。15年后,赵武长大成人,在德高望重的晋国大夫韩厥等人的努力下,晋景公终于为赵氏全族昭雪,平反了冤狱,发兵攻灭了屠岸贾,尽灭其族,并立赵武为大夫,恢复了赵氏的土地封邑。程婴的忠义也大白于天下,但他并未品味胜利的美酒,十余年积聚的丧子之痛、丧君之痛和丧友之痛一并袭上心头,程婴选择了自刎而死,赵武感念其救命之恩和养护之恩,为程婴服孝三年。

晋平公十二年(公元前546年),赵武担任正卿,主持晋国国政,代表晋国到宋国国都商丘出席弭兵大会。赵武提出“偃武修文”的政策,主张减轻各诸侯国对霸主的贡纳,加强礼仪方面的要求,维持一个和平的局面。大会约定晋、楚两国息兵停战,共作霸主。赵武执政期间,在内政外交上都奉行稳妥平和的政治路线,维持住了晋国的霸主地位。为了维护弭兵的成果,赵武曾“再合诸侯,三合大夫”,多次会盟,重温宋国会盟时达成的协议,维护各诸侯国之间的休战状态。

赵武死后,谥为文子。赵武以后三世至赵襄子,韩、赵、魏灭智伯,三家分晋。

春秋时期,赵武不过是晋国的一名上卿,只是在韩、赵、魏“三家分晋”后,成了赵国国君的祖先。后来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全赖司马迁那支如椽巨笔。在《史记·赵世家》中,司马迁不惜笔墨,写出了一段人物生动、情节感人的故事,为以后各种版本的赵氏孤儿故事勾勒出了蓝本。元代剧作家纪君祥(一作纪天祥)将赵武的故事改编为戏剧,全名《冤报冤赵氏孤儿》,又名《赵氏孤儿大报仇》。《赵氏孤儿》剧情曲折多变,矛盾冲突尖锐,人物性格鲜明。剧中描写的勇士程婴、韩厥、公孙杵臼等,尽管身份不同,地位有异,但自我牺牲的壮烈精神同样震撼人心,他们一个个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正如《史记》所言:“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成,不爱其躯。”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法国传教士马约瑟于1731年在广州将“赵氏孤儿”的故事译成法文,取名为《中国悲剧赵氏孤儿》,并带回欧洲。1734年在巴黎《法兰西时报》、1735年于《中华帝国志》上先后刊发,在欧洲引起巨大的反响。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于1753—1755年对《赵氏孤儿》进行改编,成为新剧本,名为《中国孤儿》,1755年8月20日开始在巴黎各家剧院上演,盛况空前。随后,英国谐剧作家默非又根据伏尔泰及马约瑟的本子,重新改编了《中国孤儿》,在伦敦演出,引起极大的震动。其故事情节与《赵氏孤儿》有所不同,但基调大致一致。《赵氏孤儿》是传入欧洲的第一部中国戏剧,由于其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以及深刻的人物刻画,更是经常被拿来与莎士比亚的戏剧比较,“赵氏孤儿”的故事也因此被西方人称为中国版的“哈姆雷特”。

石众 文/供图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 [ 京ICP证040655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 京ICP备05004340号-1 ] 总机:86-10-87826688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