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Layers教程十:多源数据加载之瓦片地图原理二

OpenLayers教程十:多源数据加载之瓦片地图原理二

目录

一、瓦片计算

1.1、切片方式

1.2、瓦片数量计算

1.3、瓦片坐标系

二、分辨率

2.1、分辨率简介

2.2、Web墨卡托投影坐标系中的分辨率

2.3、OpenLayers默认使用的分辨率

一、瓦片计算

1.1、切片方式

如果对整个地球图片进行切片,需要考虑的是整个地球图片大小,以及切片规则,切片(瓦片)大小。


对于WebGIS而言,在线地图几乎都采用Web墨卡托投影坐标系(EPSG:3857,后面会详解介绍),地球投影到平面上就是一个正方形。为了方便使用,切片时大多按照正方形的方式来进行切片,比如大小为256*256的瓦片(单位像素),一个1024*1024的地图,就可以切片4张小的256*256的瓦片。


瓦片大小几乎都是256*256,有一些则会增加到512*512(由于以前的屏幕分辨率通常比较低,所以256*256的瓦片在低分辨率的屏幕上显示效果比较好,随着屏幕分辨率的提高,瓦片大小自然就会增加到512*512。但目前主流仍是256*256大小的瓦片)。


LOD会使得不同层级下的全球地图大小不一致,结合瓦片地图技术一起,就出现了金字塔瓦片结构:




在金字塔瓦片结构中,上一层级的一张瓦片,在更大一层级中,会用4张瓦片来表示,依次类推,比如上一篇文章中看到的Google在线瓦片地图的第0级和第1级的瓦片地图就呈现这样的规律。这样做可以维持正方形的投影方式不变,同时按照2的幂次方放大(瓦片的边长),计算效率非常高。


1.2、瓦片数量计算

通过上面切片的介绍,我们可以对每一层级拥有的瓦片的数量进行简单的计算:


层级0的瓦片数是 1 = 2^​0 ​​∗ 2^​0

层级1的瓦片数是 4 = 2^1 * 2^1

层级2的瓦片数是 16 = 2^2 * 2^2

层级3的瓦片数是 64 = 2^3 * 2^3

层级z的瓦片数是 2^z * 2^z

1.3、瓦片坐标系

从以上的金字塔瓦片结构可以看出来,瓦片的组织方式是三维的,因此对一幅地图进行切片时,需要给每一块瓦片进行详细的编号,即需要指定每一块瓦片的行号、列号以及层级数。


这个问题就涉及到了瓦片坐标系,瓦片坐标系是瓦片地图的组织参考框架。它规定每一块瓦片的行号、列号以及层级数,另外,在瓦片坐标系中列号一般从左到右方向递增,而在瓦片坐标系中行号有可能沿着从上到下的方向递增,或者从下到上递增,所以不同的瓦片坐标系的起始点(原点)不同。


不同的在线地图服务商,可能定义不一样的瓦片坐标系,瓦片坐标系不一样,那么对应的同一个位置的瓦片的坐标也会不一样。需要引起重视。


OpenLayers提供了一个用于调试瓦片坐标系的ol.source.TileDebug类。借助这个类,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每一个瓦片的坐标:

代码如下:

<!DOCTYPE html>

<html lang="en">

<head>

<meta charset="UTF-8">

<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width=device-width, initial-scale=1.0">

<meta http-equiv="X-UA-Compatible" content="ie=edge">

<title>查看瓦片坐标</title>

<link rel="stylesheet" href="../../v5.3.0/css/ol.css" />

<script src="../../v5.3.0/build/ol.js"></script>

</head>

<body>

<div id="map"></div>

<script>

let osmSource = new ol.source.OSM();

var map = new ol.Map ({

layers: [

// 加载Open Street Map地图

new ol.layer.Tile({

source: osmSource

}),

// 添加一个显示OSM地图的瓦片网格的图层

new ol.layer.Tile({

source: new ol.source.TileDebug({

projection: 'EPSG:3857', // Web墨卡托投影坐标系

tileGrid: osmSource.getTileGrid() // 获取OSM地图的瓦片坐标系

})

})

],

target: 'map',

view: new ol.View({

center: ol.proj.transform([104, 30], 'EPSG:4326', 'EPSG:3857'),

zoom: 10

})

});

</script>

</body>

</html>

首先从上图可以看到地图上多了网格,每一个网格对应的就是一个瓦片。


其次网格中有三个数字,这些数字就表示当前瓦片的坐标:


第一个数字是层级z

第二个数字是表示经度方向上的x(列号)

第三个数字是表示纬度方向上的y(行号)

二、分辨率

2.1、分辨率简介

分辨率的简单定义是屏幕上的1像素表示的现实世界的地面实际距离。


上一节说到了金字塔瓦片结构中每一个层级,会使用不同数量的瓦片来表示整个地球,那么无论是哪一个层级,所表示的实际地理空间范围都是一致的,但使用的瓦片个数却是不一样的。


以Google在线地图为例,层级0使用了一个瓦片,层级1使用了4个瓦片。通过计算可以知道层级0的整个地球图像(瓦片)为256*256像素大小,层级1整个地球图像为512*512像素大小。而层级0和层级1表示的地球范围都是一样的(经度[-180°, 180°],纬度[-90°, 90°])。在层级0的时候,一个像素在水平方向就表示360°/256 = 1.40625°这么长的经度范围(以度为单位),在竖直方向就表示180°/256 = 0.703125°这么长的纬度范围(以度为单位)。而这两个数字就是分辨率了,即一个像素所表示的现实世界的范围是多少,这个范围可能是度(在地理坐标系统中),可能是米(在投影坐标系统中),或者其他单位,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定。


2.2、Web墨卡托投影坐标系中的分辨率

我们知道,在WebGIS中使用的在线瓦片地图是采用的Web墨卡托(Mercator)投影坐标系(可以查看这篇文章-墨卡托投影-来了解详细内容),经过投影后,整个地球是一个正方形,所能表示的地球范围为:


经度[-180°, 180°],纬度[-85°, 85°],单位为度。


对应的Web墨卡托坐标系的范围为:


x[-20037508.3427892, 20037508.3427892],范围y同样是[-20037508.3427892, 20037508.3427892],单位为米。


或许,你会好奇这个范围是怎么计算而来的,如果详细了解过它的定义,应该知道Web墨卡托投影只是简单的把地球球面剖开拉伸为一个正方形,由于南北极两端采用这种拉伸会严重变形,并且南北极在使用过程中很少用到,所以干脆就只投影了地球的[-85, 85]纬度范围。然后在经度-180度(或+180)的地方从上到下剖开地球,然后按照赤道方向来展开成一张平面,那么这个平面的边长,就等于以地球赤道半径按照圆来计算的周长。近似的按照6378137米为地球半径来计算,那么整个赤道周长的一半,即为:


π∗r=3.1415926∗6378137=20037508.0009862


以上就是Web墨卡托投影坐标系范围的完整的计算过程,墨卡托投影也有很多变形,会有细微的不同,OpenLayers默认使用的就是EPSG:3857(Web墨卡托投影坐标系),对于该坐标系的详细定义,可以参见epsg.io.3867。


有了范围之后,要想计算Web墨卡托投影坐标系中的分辨率,按照上面的计算过程就非常简单了,还是以Google在线瓦片地图为例,x、y方向上的各层级瓦片地图分辨率计算公式可以归纳为:


resolution = rang / (256 * 2^z)


rang —— 表示x方向或y方向上的整个范围,比如20037508.3427892 * 2。

256 —— 表示一个瓦片的边长,单位为像素。

2^z —— 表示在层级z下,x或y方向上的瓦片个数。

那么整个公式计算出来就是在x或y方向,屏幕上一个像素所能代表的实际地理范围,即分辨率。


2.3、OpenLayers默认使用的分辨率

OpenLayers默认设置了加载瓦片地图时采用的分辨率,通过一个示例来看一下:

代码如下: resolution.html:

代码如下:

resolution.html:

<!DOCTYPE html>

<html lang="en">

<head>

<meta charset="UTF-8">

<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width=device-width, initial-scale=1.0">

<meta http-equiv="X-UA-Compatible" content="ie=edge">

<title>OpenLayers默认使用的分辨率</title>

<link rel="stylesheet" href="../../v5.3.0/css/ol.css" />

<script src="../../v5.3.0/build/ol.js"></script>

</head>

<body>

<div id="map"></div>

<div><span>当前层级:</span><span id="zoom"></span><span>分辨率:</span><span id="resolution"></span></div>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var map = new ol.Map ({

target: 'map',

layers: [

new ol.layer.Tile({

source: new ol.source.OSM()

})

],

view: new ol.View({

center: ol.proj.transform([104, 30], 'EPSG:4326', 'EPSG:3857'),

zoom: 10

})

});

// 监听层级变化,输出当前层级和分辨率

map.getView().on('change:resolution', function(){

document.getElementById('zoom').innerHTML = this.getZoom() + ',';

document.getElementById('resolution').innerHTML = this.getResolution();

})

document.getElementById('zoom').innerHTML = map.getView().getZoom() + ',';

document.getElementById('resolution').innerHTML = + map.getView().getResolution();

</script>

</body>

</html>

缩放上面的地图,从层级0开始,用前面介绍的公式和当前地图显示的 分辨率 进行比较,你会发现OpenLayers默认采用的 分辨率 Google在线瓦片地图 一样。

OpenLayers 瓦片地图 默认分辨率表(地面比例尺):

注意事项

为什么我们上面一直以 Google在线瓦片地图 举例说明?

因为不同的 在线瓦片地图 可能采用不一样的 分辨率 ,比如 百度在线瓦片地图 。所以在使用 在线瓦片地图 或者自己制作的 瓦片地图 时,都需要知道使用的 分辨率 是多少。如若不然,可能也会出现位置偏移。

————————————————

版权声明:本文为CSDN博主「不睡觉的怪叔叔」的原创文章,遵循CC 4.0 BY-SA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 OpenLayers教程十:多源数据加载之瓦片地图原理二_不睡觉的怪叔叔的博客-CSDN博客

发布于 2022-08-12 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