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上市公司的收购/并购,如何确定初始报价?股价是一个有效参考吗?

拜耳在孟山都并购案中,收购价格为每股122美元,较上周五孟山都收盘价溢价20%,但是孟山都拒绝了这一报价。 一般来说,会有一个溢价区间吗?比如比收盘价…
关注者
826
被浏览
35,812

13 个回答

如果题主指的是对上市公司的话,先看一下聚美优品的私有化报价 聚美优品私有化价格每美国存托股(ADS)7美元,比最近十个交易日的平均收盘价高出26.6%。 但是最近瞎折腾完了之后,聚美的股价跌到了4.76美元,如果更改私有化方案,这意味着陈欧的私有化代价会更低。所以,撕逼了:

聚美优品维权人数突破268人 股份占比达10%_商业要闻

我对纳斯达克的私有化和直接收购并不是太熟 ,一般计价基础就是MA10的基础上给一个溢价空间,按照股东们的期望值和收购成本,这个溢价区间在10%-30%左右。 但是,当野蛮人闯入的时候,这个溢价空间就不太好说。在纳贝斯克并购案中,管理层原来希望75美元收购,而kkr给了90,最后成交价格108美元。

所以在美国市场上,如果没人竞价的话,一般就是某个区间价格加上一个考虑了成本和股东利益的溢价空间。如果有人竞价的话,那就好玩了.......

最近也有几个案例撕逼的非常厉害,当秦致团队准备私有化汽车之家的时候,澳洲电信宣布将大股东股份全部转让给平安集团,现在双方陷入了僵持阶段,而汽车之家的股价跌掉了20%多。至今汽车之家这桩案子还在撕,静观其变,看看最后私有化价格到底多少。

在香港市场,郭为宣布重组神州数码大厦强行稀释广电运通的股份,以免广电运通成为神州控股的大股东。在撕逼过程中,神州控股的股价已经涨了20%多,广电运通和郭为本人都要付出更大的代价达到最终意图。

在A股的壳市场,更多的是实际控制人直接拍个价格出来,这个价格一般随行就市,外加自己的利益诉求,前段时间我接触到的最便宜的大股东地位转让价格是14亿人民币,最贵的是50亿人民币。要逻辑?没逻辑,人家就是一口价,没什么算账逻辑,最多参考一下MA20的均价和市值。

我说这么多,意思是,去拿上市公司的控制权,有时候没法算溢价空间。交易时间比财务模型重要,有时候野蛮人比专业人士有用。在多方博弈和野蛮人进场的时候,一切模型都会失效,最终还是人定胜天。

请记住我今天讲的:市场里不会给你用Excel讲道理的时间。

最近一周或者一月的收盘价均值,绝对是最重要的参考标准,然后再像街头买菜卖菜一样针对x%的premium讨价还价形成交易价格,x一般(10,100)。以新鲜出炉的微软收购LinkedIn为例,收购价196美元/股较之信息公布前七天的收盘价均价,大概有50%左右的溢价。

所谓的DCF或者PE估值法,只是双方吵架的逻辑基础或者幌子。

  • 因为如果科学方法算出来的股价高于现价,难道买方要主动提价?
  • 因为如果科学方法算出来的股价远低于现价,难道买方能够坐地还价把价格压到现价以下?不认可这个价格基础的人,都不会走到这一步。

其实常见的工作流是双方大佬PK,定下一个交易价的范围,基层的小喽喽拿出DCF或者PE来验证皇帝穿了衣服。如果价格实在是太不靠谱了,有时候也能说服老大走开。但即使如此,科学方法算出来的值,也很难成为讨价还价的基础。

但也有例外,本人知道的一个巨型项目就走出了例外行情。项目标的是某重要上市公司,其原有的战略投资人是同行业的海外巨头。因为其中国战略的重大调整,匆匆忙忙撤出中国的所有资产和布局,包括在这家公司的所有股份(>20%)。

但这次撤出面临如下窘境:金融危机中,大部分公司的股价严重缩水,包括这个标的公司;战略投资人当年IPO的时候以IPO Price(发行价格)作为基石投资人进入,碍于公司的内部政治,不会以低于IPO Price转手,而此时的价格(无论是周均还是月均)都远低于IPO Price。因此价是不可谈的,参照物就是当年的IPO Price,一分不能少,傻子才会多。

当然,标的公司的现任CEO也是创始人,也非常希望这个战略投资人早日卷铺盖走人。因为这类国际行业巨头战略投资中国相关公司,相处很难有顺利的,参见Telstra在中国的各种撕逼案例。这家公司也不例外,创始人为了促成这桩交易,只好拿出自己上市公司之外的巨额资产作担保,如果在n年内,公司股价不能达到某个水平以保证接盘侠的IRR超过一定水平,就个人做回购。

一定会有很多知友质疑,接盘侠为啥不去市场直接买价格明显更低的股票,理由如下:

  • 这么巨额的股票及公司控制权,没有巨大的溢价和交易时间,也很难达成
  • 创始人和新投资人之间会有新的计划,让上市公司这个平台未来存在更多增值的可能性

……更多文章请到

数据冰山 - 知乎专栏

……更多回答请看

何明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