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Tibetan History Reader
  • Restless China
  • The First Chinese American: The Remarkable Life of Wong Chin Foo
  • A Scholarly Review of Chinese Studies in North America
  • Remaking Chinese Cinema: Through the Prism of Shanghai, Hong Kong, and Hollywood
  • HdO: Mapping the Old Zhuang Character Script
  • 評Zhiru (智如), The Making of a Savior Bodhisattva: Dizang in Medieval China(李玉珍)
    評Cong Ellen Zhang (張聰), Transformative Journeys: Travel and Culture in Song China(宋家復)
    評Mitje Saje, ed., A. Hallerstein-Liu Songling-劉松齡: The Multicultural Legacy of Jesuit Wisdom and Piety at the Qing Dynasty Court(羅樂然)
    評Sébastien Billioud, Thinking through Confucian Modernity: A Study of Mou Zongsan's Moral Metaphysics(劉保禧)

    P-001062

    兩次鴉片戰爭期間禁煙的困境———以「重治吸食」為中心的考察(王宏斌)
    大光明電影院與近代上海社會文化(姚霏、蘇智良、盧榮豔)
    「聊為友誼的比賽」———從陳垣與胡適的爭論說到早期中國佛教史研究的現代典範(葛兆光)
    黑死病期間西歐的鞭笞者運動(1348~1349)(李化成)
    中國茶葉與近代荷蘭飲茶習俗(劉勇)
    【討論與評議】
    法律史研究的方向:法學化還是史學化v胡永恆

    P-001008

    彭國翔 著

    內容簡介:

    本書是作者十三篇專題論文的結集。如果「辨證」是對以往學術思想史中視為當然的一些問題予以澄清,還其本來面目;「鉤沉」是對以往佚失或忽略的歷史文獻予以發掘,揭示其學術思想史的價值和意義,則本書各篇文字大都「辨證」與「鉤沉」兼而有之、融為一體。
    對於宋代以迄明末清初學術思想史中,學界以往未嘗措意的一些重要思想課題、歷史人物和原始文獻,本書的研究都是開創性的。比如,作為宋明儒學史的重要原始文獻,黃宗羲和姜希轍兩部同名的《理學錄》,就是學界以往不知而為作者首次發掘而出的。《龍溪會語》這部王龍溪生前已經刊刻的最早的文集包含哪些後來王龍溪全集中沒有的文獻?王龍溪文集諸版本之間有何同異?王龍溪的《中鑒錄》是怎樣一部書?對於我們更為周延地思考明代儒學「得君行道」的上行路線與「覺民行道」的下行路線之間的關聯具有怎樣意義?也是作者首次進行了探討。《周海門先生年譜稿》,更是迄今為止周海門年譜的首作。
    而楊時已經佚失的《三經義辨》來龍去脈如何?在道學逐漸取代新學成為思想界主流的過程中究竟發揮過怎樣的作用?周汝登是否應被劃入泰州學派?《明儒學案》中泰州學派的劃分存在哪些問題?作為晚明浙東佛教尤其禪宗振興的推動者,周汝登與佛教究竟是怎樣的關係?如何利用《明儒王東堧東隅東日天真四先生殘稿》這部以往研究者不曾注意的文獻,結合其他相關史料考察對王心齋後人的思想與實踐,填補以往泰州學派研究中的空白?如何透過《儒門法語》這部以往不太為人所知的著作,瞭解清康熙朝理學人物彭定求其人其學?本書都進行了開疆拓土的研究。
    彭國翔,現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高等人文研究院研究員、文化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曾任美國夏威夷大學安德魯斯講座客座教授(Arthur Lynn Andrews Distinguished Visiting Professor)、哈佛大學訪問學者、德國Ruhr University Bochum「洪堡學人」(Humboldt Fellow)、臺灣大學訪問研究員、香港中文大學訪問教授、新加坡國立大學「傑出訪問學人」、德國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Religious and Ethnic Diversity訪問研究員等。曾獲全國優秀博士論文獎、德國洪堡基金會與教育部頒授的Friedrich Wilhelm Bessel Research Award等獎項。現兼任European Journal for Philosophy of Religion諮議委員(member of the Editorial Advisory Board)、《中國哲學史》副主編、國際儒學會理事、中國哲學史學會學術促進委員會委員、中華孔子學會副秘書長等。
    主要研究方向和專長包括宋明理學、現代新儒學、中國哲學、思想史以及中西哲學和宗教的比較。著有《良知學的展開——王龍溪與中晚明的陽明學》、《儒家傳統——宗教與人文主義之間》、《儒家傳統與中國哲學——新世紀的回顧與前瞻》、《儒家傳統的詮釋與思辨——從先秦儒學、宋明理學到現代新儒學》以及中英文論文70餘篇、譯著6部、譯文10餘篇。

    P-001043

    王邦雄 著

    內容簡介:

    莊子思想學說豐富而精微,擅以寓言故事寄託哲理,字句充滿詩意和想像力,極富趣味性及啟發性,值得涵詠回味。國學巨擘王邦雄教授窮畢生講學、研究之功力,以自身對經典的體悟,解讀莊子思想境界中最為核心的內七篇,被認為是文學藝術巔峰之作的外篇〈秋水〉,以及獲致歷代學人絕高評價的雜篇〈天下〉,匯通了孔孟、老莊、荀韓的思想,徵引各家說法,以經解經,論說詮解詳盡,理路清晰分明,重在義理內涵的抉發與生命智慧的體悟,堪稱莊子新繹的終極定本。人生的路怎麼走?人間的美好在哪裡?承老子之學而開出新理境的莊子給出了答案。
    王邦雄,臺灣雲林人,民國三十年生。師範大學國文系、文化大學哲研所畢業,獲國家文學博士學位。曾任鵝湖月刊社社長、中央大學哲研所所長、淡江大學中文系所教授。著有《韓非子的哲學》、《老子的哲學》、《儒道之間》、《中國哲學論集》、《緣與命》、《行走人間》、《老子道德經的現代解讀》、《老子十二講》等書。

    P-001044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陳蓁

    內容簡介:

    回歸十多年來,香港在身份認同、中港關係等議題上越來越陷入矛盾境地。港人對自己超然於大陸邊界的他者地位感到驕傲,又為香港日漸成為中國政治、經濟、文化輻射範圍內邊緣地帶的前景感到焦慮。
    本書中十三位香港學者從各自專業領域出發,縱觀中國不同時空、不同階層的少數邊緣族群,以期檢視與解析香港的邊緣處境及其與中央權力的博弈,同時展望香港未來跨界和流動的多種可能。
    作者們從歷史入手,探究香港以外的中國邊界,回溯邊疆少數民族與中央政權的博弈過程,論述邊界與中心在政治、經濟、語言、文化等等場域的角力。從歷史看地理的同時,作者們也不忘將目光投向今日中國的邊緣族群,反思新自由主義時代權力中心與邊緣的不平等關係,以探討香港在經濟文化領域內邊緣而前沿的多重特殊地位。最後,本書回到邊城香港,具體討論回歸前後港中關係的變化,及其在文化、政治與日常生活中的影響,整理出一套港中關係的另類論述。
    本書各篇文章均從香港出發,涉及的議題及討論多元開放,是讀懂今日邊城及其與中國關係的必備之選。
    本書由彭麗君發起,邀約一羣中青年學者,嚴肅地思考中港關係而成論文結集,探討中國邊界論述,重塑香港的邊緣性,以跨境的文化思考,反省香港身份和中港關係的各種可能,實在是非常有價值的一個起點。我衷心推薦,並樂意在日後從不同角度回應本書提出的問題,延續這場對話。(也斯)
    彭麗君,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教授。本書作者包括: 羅貴祥、孔誥烽、郭慧英、余少華、黃芷敏、潘毅、許怡、陳順馨、龔立人、彭麗君、周耀輝、馬傑偉、李祖喬。

    P-001087

    傅德元、王曉青 合編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晚清美國來華傳教士丁韙良(William A. P. Martin)六部漢語基督教作品:《天道溯原》(1858、1872、1906年版)、《天道覈較》(1909年版)、《三要錄》(1912年版)、《喻道傳》(1874年版)、《性學舉隅》(1898年版)、《高厚論》(1914年版)。並針對上述著作,進行校刊、編注。上述作品均刊印於十九世紀末及二十世紀初,即鴉片戰爭後的近代中國。由於距今已超過一個世紀,這些作品大多只保留在全球大型的公共圖書館和大學圖書館中。近年有的作品雖有影印出版,但標點本至今闕如。本書對每部作品均進行了現代標點、勘誤、分段及註釋,在註釋中盡可能將原書涉及的世界各國人物、聖經及宗教人物、歷史事件、地名、典故等加以解釋,以利讀者閱讀。《天道覈較》為《天道溯原》的姊妹作,是丁韙良晚年於長老會復宣教士職後著作。該書敘述基督宗教的起源與發展、聖經的基本介紹、教會內部的分歧、舊教與新教的分離、基督教的東傳,以及中國的「三教」,對瞭解教會歷史很有幫助。《三要錄》是丁韙良寫作的傳教小冊,從論上帝、論人、論耶穌這三個方面,敘述了基督教的基本教義。《喻道傳》是丁韙良編寫的傳教故事書,以十六個小故事或寓言故事,講述了必須信從基督教,才能使生命更有價值,並在死後進入天堂的道理。《性學舉隅》堪稱晚清中國第一部心理學著作。丁韙良在該書中引經據典,將西方心理學知識與中國儒家倫理道德觀念生動地結合起來,其所敘述的心理學知識及宗教思想,在當時具有代表性,在現今仍然有借鑒作用。《高厚論》為丁韙良晚年著述的傳教作品,該書敘述了天地宇宙獨一無二之真神、唯一之主宰為基督教的上帝,並將歐美之強盛歸因於基督教信仰。本書收錄的六部作品中,能看到丁韙良如何以漢語詮釋基督教信仰;不論是獨立著作或與華人合著,皆可看到他在漢語、漢文學習下的苦工。對基督教與中國文化對話的歷程,該作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P-000932

    黎安友(Andrew Nathan)
    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教授,美國政治學協會、亞洲研究協會、外交關係協會、美中關係委員會、人權觀察委員會成員。專長中國政治與外交政策、政治參與及政治文化比較研究、人權研究。
    施道安(Andrew Scobell)
    美國亞太安全專家,出生於香港,曾任教於美國陸軍戰爭學院的戰略研究所、德州農工大學的喬治.布希政府與公共服務學院,現職為蘭德公司(智庫)資深政治科學家。
    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學者。譯著有《長城與空城計》、《後街金融——中國的私營企業主》、《從極權統治到韌性威權:中國政治變遷之路》、《以色列移民與開發百年史》、《從貧苦農民到現代化農民》等。

    P-000951

    第一節 儒家詩樂思想的總結和闡揚——《毛詩大序》和《禮記‧樂記》
    第二節 「《詩》無達詁」與「中和之美」——董仲舒的經學文藝觀念
    第三節 「發憤著書」說及其超越時代的意義——司馬遷的著述思想
    第六章 西漢後期創作思想的承遞與新變
    第一節 政治、經學的衰變與士人心態的變化
    第二節 摹仿及其衰落
    第三節 回歸自我、重視抒情、不求華贍的創作傾向
    第七章 西漢後期經學文學思想的進展與道家文學觀念的回歸
    第一節 經學對文學思想的進一步滲透
    第二節 揚雄本儒兼道的文學思想
    結語 依附於經學之上的西漢文學思想
    附錄一 西漢主要作家年表
    附錄二 主要引用及參考文獻

    P-000953

    史書美 著,楊華慶 翻譯

    內容簡介:

    本書英文書名為:"Visuality and Identity: Sinophone Articulations across the Pacific"
    華譯本謝誌
    全球資本主義下的視覺性
    全球資本主義下的身分認同
    華語語系表述
    第一章 全球化與弱裔化
    理論政變的局限
    彈性與節點
    彈性和可譯性
    第二章 女性主義的跨國性
    認同斷片一:女性主義對抗中國父權制度
    認同斷片二:自由主義對抗毛主義國家
    認同斷片三:少數主體的對抗
    認同斷片四:對抗西方凝視
    第三章 欲望的地緣政治
    腹背受敵的共同體
    「大陸妹」的性別化
    陰性化「大陸表姐」
    性別與公共領域
    第四章 曖昧之不可承受之重
    「大陸」簡史在臺灣
    一九九○年代「永恆的中國」
    二十一世紀的「親密敵人」
    華語語系的艱難處境
    第五章 國族寓言之後
    寓言時間與城市國家
    寓意與平凡
    重塑香港性
    第六章 帝國夾縫間的世界主義
    帝國的年代與其規模
    世界主義、多元性、危險
    不可譯的倫理性
    世界主義合乎倫理嗎?
    結論 華語語系的時間與地方

    P-000975

    洪燕梅 著

    內容簡介:

    現存出土秦簡牘含有大量與秦相關之文史記錄,內容涵蓋法律、習俗、歷史、思想、文學等,對於秦文化的研覈補綴研究,極為重要。典籍史冊每論及秦,常賦予窮兵黷武、貪戾好利、仁義不施的形象,然而出土秦簡牘實已令今人對此一形象有了改觀的空間。本書藉由傳統訓詁學及西方文化人類學(Cultural anthropology)的跨領域研究,採多面向的視野,分別就書體、兩性、方術、法律等,梳理秦文化的深層本質,進而重新勘驗歷來有關秦文化模式的敘述。
    洪燕梅,臺灣新竹市人。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曾任銘傳大學應用中文系助理教授,現任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專任副教授。主要經歷有:中國文字學會理事、中國訓詁學會理事及祕書長、中國經學研究會祕書長、教育部國語會字辭典審查委員、教育部國語會辭典修訂小組委員、「中華語文知識庫──兩岸常用詞典」審查委員。主要研究領域為文字學、訓詁學、出土文獻、漢字教學等。專著計有:《漢字文化與生活》、《《說文》未收錄之秦文字研究──以《睡虎地秦簡為例》、《(點校)臺灣志略》、《(點校)苗栗縣志》、《(點校)彰化縣志》(上、下)、《(點校)道光福建通志臺灣府》(上、中、下)、《(點校)苑里志》、《(點校)清一統志臺灣府》。

    P-000957

    洪燕梅 著

    內容簡介:

    漢字透過其特有的形象魔力,結合音、義,不僅順利傳達華人的想望情思,深刻地形塑其文化樣貌,更不斷凝聚其社會及政治結構。然而當社會的人、事、物由粗簡趨向繁密,文字系統必然隨之調整、演變,漢字由圖畫文字發展至今的楷書,其內涵及模式亦已有重新檢視、建塑的必要。本書將就一般人對漢字的概念認知,取其部分為探討重點,再配合漢字形、義解析,以及文史傳世文獻、社會學科理論的相關敘述,逐步分析推衍多項仍有疑議的論題,包括:漢字是方塊字?漢字是象形字?漢字難學難寫?繁簡爭議與文化存失?最後,作者也對兩岸文字的現狀及展望,提出見解,期許未來能整合為一套有理據、有文化內涵的漢字系統。
    洪燕梅,臺灣新竹市人。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曾任銘傳大學應用中文系助理教授,現任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專任副教授。主要經歷有:中國文字學會理事、中國訓詁學會理事及祕書長、中國經學研究會祕書長、教育部國語會字辭典審查委員、教育部國語會辭典修訂小組委員、「中華語文知識庫──兩岸常用詞典」審查委員。主要研究領域為文字學、訓詁學、出土文獻、漢字教學等。專著計有:《漢字文化與生活》、《《說文》未收錄之秦文字研究──以《睡虎地秦簡為例》、《(點校)臺灣志略》、《(點校)苗栗縣志》、《(點校)彰化縣志》(上、下)、《(點校)道光福建通志臺灣府》(上、中、下)、《(點校)苑里志》、《(點校)清一統志臺灣府》。

    P-000958

    內容簡介:

    莊子的喪葬觀及生死思想跌宕玄妙,旨在破除我們悅生惡死的心理,他從自然宇宙觀提出「道通為一」及「通天下一氣」的理論,以為若能視萬物為「一」,死亡便不足畏懼、掛懷,從而達到「生死同狀」、「生死一條」的境界,如此便可超克死亡。這種思想對人在面臨死亡時能發揮極大的作用,使我們能善生善死,對生死教育也產生極深遠的影響。本書即旨在透過莊子的喪葬及生死思想,闡發其對生死教育的諸多啟示,以供關心莊子思想及教育者參考。
    許雅喬,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目前任教臺灣觀光學院專任助理教授。

    P-000960

    王妙純 著

    內容簡介:

    本書以《世說新語》為文本,探討魏晉士人對生死之關懷。作者從士人之生命意識、生命困頓、生命安頓、死亡態度、死亡原因、喪葬新風等面向來分析士人對生命、死亡的態度、觀照與作法。作者將士人面臨生死大事時的心態、想法、作法呈現出來,藉以突顯這時代人們對生死思考的特殊性,並昭示其獨特的生命情調與生死關懷。透由這主題的研究,期使讀者了解魏晉士人對生命的熱愛、對禮教制度的反省、對情感的表達處理、對美的熱烈追求與對生死的沉思。
    王妙純,臺中縣霧峰鄉人,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現為國立虎尾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學術研究以《世說新語》、魏晉文化與國文教學為主,著有〈《世說新語.方正篇》析探〉、〈從《世說新語》看魏晉士人的生命意識〉、〈親愛的,我把大一國文Live秀了〉等期刊論文多篇,並著有《竹林七賢的思想與行為》、《自然與名教的調色盤──從《世說新語》看漢晉士人的人生觀》、《中古文學探論》等書。

    P-000963

    張娣明 著

    內容簡介:

    本書以深入淺出的方式,用學術的嚴謹態度結合寓教於樂的說明,促使讀者掌握瞭解臺灣歌謠的方式,進而更加明白臺灣的兒歌、早期歌謠與日本歌謠、客家歌謠與當代流行歌謠種種文化面向。
    張娣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學士、國文研究所碩士、博士皆第一名畢業。現於日本國立東京大學綜合文化研究所攻讀第二個博士。獲中央日報散文首獎由北一女保送師大,2012年忠義文學優作獎得主,散文小說新詩創作散見各大報。1997全國傑出青年。現任開南大學專任助理教授。曾任中廣主持人,明倫高中專任教師。北市中學教師組作文與朗誦冠軍、2007師大優質通識獎與師大傑出校友、2008玄奘教學核心能力優質獎、第六屆臺灣人文研究學術獎冠軍等兩種。書籍二十四種,期刊七十餘篇。

    P-000964

    巫仁恕 著

    內容簡介:

    當代的中國大陸已成為全球的消費大國,各個大城市裡名牌店林立。然而早在三、四百年前江南的大城市裡,已經可以看到休閑消費的繁榮現象。休閑消費如何改變了城市的空間?店舖為因應消費需求如何改造其空間配置?休閑的空間如何擴大與分化?私人性質的休閑空間為何走向公共化?男性與女性在消費空間上有何差異?本書嘗試將「空間」的觀念帶入到消費研究的領域,探討明清城市內休閑消費活動如何改變了空間結構,進而分析現象背後所反映的社會關係與權力糾結。

    P-000976

    邱坤良 著

    內容簡介:

    一九二四年,中國長江上游的四川省萬縣,受僱於英國公司的美國商人與當地船夫因貨物駁運問題發生衝突而致死,停泊在港口的英國武裝艦「金虫號」(Cockchafer)要求當局以兩名船夫頂罪,否則將砲轟縣城。中國官員被迫交出兩名「兇手」,並迅速予以處決。 俄國劇作家特列季亞科夫(1892-1939)將此事件改編,於一九二六年初在著名的莫斯科梅耶荷德劇場上演,並由表演體系大師梅耶荷德(1876-1940)親自指導,帶動新一波劇場風潮……
    一齣在全球劇場投下波瀾的戲劇作品。
    《怒吼吧,中國!》,於一九二六年一月廿三日在莫斯科梅耶荷德劇場上演,更在上世紀二〇年代後期至四〇年代,先後於歐美與東西十幾個國家搬演,包括德、日、英、美、加、中、奧、挪威、西班牙、阿根廷、波蘭、印度、臺灣、瑞士,展現跨文化劇場多元、有機、流動的豐富面貌及詮釋層次,每次演出都反映各國劇場工作者之藝術理念以及時空環境。
    本書在劇場美學、國際政治局勢與思潮、歷史脈絡等核心論述角度之外,作者邱坤良教授更以數年心力,克服資料零星、分散,而且涉及多國語文等困難,蒐集、整理、翻譯、編輯《怒吼吧,中國!》原作、各演出版本以及劇作家、導演相關資料,並兩度赴俄羅斯國家文學藝術檔案館與國立戲劇博物館的檔案室取得第一手研究材料,全面探討一齣戲的誕生,如何受到政治影響,怎樣建立舞臺演出風格,以及諸般相關面向,包括特列季亞科夫的成長背景與生活環境、俄國十月革命前後的人文思潮,劇作家所受大環境的影響與創作理念;進而述及特氏創作《怒吼吧,中國!》過程與劇場呈現,國際間演出此劇的時代因素與表演形式,乃至於各演出版本內容與劇場條件的演變。
    見證消逝中的熱情變革時代
    在許多地方,《怒吼吧,中國!》一劇也扮演宣揚社會理念與政治批判的角色。但它不只是一齣戲──藝術家將人道關懷和革命情感訴諸劇場創作,同情又批判地呈現弱勢國家與無產階級人民被絕望吞蝕的切膚之痛、奴性與無力感、揭露(或塑造)帝國主義強權的醜行──它也是一群人或數個時代的集體表演活動,見證趨炎附勢的人性弱點,和政治力介入,乃至激化民族鬥爭、階級鬥爭的複雜現象。
    值得一提的是,一九二六年初《怒吼吧,中國!》於莫斯科演出時,中國戲劇界人士竟未聽聞,直至數年後日本劇場演出,才引起中國藝文界重視,紛紛撰文介紹,進而翻譯劇本、籌畫演出。臺灣首次演出此劇,與作家楊逵的改編密切相關,但也是此劇首演後近二十年的事了。
    本書特別收錄各種版本劇作十餘種,包含俄、德、日等語文中譯,以及德、英、日、中等原文或改編版本;以及相關報導、評論與演出資訊等研究素材百餘種,含俄、英、德、日、法、中等各種語文,允為《怒吼吧,中國!》一劇自一九二六年創作以來迄今近九十年間,最完整深刻的研究資料彙編。
    邱坤良,臺灣宜蘭人,作家,曾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校長、戲劇系主任,國立中正文化中心董事長 以及文建會主委。著有《飄浪舞臺:臺灣大眾劇場年代》(2008)、《移動觀點:藝術.空間.生活戲劇》(2007)、《真情活歷史:布袋戲王黃海岱》(2007)、《漂流萬里:陳大禹》(2006)、《臺灣戲劇館資演戲劇家:呂訴上》(2004)、《陳澄三與拱樂社──臺灣戲劇史的一個研究個案》(2001)、《臺灣劇場與文化變遷:歷史記憶與民眾觀點》(1997)、《臺灣戲劇現場:抗爭與認同》(1997)、《日治時期臺灣戲劇之研究》(1993)等,散文集《馬路.游擊》(2003)、《南方澳大戲院興亡史》(1999、2007)、《跳舞男女:我的幸福學校》(2007)以及編導作品《一官風波》(2001、2002)、《紅旗.白旗.阿罩霧》(1996)等。

    P-001032

    黃雅歆 著

    內容簡介:

    有關女性自我成長與主體性建構等議題,多為女性文學研究者所關注,並有許多先行研究成果呈現。而本書試圖以具代表性之臺灣當代女性散文作者╱作品為基礎,以獨立論題設定,在時間軸上觀察創作者在議題上的延展、擴充,並提出思考。另一個並行關注的焦點,則是藉這些書寫主題觀察散文創作策略的運用,以及展現的特質。分為三編,每編以獨立的論題進行討論,並相互連結成一論述脈絡。
    黃雅歆,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現任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副教授。著有《魏晉詠史詩研究》,以及唐詩賞析《不可不讀的50首唐詩》、散文集《無人的遊樂園》等。曾獲臺大文學獎、梁實秋散文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

    P-000959

    內容簡介:

    本書以晚明清言為研究對象,晚明的年限起自萬曆元年(1573)迄於崇禎亡國(1644)。論述的旨歸,乃是通過歷史文化的觀察、處世思想的塑造、個人安身立命的取捨以及審美經驗等諸多層面探討清言,藉以廓清清言的觀念、呈現清言的內容、剖析清言的精神,以及釐訂清言的評價。進而揭示晚明文人的生活、情趣與心態,彰著晚明雅俗二重交流的文化現象,嘗試對晚明小品與文化,提出較為多面而完整的理解進路。
    鄭幸雅,現為南華大學文學系副教授兼系所主任。個人之研究領域在中國文藝美學、明代文學與文化、明清小品以及古典小說。近年的研究成果圍繞在明代「世說體」的文體學研究,關心明代「世說體」文體轉化的迹轍、審美意識、審美經驗、審美情趣與文化表現等課題。著有《興象風神,天機自張—論興之自然觀與道家思想》、發表學術期刊論文二十餘篇。

    P-000962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陳蓁

    內容簡介:

    本書以馬王堆帛書、上博楚簡、雙古堆漢簡等若干種重要出土文本為參照,對傳世的《周易》文本加以整理和疏解,用簡要的語言貫通大義、白話譯注。在此基礎上,生動地呈現了《周易》經傳中蘊含的上古人民的知識經驗及由此發展出的陰陽對立、五行循環的自然哲學。
    在學問的淵綜廣博和語言的清通簡要方面,這本書達到了一個難以企及的高度。李零將出土文獻、訓詁註釋、學術史等元素熔煉於一爐,卻又出之以明白曉暢、睿智幽默的語言。一書在手,仿佛親臨他的課堂聆聽他的講授一般,上古的思想與知識也變得如在目前。
    李零,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享有國際聲譽的古文字學家,在古文字、考古和古文獻領域造詣精深,於方術、兵法,以及上古經典研究方面卓有建樹,尤以思想深刻、語言犀利而廣受學界內外矚目。

    P-001088

    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 編著

    內容簡介:

    「我是河畔上的枯葦,你也是河畔上的枯葦,畢竟我倆在這世上,是永不開花的枯葦!」《櫓夫小調》是首流傳於臺灣五○年代的民間歌謠,娓娓道出人世間的無奈悲歡,卻也是當時許多白色恐怖受難者家屬的心境寫照。
    文化部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歷經多時努力,完成《秋蟬的悲鳴》白色恐怖受難文集第一輯的新書出版,書中收錄的廿篇文章,用文字、圖片記述了政治受難者和他們家屬,深埋在內心深處的那段苦難歲月,其中有八篇來自受難者親手執筆,另外十篇是受難者家屬的心路側寫,篇篇感人。本書編者陳銘城則提供兩篇受難者口述報導,透過不同人物的白色恐怖遭遇,讓社會認識臺灣走過的漫漫人權路。
    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成立後,一直戮力搶救白色恐怖史料,《秋蟬的悲鳴》係首度向受難者、家屬徵文所完成的紀念文集,在與時間賽跑壓力下,能獲得當事人首肯提供第一手資料,殊為難得。

    P-000955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陳蓁

    內容簡介:

    本書首次對東突厥斯坦獨立運動進行了理性、嚴肅且深入的學術研究。日文版自1995年出版後,被公認為迄今為止關於東突厥斯坦獨立運動最權威的研究著作。本書在日文版基礎上經過了大幅度的充實及修訂,增補了追究歷史淵源的章節,加入作者新近的研究成果,推進了思考的深度和廣度。在新疆問題日益突出的今天,嚴肅深入的學術研究,正是回歸理性的基礎。
    本書尤其難得的是涵蓋了眾多珍貴的一手史料;在史料的基礎上,研究深入獨立運動內部,層層爬梳,嚴謹推度,一步步揭示出在以往宏大敘事的遮蔽之下,一段迷離撲朔的歷史。
    王柯,1956年生,日本東京大學學術博士,神戶大學研究生院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國傳統國家構造、中國近現代民族國家與民族主義思想、近現代國際關係視野中的民族問題、中國伊斯蘭教社會運動和國家認同等。主要著作有:《「東突厥斯坦共和國」研究——中國的伊斯蘭與民族問題》、《民族與國家——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思想的系譜》、《多民族國家中國》、《20世紀中國的國家建設與民族主義》等。其中《多民族國家中國》多次在日本被評為「理解中國必讀」。

    P-001089

    尾崎雄二郎等 合編

    內容簡介:

    哲学・思想・文学・歴史・地理・民族・宗教・言語・文字・考古学・美術・工芸・芸能・音楽・科学技術・民俗・服飾…多彩な収録分野。収録項目7000余、執筆者500人。各分野の第一線の研究者が集結した、いまだかつてない最大規模の中国文化総合事典。

    P-001036

    本書英文書名為「Morrison of Peking」
    本書は、ロンドン「タイムズ」紙の北京特派員で、日露開戦を陰で仕掛けた人物として名を馳せたオーストラリア人ジャーナリスト、ジョージ・E・モリソン(1862~1920)の評伝である。
    メルボルン大学医学部入学後、モリソンはオーストラリア大陸徒歩縦断やマレー川下りなど、当時でも稀有な探検に成功。探検記や南洋の奴隷船同乗記を地元有力紙に書いてジャーナリズムの世界にデビューした。その後、英国で医師の資格を取ると、今度は上海‐ラングーン間を踏破。こうした活動が「タイムズ」紙幹部の目にとまり、同紙の初代常駐北京特派員に任命される。
    着任すると、戊戌の政変、義和団事件、日露戦争、西太后死去、辛亥革命と、中国近代史の節目となる大事件に次々に遭遇した。本書のクライマックスともいえる、19世紀末から20世紀初頭にかけてのこれら一連の出来事については、この時期にモリソンが残した日記や書簡を多数引用して詳細に描かれ、当時、第一線の記者が何を見聞きし、どのように分析して、どう立ち回ったのか、臨場感あふれる筆致で迫ってくる。
    資料蒐集家でもあり、東洋文庫の基礎を築いたモリソンの破天荒な生涯を描ききった大作。

    P-001035

    トーマス・L.・ケネディ 原著,細見和弘 翻譯

    內容簡介:

    本書英文書名為:"The Establishment of Modern Military Industry in China 1860-1868"
    感謝の言葉
    日本語版への序
    [第1章]中国の伝統的軍事工業
    兵器の生産/火器の初期の発展/西洋式兵器の導入/結論
    [第2章]19世紀中葉の自強運動と軍事工業の役割
    [第3章]李鴻章の軍事工場――創設期(1860~1868)
    安慶内軍械所/容閎の使命/上海・蘇州洋砲局/江南製造局/金陵機器局/
    天津機器局/江南製造局の初期の生産/捻軍の叛乱と天津機器局/結論
    [第4章]李鴻章の軍事工場――生産の開始(1868~1875)
    江南製造局/金陵機器局/天津機器局/結論
    [第5章]国家による軍事工業政策の進展(1872~1875)
    江南製造局における造船の終焉/1875年の新海防政策/結論
    [第6章]新海防政策の下での兵器生産(1875~1885)
    江南製造局/金陵機器局と火薬工場/天津機器局/結論
    [第7章]武器・弾薬生産の近代化(1885~1895)
    江南製造局/金陵機器局と火薬局/天津機器局/結論
    [第8章]結論
    [あとがき]

    P-001037

    ・松重充浩 「北伐」期における『満洲日日新聞』紙上の蔣介石認識に関する覚書――「外地」日本人社会の蔣介石認識における一―事例として
    ・家近亮子 蔣介石の1927年秋の日本訪問―「蔣介石日記」と日本の新聞報道による分析
    ・戸部良一 日本軍人の蔣介石観――陸軍支那通を中心として
    ・川島 真 産経新聞『蔣介石秘録』の価値――「日記」の引用とオリジナルをめぐる再検討
    ○第二部  蔣介石と政治
    ・横山宏章 中国革命における個人崇拝と蔣介石
    ・深町英夫 南昌行営争寵記――新生活運動の発動と蔣介石の派閥操縦
    ・楊 天石(張 玉萍訳) 1946年政治協商会議後の憲法草案修改原則をめぐる論争
    ・張 玉法(望月暢子訳) 党総裁治国――李宗仁渡米後の蒋介石の党国運営
    ・陳 紅民(岩谷 將訳) 胡適・蔣介石関係研究論綱
    ・松田康博 中臺関係(1958-1965)――「大陸反攻」対「応戦と統一戦線工作」
    ○第三部  蔣介石と戦争
    ・岩谷 將 蔣介石、共産党、日本軍――20世紀前半、中国国民党における情報組織の生成と展開
    ・黄 自進(山田辰雄訳) 中日戦争の前奏:蒋介石と華北問題(1933-37)
    ・段 瑞聡 太平洋戦争勃発前蔣介石の対外政略――1941年を中心に
    ・鹿 錫俊 援中ルート閉鎖危機下の蔣介石――1940年夏における対独・対日政策の再選択を中心に
    ・呂 芳上(松重充浩訳) 「弾性」国際主義者蔣介石――1942年のインド訪問を検討事例として
    ・王 建朗(石川誠人訳) 抗戦時期国民政府の版図構想とその変化についての試論
    おわりに  松重充浩

    P-000966

    問題提起 「政冷経冷」を克服する「文温」の構築を(加藤千洋)
    第一章 日中『文化力』の時代(青木保)
    第二章 日本と中国:何を学びあってきたか──日本文化雑誌『知日』発行の視点(毛丹青)
    第三章 深まる相互依存・ふくらむ相互不信──日中の心の『壁』をどう崩すか(パネル討論)(加藤千洋・楊逸・王敏・泉京鹿・原口純子)
    第一部総括(天児慧)
    第二部 日中関係の対立と摩擦を乗り越える
    問題提起 真の相互理解に向けた新しい試みを模索しよう(天児慧)
    第一章 日中政府間交流の軌跡と困難性(五百旗頭眞)
    第二章 臺頭する中国ナショナリズムをどう捉えるか(鄭永年)
    第三章 歴史の中の協力・対立・誤解(パネル討論)(高橋伸夫・高原明生・松田康博・歩平・黄大慧・劉傑・張大銘)
    第四章 若者が描く未来志向の日中枠組み(パネル討論)(瀬口清之・阿古智子・任哲・林宏熙・応?超・福井環・井上俊吾)
    第二部総括(天児慧)
    第三部 中国経済と日中相互依存の未来
    問題提起 経済交流の拠点・名古屋から日中経済を考える(佐藤元彦・高橋五郎)
    第一章 実業界における日中相互依存の視点と心構え(加藤雅大)
    第二章 現場から考える相互依存の日中経済(パネル討論)(青樹明子・山田昇・津上俊哉・加藤秀明)
    第三章 中所得の罠を越える中国の経済発展(陸丁)
    第四章 どう見る中国経済の行方と日本(パネル討論)(李春利・柯隆・川井伸一・丸川知雄・梶谷懐)
    第三部総括(天児慧)
    第四部 地域交流・民間交流で新たな関係創造を
    問題提起 日中韓の民間・地方間交流の必要性と潜在力(小川雄平)
    第一章 日中韓地域外交の経験から見える課題と相互発展の可能性(末吉興一)
    第二章 日中韓地域交流の可能性:九州─中国東北部─環黄海を事例に(パネル討論)(堀井伸浩・飯塚誠・安田雅信・沈海涛・朴明欽)
    第三章 日中韓における民間交流の新たな試み(パネル討論)(益尾知佐子・鳥谷まゆみ・唐寅・劉明非)
    第四部総括(天児慧)

    P-001033

    第3部 東アジアにおける産業構造の変化と市民社会形成
    第6章 市民社会における中小企業の役割――日本の場合(黒瀬直宏)
    第7章 21世紀における中国の産業政策の展開 ―産業発展と和階社会の形成(大西勝明)
    第8章 市民社会におけるソーシャル・ビジネスの役割――フェアトレードによる商取引の民主化(神原理)
    第9章 東南アジアのグローバリズムとビジネス社会の変化――フィリピンを事例として(小林守)
    第4部 東アジアの民主化運動と共生社会形成の課題と展望
    第10章 琉球の脱植民地化論(松原泰勝)
    第11章 先住民アイヌの権利と政策の諸問題(津田仙好)
    第12章 韓国の民主化運動と「過去の精算」――1980年「光州事件」が切り開いた韓国民主化への道(内藤光博)
    「光州民衆抗争」30周年特別シンポジウム「抵抗と平和」に参加して――日本平和学会・韓国全南大学共催,2010.4.30~5.2(古川純)

    P-001034

    藤井律之 著

    內容簡介:

    宮崎市定以来本格的な研究が始まった中国の官制史研究によって、中世時代の門閥貴族の実態が少しずつ明らかにされてきたが、近年魏晋南北朝時代の官制史研究が注目を浴びている。本書は南朝を中心にそのいくつかの問題を取り上げ、これらに関する確実な知見を提示することで、中国中世史の全体像を把握するうえで貴重な基礎研究になる

    P-000933

    中西竜也 著

    內容簡介:

    かつてアジアの各地から中国にやってきたムスリム移民の末裔は、時々の政治的・社会的状況に翻弄されながらも、イスラームの信仰を固守して独自の共同体を維持した。そこには、マイノリティとしての生死を賭けた、彼ら中国ムスリムの知的奮闘があった。いかにしてイスラームを、中国伝統思想、ひいては中国社会の現実と調和させるか?「中国的イスラーム」の実像に迫る。
    中西竜也(なかにし たつや)
    京都大学白眉センター特定助教。
    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博士課程研究指導認定退学。博士(文学)。専攻は東洋史学。
    京都学園大学非常勤講師,京都大学大学院アジア・アフリカ地域研究研究科・日本学術振興会特別研究員(PD)を経て,現職。
    「清代の中国ムスリムにおけるぺルシア語文化受容」(森本一夫 編『ぺルシア語が結んだ世界 — もうひとつのユーラシア史』北海道大学出版会,2009年)。「イスラームの「漢訳」における中国伝統思想の薫習 — 劉智の「性」の朱子学的側面」(堀池信夫編『知のユーラシ ア』明治書院,2011年)。「中国民間所蔵ペルシア語スーフィズム文献『霊智の要旨』— 内丹道教と対話する漢語イスラーム文献『綱常』の一原典」(窪田順平編『ユーラシアの東 西を眺める — 歴史学と環境学の間』総合地球環境学研究所,2012年)。

    P-000935

    梶丸岳 著

    內容簡介:

    山歌とは,中国南部貴州省のプイ族に伝わる歌掛けである。歌掛けは世界中に広く見られるが,漢字文化圏に支配されながら独自言語を保持し,更には 社会主義 中国の少数民族政策の影響を強く受けたプイ族のそれは,独特の現代的意味を持つ。日本の掛唄とも比較しつつ,現代中国の地方芸能の在りかたに迫る。

    P-000936

    第二章 古代巴蜀の治水伝説の舞臺とその背景――蜀開明から秦李冰へ
    第三章 始皇帝陵建設の時代――戦国・統一・対外戦争・内乱
    第四章 秦咸陽城のプラン――前漢長安城との比較からのアプローチ
    第五章 秦長城建設とその歴史的背景
    終論 秦帝国史研究の総括と展望
    第一章 秦の統一事業の再考
    第二章 秦帝国史研究と地域
    英文梗概/中文要旨/索引

    P-001009

    革命が憲政を凌駕したのは何故か――辛亥革命前後における制度変容の分岐点(許紀霖)
    革命、共和国と文化――『東方雑誌』を中心に(車泰根)
    形象化された辛亥革命――マッチラベルから見る近代中国の社会変遷(蔣海波)
    まとめとコメント(高嶋航、小野寺史郎)
    第3部 都市文化ヘゲモニーと辛亥革命
    革命がもたらした差異――民国初期の上海における「経済学」、個人の自由と国家主権(ブライナ・グッドマン)
    成都における保路運動――国家の主権と人民の権利(鄭小威)
    税金の代理徴収より見る清末蘇州商会の「代表性」問題(邱澎生)
    中国キリスト教史からみた辛亥革命―梁発の「発見」と太平天国叙述の再形成(土肥歩)
    まとめとコメント(陳来幸、城山智子)
    第4部 辛亥時期人物研究
    孫文思想における理想の国家(三輪雅人)
    近代科学思想と孫文(武上真理子)
    革命に対する揺らぎ―唐璆の生涯における革命への参加と拒絶(彭剣)
    まとめとコメント(石川禎浩、安井三吉)
    パネリスト:プラセンジット・デュアラ、西村成雄、中村哲夫、許毓良、車泰根、許紀霖、
    ブライナ・グッドマン
    司会:緒形康
    通訳:城山智子、袁広泉、宋晴美
    閉会の辞(山田辰雄)
    あとがきにかえて 「辛亥革命100周年記念国際シンポジウム(神戸会議)」が問いかけるもの(緒形康)
    編集後記(緒形康)
    シンポジウム関係者名簿/「グローバルヒストリーの中の辛亥革命」プログラム/助成団体・個人寄付者一覧
    執筆者プロフィール
    索引(人名索引・事項索引)

    P-001011

    野田公夫 著

    內容簡介:

    20世紀初頭,両大戦の深化とともに日本の入植は樺太・満洲・南洋へと拡大し,著しく増えた内地の食料需要を補完する体制を構築した.かくして成立した「日本帝国圏」はどのように資源開発を展開したのか.帝国圏とはいかなる歴史的空間として捉えられるのか.組織化と動員の拮抗を軸に,農林資源化の歴史過程を具体的に解明する。
    野田公夫,京都大学大学院農学研究科教授,専攻は近現代日本農業史、世界農業類型論。

    P-000934

    Part I. From Prehistory to History
    1. The Prehistory of the Tibetan Plateau to the Seventh Century A.D. Mark Aldenderfer and Zhang Yinong.
    2. Some Reflections on the Periodization of Tibetan History. Bryan Cuevas.
    3. History as Myth: On the Appropriation of the Past in Tibetan Culture. Peter Schwieger.
    Part II. Imperial Tibet (Seventh to Tenth Centuries)
    4. Remarks on the Mani Kabum and the Cult of Avalokiteśvara in Tibet. Matthew T. Kapstein.
    5. On the Tibetan Historiography and Doxography of the ‘Great Debate of Samyé.’ David Seyfort Ruegg.
    Imperial Politics
    6. The Context of Old Tibetan Inscriptions. Fang Kuei Li and W. South Coblin.
    7. The Tibetans in the Ordos and North China: Considerations on the Role of the Tibetan Empire in World History. Christopher I. Beckwith.
    Part III. Tibetan Revivals (Tenth to Twelfth Centuries)
    8. The Tibetan Tribes of Hexi and Buddhism during the Northern Song Period. Tsotumo Iwasaki.
    9. Rulers of Western Tibet. David Snellgrove.
    10. The Bön Religion of Tibet. Per Kvaerne.
    11. The Evolution of Monastic Power. R. A. Stein.
    Part IV. Lamas and Patrons: Tibet and the Mongols (Thirteenth to Fourteenth Centuries)
    12. The Preceptor-Donor Relation in Thirteenth Century Tibetan Society and Polity, its Inner Asian Precursors and Indian Models. David Seyfort Ruegg.
    13. The Mongol Census in Tibet. Luciano Petech.
    14. Sakya Pandita’s Letter to the Tibetans: A Late and Dubious Addition to His Collected Works. David P. Jackson.
    Part V. Centers of Power and Religious Learning (Fourteenth to Eighteenth Centuries)
    15. The Rise of the Pakmodru Dynasty. Luciano Petech.
    16. Monastic Patronage in 15th century Tibet. Turrell V. Wylie.
    17. Central Tibetan Conflict in the 16th Century. Guiseppe Tucci.
    18. The He Clan of Hezhou: A Tibetan Family in Service to the Yuan and Ming Dynasties. Elliot Sperling.
    19. Bön in Central and Eastern Tibet. Samten Karmay
    Part VI. Modern Tibet (Seventeenth to Twentieth Centuries)
    Central Tibetan Leadership
    20. The Dalai Lamas and the Origins of Reincarnate Lamas. Leonard W. J. van der Kuijp.
    21. The Fifth Dalai Lama. Kurtis R. Schaeffer.
    22. Experience, Empiricism, and the Fortunes of Authority: Tibetan Medicine and Buddhism on the Eve of Modernity. Janet Gyatso.
    Tibet and the Manchus
    23. The Administration of Tibet during the First Half-Century of Chinese Protectorate. Luciano Petech.
    24. Lobjang Danjin’s Rebellion of 1723. Katô Naoto.
    25. Aristocracy and Government in Tibet: 1728–1959. Luciano Petech.
    Trade and Commerce
    26. Gold, Wool and Musk: Trade in Lhasa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Luce Boulnois.
    27. The Circulation of Estates in Tibet: Reincarnation, Land and Politics. Melvyn C. Goldstein.
    28. The Geo-History of Long-Distance Trade in Tibet 1850–1950. Wim van Spengen.
    Institutional Growth beyond Central Tibet
    29. The Kingdom of Dergé. Lauran R. Hartley.
    30. Labrang: A Tibetan Buddhist Monastery at the Crossroads of Four Civilizations. Paul Nietupski.
    Tibet in a Global Context
    31. Uniting Religion and Politics in a Bid for Autonomy: Lamas in Exile in China and America. Gray Tuttle.
    32. Progressives and Exiles. Heather Stoddard.
    33. The Genesis of the Sino-Tibetan Agreement of 1951. Tsering Shakya.
    Full References to Original Articles
    Bibliography
    Index

    P-000923

    (U.S.A.) Lanham: Rowman & Littlefield

    Edited by Perry Link, Richard P. Madsen, Paul G. Pickowicz

    內容簡介:

    This compelling book explores the explosive pace of change in China and how its citizens are grappling with a dramatically new world, both in the public and private spheres. China’s stratospheric growth has made it the second largest economy in the world—and one of the most unequal. Marxist ideology and socialist ideals have almost completely collapsed, replaced by a combination of materialism and assertive nationalism. The vast migration of labor from countryside to city has continued apace. The pressures of a hypercompetitive market economy are ripping apart the traditional family and threatening the environment. Corruption has reached new heights. The political system is even more rigid, but perhaps more brittle, than a decade ago.
    There is enormous popular pride in the ascension of China to the rank of global superpower and general satisfaction in the material benefits that the poor as well as the rich have been gaining from an expanding economy. But there is also great restlessness, anger about structural injustice and political corruption, and a search for new forms of spirituality and ethics to replace a collapsing moral order. The question “What does it mean, in the new day, to be Chinese?” lurks just beneath the surface. This unique interdisciplinary book frames this central issue through an innovative set of case studies on such cutting-edge topics as reality dating shows, countercultural invented language, star bloggers, faith healers, and subversive jokes.
    About the Author
    Perry Link is Emeritus Professor of East Asian Studies at Princeton University and Chancellorial Chair for Teaching Across Disciplin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 Richard P. Madsen is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of Sociology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Paul G. Pickowicz is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of History and Chinese Stud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and inaugural holder of the UC San Diego Endowed Chair in Modern Chinese History.

    P-000924

    Scott D. Seligman

    內容簡介:

    Chinese in America endured abuse and discrimination in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but they had a leader and a fighter in Wong Chin Foo (1847–1898), whose story is a forgotten chapter in the struggle for equal rights in America. The first to use the term “Chinese American,” Wong defended his compatriots against malicious scapegoating and urged them to become Americanized to win their rights. A trailblazer and a born showman who proclaimed himself China’s first Confucian missionary to the United States, he founded America’s first association of Chinese voters and testified before Congress to get laws that denied them citizenship repealed. Wong challenged Americans to live up to the principles they freely espoused but failed to apply to the Chinese in their midst. This evocative biography is the first book-length account of the life and times of one of America’s most famous Chinese—and one of its earliest campaigners for racial equality.
    About the author
    Scott D. Seligman is a writer, a historian, a genealogist, a retired corporate executive and a career “China hand.” He holds an undergraduate degree in history from Princeton University with distinction in American civilization and a master’s degree from Harvard University. Fluent in Mandarin and conversant in Cantonese, he lived in Taiwan, Hong Kong, and China for eight years and reads and writes Chinese. He has worked as a legislative assistant to a member of the U.S. Congress, lobbied the Chinese government on behalf of American business, managed a multinational public relations agency in China, served as spokesperson and communications director for a Fortune 50 company and taught English in Taiwan. He is the author of Three Tough Chinamen, Chinese Business Etiquette, and Dealing with the Chinese, and co-author of the best-sell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Cookbook, Chinese at a Glance, and Now You’re Talking Mandarin Chinese. He lives in Washington, DC.

    P-001001

    Edited by Haihui Zhang, etc.

    內容簡介:

    An indispensable resource for specialists and students in Chinese studies.
    Twenty-one high-quality introductions to major subfields as they have evolved in Chinese studies over the past three decades.
    A vital resource for non-Asia specialists in the fields of history, literature, music, economics, sociology, and art looking for a comparative or world-historical perspective on particular questions, including the nature of early modernity,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or recent trends in the study of early and medieval arts and letters.

    P-001092

    Introduction
    1. The Goddess: Tracking the “Unknown Woman” from Hollywood through Shanghai to Hong Kong
    2. Family Resemblance, Class Conflicts: Re-version of the Sisterhood Singsong Drama
    3. The Love Parade Goes On: “Western-Costume Cantonese Opera Film” and the Foreignizing Remake
    4. Mr. Phantom Goes to the East: History and Its Afterlife from Hollywood to Shanghai and Hong Kong
    Conclusion: Mr. Undercover Goes Global
    Notes
    Bibliography
    Filmography
    Index

    P-000922

    David Holm(賀大衛)

    內容簡介:

    The traditional Zhuang script is a character script based on Chinese, adapted for the purpose of writing the Tai languages of southern China and northern Vietnam. Mapping the Old Zhuang Character Script by David Holm, presents for the first time a systematic overview of such a script, based on a survey of traditional texts in 45 locations among the Zhuang and related peoples in Guangxi, Guizhou, eastern Yunnan, and northern Vietnam. Complete with 133 maps, it looks at patterns of geographic variation in relation to dialect, the domains of former native chieftaincies, the activities of ritual masters and Taoist priests, large-scale migrations, and the transplantation of garrisons of native troops. Internal evidence indicates the script has a history going back well before the Tang.
    集結多年研究廣西壯族方塊文字大全,政大民族系教授賀大衛(David Holm)最新著作《HdO :Mapping the Old Zhuang Character Script》近日由荷蘭Brill出版社出版。民族系4月8日舉辦新書發表會與座談會,吸引國內語言與民族學者齊聚。賀大衛以生動活潑的方式介紹自己的新著作,引導對語言學不甚了解的聽眾也能快速理解HdO(Handbuch der Orientalistik,東方學手冊)代表意義,並介紹研究方法、地點,幫助聽眾對田野地也能具基本概念。
    賀大衛指出,方塊壯字對於民族學研究很重要,透過對民族文字和語言的掌握,可使研究者進入研究對象的文化脈絡。由於方塊壯字屬於壯族宗教儀式執行者為了儀式展演需要而發展的獨特文字系統,有些看似漢字記錄的文本,其實需要透過壯語的唸誦解釋才能讀出文本原意,也才能更瞭解壯族的文化核心價值。
    語言學者王秋桂回應,一般語言學者都將語言看作靜態事務,但賀大衛的研究則將語言看作動態研究對象,而非靜態不動的文本。而他將一般認為的訛變視作「異本」而非錯誤資料,也是相關研究另一重要觀點,在各研究場域中都應被關注。
    原住民族研究中心主任林修澈則認為,賀大衛的著作對臺灣壯字研究往前跨出一大步,跳脫過去壯字研究僅限於文字,更深入研究語音學。他勉勵民族系學生深刻閱讀賀大衛著作,思考與臺灣閩南語、客家語研究進一步對話空間。
    然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康豹(Paul R. Katz)認為,這本書中官方區域的部分可以更進一步發展討論,像是神職人員在壯字或壯族研究中扮演的角色,可以更多描述,還有許多部分也都可再和相關領域學者更深入討論。
    同樣從事廣西壯族研究的民族系助理教授高雅寧肯定,透過賀大衛的研究,打破許多過去對於壯族研究的界線及侷限。「文字是會被吃掉的,」,高雅寧說,壯字的研究其實有時間限制,賀大衛的研究既深及廣實屬難得,他也期待這本書對中國大陸研究者發揮影響。
    新書發表會上,中研院民族所副研究員何翠萍、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副教授連瑞枝等國內研究中國大陸西南地區民族學者,也都出席並肯定賀大衛的研究貢獻。(訊息來源:政治大學民族系)

    P-000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