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推荐
重情义的杯子  ·  vue.js - ...·  2 月前    · 
性感的佛珠  ·  Python 标准输出 ...·  1 年前    · 
强悍的核桃  ·  macOS: ...·  1 年前    · 

专访保罗-安德鲁:“中国有野心, 所以我们来了”

3 月9 日,中国国家大剧院的设计师保罗-安德鲁到达上海为自己的新书《记忆的群岛》作宣传。

这位因设计法国戴高乐飞机场出名的法国建筑师,在中国还建造了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和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在建造国家大剧院的过程中,他完成了两本小说,包括此次的新书。在接受采访时,他对中国当代公众建筑多由国外建筑大师来完成的现象作了评价,他说:“ 我认为有野心的是中国,中国有野心拥有一些伟大的建筑,所以我们来了。”(文/莫书莹 图/小武)

少年时代的保罗-安德鲁有过这样的梦想:在河里抓一条大鱼,或给纸飞机装上发动机,看着它真正飞上蓝天??这些愿望多数没能实现。由于规划建造戴高乐飞机场,29 岁的安德鲁一举成名,从此走上了成为一名建筑大师的道路。这名法国波尔多人设计的那些充满未来感的超大型建筑遍布世界各地,其中包括:巴黎新凯旋门、法国戴高乐飞机场、日本大阪海事博物馆、阿联酋迪拜机场、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中国国家大剧院。

现在,70 岁的安德鲁正试图以另一种身份出现在人们眼前。随着新书《记忆的群岛》的出版,他可以被看作是“建筑师安德鲁”,也可以是“作家安德鲁”。

3 月9 日,他在上海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自己从来不会去刻意设计人生的道路,对他来说生活的一切顺境、逆境、赞美、质疑都是转角处的“小惊喜”,专访保罗-安德鲁“中国有野心, 所以我们来了”3 月9 日,中国国家大剧院的设计师保罗-安德鲁到达上海为自己的新书《记忆的群岛》作宣传。这位因设计法国戴高乐飞机场出名的法国建筑师,在中国还建造了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和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在建造国家大剧院的过程中,他完成了两本小说,包括此次的新书。在接受采访时,他对中国当代公众建筑多由国外建筑大师来完成的现象作了评价,他说:“ 我认为有野心的是中国,中国有野心拥有一些伟大的建筑,所以我们来了。”他所需做的不过是以一颗“好奇心”面对一切。

孤独的建筑家

3 月9 日,上海书城一楼大厅的两侧各自安放了两块同等大小的广告牌,一块上写着“国家大剧院建筑师保罗-安德鲁新书《记忆的群岛》”的字样,另一块上则预告着一本卡通漫画的出版签售会。

等待卡通漫画签名的读者从大厅排至二楼电梯,书城还不得不出动保安维护秩序。安德鲁的见面会则安静地被安排在大厅一隅的“读者俱乐部”,主办方临时安放了几排座位,在场的多数为城中媒体。两个“索要签名专业户”占据了第一排中间最有利的位置,大声大气地讨论着这个外国老头到底有没有名气,后排有人小声地询问这个“建筑大师”是不是设计了“鸟巢”。

2 点35 分,安德鲁出现了。他穿着姜色布风衣,剪裁并不讲究的西装,有点皱了的条纹衬衫,胸前挂着一副眼镜,看上去风尘仆仆。像所有法国人一样,安德鲁说话时习惯挥舞双手来表达心情,用英语回答问题讲到激动之处嘴里总要蹦出几个法文单词。

安德鲁的中国朋友、《记忆的群岛》一书译者董强评论说,在中国完成了一个耗时8 年的工程后,安德鲁的中文程度依然只停留在“你好”、“谢谢”、“再见”的程度,“这虽然很可惜,但对安德鲁来说可能也是幸运的,语言的隔阂让他能心无旁骛地完成国家大剧院的工程。” 董强说。

“做国家大剧院这个工程的过程期间有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外界的质疑,他几乎是被‘孤立’的,”

董强说,“那个时候质疑的声音远远高于支持的声音。”

2004 年5 月,国家大剧院工程紧张施工期间,戴高乐机场航站楼发生塌陷事故再次使安德鲁处于舆论的中心。

安德鲁依然能清晰地回忆起当年自己第一次听到关于戴高乐机场发生塌陷事故时的情形。“一个记者直接打电话给我,很严肃地质问我知不知道机场出事了,问我怎么看。”他说,流露出一点无奈的神情,“我大吃一惊,为了机场的事,也为了他的无礼。我问他,你知道你要找谁吗?记者说,我就找你。整个过程实在有点滑稽。”

在国内,这种情况也是一样。人们尚来不及搞清楚戴高乐机场坍塌事件的真正原因就开始担心起国家大剧院的工程是否会有问题。章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曾在安德鲁的巴黎办公室工作过一年,当时被称为是安德鲁唯一的中国学生。戴高乐机场出现事故后,有一段时间里章明几乎无法正常工作。“基本上的情况就是我24 个小时都在接手机,一遍又一遍被要求回答关于戴高乐机场和国家大剧院的问题。”章明无奈地说。

“当时戴高乐机场出了事故,不少媒体都把矛头对准了安德鲁其实是不公平的。稍微懂一点建筑的人都应该知道他的身份是建筑师,他所负责是设计规划,并不是保证施工质量。”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潘玉琨这样评论。他可能是当天为数不多专程前去参加安德鲁在书城活动的专业级“粉丝”。

安德鲁本人则早已对一切评论都非常看得开了:“我其实不太在意人们到底是怎么评论我的。”在同济大学,他再次主动地向学生们强调了这种心态,“有时候,你所需要做的是坚定自己的理念,你要时刻知道什么是你要去做的,否则你很快就会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