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可风就这样穿着一件帅气的牛仔色长外套,顶着一头蓬乱的银灰色卷发出现在了上海震旦博物馆的展厅里,所到之处引来一片快门声。这个声音让他感到既熟悉又有点陌生。一个长久以来以拍摄他人为职业的人,今天成了镜头中的主角。

杜可风就这样穿着一件帅气的牛仔色长外套,顶着一头蓬乱的银灰色卷发出现在了上海震旦博物馆的展厅里,所到之处引来一片快门声。这个声音让他感到既熟悉又有点陌生。一个长久以来以拍摄他人为职业的人,今天成了镜头中的主角。

6月9日,由澳洲籍知名摄影师杜可风和当代艺术家张恩利举办的联展“画影之间:张恩利×杜可风”在震旦博物馆开幕。作为一名极具影响力的代表性摄影师,他曾与知名导演王家卫、张艺谋、陈凯歌等人合作过《英雄》、《东邪西毒》、《重庆森林》和《花样年华》等多部影片,但这却是他第一次和一位中国当代艺术家合作艺术展。

“万物皆有裂缝,光才透得进来。”杜可风在自己的影像作品中引用的加拿大游吟诗人、歌者莱昂纳多·科恩的歌词。这句话成了他这次展示的影像作品的风格注解。顺着博物馆的长廊,杜可风的拼贴作品——“影像记忆”错落展开,这些作品充满他标志性的个人风格:晃动的镜头、不规则的画面构图以及冷艳独特的色调运用。除了杜可风过去拍摄的部分照片和影像片段,杜可风还特地为此次展览创作了一些影像作品,并且将其中的一些融入进了张恩利的装置作品《空房间》中。

“肯定错误,错误就成了风格。”杜可风在接受采访时说,“拼贴就是我自己长期以来进行艺术创作时喜欢采用的风格和方式。这次展览中有小部分作品是我过去持续创作的作品,包括一些拼贴画和影像视屏。此外,80%以上的展出作品是我为这次展览特地创作的,包括在张恩利工作室拍摄的视频,结合自己的拼接风格,从而完成的影像作品。”

《21世纪》:这次的展览“画影之间”把你的个人的影像作品和张恩利的绘画装置艺术结合,怎么会想到这种合作模式?为何选择与张恩利合作?你们的作品的互通性是什么?

杜可风:我之前并不认识张恩利,借由策展人,我们相识了。这次的合作就像一次blind dating(相亲),而参与了相亲的两个人也来不及后悔。刚进张恩利的工作室,他正在抽着雪茄,手边有酒,工作室里播放着音乐,所以给我留下了不错的第一印象。和不认识的艺术家做联展,好处就是能够擦出难以预计的火花。过去我的每次合作创作,大多是同合作对象交朋友开始,然后再一起合作开展工作。把两个个性完全不一样的人放在一起本身就是一个拼贴,这种未知的结果,让我既兴奋又紧张。就像拍电影一样,在《空房间》的整个合作过程中,我们被给予了一个空间去分享,反映自己的情绪,和彼此的艺术语言。随着创作的展开,我和张恩利也越来越熟,他喜欢抽烟,而我喜欢喝酒,我在整个创作空间中感到很自在。合作中大家一起不断调整,最后通过整合(editing)使作品达到想要的效果。

《21世纪》:展览中有很多使用拼贴方法创造的作品,为什么偏爱这种方式?

杜可风:对于我来说,拼贴是一种精神治疗。拍电影都会工作很久很辛苦,回到酒店我喜欢拿出几张纸,或者是从杂志中随便抽出的几页,用它们和自己的摄影或影像作品做一些组合。每当我在做这些的时候,大脑可以冷静下来,心情也随着放松。做拼贴这件事,就像是我专门为自己开设的一个小时空,一点消磨闲暇的自留地。

《21世纪》:你如何看待多媒体艺术和装置艺术?你认为电影摄影和创作,与作为当代艺术的影像作品有何不同?

杜可风:作为一位成功的摄影师,我以前认为多媒体艺术(multimedia)是骗人的,因为对我而言多媒体艺术就是把电影放慢。事实上,在我看来很多装置艺术就是把影片放慢播放。但是电影院和美术馆是由于空间不一样,所以来看艺术的人是和去影院看电影的人也是不一样的。观众的心态、要求、态度和品味不同,所以人们对待被观看的事物的角度也不同。现在,对我来说,多媒体艺术、装置艺术和电影只是展现影像不一样的桥梁和方法。

《21世纪》:你的创作风格受到过哪些艺术家的影响?

杜可风:我喜欢的艺术家包括Steven Mcqueen 和Julian Schnabel,私底下我们都是很好的朋友。其实艺术家是很让导演羡慕的职业,因为有些时候电影就像命题作文,没有那么多自由空间可以让摄影师发挥。我一直保持着好奇心去了解更多新的艺术家及他们的作品。但,至于我的作品有没有受他们的影响,这要靠你们自己去判断了。(编辑 董明洁 孙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