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科学之路 · 筑健康生命——第三弹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School of Life and Health Sciences, 简称LHS)于2018年11月14日正式成立,是港中大(深圳)继经管学院、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之后建立的第四所具有从本科至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学院。 学院的发展壮大离不开老师们 白芸博士于2019年12月正式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担任高级讲师。 学士(北京大学) 硕士(清华大学) 博士(南加州大学) 蛋白药制剂、组合蛋白药物、大分子药物口服与透皮吸收、使用转录组、小RNA组、蛋白质组的系统毒理学 的付出和努力。自2019至今,学院加入了一批优秀教授,下面就由小编带领读者去了解他们的科研背景与兴趣。 您的学习经历和工作经历是怎样的? 1993年我考入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现北大医学部)。毕业后于清华大学生物系修读分子生物学硕士,后去美国南加州大学药学院取得了博士学位。 药学方向毕业生就业方向一般都是药物公司去做药物动力学研究或者是药物制剂研究。我毕业后也很犹豫,是去工业界还是去学术界。最后,由于家庭原因跟我丈夫去了美国亚特兰大。美国的药物公司多在加州、波士顿、纽约等地,亚特兰大并没有专业生物医药的研发部门。我就选择去到一个当地的一个比较小的药学院做博士后。两年后我找到两份工作,一份是去美国FDA做新药审批的reviewer,另一份工作是在费城骨科大学亚特兰大分校药学院做助理教授。由于FDA是政府部门,身边的很多人都选择了去那里工作。但我还是选择了留在亚特兰大做助理教授。 能介绍一下您的研究方向吗? 我的研究方向分三个部分:蛋白药物给药、免疫抑制药物毒性机理、生物大数据分析结果的生物解读。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蛋白多肽药物给药。 国内的药学专业目前主要仍专注于传统化学制药,但是目前国际上生物制药逐渐成为主流,蛋白多肽大分子药物目多于95%需要注射给药。我的研究包括蛋白类药物的口服和透皮给药,利用转铁蛋白做为载体可以实现蛋白类药物的口服活性。这个研究在美国获得到了专利,我另一个研究是结合微电流和微针技术提高蛋白药物的透皮吸收。 能谈一下您的教学理念吗? 我教学的主要理念是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
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 · 教学实验室大揭秘
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教学实验室于2019年9月修建完成,为生物信息学和生物医学工程两个本科专业提供实验教学。学院有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理药理学等多个本科教学实验室,每个实验室均配有专职人员管理。设有倒置荧光显微镜、酶标仪、PCR仪、生物安全柜、高速离心机、凝胶成像系统等多种高端仪器设备,可充分保证了学生的实验课教学需要,为提高学生综合实验技能、实验设计和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提供硬件支持。 同时,学院正在筹建药物化学、药剂学、动物实验中心等多个教学实验室,以供未来开办的药学和生物科学专业教学使用。 一起来探索 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 教学实验室吧! 生物化学教学实验室 生物化学教学实验室位于实验楼A栋407室,共有6条实验台,可同时容纳48名学生进行实验,每名学生都有自己专属的座位和柜子。 每一组学生都可以使用一套完整的实验室基础仪器,其中包括:倒置相差显微镜、震荡混悬器、掌上离心机、磁力加热搅拌器、台式离心机、一套移液枪。 教学实验室还配备了很多科研级的仪器供学生使用,充分保证学生实验及科研需求。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实验技能、设计实验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微生物学教学实验室 微生物学教学实验室位于实验楼A栋419室,由洁净间、教学间及准备间组成,教学间可同时容纳36名学生。主要承担生物医学工程、药学以及基础临床相关专业的微生物实验课教学任务。实验室配有二氧化碳培养箱、显微镜、高速离心机、纯水仪等多种仪器设备,可充分保证了学生的实验课教学需要。 科研仪器介绍 倒置荧光显微镜 倒置荧光显微镜是由倒置显微镜与荧光附件构成,物镜和聚光镜的工作距离很长,能直接对在培养皿中的被检物体进行显微观察和研究,特别适用于对活体细胞和细胞离体培养等显微观察。 酶标仪通过在特定波长下,检测被测物的吸光值。可广泛应用于DNA、RNA定量及纯度分析;蛋白定量、酶活、酶动力学检测;酶联免疫测定(ELISAs)等。  化学发光成像仪 化学发光成像仪可以高分辨率和高灵敏度的CCD作为成像检测技术基础,支持包括比色、化学发光等多种检测方法,满足绝大多数样品检测。能快速且准确的分析凝胶和印迹膜成像,在数秒内自动完成蛋白质和 DNA 样品的全部的定量分析,…
本次活动有幸邀请到: 岗宏青年学者发展基金刘明宇博士、王雪华女士;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职业规划与发展处叶晓妮副处长、张铭帅老师、语言自学中心庞慧老师、学能提升研究中心陈亮老师、图书馆尹梦老师; 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院长叶德全(校长讲座教授)、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副院长、协理副校长朱宝亭(校长讲座教授)、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教学助理院长黄宪达(校长讲座教授)及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所有教职员工。 下面,让我们一起回顾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新生们的第一次集体活动吧。 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 院长 叶德全(校长讲座教授) 首先,叶德全院长对线上、线下参加活动的所有同学和嘉宾们表示热烈欢迎。其次,介绍了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的发展概况、师生配比、专业设置和诺贝尔奖实验室。最后,为同学们在升学与就业方面作以指导。 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 副院长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协理副校长 朱宝亭(校长讲座教授) 首先,朱宝亭教授提出学院培养目标致力于使同学们成为科学家。其次,为大家介绍了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三个诺贝尔奖实验室的主要科研方向及每位教授的研究兴趣和方向并鼓励同学们进入实验室进行学习和动手操作。最后,指导了学院的研究生申请流程,并对同学们的到来表示欢迎。 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 助理院长(教学) 黄宪达(校长讲座教授) 黄宪达助理院长(教学)为同学们介绍了学院的每位老师。希望同学们在未来学习过程中可以尝试发掘自己的兴趣点,提前制定计划,坚持进行学习与科研。并且鼓励同学们多与自己的学业导师探讨学习中的困惑与问题,以便于老师们可以第一时间帮助同学。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职业规划与发展处 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 彭凯琳 & 王晓旭  张铭帅老师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层面为同学们介绍了职业规划与发展处可以为学生提供的咨询与服务。 王晓旭和彭凯琳老师从学院层面为大家介绍了已有海外知名大学升学与就业合作项目及单位。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语言自学中心 庞慧老师为大家介绍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走科学之路 · 筑健康生命——第二弹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School of Life and Health Sciences, 简称LHS)于2018年11月14日正式成立,是港中大(深圳)继经管学院、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之后建立的第四所具有从本科至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学院。 学院的发展壮大离不开老师们的付出和努力。自2019至今,学院加入了一批优秀教授,下面就由小编带领读者去了解他们的科研背景与兴趣。 BAEG, Gyeong Hun BAEG, Gyeong Hun博士于2020年1月正式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担任副教授。 学士(韩国釜庆大学) 硕士(日本北海道大学) 博士(日本大阪大学) 利用果蝇作为体内模型生物的干细胞和癌生物学、纳米毒理学。 您的学习经历是怎样的? I had worked as a full-time faculty member in Department of Anatomy, Yong Loo Lin School of Medicin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for many years. The Department of Anatomy ranks among the leading Departments in Asia seeking its strength in its holistic Human Anatomy teaching. Many of senior faculty members, including Emeritus Professors Rajendran K. and Ling E.A. are internationally acclaimed anatomists in gross and clinical anatomy teaching. I have often attended lectures given by senior colleagues, and participated in teaching seminars and courses which cover a variety of teaching topics, such as “…
由于自己对生物医学方面的内容感兴趣,大一结束选择专业时,我加入了生命健康学院的大家庭。 平时的课堂教学,每门课大概是30人左右。老师们都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海外学术背景,讲课生动易懂。上课时如果同学们有问题,老师也会耐心解答,下课后也总有同学围着老师提问。 在校期间除了上课时可以学习到丰富的知识,学院还邀请到诺贝尔奖得主和很多生物科学领域的教授举办讲座。不仅能拓宽我们的视野,而且能让我们学习的知识从课堂延伸至更多方面,最重要的是可以与这些教授们交流自己的学术想法。 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Arieh Warshel教授与同学们探讨学术问题 此外,在学习中我发现生命与健康科学的知识,除了上课的理论学习之外,自己动手实践也是十分重要。本科生的教学实验室设备十分齐全,包括细胞培养、解剖操作和DNA分离纯化等实验。这些实验的过程曾经占据了我们每个周二下午的时间,对我来说也是非常难忘的回忆。 在学院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对科研有浓厚的兴趣,教授们实验室的大门也会一直为你敞开。我自己对免疫学感兴趣,便在院长叶德全教授的实验室做科研助理,协助师兄师姐进行研究,最近一段时间也逐渐开始自己的课题研究。 在这所年轻且有生命力的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让我收获到了巨大的成长。我相信未来的旅程,会有更多收获。 生物信息学 在这三年的学习生活中,我在课堂上学习到了包括生命科学、计算生物学、数据信息等各生物信息相关方向的学术知识,对整个生物信息学领域建立起了大概的认识。当然,仅在课堂中学习是远远不够的。 利用学校、学院提供的丰富资源,我进入了学院的诺贝尔奖研究院… 左上: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副院长、协理副校长朱宝亭(校长讲座教授)介绍生物医药研究实验室;右上:柳正教授介绍科比尔卡冷冻电子显微中心;左下:杜洋教授(校长学者)介绍科比尔卡创新药物开发研究院;下中:颜士中经理介绍瓦歇尔计算生物研究院;右下:陈吉航博士介绍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教学实验室。 咨询、洽谈(一对一)… 走科学之路 · 筑健康生命——第一弹
2020年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下设基础医学部。基础医学是国家一级学科,其范围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药理学、分子生物学等二级学科。 基础医学是现代医学的科学基础,研究对象主要针对人体的结构、功能、遗传、发育、免疫以及病理过程并探究疾病的发生原因、发病机理以及药物作用机理,为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它的进步引领着现代医学的发展。 长久以来,基础医学与生命健康科学交互,包括研究内容和项目选题等,都更靠近后者。随着科学进步和时代需求,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逐渐贯通并相得益彰,通过理论与实践并重,培养出既能从事医院教学、科学研究又可诊断治病的医学高级人才。基础医学是推动医学科技创新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重要力量,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基础医学理论和技术方法的革新影响并带动着整个医学的发展与进步。 下面就由小编带领读者去了解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基础医学部教授们的科研背景与兴趣。 谭兆祥   教授 谭兆祥博士于2019年11月正式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担任基础医学教学负责人、教授。 天花粉蛋白的机理研究和高海拔的基因适应性。 您的学习方法是怎样的? 我是一个好奇心很强的人,在校学习的过程中,虽然算不上天资聪颖,但十分喜欢探索与尝试。每当研究时遇到不懂的问题,都会自己去寻找资料和解决的办法。例如,我在香港中文大学求学时,遇到的其中一个问题是帮助学校安装网络系统,虽然我并非此专业的学生,但我喜欢发现新鲜事物,因此经过探索和学习,也顺利完成了这项任务。总体来说,我是一个秉承终身学习理念,且喜欢接受新鲜事物的人。 您的科研经历和研究方向是什么呢? 我的研究方向是天花粉蛋白的机理研究和高海拔的基因适应性。从加拿大回到香港后,我开始研究病毒的信号传导 (signal transduction) 等方面比较复杂的课题。几年之后,转做一些相对简单的课题,并与曾经在云南研究病毒时认识的一位英国心脏科专家一起组成了一个国际研究团队。主要研究西藏人对于缺氧的反应,希望能找到西藏人适应高原环境的原因。我们用了五年时间进行科研,最终发现了一个基因变种——EPAS1,它广泛存在于西藏人的基因中。…
It is with great pleasure that I welcome you back for the new school year! All our faculty members have been missing you since the Chinese New Year. It is so nice to see you again on campus. I would like to share with you the progress LHS made in the past few months. Because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we were unable to provide classroom teaching and all lectures were delivered online since February 17. I am pleased to note that most students adapted quickly and performed well as reflected in their exam scores and in CTE surveys. Students in the BME program studied hard on the Anatomy / Physiology course. They have not only completed the 4-credit course but also performed well with an overall satisfactory score. Our faculty members strived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quality lectures, and added some new courses in the summer session. The Basic and Applied Immunology course was offered for the first time on this campus and attracted 24 students. Most…
风轻花落定,星辰几轮回。在历经了625个日夜交替之后,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即将迎来第二届本科生和研究生。 自2018年11月14日成立至今,承蒙社会各界厚爱与校内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学院得以茁壮成长。在此,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全体同仁奉上最诚挚的谢意。 当下,全球现代生物技术已成为世界经济中继信息产业后又一新增主导产业,逐步进入大规模产业化阶段,国家亦将生物技术创新纳入 “十四五”发展规划。得此沃土滋养之下,生命健康相关学科必将得到蓬勃发展。未来,我们期待在学院的成长与发展中留下您的足迹与祝福! 以下短文是学院成立至今在“学科建设”、“人才招募”、“科研成果”及“诺奖研究院”的发展历程回顾与介绍。藉此文向一直关心和关注我们的社会各界友人作以简要介绍和汇报。欢迎对此学科感兴趣的有才之士加入我们,携手共创佳绩。 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School of Life and Health Sciences, 简称LHS)于2018年11月14日正式成立,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继经管学院、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之后建立的第四所具有从本科至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学院。 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秉承香港中文大学的优良学术传统和严谨治学精神,立足三个“诺奖研究院”的科研基础,瞄准学科前沿和长远目标,开设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位课程。香港中文大学教务会负责审批和监督学位课程,指导及管理授课和教学有关事宜,监管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学位资格认证的水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毕业生获颁香港中文大学学位证书。 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已开设生物信息学和生物医学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及生物科学硕士-博士专业,并计划开设药学本科专业。目前,生物信息学硕士专业与生物科学本科专业正在报教育部审批阶段。 学院将专注于生命与健康科学的教学、科研与创新,致力于成为国际知名的生命和健康科学学院,为学生提供视野宽阔的教育机会,开展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跨学科研究,为生命和健康科学的专业发展、社群发展提供卓越服务。学院通过全球遴选公开招聘的方式汇聚一流师资,建立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及中英双语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 三个诺奖研究院 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 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与科比尔卡创新药物开发研究院于2017年4月10日同日落户我校,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喜讯丨杜洋教授在Nature Comm揭示G蛋白偶联受体初级/次级偶联的分子机制
近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科比尔卡创新药物开发研究院杜洋研究组与韩国成均馆大学 KaYoung Chung 研究组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发表了题为 “Structural mechanism underlyi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coupling between GPCRs and the Gi/o family ”的研究成果。这是杜洋博士在先前利用氢氘交换等方法研究GPCR和G蛋白偶联动态性工作的延续(Du et al, 2019, Cell)。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作为该论文的通讯单位,访问学生徐俊作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G 蛋白偶联受体(GPCRs)是最大的一类膜蛋白家族受体,通过偶联下游异源三聚体G蛋白将信号从胞外传递至胞内。GPCRs是人体基因组最大膜蛋白基因超家族,也是最大的药物靶点。异源三聚体G蛋白主要有四个家族: Gi/o、Gs、Gq/11、G12/13它们所介导和调控的细胞质信号级联反应在哺乳动物细胞功能的各个方面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1-3。研究发现,单个GPCR可以同时激活一个以上的G蛋白家族,并且具有不同的效率。其中,表现出最高的效率和最快的动力学特性的称为“初级偶联”,而表现出较低的效率或较慢的动力学特性的则称为“次级偶联”,这一现象使得GPCR介导的细胞信号转导更加复杂。近年来,随着冷冻电镜技术的发展,许多GPCRs及其下游G蛋白复合物的结构得以解析,为人们在分子水平理解GPCRs与G蛋白的互作提供了重要的结构信息,揭示了G蛋白主要是通过Gα亚基的C-末端与受体跨膜核心区域结合4-6。然而,这些结构未能清楚地阐明初级和次级偶联观察到的不同偶联效率的结构机理。 研究发现,G蛋白α亚基 C-末端与受体的结合对于区分初级和次级Gi/o偶联起到关键作用;此外,研究还发现受体第二个胞内环上的一个保守疏水残基对初级Gi/o-偶联并不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它可能对于次级Gi/o偶联非常重要。本研究中,作者分别利用M2 毒蕈碱受体 (M2R) 和β2肾上腺素受体 (β2AR)作为研究初级Gi/o偶联和次级Gi/o偶联的模式受体,通过氢氘交换质谱(hydrogen deuterium exchange mass spectrometry, HDX-MS)的方法,…
直播回顾 | 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 · 年度专业宣讲会
2020年6月5日&6月17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线上专业宣讲会”在“ZOOM云端”成功举办。本次活动共邀请到11位主讲嘉宾: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院长叶德全(校长讲座教授)、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副院长兼协理副校长朱宝亭(校长讲座教授)、教学助理院长兼生物信息学专业负责人黄宪达教授、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负责人李宗夷副教授和孙正隆助理教授(理工学院)、柳正科研副教授、任若冰助理教授、江瑛芝助理教授、竺立哲助理教授、徐岩研究助理教授、陈吉航博士及我院两位优秀学生代表。分别介绍了学院、科研、三个诺奖研究院、教学实验室、学院升学与就业及学生代表体会与分享。 此次两场线上活动吸引了近200位听众,现场互动频频。通过与教授们的沟通互动与交流,使得学生与家长可以对学院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首先,叶德全院长(校长讲座教授)对参加此次活动的学生与家长表示热烈欢迎与诚挚问候。 随后,叶院长介绍了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三个诺贝尔奖研究院、学院师资和专业情况的总体概况。目前学院专业包括:已开设的生物医学工程和生物信息学两个本科专业、生物信息学研究生专业和即将开设的药学和生物科学两个本科专业。最后,叶院长介绍了我院海外升学与就业的合作院校与合作模式,及已签署与正在洽谈的国内实训基地。截至目前,我院已与7所海外院校达成升学合作并与3家企业签署了校企实训合作协议,另有多家企业正在洽谈中。 (校长讲座教授) 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协理副校长 朱宝亭副院长(校长讲座教授)介绍了学院的科研优势,朱教授根据目前学院本科学生学习及参与科研现状,为同学们详细解读了如何将所学专业与科研结合并强调了其的重要性。此外,他还阐述了生命科学领域未来国内外的发展趋势。 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 助理院长(教学) 生物信息学专业负责人 黄宪达教授介绍了生物信息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在课程方面,黄教授详细分析了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师资与教学安排。最后,还为同学和家长介绍了一些测序和生物技术的相关知识。 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 生物医学专业负责人 理工学院…
News | LHS Zoom Major Declaration Symposium
Dear students, the wonderful time of freshman is about to finish and you are probably facing the critical life choices. So, have you made up your mind and ready for your future major declaration? The School of Life and Health Sciences had prepared two ‘Online Academy & Major Declaration Symposium’ for your attention and participation on June 5th(done) and June 17th, 2020 respectively. During the Symposium, you will have close contact with School faculty members, better understanding on their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hree Nobel  Institutes’ research focuses with some labs’ walk-in briefing, detailed introduction and demonstration on teaching laboratories, and most importantly, you will have peer sharing- two student representatives from BIM & BME share their experience on major and school. Our guest speakers are the followings: Richard Ye, Dean of the School of Life and Health Sciences (Presidential Chair Professor); Hsien-Da HUANG, Professor, Assistant Dean(Education)…
《Nature》世界上最有名望的学术期刊之一。首版于1869年,是科学界普遍关注的、国际性、跨学科的周刊类科学杂志。在科学研究领域中,很多最重要、最前沿的研究结果都是以文章的形式在《Nature》上发表。2014年它的影响因子为41.456。 研究成果介绍 G 蛋白偶联受体(GPCRs)是人类基因组编码的最大膜蛋白超家族,GPCRs可识别细胞外的各种信号分子, 如激素、神经递质、离子、光、气味分子等,随后发生构象变化与细胞内的信号蛋白分子相互作用, 从而诱导各种细胞反应。目前,人体中已发现的GPCRs有800多个,在几乎所有重要的生理活动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是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炎症、代谢性疾病、癌症等重大疾病的重要药物靶标。市场上的34%药物是靶向GPCRs发挥作用的,研究GPCRs对这些疾病的药物开发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胡教授的团队利用冷冻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GPCRs分子的结构,理解其信号传递的机制,从而对相关疾病的新药开发提供指导。最近胡教授在《Nature》正刊发表的文章“Structure of the M2 muscarinic receptor–β-arrestin complex in a lipid nanodisc”,是与斯坦福大学的Georgios Skiniotis教授以及杜克大学Robert J. Lefkowitz教授合作的研究成果,其中Lefkowitz教授因在GPCRs领域的突出贡献获得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该文中胡教授用人造纳米盘模拟细胞膜环境研究GPCRs与胞内信号分子阻遏蛋白相互作用,分析二者相互作用的关键结合位点。 GPCR/阻遏蛋白结构的3D打印模型 GPCR/阻遏蛋白的结构及相互作用位点放大图 胡红丽教授2019年6月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生命与健康学院任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及科比尔卡创新药物开发研究院作为独立课题组负责人。领导G蛋白偶联受体复合物的结构生物学研究。胡教授主要从事基于冷冻电子显微镜的膜蛋白结构研究,与 2012 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Brian K. Kobilka 教授和Robert J. Lefkowitz教授开展多项合作研究,在A、B、C类几种重要的GPCRs的结构研究均有重大突破,其中七篇科研成果发表在《… 生物医学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项跨学科研究,涉及将工程学原理和设计概念应用于生物学和医学中以达到医疗保健目的,例如疾病诊断、监测和治疗等。生物医学工程课程主要目标是培养在生物学、医学和工程领域具有跨学科专业知识的学生,并通过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物力学、信息学、纳米技术、仪器制造和材料工程方面的知识培养他们进行研究工作。通过该课程精心设计的学习计划,学生将获得良好的教育,并可在生物医学和工程学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生物医学工程课程致力于组建一支世界一流的师资队伍,在重要生物医学领域进行前沿研究。凭借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在材料工程、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和机器人技术方面的现有优势,该课程专注在生物材料和纳米技术、生物医学成像和信号处理、生物传感器和生物仪器、生物医学机器人技术、以及生物医学信息学的发展。在跨学科的学术环境中,学生可与有多学科专业背景的教授及临床医生互动和学习,以获得对人类医疗保健和疾病治疗的前瞻性见解,并转化他们的创新思想或前沿研究促进产业和临床医学的发展,最终让疾病患者受益。该课程为跨学科学习、创造性思维、实用的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对新兴生物技术及其未来发展的敏锐感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生物信息学 生物信息学是一门跨领域学科,包括生命科学、物理、化学、统计、计算科学与数据科学。… https://zoom.com.cn/j/319740781 Meeting ID: 319 740 781 温馨提示:请下载Zoom软件后,复制以上链接或输入ID,即可进入讲堂。 讲堂人数上限为300人,将先到先得。 讲座嘉宾简介 杜洋博士2011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取得博士学位。之后赴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分子与细胞生理学系,师从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布莱恩·科比尔卡(Brian Kobilka)教授从事G蛋白偶联受体(GPCR)相关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并于2016年底转为斯坦福医学中心固定职位的研究科学家(Research Scientist)工作。期间获授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全额博士后奖学金和斯坦福心血管研究所资助等,并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医学院药学系助理教授职位(已婉拒)。杜洋博士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以β2肾上腺素受体(beta-2 adrenergic receptor)等重要药物靶点的G蛋白偶联受体(GPCR)为对象,研究其与下游信号分子复合物的结构、功能和分子药理特性。GPCR作为人体基因组最大膜蛋白超家族,现今市面约40%药物以其作为药物靶点。 杜洋博士迄今已发表38篇高质量SCI论文(10篇第一或共第一作者论文:斯坦福工作期间发表在Cell两篇,JACS两篇和Chem. Sci.一篇),包括在Cell、Nature、JACS、Chem. Sci.等国际顶级期刊等报道的一系列突出的科研成果。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药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药物的学科,包括药物的来源、制备、应用和管理等。它与临床医学一样,起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和对健康生活的需求。药学对我国乃至全球的人类健康的发展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而回应社会和制药业对药学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也是我校设立药学专业课程的主要目的。本课程的设计不仅参考了中国内地其他知名院校开设的药学本科课程,而且充分考虑到国际药剂师培训的趋势和中国内地的具体需求。通过修读本课程,学生不仅能具备药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能掌握药物制备、质量控制评价及指导合理用药等的能力和技巧,并为日后在药品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研发等领域从事鉴定、药物设计等高科技工作作准备。 另外,不同于一般药学院的课程设置,我院开设的课程更注重现代技术在药物发现和设计上的应用,包括基于人类基因组学数据和已知蛋白结构的药物设计,临床大数据在药物发现中的应用,用于药物递送及肿瘤靶向治疗的纳米材料研发等前景较为广阔的研究方向。除了现代药学知识外,学生修读本课程期间,亦有机会涉猎作为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的中医药学,并认识中药发展简史,及其对世界药学发展的影响。 点击此处查看适用于2021至22年度及以后入学学生课程要求及修课推荐 达尔文从进化论的角度审视了人体疾病的思维方法,提供了有别于传统思维模式的新视角。人体在生理构造及运行模式上存在着一系列设计上的折衷和妥协方案,当这些妥协方案涉及到人体与自身(如免疫系统)和其它生物(如病菌)的互动时,便有可能引发疾病。那么,我们为什么会生病呢?本周五(4月17日)19点,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王攀教授为您解读“我们为什么会生病?——达尔文的启示” 4月“生物科普讲堂”系列活动安排表: 第一期:4月3日; 第二期:4月10日; 第三期:4月17日; 第四期:4月24日; 第五期:4月30日。 活动时间: 2020年4月17日(周五) 19:00-20:00 讲座嘉宾: 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助理教授 讲座主题: 我们为什么会生病?——达尔文的启示 活动形式: Zoom线上直播 https://zoom.com.cn/j/2220181114 Meeting ID: 222 018 1114 温馨提示:请下载Zoom软件后,复制以上链接或输入ID,即可进入讲堂。 讲堂人数上限为300人,将先到先得。  讲座嘉宾简介 王攀教授2005年于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获得学士学位,而后赴美国堪萨斯大学医学院攻读药理学博士学位,博士在读期间获得美国国防部的乳腺癌研究项目研究生奖学金,2010年博士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开展科研工作。2019年8月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聘为助理教授。 王攀教授致力于揭示类固醇激素(及其类似物)及多种环境化合物在体内外多器官药理学及毒理学的作用及它们的分子作用机制。王教授在计算分子模型(用以精确研究小分子与靶点蛋白的相互作用),细胞及分子生物学,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等的药理学、毒理学,药物代谢、肝脏疾病及肿瘤生物学等领域具有雄厚的科研实力。王教授已经在国际顶尖药理/毒理学杂志上发表四十余篇有影响力的论文。 生物信息学是一项跨领域的学科,涵括生命科学、物理、化学、统计、计算科学与数据科学。近年来生物信息已成为现代生物学的基石,用以探索生物系统的生命过程,从生物大数据中挖掘新颖的生物机制,进而研制出疾病诊断与治疗的方案。领域各项突破性进展正在塑造新的生命科学、农业科学、医学研究、医疗系统和生物科技产业。在国家与企业的大力支持下,国内与在珠江三角洲的生物科技产业正在快速增长,其中药物开发更是知识密集产业。因此,对具有专业生命科学与药物开发知识和生物信息学能力的专业人才的需求迅速地增长。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在生物信息领域建立了一支世界一流的师资队伍,在生物信息与重要生物医学领域进行前沿研究。本课程的师资皆是具有国际水平且活跃的学者,他们将提供许多精品课程,并担任学生研究课题的指导老师。生物信息及计算生物的发展加强了我们对健康和疾病的理解。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加上低成本的基因检测技术的推动,传统临床的研究亦扩展至数据处理及数据挖掘的领域,结构生物的进展也让计算机药物设计成为药物产业界不可或缺的工具。本专业旨在培养优秀的本科生,使其具有在生命科学与生物信息领域的知识与技能。例如,本科专业为生物、化学或物理的学生,经过本硕士学程的跨领域修习与动手操作,学生将成为生物科技领域不可或缺的顶尖的人才,并可在生物信息与生物医学处于领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