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日本浮世绘大师葛饰北斋?
30 个回答
不想看文字的视频在此
鲁迅曾说过:“日本的浮世绘,何尝有什么大题目,但它的艺术价值却在。”
葛饰北斋(Katsushika Hokusai),一个90岁怪老头。
他一生创作了《神奈川冲浪里》《凯风快晴》等等浮世绘艺术杰作,为日本在世界艺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痕迹。2000年,美国杂志《生活》把葛饰北斋列入“百位世界千禧名人”。连他自己估计也想不到,自己的作品在1849离世后,依然不断地被后人珍藏,研究,再创造。
如果你坐东京地铁大江户线出【两国站】,会发现站口立着块小木牌子,上面就写有葛饰北斋生平简介。这里便是东京都墨田区,北斋的出生地,也是他度过人生最后时光的地方。
江户街道如今已经被钢筋水泥所替代,后人们为他建了个非常现代的美术馆,看着跟浮世绘有点违和。不过馆前给他留有一片小游乐场,放课后的小朋友们都会在这玩会儿,好不热闹。
北斋美术馆的标志,取自著名浮世绘《富岳三十六景》,是掩藏在《山下白雨》画面中的一道闪电。葛饰北斋的笔触刚劲有力,和他与生俱来的坚韧性格如出一辙。
北斋前期
葛飾北斎是一个地道的江户之子,出生于1760年10月31日,去世于1849年5月10日,终年九十岁,是日本江户时代后期著名的浮世绘师,他还有个女儿葛饰应,起初是作为她父亲的助手,后来同样是日本浮世绘历史上的知名画家。
很多人认识北斋都源于浮世绘,其实在他前期也为当时的黄表纸和读本,创作过大量的插图,北斋年少成名,所以出版商人和邀约之人络绎不绝,坊间甚至流传着不是北斋所绘,书就卖不出的论调。
北斋虽然是个日本人,却很痴迷中国文化,尤其喜欢《西游记》和《水浒传》。除了把小说不遗余力的介绍给日本普通人,还为其绘制了大量的插图,后来被整理印成《绘本西游记》《新编水浒画传》。
历史上曾说道,有一位荷兰客户,委托北斋绘制一系列有关江户风情的画作,但是有一个条件,就是要用西洋画的手法。众所周知浮世绘风格强调扁平,稳定的画面构成,但西洋油画则注重光影与透视。这要怎么办呢?
在调色上,西洋画在调色板上用笔刷完成,但日本浮世绘调色方式差别很大,是用手指放在装有颜料的小碟子中搅拌而成,一个盘子一个颜色,通过水量来调节浓淡。所以对于颜色变化多样的西洋画来讲,北斋和弟子们在绘制中的困难可想而知。
江户的记录者
有人说《北斋漫画》是日本最早的漫画,这是没错的。
虽然他和现在我们所看的漫画形式不同,没有什么故事的逻辑性,但里面的角色依然非常有趣。
现在我们可以买到的,被整理成册的北斋漫画,约有4千幅图画。
里面平直的描绘了江户时代的你想得到,想不到的市井百态、山水鸟兽、妖魔鬼怪。它的价值远远超过了绘画层面,而是极具历史价值的江户百科大全。
富士山与北斋
【富士山】在日本民族的历史发展中,到底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无论是文学,绘画,旅行,历史,哲学中,处处存有这座高山的身影。与其说是这是山峰,不如说是日本人心中的信仰。
葛饰北斋同样钟情于富士山,这座高山成就了他最为辉煌的艺术岁月。北斋的杰出之处,不在于对绘制富士山画技的掌握,而在于他奇妙卓绝的创作角度。1823年,葛饰北斋开始创作影响后世的系列浮世绘《富岳三十六景》(实际上并不只有三十六张,根据江户东京博物馆记载,应该是四十六张)。
在他的创作世界中,富士山并非主角,而是化身成为一条线索,以其为中轴向四周扩散,葛饰北斋描绘了身处不同地方的,日本普通人的生活与富士山的关系。
。
。
。
然而其中最著名的,还是要说这幅《神奈川冲浪里》。北斋一生与水结缘,格外喜欢描绘瀑布,溪流,大海。如果你盯着这幅画作看上一会儿,就好像能感受到画面中,大浪袭来时的压迫感,画面中划船者面对像巨兽一样的海浪,却仍然奋力划桨,也表现了日本人拼搏的精神。
北斋笔下的怪奇物语
和众多浮世绘师一样,北斋涉猎非常广泛,从美人图到风景画,从春宫图到鬼怪奇谈无所不画。如果说很多大师都具有相似性,我猜那应该是好奇之心。北斋即使是在功成名就后,仍然努力的观察周遭的一切,这也是为什么他笔下的鬼怪,总会给人出其不意的新鲜感。
。
。
经历坎坷
后人都奉北斋为名家,而早早成名的北斋也是江户家喻户晓的绘师,按理说应该是一帆风顺的。但其实北斋经历了很多坎坷,突发中风让他几乎瘫痪,无法握笔,在康复的过程中,妻子骤然离世,对他形成了二次打击。
后来一场火灾烧毁了他几乎全部的画作,而晚年因为孙子到处欠钱,迫使他不得不拼命的画画还债。他和女儿葛饰应为,晚年只能蜗居在非常简陋的地方,毫无我们想象中的名家光鲜。但即便命运对他这样不公。
这个怪老头儿脑子里想的,依然是我怎么才能画的更好?
在了解葛饰北斋的生平后,我个人感到很惭愧,和很多中年打工人一样,我过了三十岁就变得很焦虑,因为年轻人都很生猛,我觉得自己在专业上就这样儿了,到了职场的天花板而突破不能,甚至想过要不别干设计了,转行吧。
但是,年龄对于葛饰北斋,从来不是障碍,他甚至说过,自己七十岁以前画的都是垃圾......
比如,拿他海浪的画法来说,我们能通过早期晚期的作品对比,清晰的感受到北斋画技的演变,海浪从一开始的僵硬,慢慢的变为活灵活现,这背后都是这老头子的坚持,每一次倒逼自己变得更好,这也许就是成为大师的诀窍吧。
比起那些在博物馆被束之高阁的名画作,北斋的作品仿佛具有无尽的生命力,特别接地气,他专注于描绘的市井生活,被西方学者珍藏研究。即使是在200年后的今天,依然有大批艺术家对其中的作品进行二次创作,北斋的海浪被融合进服饰,背包,游戏中,在现代社会继续发光发热。
。
。
北斋晚年
除了爱画画,葛饰北斋还是位起名狂魔。在80岁的时候他管自己叫画狂老人,后来又叫自己佛教符号的 卍( 万)。这期间他也迎来了自己绘画的重要分水岭,他非常热衷于画同一种事物,比如动物。
即使年过古稀,葛饰北斋依然每天,伏在地面悬臂作画,由于生活条件拮据,天气冷的时候,他把自己裹在一张小被子中画画,还说着自己才不会出被子呢,跟个老小孩儿一样。在这阶段,仿佛他终于找到了自己,一直以来所追求的“绘画感”。他笔下的动物,线条利落,形神洒脱,已经完全摆脱了匠气,北斋真正做到了“心想画成”。
世界的北斋
英国电台BBC,曾经做过关于北斋的纪录片《为画痴狂》,我特别推荐给大家。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幕是,在介绍《凯风快晴》这幅作品时,一位长期研究葛饰北斋的西方学者,讲了这么一段往事。
他说有天,一个朋友告诉他,自己手上也有一幅类似的作品,但是很抱歉它看起来没有市面上的颜色鲜艳。当真正看到画作的时候学者惊呆了,他哽咽的说,你不用觉得他没那么鲜艳,这是北斋《凯风快晴》的最初版,是他真正想传达给我们的色彩,当时纪录片里这个老人哭了。
浮世绘在江户时代是廉价品,虽然和肉笔不同,它具有可复制性,但现在来看依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不同出版商制作过程中,都会出现细微的差异,比如线条,颜色,细节。而在江户这个多火灾的时代,能够保存至今的浮世绘已经凤毛麟角,这也是为什么真迹,得以重见天日的时候,是多让人珍惜。
北斋的影响力不仅局限于江户,局限于日本,他更是很多西方艺术大师的启蒙者,从莫奈到梵高,无不对北斋的画作进行过深入研究。如果你感兴趣,不妨去他们的作品找找线索。
创作者或许已经离我们远去了,但是他所遗留下的美和精神,还存在着。我相信这就是艺术的魅力,不管时间空间怎么变化,它都可以穿破桎梏,引起不同时代欣赏者的共鸣,这是一种强大的世界语言。
北斋一生热爱自然,喜欢云游四海,传说他搬家高达93次。但到了生命的晚期,他选择回到自己出生的地方,现在的东京都墨田区,浅草圣天町遍照寺院。嘉永2年,90岁的葛饰北斋留下了最后一幅作品,《富士越龙图》。
他在创作的时候是什么心情,我们不得而知,但通过这幅大开本的绢本水墨作品,我们能看到富士山顶皑皑的白雪。一缕烟云从山脚升腾,在漆黑的云雾中,竟出现了一条龙。它朝向天空的方向离去,却又好像回望身后这片土地,诉说着眷恋,不舍。
在弥留之际,葛饰北斋说出了流传后世的那句名言。
“如果上天再给我五年寿命,我将会成为一个真正的画家。”
最后说说
葛饰北斋离开了,北斋精神并没有消失。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里,我们自己也是一样,无论多大年纪,别放弃自己,放弃相信可以变得更好的念头。下课了。北斋美术馆门前又喧嚣起来了,过去这老头儿和他女儿最爱凑热闹,现在也一定会喜欢的。
我是张艾菲。
2020年12月12日22:00,我会举办一场介绍日本传统歌舞伎文化的live,欢迎来听
喜欢日本浮世绘历史的,也可以收听我过往的live
如果你对日本文化感兴趣,也可以关注我的知乎专栏 拨云见日本 ,或阅读其它相关回答
本文:共5196字。
建议:一气呵成。
至少:收藏再说。
鲁迅先生在1934年给日本友人山本初枝的书筒里写道:
“关于日本的浮世绘师,我年轻时喜欢的是北斋,现在则喜欢广重,其次则为歌麿的人物……不过依我看,适合中国人眼光的,恐怕还是北斋。”
葛饰北斋(Katsushika Hokusai 1760年10月31日-1849年5月10日),日本江户时代(Edo Period 1603-1867年间,也作德川幕府时代)著名的浮世绘画家、版画家,日本浮世绘三杰之一(分别为美人绘大师喜多川歌麿、浮世绘天才葛饰北斋、风景画巨匠歌川广重)。
在长达70年的艺术生涯中,他创作了三万五千多幅作品,其中不仅有浮世绘版画,还有手绘画、漫画、春画等,种类丰富多样。他早期受胜川春章、鸟居清长、俵屋宗理,以及琳派和狩野派等日本本土艺术风格的影响,后来又汲取了中国画和西洋画的技巧。他的作品以高度风格化而闻名,强调线条和纯色,多描绘声色犬马的市井生活。葛饰北斋的名字成为江户时代的木版画代名词。
2000年,他入选了美国《生活》杂志“千禧年影响世界的一百位名人”,位列86,是入选的唯一一位日本人。
葛饰北斋在世界艺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
他的浮世绘“巨浪”不仅席卷了整个江户时期的日本,也在19世纪的欧洲引发了和风浪潮—— “日本主义(Le Japonisme),激发了一众印象主义(L’Impressionisme)先驱的创作灵感 。
印象主义音乐鼻祖克劳德·德彪西 (尽管他本人更喜欢被称为象征主义者) 在看到葛饰北斋的“巨浪”——《神奈川冲·浪里》及透纳《遇难船》后,回想起了自己年幼时曾在渔船上遭遇过的一场可怕的暴风雨,受到启发,创作了著名交响诗《大海》 (《La Mer》,1903-1905) ,并用“巨浪”做了插画封面。
后印象派巨匠梵高 称赞《神奈川冲·浪里》中翻起的巨浪犹如“鹫爪”,正掀起惊涛骇浪、激起浪花飞沫。他的名作《星月夜》 (《The Starry Night》,1889年6月) 中的星空漩涡,如同致敬“巨浪”,同时,他大胆采用了北斋蓝(普鲁士蓝)与他最爱的黄色做撞色。我们如果将这两幅画作P起来看,会发现契合度相当高,且毫无违和感。
浮世绘“巨浪”
浮世(floating world),即转瞬即逝的尘世,如过眼云烟般无常而短暂,主张“活在当下”。浮世绘(ukiyo-e)作为日本江户时代兴起的一种独特的民族艺术,专指彩色印刷的木版画(日语称为锦绘),但事实上也有手绘作品。它并非厚重高雅的精英艺术,而是面向日本日益壮大的中产阶级群体,且定价平民化的”花街柳巷艺术”。
“ 日本的浮世绘,何尝有什么大题目,但它的艺术价值却在的。 ”——1935年 鲁迅
浮世绘吸收了西方古典主义绘画的定点立体透视法,同时又打破了古典画创作规则,采用非严谨科学的透视关系,如散点透视法、前缩透视法和重叠透视法,但整体仍保留着日本传统绘画的平面装饰特色。
早期的浮世绘基本都是柳眉绛唇的美人图,葛饰北斋的画作为浮世绘增添了风景画主题,并将大自然瑰丽的风景与市井人物生动地结合在一起,为日本浮世绘风景画的创作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
日本美术史家辻惟雄在《图说日本美术史》中评价道:
“ 以新奇的视角将神圣的山峦与俗界凡人的生活进行对比,这项工作使北斋作为画家赢得了至高的声望。 ”
1853年,美国的四艘战舰驶入江户的港口,结束了日本的锁国政策,日本浮世绘版画借由陶瓷和茶叶的包装纸、海报大量流传到西方。1865年, 法国铜版画家费利克斯·布拉克蒙 将陶器外包装上的《北斋漫画》介绍给友人马奈,并不遗余力地进行推广宣传,一石激起千层浪:马奈、德加、莫奈、雷诺阿、塞尚、高更、梵高等印象派、后印象派大师都纷纷开始收藏日本版画,并临摹浮世绘画作。
印象派先驱马奈 的成名作《奥林匹亚》,是对当时学院派传统题材的挑战:女子裸身侧躺,仿佛淡定并傲慢地看着“镜头”外的世界——竟让我联想到《燃烧女子的肖像》中女性凝视(Female Gaze)的暗喻,艾洛伊兹对肖像画家马莉安说:“当你注视着画中人的时候,我又在看着谁呢?”
这幅作品的绘画风格从构图、空间表现上都有所创新,不追求立体化、大面积平涂、色彩对比度鲜明、不追求阴影过度,这些都可以看到浮世绘的影子。
《吹笛少年》中人物几乎没有影子,仿佛在二维空间里、悬浮于画面中,这些技法都不符合古典精神,也是受了浮世绘的启发。少年的红色裤腿用黑色描线勾边,几乎是照搬浮世绘的线条画法来勾勒出人物的形体与动势,也起到了与背景分离的作用。
马奈还是“支那之门”——巴黎的东方工艺品商店的常客。不仅收藏了许多日本工艺品,同时还是神作《北斋漫画》最初的传阅者之一,他曾临摹过许多葛饰北斋的漫画。在版画《猫的约会》中,律动的线条、明快的黑白对比色,都会让人联想到浮世绘版画。
提到 德加 ,首先就会想到那些以芭蕾舞者为主旋律的印象派画作。虽然他的作品倾向于古典、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但是在这些芭蕾舞画的空间构图上,他汲取并应用了浮世绘构图的技法,大胆尝试用中心位移和空间切割法来描绘舞女演出和排练场景时的构图,使画面更具真实感,仿佛我们就置身于画中旁观这些舞者。
莫奈 收藏了250幅日本浮世绘版画,其中有23幅是葛饰北斋的作品。他把和风文化融于自己的生活——著名的莫奈花园是仿照日本版画设计建造的,荷花池塘里建有一座日本桥,灵感来源于歌川广重的太鼓桥。
还让老婆穿和服当他“日本”模特。
莫奈27岁时完成《圣阿德雷斯的花园》(左图),构图参考了葛饰北斋的名作《五百罗汉寺荣螺堂》(右图)。
梵高 或许是受浮世绘影响最深的人,他曾说浮世绘是他的信仰。在搬到巴黎后,梵高接触了印象派画作和日本浮世绘,一改过去在伦敦时期阴郁的画风,创作的主题和画面都开始明亮起来。他在比利时购买了第一幅日本版画后,便开始热衷收藏,拥有“数百幅”浮世绘作品。
坐在阿尔勒小黄屋的窗前,他激动地写信给弟弟提奥: “我的画室很不错,整个墙壁上贴满了日本版画,所以我很快乐。”
梵高临摹过多幅浮世绘,并将其元素融入他之后的作品中。他说: “浮世绘使我们回归到大自然中去……我的每幅作品都深受这些日本画的影响。”
梵高还临摹了歌川广重的画作,甚至临摹了画中的汉字。
超越“巨浪”
被西方称为“巨浪”的《神奈川冲·浪里》,是浮世绘最高杰作《富岳三十六景》中最出名的作品之一,仅比 A4 纸大一点而已。值得一提的是,它并不只有一幅——在英国大英博物馆、法国国家图书馆、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都有收藏。如此多幅流传于世,是因为它是一幅版画。
“ 海浪上升时面对水手们的忧虑,海浪不动声色,大自然的力量骤然升华,完美的富士山山顶,好像在远方注视着一切。 ” ——《浮世绘三杰》弗朗西斯科·莫雷纳
辻惟雄认为《神奈川冲·浪里》的魅力,在于“万物有灵”。
然而,葛饰北斋认为“ 巨浪并不是他最好的作品,他最好的作品永远在后头”。创作这幅作品的时候,他已经71岁高龄 。但也正是此时,他迎来了创作的第二个巅峰时期,进入了疯狂高产与艺术创新的时期。
英国艺术教父大卫·霍克尼曾说:“中国把绘画称为老人绘画,意思是你年纪大了,阅历丰富了,才能画出好画,我很赞同。”
余自六岁嗜摹写,年五十画作已多面世。
念七十岁前所作之画无足取者。
及七十三,方悟通鸟兽鱼虫之骨骼,草木生长之态。
年八十愈有进步。
至九十则须穷其奥妙。
百岁方能得心应手。
百一十岁则所画之物皆栩栩如生矣。
但愿余能长寿,以证吾言不谬也。
—— 《葛饰北斋 : 超越巨浪》
1834年,74岁的北斋搬离江户,将他当时“为一”这个画号转让给徒弟,并放弃了曾随《富岳三十六景》带给他巨大荣耀的名誉光环,转而使用 “画狂老人卍” 这一名号。
为画痴狂
1760年10月31日,葛饰北斋出生在江户一普通农家里。三岁时被当时德川幕府的御用镜师中岛伊势收为养子,自幼受艺术熏陶。据说,六岁的葛饰北斋就展现出非凡的“绘画天才”。九岁左右,他离开中岛家开始寻梦。出于生活所迫,他在租书铺和印刷所当学徒来换取生计,同时也粗略地接触了一些雕刻技巧,十几岁时,成为职业雕版师。
在十八岁那年,葛饰北斋进入了赫赫有名的浮世绘大师胜川春章门下,开始正式接触艺术、学习绘画,并立志当一名画师。胜川春章非常赏识他的艺术天赋,转年就准许他以“胜川春朗”为画号发表作品。起初,他的任务只是在给死者祭祀的黄表纸上装饰纹样、为洒落本之类的小作品绘制插图、画一些戏角儿的人物版画。但这段经历为他以后的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在胜川处工作的第十五年(1792),恩师去世。次年,他年轻的妻子也去世了。于是,他便离开了胜川画室,带着三个子女另寻他路。
他形容自己“ 人生从五十岁开始活起 ”。从锦绘到小说插画、从肉笔画(即直接画在纸或绢本上的手绘彩图)到漫画,葛饰北斋在年近半百时创作的杰作,基本囊括了浮世绘艺术的所有形式。他追求的主题除了自然风景、人间生活,也涉猎妖魔鬼怪的世界。
1812 年,五十三岁的葛饰北斋在弟子家寄住了半年,期间绘制了 300 多幅写生画稿。两年后,《北斋漫画》初篇首次发行,原本只打算出版这一篇,但没想到作品一经问世便受到追捧,便又画了十篇,形成系列。此后,他以每年约两篇的速度创作,但依然无法满足需求。于是,再度策划了十篇,但最终只完成到第十五篇,最后一篇的面市是在他去世三十年后的。现在我们可以买到被整理成册的《北斋漫画》,约四千幅图画,描绘了江户时代的市井百态、山水鸟兽、妖魔鬼怪等,可谓是一本具有历史价值的绘画版百科全书,葛饰北斋也被称为 日本现代漫画创作的鼻祖 。
他是最早将《百物语》中的故事融入到浮世绘的画家。在没有电影的年代,那些不能用科学解释的现象,被他以想象力创作成一个个魑魅魍魉的故事,展示给江户时期的寻常百姓。 他画笔下的怪奇物语:万物皆可萌 。
葛饰北斋还是一个中国迷画家,深受当时中国画的影响。因为喜欢《西游记》和《水浒传》,也为了把中国小说推广给日本百姓,他为这两部作品绘制了大量插图,印成《绘本西游记》《新编水浒画传》等。他也是 名副其实的插画家 。
尽管葛饰北斋在艺术上天赋禀异,但他极其不善理财,经常处于破产边缘。这也许是他一直没有放弃商业艺术家身份、长年依靠销售版画和绘制大量插图养家糊口、维持生计的原因之一。
六十八岁的时候,他嗜赌成性的孙子败光了他的全部积蓄。最爱的三女儿、同为浮世绘画家的阿荣(葛饰应为),也因为经常说丈夫“画技不精”而被休,回到了他身边。七十岁的他,诸事不顺。家宅遭遇火灾,积累几十年的画稿付之一炬。无奈之下,被迫和女儿搬到寺庙中寄住。这也促使他创作了最负盛名的作品《富岳三十六景》——共四十六幅版画,无论从概念、格局,还是技法上来说,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标志了日本风景版画的最高峰。
八十岁,迎来了葛饰北斋绘画的重要分水岭。年过古稀的他依然每天伏在地上作画,他仿佛找到了自己一直以来所追求的“终极”绘画感。他笔下的动物线条利落,形神洒脱,摆脱匠气而真正成为“心想画成”。据说,他还每天挥笔画一只狮子,然后把它扔出窗外,祈祷好运。
1849年,葛饰北斋并不顺遂但却传奇的一生落幕,享年90岁。
这是葛饰北斋的绝笔画,与女儿葛饰应为共同创作。画中有他挚爱一生的富士“圣山”,还有一条在黑云高处飞升的苍龙,仿佛在笑谈: “死后抛开自我,灵魂悠然地畅游,在夏季的原野间。” 令人泪目。
临终前,他说:
“如果让我再多活十年……甚至五年,我一定会成为一个真正的画家。”
番外篇
“葛饰北斋一生改名30次” 是他出名的标签之一。第一次改名是他年幼时,从中岛时太郎改名叫铁藏。1793年,他迎来了事业的第一个巅峰,于是继承了琳派画师“表屋宗理”的名号。1798年,他把“宗理”的名号让给了门人宗二,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北斋辰政”。直到46岁才改为“葛饰北斋”。1810年开始,他用“戴斗”这一画号,和他的画室“北室”一样,戴斗有北方、“北斗”的含义。也是在此时,他画风趋于成熟,戏称自己是 在50岁才真正降生的 。在1819年时,又将“戴斗”的画号让给了门人斗円楼北泉,将名字改成“为一”,直到74岁时,改名号为“画狂老人卍”。
关于不断更改画号的原因,日本学界有一种看法,认为他是因生活所迫,不得以才将自己的画号转让他人、换取转让费,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但这一说法并没有得到证实。
他的另一个标签是 “一生搬家93次” ,被戏称“一日三迁”。据说,他十分讨厌并从不打扫房间,所以当一处住所垃圾遍地满是蜘蛛网之后就换去另一处。还有一种说法是,他很喜欢100 这个数字,曾以“迁居百次”为目标。
相关文章
参考书目:弗朗西斯科·莫雷纳《浮世绘三杰:喜多川歌麿、葛饰北斋、歌川广重》;史蒂芬·法辛《艺术通史》;辻惟雄《图说日本美术史》;北京鲁迅博物馆《鲁迅藏浮世绘》;文森特·威廉·梵高,约翰娜·梵高·邦格《亲爱的提奥:梵高传》
参考网站: 浮世绘检索 ; 早稻田大学文化资源库 ; 东京国立博物馆
参考纪录片:《葛饰北斋:为画痴狂》;《失落的北斋》;NHK纪录片电影《眩:北斋之女》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