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理上讲,遵义市与重庆南部、四川东南部接壤,从遵义到重庆和成都的高铁单程车程仅需1.5小时和3小时,通行方便。近年来,成渝地区每年到遵义市避暑人数均保持在100万人次以上,居住2个月以上人数常年保持在60万人以上。”
遵义“两会”上,政协委员刘晶带来了《关于将遵义打造为成渝无障碍旅游区的建议》的提案。刘晶认为,近年来,遵义市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全面夯实基础设施,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大力推动“四化”建设,将遵义打造成为成渝无障碍旅游区的各方面条件已日趋成熟。
他从气候环境、文化交流、交通条件、市场营销等方面进行了多方面调研,他认为,遵义与成渝地区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化相通,交流合作机会多,成渝地区游客也成为遵义市重要的旅游客源。近十年来,习水、桐梓、绥阳、道真等县在探索“避暑旅游经济”升级版,每年夏天吸引众多重庆市民前来避暑。
但是,在旅游发展中也存在一些短板,比如:合作深度不够。目前,遵义市和成渝地区的合作主要停留在推进重点旅游区域、部分旅游线路开发、旅游产品宣传推介等浅层次上,区域旅游市场合作开发、旅游人才联合培训培养、资源互推互送等方面的深度合作还不够;产品开发不足。目前遵义的避暑产品基本处于观光型和初级体验型,同时,配套的旅游商品及文创产品文化内涵偏低、同质化现象严重,产品附加值不高,没有形成品牌效应,核心竞争力不足,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强;宣传推介不够。遵义市旅游推荐宣传主要依靠举办旅游宣传推介会等传统手段进行宣传推介,创新运用抖音、快手等现代自媒体新手段宣传推介能力不足,效果不明显。
刘晶建议,与成渝地区丰富合作方式,建议市政府及相关区县设立驻成渝旅游招商和推介办事处,搭建两地旅游资源互推、文旅产品互补的宣传平台。
深化产品开发,注重挖掘特色。将传统美食、小吃引入到成渝美食街区、大型酒店和农家乐的餐桌上;注重舒适体验。引进知名企业加快推进五星级酒店项目建设,培育一批具有地方民俗特色的乡村等级民宿,整合资源推动创建一批民宿集中村、乡村旅游目的地,在规划建设过程中与当地人文、自然景观等高度契合,不断提升酒店和民宿的舒适度,真正拴住成渝游客的脚;注重产品新意。着力挖掘以喀斯特地形地貌、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康养休闲为特点的旅游资源,呈现与成渝地区有差异化的旅游产品,真正俘获成渝游客的心。
要创新营销宣传。通过在两地召开线下新闻推介会,宣传推介遵义各区县的旅游资源。利用好抖音、快手、小红书、新闻头条等线上平台讲好遵义好山、好水和好物的故事。录制旅游宣传片,在成渝高铁站、地铁站、大型广场、公共交通流动媒体等进行滚动播放,在兰海和成渝高速高杆,解放碑、洪崖洞、太古里、宽窄巷子等重要商圈等投入广告宣传,不断为全市旅游发展营造氛围,形成宣传推介铺天盖地。强化体验活动引领。通过举办“三地”摄影大赛、传统民俗节日活动、田间地头耕种、采摘体验活动等吸引成渝旅客;推出免费游、打折游、套餐游等,着力实现留遵旅客数量和停留时间的双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