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witter line
研究生: 蔡秀怡
論文名稱: 西漢初年參政后妃之研究-以呂太后、竇太后為中心
論文名稱(外文): Research for participation in politics by empress and royal concubines in Western Han Dynasty- Empress Dowager Lu and Empress Dowager Dou
指導教授: 詹士模 詹士模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嘉義大學
系所名稱: 應用歷史學系研究所
學門: 人文學門
學類: 歷史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3
中文關鍵詞: 漢初 后妃 參政 呂太后 竇太后
相關次數:
  • 被引用 被引用:0
  • 點閱 點閱:558
  • 評分 評分:
  • 下載 下載:4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 書目收藏:0
本論文以「西漢初年參政后妃之研究-以呂太后、竇太后為中心」為題,針對漢代孝道治天下的基本國策影響母權凌駕皇權,以及婦女的社會空間寬廣的氛圍下,來進行研究西漢初年呂太后、竇太后兩位太后的生命歷程、參政的原因、過程與對歷史的影響等等。
呂太后協助漢高祖劉邦創建漢王朝,累積了運籌帷幄的政治歷練及攝政能力,被司馬遷認為是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雖然她殘殺戚夫人、劉姓皇子孫及誅殺韓信、彭越等開國功臣的行為令後人詬病,但她具有宏大氣魄與政治家的才能,穩定漢初政局,發展漢初經濟,廢除秦朝苛法,避免對匈奴戰爭以及執行大亂之後的道家清靜無為的政治國策,為日後漢代文景之治和武帝盛世的黃金時代鋪路。
竇太后碰上一個有利的時代,漢初皇帝不計較后妃的出身,又遇上「太后出宮人以賜諸王」機會,她以謙謹、勤敏、樸實的特質及服侍過呂太后的經歷而得到代王獨幸。她使用母權權威直接干預景帝立儲,專斷獨行的個性腰斬武帝的新政以及操縱學術思想方向。竇太后的年少貧窮出身、政治生涯的歷練與波折、呂太后及薄太后的影響、抗擊病魔、修身養性的感悟,都促使她堅持黃老清靜無為思想不動搖,保證道家學說為漢初政治的指導思想。
本論文架構如下:
第一章,緒論,主要闡述本論文之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成果回顧與方法。
第二章,主要論述漢代初年的孝道治天下的國策及婦女地位現象,藉此理解兩位太后參政的社會氛圍。
第三章,論述呂太后的生命歷程、參政掌權過程與對社會、經濟、國防、外交及法律等影響。
第四章,論述竇太后起伏戲劇化的一生、參政干預國政的過程與對政治、學術、思想等影響。
第五章,結論,綜括漢代初年時代背景文化、及呂太后、竇太后兩位太后的參政影響,並從中觀照生命智慧。文後檢附徵引與參考文獻目錄,以備查核。
This essay is entitled “Research for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by Royal concubines in early Western Han Dynasty - Empress Dowager Lu and Empress Dowager Dou”. It aims to research the life, reasons for participating politics, progress and historical influences of Empress Dowager Lu and Dou by analyzing how fundamental policy of ruling country with filial piety caused that the motherhood power is over power of Emperor, and the atmosphere of higher social positions for women.
Empress Dowager Lu assisted Emperor Gaozu Liu Bang in building up Han Dynasty, and accumulated the practices of mapping out strategies and ability of managing politics. She was considered as the highest ruler in reality by historian Sima Qian. Although she was criticized by her crueler actions in killing royal concubine Qi, other royal Liu descendants, founding hero such as General Han Xin, Peng Yue etc., she owns the grandeur vision and ability of being politician so that she was able to stabilize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in early Han Dynasty. She developed economy in early Han, abolished strict laws of Qin Dynasty, avoided wars with Huns and enforced policies based on quiet and non-action thoughts of Taoism. And all the above measures paved the ways and foundations for golden ages such as Rule of Emperors Wen and Jing as well as great age of Emperor Wu later on in Han Dynasty.
Empress Dowager Dou lived during a beneficial time since Emperors in early Han Dynasty did not care about origins or family backgrounds of royal concubines. She also encountered the chance when Empress Dowager rewarded royal princes the Palaces members. As such, she was favored by Prince Dai because she has characters of humble, cautious, diligent, brilliant and simple and she ever served Empress Dowager Lu. Empress Dowager Dou used her motherhood power to directly interfere Emperor Jing in appointing successor. Her arbitrary personality also made her interrupt new policies of Emperor Wu and manipulated direction of Academic thinking. Empress Dowager Dou was born from the poor, and experienced political life and obstacles, then further influenced by Empress Dowager Lu and Bo. The inspiration from fighting with diseases and self-cultivation all made her insist in quiet and non-action of Huang-Lao thought and she also made sure Taoism is the instructing thought in politics of early Han Dynasty.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mainly explains the motivation and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review of research results and methodology.
Chapter Two: mainly discusses the phenomenon of policy of ruling country based on filial piety and position of females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social atmosphere when two Empress Dowagers participated in politics.
Chapter Three: explains the life process of Empress Dowager Lu, the process of participating in politics and controlling power and the influences in society, economy, national security, diplomatic and laws.
Chapter Four: Comments on dramatic life of Empress Dowager Dou, process of interfering in politics and their influences for politics, academics and thoughts.
Chapter Five-Conclusion: concludes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of early Han Dynasty, the influences by participation in politics by Empress Dowagers Lu and Dou, and observes life wisdom from these processes. The citations and references are attached following these articles for check.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成果回顧……………………………………………………………………………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論文架構…..…………………………………………………………….8

第二章 西漢初年的孝道與女權…………………………………………………………………….….10
第一節 孝道治國的基本國策……………………………………………………………….10
壹、 仁孝為國君必備條件…………………………………………….……..11
貳、 孝治影響國策制定……………………………………………….………14
參、 尊崇母權凌駕皇權……………………………………………….………16
第二節 西漢初年的女權………………………………………….……………….………….19
壹、 男女之防寬鬆………………………………………………………………19
貳、 婦女婚姻自由度高……………………………………………………….21
參、 婦女可有私夫………………………………………………….……………25
肆、 婦女可封侯爵……………………………………………………………….26
第三節 小結………………………………………………………………………………..…………28

第三章 臨朝稱制開國之后-「呂太后」………………………………………………………………30
第一節 呂雉下嫁劉邦…………………………………………….………………………………30
第二節 太子廢立之爭……………….……………………………………………………………34
第三節 掌握朝政大權………………………………………………………………………….…42
壹、 誅殺開國功臣……………………………………….………………….……42
貳、 殘殺劉姓皇族……………………………………….….……………………47
參、 大封諸呂為王……..………………………………….…….…………………54
第四節 呂太后的歷史貢獻………………………………………………………….……….…62
壹、 穩固漢初政局………………………..………………………….……………63
貳、 社會經濟發展……………………………………………………...…………66
參、 法律制度改革…………………………………………………………………68
肆、 國防外交方面…………………………………………………………………70
第五節 小結………………………………………………………………………….…………………71

第四章 崇尚黃老禍福相依-「竇太后」………………………………………………………………73
第一節 出宮人竇姬時期……………….………………….…………………………….………73
第二節 溫婉的竇后時期……………….….……………………………………………………77
第三節 參政的竇太后至太皇太后時期…………………..……………………………80
壹、 參與朝政干涉立儲…………………………………………………………80
貳、 干涉朝政人事用度……………………………….…………………………90
參、 獨重黃老輕視儒家………………………………….………………………94
第四節 竇太后干涉朝政的影響………………………………………………………….…99
第五節 竇太后之死--黃老終結與儒術興起……………..……………………………107
第六節 小結…….………………………………………….…………………………………………109

第五章 結論…………………………………………………………………………………………………………112

參考與徵引文獻…………………………………………………………………………..………………………116
一、 史料
1. (周)列禦寇原作,莊萬壽導讀,龔鵬程策畫,《列子》,(臺北:金楓出版社,1998年)。(周)管仲撰,(唐)房玄齡注,《四部備要》子集,(臺北:中華書局,1966年)。
2. (周)管仲撰,謝浩範、朱迎平譯注,《管子》,(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
3. (秦)商鞅,貝遠辰注譯,《新譯商君書》,(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
4.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臺北:宏業書局,1978年)。
5. (漢)高誘撰,〈淮南鴻烈敘目〉,收入在(漢)劉安撰,劉文典集解,《淮南鴻烈集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6. (漢)許慎,(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王雲五主編(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7. (漢)司馬遷,(元)胡三省注,《史記》,(臺北:中新書局,1976年)。
8. (漢)班固著,薛學等點校,《漢書》,(北京,團結出版社,1996年)。
9. (漢)劉向,王守謙、郁芳葵、王鳳春、李燁等譯注,《戰國策》,(臺北:台灣書房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
10.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收入《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11.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朱漢民整理,《論語注疏上論》,收入《十三經注疏》(臺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
12. (晉)皇甫謐,《高士傳》,(臺北:國立師範大學出版中心,2012年)
13. (南朝宋)范曄,(唐)李賢等注,《後漢書》,(臺北:宏業書局,1977年)。
14. (宋)徐天麟撰,《西漢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15. (明)張燧,《千百年眼》,收入《四庫禁毀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
16. (清)王鳴盛,《十七史商榷》,(臺北:大化書局,1984 年,點校本)。
17. (清)孫星衍等輯,周天游點校,《漢官六種》,(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18. (清)郝懿行,《爾雅義疏》,王雲五主編(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68年)。
19. (清)陳立撰,吳則虞點校,《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20. (清)湯諧,《史記半解‧留侯世家》,楊燕起、陳可青、賴長揚等編,《歷代名家評史記》,(北京:北京師範大學,1986年)。
21. (清)趙翼,杜維運考證,《廿二史劄記》,(臺北:華世出版社,1977年)。
22. 王雲五主持,《四部叢刊初編縮本》,初編子部,〈西京雜記六卷〉,(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5年)。
23. 王雲五主持,《四部叢刊初編縮本》,初編經部,〈纂圖互注禮記‧王制〉,(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5年)。
24. 四庫全書出版工作委員會編,《文津閣四庫全書》,(宋)李昉,〈太平御覽〉,(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25. 四庫全書出版工作委員會編,《文津閣四庫全書》,(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一,1卷至36卷〉,(北京:北京九鼎時代文化藝術公司,2006年)。
26. 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春秋公羊傳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二、 專書
1. 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編,《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研究文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2. 王子今,《秦漢史:帝國的成立》,(臺北:三民書局,2009年)。
3. 王立群,《王立群讀史記之呂后》,(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8年)。
4. 司修武,《黃老學說與漢初政治平議》,(臺北:台灣學生,1992年)。
5. 向晉衛,《《白虎通義》思想的歷史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6. 安作璋、劉德增,《漢武帝大傳》,(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7. 庄春波,《漢武帝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8. 朱子彥,《后宮制度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
9. 朱林紅,《張家漢簡《二年律令》研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
10. 吳光,《黃老之學通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 年)。
11. 呂世浩,《從《史記》到《漢書》的轉折過程(上)》,(臺北:台大出版中心,2009年)。
27. 呂思勉,《秦漢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47年)。
12. 呂思勉,《秦漢史》,(南京:譯林出版社,2016年)。
13. 李甲孚,《中國古代的女性》,(臺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78年)。
14. 辛德勇,《制作漢武帝:由漢武帝晚年政治形象的塑造看《資治通鑑》的歷史構建》,(北京:新知三聯書店,2015年)。
15. 孟悅、戴錦華,《浮出歷史地表: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研究》,(臺北:時報文化,1993年)。
16. 易中天注譯,《新譯國語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95年)。
17. 林岳樞,《漢初的政治局勢論析》,(新北市:花木蘭出版社,2010年)。
18. 門巋,《中國后妃的生死歌哭》,(臺北:博遠出版社,1990年)。
19. 姜鵬,《漢武帝的三張臉—我們該如何看清楚?》,(臺北:本事文化,2013年)。
20. 胡忠良,《帝王的姬妾》,(高雄:黑皮出版社,1995年)。
21. 孫以楷主編,陳廣忠、梁宗華,《道家與中國哲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22. 徐天嘯著,陶希聖主編,《神州女子新史》,(臺北:食貨出版社,1978年臺北重印)。
23. 高明註譯,《大戴禮記今註今譯》(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24. 張金鑑,《中國政治制度史》,(臺北:三民書局,1986年)。
25. 張廓,《多妻制度:中國古代社會和家庭結構》,《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年》。
26. 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
27. 梁筱婷,《漢唐女主政治之探究—以呂太后和武則天為中心》,(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5年)。
28. 許倬雲,《求古編》,(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2年)。
29. 陳文德,《劉邦大傳》,(臺北:遠流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
30.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31. 陳直,《漢書新証》,(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
32. 陳登原,《國史舊聞》,(臺北:明文書局,1984年)。
33. 傅榮珂,《睡虎地秦簡刑律研究》,(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2年)。
34. 彭威程主編,《貨殖列傳與經商藝術》,(臺北:漢湘文化,1993年)。
35. 彭浩、陳偉、(日)工藤元男主編《二年律令與秦讞書: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出土法律文獻釋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36. 曾加,《張家山漢簡法律思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
37. 程發軔,《國學概論》,(臺北:正中書局,1988年)。
38. 逯耀東,《抑郁與超越:司馬遷與漢武帝時代》,(北京: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
39. 黃淑貞,《西漢宮廷婦女形象之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年)。
40. 楊友庭,《后妃外戚專政史》,(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1994年)。
41. 楊汝舟譯,《老子道德經通俗中英文本》,(臺北:文萃印刷事業有限公司,1978年)。
42. 楊伯峻編,《春秋左傳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1年)。
43. 趙孟祥主編,《中國皇后全傳》,(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44. 趙鳳喈,《中國婦女在法律上的地位》,(臺北:稻鄉出版社,1993年)。
45. 劉振強發行,《道德經講義》,(臺北:三民書局,1980年)。
46. 潘重規,《論語今注》,(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
47. 翦伯贊著、張傳璽整理,《秦漢史十五講:典藏本》,(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48. 蔡文彥,《西漢前期儒家尊君說之研究》,(新北市:花木蘭出版社,2013年)。
49. 鄭圓鈴,《「史記」黃老思想研究》,(臺北:學海出版社,1998年)。
50. 蕭登福,《列子古注今譯》,(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51. 蕭群忠,《孝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52. 錢穆,《秦漢史》,(臺北:東大圖書,2015年)。
53. 錢穆,《國學概論》,(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54. 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臺北:稻鄉出版社,1999年再版)。
55. 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續集》,(臺北:稻鄉出版社,1999年再版)。
56. 戴德輯,《大戴禮記》,(山東:山東友誼書社,1991年)。
57. 韓復智等編著,《秦漢史》,(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1996年)。
58. 鎌田重雄著,李君奭譯,《呂太后:農民皇帝和他的妻》,(彰化:專心企業出版社,1977年)。
59. 嚴耕望,《中國行政制度史甲部-秦漢地方行政制度》,(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四十五A,1997年)。
60. 顧久幸,《后妃干政:宮闈難禁權利夢》,(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61. 顧頡剛,《中國上古史研究講義》,(臺北:洪業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年)。

三、 學位論文與論文集論文
1. 王國泰,〈論「以孝治天下」與兩漢政治、制度〉,(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研所碩士論文,2006年)。
2. 米莉,〈帝制中國的女主與政治〉,(北京,中國政法大學政治學博士論文,2008年)。
3. 李又寧,〈中華文明與婦女角色〉,收入鮑家麟編,《中國婦女史論集 第三集》,(臺北:稻鄉出版社,1993年)。
4. 李美莉,〈漢代婚俗與女性地位〉,(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5. 李貞德,〈西漢律令中的倫常觀〉,(臺北: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6. 林君儀,〈西漢后妃研究—呂后、竇后及元帝王后為主〉,(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7. 林宣佑,〈從「淮南子‧主術訓」論西漢初期之政治哲學〉,《第九屆政大哲學系研究生論文發表會》,2006年。
8. 林淑玫,〈漢唐后妃參政干政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9. 翁碩輝,〈東漢政權的轉移—以皇太后為中心〉,(臺北: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10. 張鈺淨,〈漢代婦女地位的研究—以婚姻、家庭及社會活動、法律為主的考察〉,(嘉義:嘉義大學史地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11. 梁艷麗,〈論西漢婦女的政治參與〉,(內蒙古:內蒙古大學歷史學碩士論文,2008年)。
12. 陳美伶,〈兩漢太后臨朝稱制研究〉,(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13. 陳虹君,〈東漢皇后及其家族之研究〉,(嘉義:嘉義大學史地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14. 陳靜,〈「史記」中漢初政治女性形象研究〉,(重慶:重慶師範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15. 楊炎財,〈漢代外戚專政研究〉,(福建:福建師範大學歷史學碩士論文,2010年)。
16. 董家遵,<從漢到宋寡婦再嫁習俗考>,鮑家麟編,《中國婦女史論集》,(臺北,稻鄉出版社,1999年)。
17. 蕭青雲,〈呂后、元后史學形象比較與班固的女性觀〉,(北京:北京語言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7年)。

四、 期刊資料
1. 卞直甫,〈漢代后妃的歷史作用〉,《歷史教學》第10期,1990年。
2. 文愚,〈西漢后妃干政問題淺析〉,《史學月刊》第12期,2002年。
3. 毛佩奇,〈中國后妃制度述論〉,《中國人民大學學報》第6期,1990年。
4. 王紹東、池星樂,〈竇太后-漢初無為而治的幕後堅守者與推動者〉,《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6期,2014年11月。
5. 史曉蓓,〈呂后個性心理變化〉,《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5期,2008年。
6. 司仲捷,〈西漢前期皇權中的后權研究〉,(宜蘭:佛光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16年)。
7. 朱子彥,〈略論中國封建社會的后妃干政〉,《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1994年。
8. 朱振宏,〈從遊牧民族風俗看漢代初期「嫚書之辱」〉,《大陸雜誌》第97卷第5期。
9. 江海,〈兩漢皇后人生之管窺〉,(南京:南京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歷史系碩士論文,2008年)。
10. 米莉,〈女主政治研究的範式與未來趨向〉,《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5期,2012年。
11. 米莉,〈女主政治研究的範式與未來趨向〉,刊於《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5期, 2012年。
12. 李媛媛,〈《漢書‧刑法志》評述〉,《呼蘭師專學報》第19卷第3期,2003年。
13. 杜芳琴,〈中國古代女主政治略論〉,《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2期,1993年。
14. 汪春泓,〈簡論太史公「筆法」--以「史記‧外戚世家」為例〉,《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第17卷第3期,2006年。
15. 邢晉源,〈淺析西漢中期的外戚政治〉,《湖北科技學院學報》第34卷第8期,2014年。
18. 林紅,〈漢代母權研究〉,《中華女子學院學報》第19卷第2期,2007年。
19. 林勵、林新陽,〈淺析呂太后形象的多樣性〉,《湘潮》第5期,2008年。
20. 孫秀君,〈論西漢孝文帝竇皇后〉,《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116 期,2011年。
21. 秦風,〈兩漢的外戚政治〉,《休閒讀品(天下)》第3期,2015年。
22. 崔銳,〈論西漢三大外戚豪門〉,《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6卷第2期,2006年。
23. 康清蓮,〈從邊緣到中心—論西漢皇室女性的地位及外戚專政〉,《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第12期,2004年。
24. 張小鋒,〈呂后出宮人與代王劉恒「獨幸竇姬」發微〉,收入《晉陽學刊》01期, 2009年。
25. 張芙蓉,〈皇權下兩漢竇氏家族研究〉,《滄桑史志學刊》第2期,2008年。
26. 張星久,〈母權與帝制中國的后妃政治〉,《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6卷第1期,2003年。
27. 張濤,〈秦代易學思想探微〉,《漢學研究》第18卷第2期,2000年。
28. 張麗,〈以呂后的性格特徵看臨朝稱制〉,《黑龍江教育學院書報》第4期,2003年。
29. 郭曄旻,〈太后與娘家—外戚勢力每況愈下〉,《國家人文歷史》第24期,2015年。
30. 陳世,〈論呂雉為穩定漢初局面做出的貢獻〉,《社科縱橫》第2期,2007年。
31. 陳靜,〈試析西漢呂太后權力極盛之原因〉,《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8卷第3期,2010年。
32. 程政舉,〈漢代讞獄制度考論〉,《河南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第2期,2010年。
33. 馮佳,〈西漢外戚與西漢政治〉,《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4期,2007年。
34. 楊麗,〈呂后執政時代價值〉,《文史天地理論月刊》,2014年第12期。
35. 詹士模,〈董仲舒治道思想的時代背景〉,收入《嘉大應用歷史學報創刊號》,(嘉義:國立嘉義大學應用歷史學系,2016年)。
36. 詹士模,〈漢初黃老思想興盛的原因〉,《吳鳳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民雄:吳鳳科技大學,2014年)。
37. 賈麗英,〈論漢代母后政治〉,《石家莊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4卷第3期,2002年。
38. 趙騫、彭忠德,〈從角色理論看司馬遷筆下的呂后〉,《咸寧學院學報》第28卷第4期,2008年。
39. 劉昌安,〈呂后的個性心理特徵及其形成〉,《漢中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1999年。
40. 劉國平,〈西漢竇太后對政治學術之干預及其意義〉,收入《研究與動態》第11期, 2004年。
41. 蔡幸娟,〈史傳中之女主臨朝「稱制」「攝政」「聽政」〉,收入《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報》第23期(臺南:國立成功大學,1997年)。
42. 蔡萬進,〈竇太后「籍趙」「籍代」及相關問題〉,《石家莊學院學報》,第19卷第1期,2017年1月。
43. 蔣葵,〈「史記」中的偶然與必然—解讀竇太后的傳奇人生〉,《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4期,2014年。
44. 魯雲華,〈試論呂后的歷史功過〉,《和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25卷第5期,2010年。
45. 閻愛民、馬孟龍,〈呂后病犬禍而崩-以醫療史的視角對呂后之死史料的解釋〉,《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天津:南開大學出版,2007年)。
46. 薛瑞澤,〈試論漢代父母與子女關係〉,《秦漢研究》第2輯,2007年。

五、 網路資料
1. https://read01.com/o4jePE.html (2017.12.17)
2. http://www.people.com.cn/BIG5/14738/25835/2012429.html(2017.12.18)
3. http://www.qulishi.com/news/201406/14503.html(2017.12.19)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 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