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武汉3月8日电(夏国燕、刘生辉)她14岁跟随中国人民志愿军进入朝鲜,在上甘岭战场上救死扶伤、亲历无数生离死别。她叫王清珍,是中国人民志愿军15军45师一名卫生员,也是电影《上甘岭》中卫生员王兰的人物原型。近日,新华网采访团队来到湖北省军区孝感离职干部休养所,听王清珍老人讲述那段峥嵘岁月和那场伟大战争。
图为86岁的王清珍穿上军装,再敬军礼。新华网 刘生辉 摄
“你们到哪儿,我就去哪儿”
王清珍的父亲是一名铁路工人,母亲是普通家庭妇女。1936年,王清珍出生在汉口。日本侵略者侵占武汉后,王清珍随父母逃难到贵州毕节市威宁。在威宁,王清珍渐渐成长,并在铁路子弟学校念完小学。
1950年,威宁山里盘踞着不少土匪恶霸。14岁的王清珍也被土匪纠缠。正在王清珍一家烦忧之际,解放军15军45师挺进威宁,围剿盘踞于此的国民党残部和土匪。
王清珍回忆,45师宣传队住进她所在的贵州铁路工程局家属院后,她发现几位女宣传队员和自己年龄相仿,也只有十几岁。这些女兵搞宣传,很是利落,让年轻的王清珍油然钦佩,甚至羡慕。在与女兵交往中,王清珍发现解放军对老百姓秋毫不犯、纪律严明,一来二去,她打心底敬佩并且信赖这支队伍。
“我要加入解放军!”王清珍将这个想法告诉了父亲。父亲见女儿想法坚定,便领着女儿去见军代表。刚开始军代表并不接受这个申请,后来考虑到王清珍被土匪骚扰的情况,以及她本人强烈的参军意愿,还是收下了这个小姑娘,并分配她到医院熟悉卫生员的工作。就这样,年仅14岁的王清珍加入了解放军。
王清珍参军后不久,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她所在的部队接到命令,开赴朝鲜。王清珍记得,部队从贵州威宁到四川泸州,经重庆到武汉,一路火车和水路不断中转,到达河北邢台沙河,做入朝前的战备整顿。
1951年,15岁的王清珍跟随第三批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
王清珍仍记得,部队从辽宁安东(现丹东)过鸭绿江,战友们高唱“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说是过江,实则是边走边打,“桥被炸毁了,工兵冒着炮火修桥,不少战友受伤。”年轻的王清珍第一次直面战争的残酷,她一边向老兵学习护理知识,一边就要承担起护理伤员的重任。
入朝以后,战争异常艰苦。部队领导考虑到王清珍年龄小,怕她难以承受前线的艰苦,安排她驻守后方收容所。当时,王清珍所在的班里有三位女同志,一听自己不能继续前进,她转头去找领导辩论,“其他女同志都不怕,我也不怕,你们到哪儿,我就跟到哪儿!”
就这样,王清珍在飞机大炮的轰鸣中,走上了前线。
图为王清珍在护理伤员。(图片翻拍) 新华网 刘生辉 摄
“死都不怕,我还怕什么”
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打响。当时,没人预料到这将是一场多么艰苦的战役。
跟随部队开往上甘岭的途中,王清珍亲眼见到一位战士头部被炸、手被压断。前一刻还在冲锋的战友,转眼就倒下了,自己却没能挽救住战友的生命,王清珍愧疚、伤心,也掉了无数眼泪。
“那么多人牺牲了,哭不完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好好照顾伤员!”护士长劝她。在枪林弹雨中,年轻的王清珍迅速成长。
上甘岭五圣山的坑道防空洞狭小逼仄,最多只够半躺。伤员不断从前线抬下来,王清珍只能加倍忙碌。高峰时期,她一个人要照顾二十几名伤员,为他们包扎伤口、喂水喂饭,搀扶伤员到小山丘下上厕所,还要躲避空袭。
有一名伤员叫曹忠林,他身上中弹,脸部也严重受伤,嘴巴肿得连水都喝不下去。王清珍坚信,把药喂下去总会好转的。她把药丸咬碎,就点水,像大人喂孩子一样一口一口喂到战友的嘴里,并用同样的方法喂饭。曹忠林的伤情逐渐好转,但眼睛失明了。王清珍还记得曹忠林说过的话,“我看不见你,但我把你当亲妹妹!”
战场上物资匮乏,没有水喝,王清珍就融化雪水泡干粮;没有烧水壶,她用罐头盒代替;没有绷带,她用敌军投放照明弹的降落伞布条包扎伤口;没有药棉,她就拆了棉衣取出棉花处理后使用……
当时还有一位伤员,由于腹部中弹,泌尿系统感染,不能排尿,又憋又胀,十分痛苦。王清珍帮战友插上导尿管,却无济于事。坑道里医疗条件有限,另外几位伤员也十分焦急,有人说,“我要是能动,我吸也要帮他吸出来。”王清珍心里一惊,这是个办法,但转头想想又难为情,自己还是个十几岁的大姑娘啊。那位战友也用力推开王清珍,叫她不要管自己了。
“救命要紧!”眼见战友痛苦的表情,王清珍脑海中只有这一个念头,她俯下身拿起导尿管就吸。一口,两口,三口……王清珍抛弃羞涩与矜持,解除了战友的痛苦,挽回了战友的生命。“死都不怕,我还怕什么?”86岁的王清珍感叹。
有位伤员流血过多,需要锯掉腿。伤员看她年纪小,就问她怕不怕。她说:“你们不怕我也不怕!”战士低声说:“给我唱首歌吧!”王清珍就隔着口罩哼唱起来,“花篮里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在幽暗的坑道里,王清珍用歌声抚慰伤员的心灵。
回忆起战场上的点点滴滴,王清珍很遗憾好多战友牺牲了,埋在朝鲜的小山林里。“有些人活下来,活到今天不容易。”她说。
提起战士黄继光,王清珍还清晰地记得一段往事。
在奉命夺取上甘岭西侧597.9高地的交锋中,黄继光临危受命,勇敢冲锋,用胸膛堵住敌人的枪口,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王清珍回忆,黄继光的遗体是晚上抬下前线的,那天晚上她值夜班。“他个子不高,胸膛被打穿,血流干了,帽子被血染透了。”王清珍说,黄继光的双手被冻住,仍然高举着,保持着牺牲时的姿势。战斗激烈,运回烈士遗体十分困难。几位男同志提水、烧热水,王清珍和几位女同志剪开血衣,用热水捂热手臂才顺利放平。
图为86岁的王清珍翻阅相册。新华网 刘生辉 摄
“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
原国防部部长秦基伟将军在回忆录中有这样一段话:“有一个女战士使我印象至深,她叫王清珍,只有十七岁,她在五圣山后面的坑道病房护理二十多个重伤员。这个姑娘为了解除战友的痛苦,帮助伤员排尿,情操之高尚,令人肃然起敬。”
上甘岭战役结束后,王清珍被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授予二等功,被朝鲜授予“二级荣誉战士”称号。
1954年,王清珍随部队回国。两年后,战争故事片电影《上甘岭》上映,引发强烈反响。看过《上甘岭》的人都不会忘记这一幕——在闭塞的坑道中,卫生员王兰动情歌唱《我的祖国》,伤员眼中闪烁着生的希望和胜利的渴望。王兰的人物原型正是王清珍。
提到王兰人物原型一事,86岁的王清珍老人说,“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还有很多女同志,她们都做得很好,都是王兰的原型。”
1958年,王清珍复员回到北京一家医疗器械厂,成为一名普通工人,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陆军15军改编为空降兵15军后,王清珍响应军队号召,再次入伍。她在空降兵15军后勤部卫生处从事卫生工作,一直到1982年退休。
湖北省军区孝感离职干部休养所工作人员介绍,退休后的王清珍老人从没闲着,她经常为身边的困难病人提供义诊,并到学校、工厂、部队作红色报告,为年轻人讲革命故事,鼓励他们珍惜幸福生活,鼓励他们爱祖国、爱人民。
出席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英模代表大会,被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获得“学雷锋先进个人”“全国先进军休干部”“和谐军休家庭”“德孝楷模”等众多荣誉称号……王清珍的大儿子刘翔明说,父母家风严格,从小教育他们爱惜荣誉,但绝不允许子女在外炫耀父母立过的功绩,子女后辈也是在后来的新闻报道中了解到父母战斗过的事迹。
如今,王清珍老人住在湖北省军区孝感离职干部休养所里,她每天看新闻,研读党史与军史著作,并坚持记笔记、写心得,床上、桌子上随处都是厚厚的笔记本。
翻开陈旧的相册,老人清晰地记得每个人的名字。前些年,王清珍还收到了曹忠林的来信,就是那位她用嘴喂药喂饭挽救回来的战友。曹忠林在信中说:“要不是当年你如亲人般的照顾,我的生命恐怕早已献给了为争取人类和平而进行的战争。”
无数次挽回战友生命,也无数次经历生离死别。昔日历经炮火洗礼的铿锵玫瑰,如今已成为满头白发的耄耋老人。70年后,王清珍依然会唱《我的祖国》,只是这歌声里不再有硝烟与痛苦,更多的是和平与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