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2020年4月陆续出版《话说世界》20卷丛书
曾经的地中海霸主如何沦落为“欧洲病夫”?是内部的衰败还是外部危机所致?
Ottoman EmpireParry Music - Voyages, Vol. 4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崛起是近代早期世界历史上的大事,它曾经以一国之力抵挡住了欧洲多国联军的联合打击和进攻。
然而17—18世纪以后,奥斯曼帝国的统治者们在内部改革不畅、外部强敌环伺和连环打击下逐渐走向衰落。
1617年后,奥斯曼帝国的苏丹王室不再实行父子相传制,而是由同一家族中最年长的男子继承王位,而那些继承者基本上是从“笼子”里出来的,根本没有治国统军的才干,只好将国家大事授予辅政大臣或大将军管理。
于是,任人唯亲、卖官鬻爵、后宫干预朝政、官僚腐化堕落等所有没落帝国曾有过的弊病,在奥斯曼政府中成为风气。
此外,政府官员的腐败与不思进取,教育科学技术的落后,帝国内民族宗教问题的错综复杂,各民族争取独立的斗争,都加速了奥斯曼帝国的瓦解。
16世纪欧洲出现的三个重大变化对奥斯曼帝国瓦解有着直接影响。
其一是欧洲各国一致行动,阻止奥斯曼进入欧洲;其二是地理大发现诱发形成的世界市场和价格革命的冲击;其三是欧洲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
进入欧洲对奥斯曼帝国的生存极其重要。
奥斯曼国家诞生于伊斯兰教和拜占庭基督教两者之间的边界地带,本是靠着“圣战”信念发展起来的,开拓疆土是奥斯曼帝国成长壮大的重要动力。
然而进入16世纪以后对外扩张活动已经变得十分困难,面临外部强大阻力,扩张活动也停止下来。
当奥斯曼帝国过分延伸的庞大的战争机器终于吃力地在匈牙利平原上停下来时,欧洲人的远洋活动让欧洲各国控制了世界贸易和海洋通道,引发世界贸易的巨大变化。
欧洲各国主导了大西洋贸易和欧亚贸易,给奥斯曼帝国的对外贸易尤其是东西贸易和印度洋贸易带来巨大损失和沉重打击。
奥斯曼帝国的财政收入大大减少,经济实力严重削弱。价格革命导致的经济危机和农业技术的落后,使得奥斯曼帝国经济远远落后于欧洲先进国家。
而16—17世纪在欧洲发生的科学革命,使得欧洲在科学和技术领域领先世界其他文明区域。
在中世纪时期穆斯林曾经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有过辉煌的成就,但到了16—17世纪以后,世界上最大、发展最为迅速的宗教在帝国的膨胀和强大中变得傲慢和封闭。
穆斯林的学者和官员对基督教欧洲的新兴技术和科学往往给以轻蔑和偏见。
唯我独尊的态度阻碍了穆斯林接受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先进的造船航海技术和火药武器(尤其是火炮)的广泛应用和改进,让大西洋沿岸国家在军队训练、武器装备方面大大领先于奥斯曼帝国。
奥斯曼帝国在与欧洲各国的军事对抗中往往处于下风,几乎每战必败,最终遭到大国的联合绞杀,沦为任人宰割的羔羊。
1571年勒班陀海战就是基督教国家联合对抗奥斯曼地中海霸权的行动,这一海战的失败结束了地中海霸主奥斯曼帝国叱咤风云的时代。
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不利于奥斯曼帝国进一步发展。一道又一道无法逾越的障碍拦在奥斯曼人面前:
在东方的海洋上,土耳其人被葡萄牙人的坚船赶出了印度洋水面;在克里米亚及其外围,土耳其人遇到了俄罗斯人的阻挠,被迫停留在黑海一线;
在非洲,沙漠、山脉和气候阻止了土耳其人继续南下;在地中海和大西洋通道,新兴的西方国家控制了海上航线,土耳其人作为东西方贸易中间商的地位不复存在;
在西欧腹地,奥斯曼的军队多次围攻维也纳都未成功,最后被迫从维也纳城下撤退;在向伊朗的征途中也遭遇到了新兴什叶派萨法维王朝的抵制。
1683年9月12日,奥斯曼帝国军队围困维也纳的两个月后,波兰国王约翰三世率领的波兰—奥地利—德意志军队打败了大维齐尔(宰相)卡拉·穆斯塔法·巴沙率领的奥斯曼帝国军队。这场战役阻止了奥斯曼帝国攻入欧洲的行动,并维持了哈布斯堡王朝在中欧的霸权。
约翰三世·索别斯基国王因为在1683年解除维也纳之围而被称为“波兰之狮”。此为华沙瓦津基公园(Lazienki Park)的约翰三世纪念碑,展示的是他马踏土耳其士兵的形象。
“欧洲病夫”时代
土耳其自17世纪晚期开始遭遇北方沙俄的挑战。
17—19世纪,土耳其与沙皇俄国为争夺高加索、巴尔干、克里米亚和黑海等战略要地而进行了长达200余年的对抗与战争,几乎都是以土耳其签订屈辱的和约、割让大量土地而结束,沙俄的强势崛起成为土耳其帝国的梦魇。
彼得大帝的西化改革让俄国迅速强大起来,彼得大帝在位期间发动两次对土战争,在第一次对土耳其的战争中,土耳其人接受了屈辱的《卡洛维茨条约》,丧失大片领土,沙皇俄国进入了本属于奥斯曼内海的黑海地区。
曾经不可一世的洲际帝国奥斯曼帝国第一次作为战败国签订屈辱和约,这是它是退出与欧洲大国的竞争、走向衰落的重要标志。
进入18世纪,土耳其人又与俄国发生了两次大规模的战争。从历史上看,俄土战争的爆发是沙皇伊凡四世以来沙俄向黑海和里海出海口发展的必然结果。
叶卡捷琳娜时期第一次俄土战争(1768—1774)中,土耳其战败,签订屈辱的《凯纳尔基条约》,承认克里米亚汗国独立,听任沙俄割占亚速、克里米亚、第聂伯河和布格河之间的草原地带。
条约使俄国得到了历代沙皇梦寐以求的黑海出海口,为向巴尔干半岛扩张奠定了基础。
艾哈迈德三世曾经一度振兴帝国,史称郁金香时代。1711年他的军队彻底包围了彼得大帝亲自统帅的俄军,这是奥斯曼帝国对俄作战的历史上最大的胜利。图为艾哈迈德三世画像.。
第二次俄土战争(1787—1792)是沙皇南下政策的继续,克里米亚问题是战争的导火索。
法国大革命后欧洲列强不得不将注意力转向法国,沙俄抓住有利时机迅速结束了这场战争,最后土耳其被迫接受屈辱的《雅西和约》。
该条约迫使土耳其放弃克里米亚和格鲁吉亚,沙俄乘机控制了黑海制海权和博斯普鲁斯海峡通行权,并获得了奥斯曼帝国境内东正教会的保教权。
从此土耳其彻底成为西方列强与俄国争夺东地中海和黑海地区制海权棋盘上的一颗棋子,主权进一步丧失,一度不可一世的洲际性大帝国沦为“欧洲病夫”。
进入19世纪,奥斯曼帝国继续沦落,无法抵御欧洲列强的蚕食鲸吞。
拿破仑帝国崩溃后俄国成为欧洲四强之一,自“神圣同盟”建立以来,沙俄向奥斯曼帝国方向扩张成为重点。
尼古拉一世毫不掩饰自己对于奥斯曼帝国的野心。他多次表示“土耳其应该死去,而且一定会死去”,剩下的就是如何协调各方立场共同瓜分奥斯曼帝国的问题。
此后的土耳其继续被欧洲列强瓜分和宰割:1812年将比萨拉比亚让给俄国;1878年又把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割让给奥地利,把巴统和卡尔斯划给俄国等。
军事和外交上的接连失利,迫使奥斯曼帝国的贤明君主和有识之士痛定思痛,开始考虑学习西方富国强兵之道。
一系列战争失败造成了领土与权利的巨大损失。到了17世纪末期,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一世为首的联军交战败北以后,两个世纪以来奥斯曼帝国所占领的大片土地丧失殆尽。图为土耳其手枪枪套。
长袍是奥斯曼的典型风格,图为后宫(女性专用私宅)女人。
END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