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后,人们还会记得我吗?”1986年,邓稼先在临终前的疑问,如今已有最响亮的回答:39年后的今天,他的故事仍在网络上刷屏,他的精神仍在激励着千万人。当我们回望这位科学巨匠隐姓埋名的28载,不仅能看到一个民族从积弱走向自强的精神密码,更能触摸到中国脊梁“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赤子情怀。在新征程上,我们当以之为灯塔,在无我担当中诠释初心,在淡泊名利中锚定方向,在矢志报国中书写华章。
许身国威,是用生命诠释的无我担当。
“你们谁也不要去,这是我做的,我知道。”1979年的核试验现场,氢弹试验出现意外,邓稼先不顾众人阻拦,第一个冲进布满核废料的区域,用双手捧起碎片研究原因——那一刻,他明知放射性物质会蚕食生命,却将“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的信念看得比生命更重。62岁的人生,他用32次核试验、15次现场指挥的足迹,在西北荒漠刻下“生也‘两弹’、死也‘两弹’”的誓言。这种“无我”精神,是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的担当和决绝,就像他在住院期间仍与死神竞速,争分夺秒整理核物理资料,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仍喃喃念着“国家的事”。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当以之为榜样,把国家利益举过头顶,在防汛救灾的堤坝上、在乡村振兴的田野里、在科技创新的实验室中,以“我先上”的担当,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
隐姓埋名,是用淡泊铸就的国士风骨。
“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当杨振宁问及两弹研制的奖金,邓稼先的回答让世人震撼。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他带领科研团队用算盘、手摇计算机算出原子弹的理论参数,在西北荒漠的帐篷里啃着窝头,却将“奔世界先进水平”的目标刻进骨髓。28载隐姓埋名,他像颜回般“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用“10元巨款”的精神财富,践行了他在黑板上写下的“一不为名,二不为利”的誓言,丈量出中国科学家的人生格局。这种淡泊,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他在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时说:“核武器事业是成千上万人的努力才取得成功的,我只不过做了一小部分应该做的工作。”如今,面对物质诱惑,党员干部更需守住这份“拂衣深藏功与名”的清醒:少一分对名利的追逐,多一分对事业的执着;少一分“小我”的算计,多一分“大我”的担当,在民族复兴赛道上跑出加速度。
学成归国,是用初心照亮的报国之路。
“我学成一定回来!”1950年,26岁的邓稼先在获得美国普渡大学博士学位仅9天后,便登上归国轮船。彼时的他,是导师眼中的“科技新星”,本可在优渥环境中继续科研,却选择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14岁时,他当众撕碎日本国旗,“我现在只有仇恨,没有眼泪”的怒吼,早已将报国的种子埋进心底;西南联大求学时,父亲“学科学对国家有用”的嘱托,让他在核物理领域蹚出一条隐秘而光荣的道路。这种初心,是穿越时空的精神火炬。从“愿得此身长报国”的少年意气,到“干惊天动地事”的中年坚守,邓稼先用一生证明:选择决定人生的高度,而初心决定选择的方向。今天的青年一代,当以他为榜样,怀着“强国有我”的信念,在芯片攻关中突破“卡脖子”技术,在航天事业中追逐星辰大海,在基层岗位上扎根为民……让青春脉搏与祖国的发展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