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瑞典文学院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不过,与以往不同的是,本次诺奖公布之后,国内出版业的反应似乎并不热烈,诺奖得主的作品并未成为出版热点,各大图书网店上,关于莫迪亚诺的作品也寥寥无几。

对于许多中国读者来说,莫迪亚诺无疑是一个很陌生的名字,甚至于多数文学爱好者也仅仅是听过他的名字,而没有读过他的作品,即便是获奖之后,也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

文学奖经济,曾经在中国出版市场中非常火热,在上个世纪乃至本世纪前十年,诸多著名的文学奖曾经都是出版业关注的重点,不论是国际性的诺贝尔文学奖、布克文学奖等,还是国内的鲁奖、茅奖。在严肃文学日渐边缘化的时代,可以说是文学奖支撑着严肃文学的出版。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纯文学没落便成了一个被反复关注的问题。不仅仅是阅读者逐渐减少,在出版市场上,严肃的纯文学,在日渐庞大的出版市场上也逐渐没落,越来越小众化。20年来,出版业出现过无数热潮,历史热、理财热、励志热、国学热等,但没有再出现过一次纯文学出版的潮流。也唯有每年有数的几个著名的文学奖,才能激起一点儿文学的浪花。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由文学奖维系的纯文学出版市场似乎也在渐渐萎缩,严肃文学出版物的境况愈加艰难。

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国的出版市场正在变得更加庞大。然而,对于严肃文学来说,庞大的出版市场并不意味着文学出版的繁荣,在文学奖的魅力逐渐消退之时,还有什么能够支撑文学出版?

不仅仅是严肃的文学出版,其他领域的严肃出版其实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著名学者、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阳说:“选题单一、重复,出版量少,质量低下,是当前严肃出版物普遍的问题。要改变这样的状况,让严肃出版达到合理的状态,需要的不仅仅是出版业的改变,更需要整个社会的改变,管理体系的改变,社会价值的重建,乃至于当前的教育环境的改善,都是严肃出版重新繁荣的前提。大环境不变,出版业很难独自扭转浮躁和快餐化的趋势。”

诺奖效应在消退

北京晨报:诺奖宣布文学奖得主,但是国内出版业的反应却比较冷淡,并未如以前一样形成热潮,这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在您看来这种现象是否正常?

杨阳: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出版业中的诺奖热都持续不退,这个热潮大概从开放以来就有,一直到了现在才慢慢退热。形成诺奖热的原因,我想和开放程度有关,在开放之初,国人对于世界上各个领域,了解的都比较少,而诺奖长期以来一直作为学术界顶尖的奖项之一,大家自然感兴趣。比如文学奖,自然会觉得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肯定是水平非常高的,出版业借助这种风潮盈利,也不奇怪。实际上非独出版业如此,各行各业都有这样的现象,比如说自然科学中许多奖项,往往会引发相关领域内股票的上涨。

北京晨报:在您看来,现在这种热潮是否在退热?

杨阳:确实有这样的情况,就以今年的诺奖来说,不仅出版业的反应不强烈,股市也几乎没什么大的反应,这可能和我们对今年的诺奖宣传不足有关。但更大的原因,还是人们的认识逐渐变了。开放了这么久,中国人的眼界已经放宽,我们自己也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了,也就不再觉得那是高不可攀的,不再盲目跟风。出版活动本身也是商业活动,受到受众的影响也是自然的。

受众在改变

北京晨报:近年来,严肃出版物式微一直都是很多人关注的话题,在您看来是否有这样的问题?

杨阳:近些年来,出版业的彷徨和冷清确实比较明显,当然,还是指严肃出版,在今天,整个出版市场确实在不断地扩大,变得非常大,但是其中严肃出版却在渐渐萎缩,不论是严肃文学的出版,还是其他领域的严肃出版,都是如此。这有多方面的影响,比如说互联网,这是最大的一个原因。在互联网普及以前,人们的阅读主要通过出版物,但是互联网出现并且进入到普通人的生活之后,很大一部分人转向了网上阅读,相对于纸质阅读来说,互联网阅读在今天有几个很显著的特点,第一,它非常快,互联网传播信息没有什么周期,随时可以,但是出版是需要时间的。第二,因为我们在知识产权保护上的不完善,使得网上阅读非常的便宜,甚至是免费的,这当然会对传统的出版造成极大的影响。

北京晨报:在您看来,读者发生变化了吗?

杨阳:是的,出版受读者选择的影响,而且当前读者本身也在分化、变化,对于出版物的态度和以前不一样了,因此,使得出版市场也发生了变化。

快餐化的出版

北京晨报:读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杨阳:读者是出版业服务的对象,在当前的中国,读者群体是什么样的呢?我想大概有几种。第一种是满足学习需要的阅读群体,从幼儿园到研究生的学生整体,相对应的出版物主要是教材、教辅资料,乃至和教材相关的出版。第二种是青年人,可能也是学生,可能毕业不久,大概在35岁以下,他们阅读更多的是各种快餐式的读物,以前是武侠、侦探小说等,现在主要是各种神怪、科幻小说。第三种是相对比较成熟的,35岁以上的,喜欢稍微严肃一点的书籍,如带有启蒙色彩的书籍、历史感比较强的书籍等。第四是专业的研究者,这个群体相对比较小。

北京晨报:这些读者群的组成说明什么呢?

杨阳:这些读者群体,也就是出版业的受众群体,其中学生和年轻人是最大的群体,他们人数相对最多,时间也相对宽裕,甚至对于中国的学生来说,家长在他们身上的投入是不遗余力的。因此出版市场上卖得最多的,大体上多是面对他们的。而这些出版物,在现在出现了明显的快餐化的趋向。比较成熟的,面对中年以上读者的严肃读物,出版量少,选题重复单一、深度广度都不够,不能满足这个群体的需要,很多人不得不去找海外的书籍阅读。

重重挤压下的出版

北京晨报:在很长的时间里,严肃文学出版依赖文学奖,批评者认为出版业失去了制造话题的能力,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杨阳:出版业是做市场的,但是我们当前的出版业,在做市场的时候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出版领域中的诸多编辑,当前普遍出现年轻化的现象,大多数都是90年代后大学毕业的,在总体素质上来说,我感觉不如开放之初,也不如20年前的那一群编辑。其中有很多原因,一方面限于教育、成长环境乃至阅历等;另一方面,出版业这些年来高速的扩张,编辑队伍扩充的非常快,如果说20年前有2万编辑人员,现在可能有几十万,整个编辑队伍快速膨胀,自然会使得整体素质相对下降。以我的感觉,不仅仅是编辑能力不足,太多书中错字病句比比皆是,同时选题能力也不足。

北京晨报:跟风、追奖之类的现象是否也是因此产生的?

杨阳:有一定的相关,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盗版的问题,我们国家现在的知识产权保护状况并不太好,一本书畅销,几天就会出现盗版,对图书市场的挤压非常厉害,而且现在网上的盗版现象也非常严重,因此很多人干脆跟风,或者等各个大奖颁奖,不愿意自己寻找和创造选题。

出版市场的怪圈

北京晨报:您认为这样的现象如何改观?

杨阳:我想,出版业尽管在今天发展很快,市场非常大,但是严肃出版的萧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可能难以改观。当前的出版市场处在一个奇怪的状态下,一方面是过度的市场化,很多出版者过分追求短期利益,甚至不会想着把一本书做好再去经营,往往就是跟着热点,粗制滥造,赚一把就完,不太可能做长期的打算和投资,有哪个编辑会花几年乃至10年的时间去做一本书呢?另一方面,许多作者也是急功近利,一个学者或一个作家,一年出一本书,乃至一年出几本书的都有。当然,不是没有既有能力又有定力的作者,但是比较少。因此,大体上来说,就显得浮躁。

北京晨报:您认为改变严肃出版现状的难点在哪里呢?

杨阳:这些年来,虽然出版业一直在改革,但整个出版体系的变化并不是很大,依旧是一个政府管制的领域。政府在相当程度上具有垄断和管制的权力,这使得出版业在今天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现象:一方面在做市场的时候纯粹的市场化,甚至过度的市场化;另一方面,出版业本身的条条框框依旧太多,导致出版市场看似市场化,但实际上并不是市场化的。两种情况同时出现在出版领域中,就成了出版的怪圈。

严肃出版需要大环境

北京晨报:如何才能改变严肃出版物的出版困境呢?

杨阳:严肃出版生存艰难,但是要改变这样的状况,却不仅仅是出版业本身的问题,或者说仅靠出版业本身,很难扭转,而是要依靠整个社会环境的改变。

北京晨报:具体来说需要什么样的环境?

杨阳:比如说我们的社会实现进一步的实质性的改革,在出版领域中,弱化政府的管理,实现不同出版主体之间的充分竞争,包括在选题上更加开放等等。再比如,主流价值观的强化,如果社会上浮躁风气盛行,那要求出版业单独沉静下来、严肃起来,显然是不现实的。再如,当前的应试教育对于出版也有非常大的影响。阅读的习惯,却需要从小培养,我上小学中学的时候,尽管是在那个特殊时代,但是小说还是很多的,我们也有时间读小说,但是现在孩子,课业压力非常大,时间非常紧,哪里有时间去读呢?他们压力大,仅有的时间也会想要逃避现实,要不然就玩游戏,要不然就读那些神怪志异的小说,在游戏或者神怪小说营造的世界里放松自我,怎么会想要去读那些严肃的文学作品呢?所以,大环境不改变,严肃出版的困境就难以扭转。特别是在今天,电子阅读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进一步挤压着严肃出版的空间,使得严肃出版的生存状况更加艰难。

记者 周怀宗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 [ 京ICP证040655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 京ICP备05004340号-1 ] 总机:86-10-87826688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