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推荐
大鼻子的小虾米  ·  Spring Boot | 将 html ...·  1 年前    · 
时尚的大葱  ·  Web Audio ...·  1 年前    · 
儒雅的菠萝  ·  jquery datepicker get ...·  1 年前    · 
私奔的青椒  ·  BigSheet Installation ...·  1 年前    · 

诱变育种 发展简史

1927年美国H.J.马勒发现 X射线 能引起 果蝇 发生 可遗传的变异 。1928年美国L.J.斯塔 特勒 证实X射线对玉米和大麦有诱变效应。此后,瑞典H. 尼尔松 -埃赫勒和A. 古斯塔夫森 在1930年利用辐射得到了有实用价值的大麦突变体;D.托伦纳在1934年利用X射线育成了优质的烟草品种“赫洛里纳”。1942年,C.奥尔巴克发现 芥子气 能导致类似X 射线 所产生的各种突变,1948年A.古斯塔夫森用芥子气诱发大麦产生突变体。50年代以后,诱变育种方法得到改进,成效更为显著,如美国用X 射线和中子引变,育成了用杂交方法未获成功的抗枯萎病的 胡椒薄荷 品种Todd's Mitcham等。70年代以来,诱变因素从早期的 X射线 发展到 γ射线 中子 、多种 化学诱变剂 生理活性物质 ,诱变方法从单一处理发展到复合处理,同时,诱变育种与 杂交育种 组织培养 等密切结合,大大提高了诱变育种的实际意义。
中国在宋朝宣和年间曾有用药物处理 牡丹 的根,从而诱发花色变异的记载。但用现代方法进行诱变育种,则始于50年代后期。1965年以后各地陆续用此法育成了许多优良品种投入生产。据1985年的不完全统计,诱变育成的农作物优良品种有190多个。
我们知道,常规助杂交育种基本上是染色体的重新组合,这种技术一般并不引起染色体发生变异,更难以触及到基因。而辐射的作用则不同,它们有的是与细胞中的原子、分子发生冲撞、造成电离或激发;有的则是以能量形式产生光电吸收或 光电效应 ;还有的能引起细胞内的一系列理化过程。这些都会对细胞产生不同程度的伤害。对染色体的数目、结构等都会产生影响,使有的 染色体断裂 了;有的丢失了一段,有的断裂后在“自我修复”的过程中头尾接倒了或是“张冠李戴”分别造成染色体的 倒位 和易位。当然射线也可作用在染色体核苷酸分子的碱塞上,从而使基因( 遗传密码 )发生突变。至于化学诱变,有的药剂是用其烷基置换其它分子中的氢原子,也有的本身是核苷酸碱基的类似物,它可以“鱼目混珠”,造成DNA复制中的错误。无疑这些都会使植物的基因发生突变。理、化因素的 诱导作用 ,使得 植物细胞 突变率 比平时高出千百倍,有些变异是其它手段难以得到的。当然,所产生的变异绝大多数不能遗传,所以,辐射后的早代一般不急于选择。
但是,可遗传的好性状一经获得便可育成品种或种质资源。据世界原子能机构1985年统计,当时世界各国通过诱变已育成500多个品种,还有大量有价值的种质资源。中国的诱变育种同样成绩斐然,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经诱变育成的品种数一直占到同期育成品种总数的10%左右。如水稻品种原丰早,小麦品种山农辐63,还有玉米的鲁 原单 4号、大豆的铁丰18、棉花的鲁棉I号等都是通过诱变育成的。当然与其它技术一样,诱变育种也有自身的弱点:一是诱变产生的有益突变体频率低;二是还难以有效地控制变异的方向和性质;另外,诱发并鉴定出 数量性状 微突变 比较困难。因此,诱变育种应该与其它技术相结合,同时谋求技术上的自我完善。

诱变育种 物理诱变

应用较多的是 辐射诱变 ,即用 α射线 β射线 γ射线 、Χ射线、中子和其他 粒子 紫外辐射 以及 微波辐射 等物理因素诱发变异。当通过辐射将 能量传递 到生物体内时,生物体内各种分子便产生电离和激发,接着产生许多 化学性质 十分活跃的自由原子或自由基团 。它们继续相互反应,并与其周围物质特别是 大分子 核酸和蛋白质反应,引起分子结构的改变。由此又影响到细胞内的一些 生化过程 ,如DNA合成的中止、各种酶活性的改变等,使各部分结构进一步深刻变化,其中尤其重要的是 染色体损伤 。由于 染色体断裂 和重接而产生的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变异即 染色体突变 ,而DNA分子结构中 碱基 的变化则造成 基因突变 。那些带有染色体突变或基因突变的细胞,经过细胞世代将变异了的 遗传物质 传至性细胞或 无性繁殖 器官,即可产生生物体的 遗传变异
目前一种新型高效的物理诱变方法——氦气 常压室温等离子体 诱变育种技术广泛应用于细菌、真菌、放线菌、霉菌、藻类、大型真菌、植物及 动物细胞 。以高纯氦气为工作气体,利用射频辉光放电原理,在常温常压状态下产生高能量的 等离子体 ,其富含的高能化学活性粒子能够对菌株/植物/动物细胞产生高强度遗传物质损失,进而利用细胞启动的SOS高容错率修复机制,产生种类多样的错配位点,最终形成了遗传稳定、种类丰富的突变株。研究发现,由于 氦气 是最小的单原子分子,其激发后释放出来的活性粒子能量最高,达到19.8eV,而其他气体等离子体的活性粒子能量均比氦等离子体低很多。
诱变处理的材料宜选用综合性状优良而只有个别缺点的品种、 品系 或杂种。由于材料的 遗传背景 和对 诱变因素 的反应不同,出现有益突变的难易各异,因此进行诱变处理的材料要适当多样化。由于不同科、属、种及不同品种植物的 辐射敏感性 不同,其对诱变因素反应的强弱和快慢也各异。如十字花科白菜的敏感性小于禾本科的水稻、大麦,而水稻、大麦的敏感性又小于豆科的大豆。另外,辐射敏感性的大小还同植物的倍数性、 发育阶段 、生理状态和不同的器官组织等有关。如二倍体植物大于多倍体植物,大粒种子大于小粒种子,幼龄植株大于老龄植株,萌动种子大于休眠种子,性细胞大于体细胞等。根据 诱变因素 的特点和 作物 对诱变因素敏感性的大小,在正确选用处理材料的基础上,选择适宜的诱变剂量是诱变育种取得成效的关键(表1)。适宜诱变剂量是指能够最有效地诱发作物产生有益突变的剂量,一般用 半致死剂量 LD50 )表示。不同诱变因素采用不同的剂量单位。Χ、 γ射线 线吸收剂量以拉德(rad)或 戈瑞 (GY)为单位, 照射剂量 伦琴 (R)为单位, 中子 用注量表示。同时要注意单位时间的照射剂量(剂量率、 注量率 )以及处理的时间和条件。
辐照 方法分外照射和 内照射 两种,前者指被照射的植物接受来自外部的 γ射线源 、Χ射线源或 中子源 等辐射源辐照,这种方法简便安全,可进行大量处理。后者指将 放射性物质 (如32P、35S等)引入植物体内进行辐照,此法容易造成污染,需要防护条件,而且被吸收的剂量也难以精确测定。干种子因便于大量处理和便于运输、贮藏,用于辐照最为简便。

诱变育种 化学诱变

化学诱变除能引起 基因突变 外,还具有和辐射相类似的生物学效应,如引起 染色体断裂 等,常用于处理迟发突变,并对某特定的 基因 或核酸有 选择性作用 化学诱变剂 主要有:①烷化剂。这类物质含有1个或多个活跃的烷基,能转移到 电子密度 较高的分子中去,置换其他分子中的氢原子而使 碱基 改变。常用的有 甲基磺酸乙酯 (EMS)、 乙烯 亚胺(EI)、 亚硝基 乙基脲 烷(NEU)、亚硝基 甲基脲 烷(NMU)、 硫酸二乙酯 (DES)等。②核酸 碱基类似物 。为一类与DNA碱基相类似的化合物。渗入DNA后,可使DNA复制发生配对上的错误。常用的有 5-溴尿嘧啶 (BU)、5-溴去氧 尿核苷 (BudR)等。③抗生素。如 重氮丝氨酸 、丝裂毒素C等,具有破坏DNA和核酸的能力,从而可造成 染色体断裂
化学诱变主要用于处理种子,其次为处理植株。种子处理时,先在水中浸泡一定时间,或以干种子直接浸在一定浓度的 诱变剂 溶液中处理一定时间,水洗后立即播种,或先将种子干燥、贮藏,以后播种。植株处理时,简单的方法是在 茎秆 上切一浅口,用 脱脂棉 把诱变剂溶液引入植物体,也可对需要处理的器官进行注射或涂抹。应用的 化学诱变剂 浓度要适当(表2)。 处理时间 以使受处理的器官、组织完成 水合作用 和能被诱变剂所浸透为度。化学诱变剂大都是潜在的致癌物质,使用时必须谨慎。
经诱变处理产生的诱变一代,以M1表示。由于受射线等 诱变因素 的抑制和损伤,M1的发芽率、出苗率、成株率、结实率一般较低,发育延迟,植株矮化或畸形,并出现 嵌合体 。但这些变化一般不能遗传给后代。诱变引起的 遗传变异 多数为隐性,因此M1一般不进行选择,而以单株、单穗或以处理为单位收获。诱变二代(M2)是变异最大的世代,也是选择的关键时期,可根据育种目标及性状遗传特点选择优良单株(穗)。多数变异是不利的,但也能出现早熟、杆矮、抗病、抗逆、品质优良等有益变异,变异频率约为0.1~0.2%。诱变三代(M3)以后,随着世代的增加, 性状分离 减少,有些性状一经获得即可迅速稳定。经过几个世代的选择就能获得稳定的优良突变系,再进一步试验育成新品种。具有某些突出性状的突变系,还可用作杂交亲本 Walid A Lotfy,Khaled MGhanem,Ehab R El-Helow.Citricacid production by a novel Aspergillus niger isolate:1.Mutagenesis and cost reduction studies. Bioresource Technology . 200 徐冠仁 .植物诱变育种学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6.5 :1-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