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面对的灾难不仅仅是战争,还要面对自然的灾难。军队作为国家最有组织、最有纪律的一支力量,可以说是应对这些灾难的主体力量。如果我们把军队仅仅看做是用来打仗的,那么军队无疑只是一台暴力的机器。而当军队面对威胁、面对灾难时,仍然会义无反顾地像打仗一样投入到救灾活动当中,这样的军队才是真正的“人民的军队”。
4月20日,四川雅安地区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地震。震情就是命令。根据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近平主席的指示,解放军依据“应急预案”立即投入到救灾行动中。至今,解放军快速投入救灾的反应表现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赞誉,也获得了国外媒体的称赞。甚至,有的国外媒体还将中国军队的这种能力与其它国家进行了比较,称赞中国军队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已挤入先进国家行列。
不只是中国的军队,外国的军队在国家面临自然灾害的时候也会出现在救灾的现场。在自然灾害中拯救生命是世界上所有国家军队都认同的使命,在这一刻军队没有国界。但是在救援过程中,外国军队依然有差别,差别在哪里呢?日本自卫队在救灾中扮演的角色并不突出;美国大兵在救援中还要携带武器装备。
日本自卫队救灾:拒绝执行命令被诟病
虽然日本的军事力量被称作“自卫队”,但是无论是在日本人还是其他各国人的心目中,大家是把它作为军队来看待。
日本自卫队的救灾职责启于1957年5月,在组建自卫队3年后,日本政府公布了《国防基本方针》,明确把救灾列为自卫队的五大职责之一。但由于二战后日本接受了和平宪法,国内对自卫队的角色一直有争议,加之相关法律对自卫队救灾的规定也过于繁琐,自卫队在救灾中扮演的角色并不突出。
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发生时,日本自卫队救援部队7个小时才进入救灾现场,其救灾怠慢曾受到舆论痛批。当时自卫队出动时仅带着铁锹,徒步开进了震区,没有动用直升机等重型设备,民众就火了。
为此,当局修订《自卫队法》,明列自卫队应主动救灾,强化人员训练及资源分配,并将救灾能量具体告知灾害对策本部。在阪神大地震得到教训的各自卫队,为迅速有效地实施救灾派遣,均要求在灾害发生初期,就能立即反应。
2003年日本《防卫白皮书》公布数据显示,高达71.8%民众认为,救灾是自卫队存在的首要目的。日本2009年《防卫白皮书》要求“自卫队平时更应致力于救灾派遣”。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特大地震,随之又带来了海啸、核电站危机之后,时任日本首相的菅直人接连几次对日本自卫队发布抢险救灾命令,日本自卫队投入到救灾当中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日本还开始征召1万名预备役自卫官投入到救灾行动当中。此次行动是日本自卫队自成立以来出动规模最大的一次行动。
强震、海啸、核物质泄漏一系列灾害,如推倒多米诺骨牌般,把日本带入了二战以来最大的危机之中,自卫队“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行动”也由此展开。
几天后,奔赴灾区的自卫队队员从最初900人增至5万人,约76000名自卫队人员(陆上自卫队约45000名、海空自卫队约31000名),救援了1.93万名日本灾民,仍显捉襟见肘。日本首相菅直人已调集24万自卫队中的10万人实施救援,这是二战之后,日本自卫队最大的一次行动,另外还征召预备自卫官和6500退伍人员加入了救援。、
日本自卫队防化和抗震救灾实力到底多强?
据《南方周末》报道,从装备来看,参观过防化学校和防化部队的沈克尼感受颇深:其抗震救灾用的破拆、搜救工具装备到中队(连)、小队(排)、分队(班)。
“80人的中队装备有搜索音响探知器、伸缩梯、万能搬送具、瓦斯探测器、构造物探知器等;25人的小队装备有:小型削岩机、背负式灭火器、吊钩和钢索、作业照明具、救助诱导棒等;而10人的分队则有电锯、多用组合式破拆工具、液压千斤顶、便携医药箱等。连以下步兵分队平时即有救灾的装具和能力。”
沈克尼判断,“驻仙台的东北方面队直属的第2设施团即工兵团,应是抢险救灾的主力,其装备坑道掘进等大型设备、反水雷布设装备。另还有驻霞目的东北方面航空运输队,该队曾配合陆上自卫队、海上保安厅、消防、警察进行过救灾运输演练。这些部队在灾害发生后,在自救的同时,可第一时间就近救援受灾民众。”
但是日本自卫队在这次救灾中,也有被媒体所诟病的一面。
3月15日,领导自卫队的首相菅直人要求自卫队出动直升机参加核电站的灭火工作,遭到担忧核辐射的自卫队的拒绝,自卫队的这一表现,遭到了日本舆论的批评。
美军救灾:携带武器装备
“军方的作用在于,以它特有的能力和强大的实力提供及时的救援,挽救生命。”美军太平洋司令部司令托马斯•法戈海军上将概括了美军的除战争外另一个使命。
早在1974年,美国就制定了《斯坦福减灾和紧急救助法案》,规定了12个领域的联邦应急计划。
美国国会在2000年10月30日修订的《美国联邦灾难救济和突发事件救助法》第34条中规定,当遇到重大灾难时,总统可以命令所有联邦机构,无论有偿还是无偿,利用包括补给在内的各种资源来支援各州和地方政府的救援活动。这其中包括动员集结运输等问题。
据军事评论人士分析,基于军队所承担的职责不同,西方军队进入灾区不可能太快。实际上,美国军队在救援活动中不起主导作用,因为西方有众多专业的配备齐全的民间救援组织,军队主要承担的是交通运输,燃料供给,维护秩序,所以美军参与救灾是需要携带枪支的。
美国军队参与救灾的行动也非常多。美军提供救灾援助的一个杰出例子是,1991年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一远征军在完成“沙漠风暴”行动归国途中掉头,前往遭受台风袭击、遇难人数超过13万的孟加拉国救灾。此次行动计划实实在在是在海军陆战队奔赴孟加拉湾提供紧急救援的途中完成的。这次行动被国际社会视为取得了巨大成功──成千上万孟加拉人的幸免于难。
与此同时,尽管救灾行动取得了巨大成功,但美国军事规划人员已开始同国务院、美国国际开发署以及其他合作夥伴共同研究如何在下一次灾难来临时更好地开展救灾行动。从那以后,太平洋司令部对建立灾难救援能力予以高度重视,纳入了其军事规划增援小组项目。该项目培养了一批惯于通过多国合作应对灾难危机的专业人员。
美国军队灾难救援另一个杰出的例子是在2004年12月26日东南亚地震海啸救援行动。这场灾难波及南亚、东南亚以及非洲11个国家,造成约30万人死亡或失踪,另有100多万人流离失所。灾情十分惨重,许多国家参与了救灾,美国军队是其中的一支救援力量。
在海啸灾难发生的数小时内,远在还没有任何政府正式提出援助请求之前,美国军舰便接到进驻当地海域的命令,以便在一旦收到请求时奔赴灾区。美国海军P-3“猎户座”侦察机开始执行灾区飞行任务,协助搜索救灾,评估受灾范围。
在救灾高潮时期,美军派往海啸各重灾区的人员总共大约16000名,并且派遣了100多架飞机和20多艘舰艇。包括一个航母战群、一支海军陆战队两栖舰战群、以及“仁慈号”医护舰,这艘舰艇在海军主力救灾部队撤离后仍留在灾区。
除此以外,美军提供的极其重要的援助力量包括60架直升机。这些直升机完成了2200多次飞行任务,将救灾物资从美国舰艇和其他集结地运到受灾严重的城镇和村庄。另外,美国固翼飞机──主要是C-130和C-17型运输机──也完成了1300多次飞行任务,将急需的救灾物资和设备运送和分发到各灾区。在受灾最严重的印度尼西亚,美军部队为许多海啸幸存者送去了他们见到的第一批淡水,据统计美军运送的救灾物资和设备总共达2400多万磅。
美军还从关岛和迪戈加西亚岛派出6艘海上先遣舰,为灾区运送急需的饮水。每一艘舰艇可储备大约90000加仑的淡水,并且可每天制淡水36000加仑。充足的淡水供应帮助防止了普遍预期然而却基本没有发生的疟疾和其他疾病的爆发。
美军在救援中的指挥、控制、通讯、协调等作战要素被证明对有效和协调地展开海啸救灾行动带来积极影响。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