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评论员
得枢纽者得天下。
一部人类发展史,其实也是一部交通发展史。市场经济条件下,交通于区域发展而言,犹如人体之血脉,综合交通枢纽更是成为区域发展的先决条件,发挥着基础性、决定性作用。当前,南通建设江苏开放门户其局已开、其势已起,要求我们在强化枢纽功能方面发力突破、提供支撑。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擘画“一枢纽五城市”蓝图时,明确提出“突出交通先导,建设畅联全国通达世界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将建设综合交通枢纽放在“一枢纽五城市”首位,折射出全市上下对交通“好通”的渴望和重视。随着党代会描摹未来5年的蓝图徐徐展开,一个通江达海、陆海空对接、多式联运、内捷外畅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将不断推动南通成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对长三角乃至中国沿江沿海经济版图的重构产生深远的影响。
迈入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向外看,我们需要打造更大体量、更高质量的国际开放门户,重点推动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向内看,我们需要打造适度超前、立体互联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重点推动跨江融合一体化发展,以更好支撑引领“双循环”的顺畅有序。从地图上看,南通滨江临海紧邻上海,既有跨江出海链接全球的海港优势,也有溯江而上服务内陆的通道优势,还有依托上海融入世界的窗口优势,天然具有门户功能。“枢纽”不仅是地图上最直观的表达,更写进了国家的战略规划里。立足江苏加快建设“一带一路”交汇点、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的大背景,通州湾新出海口作为长江经济带重要战略支点即将开港,南通新机场作为上海国际航空枢纽重要组成部分选址获批……可以预见,未来五年间,南通交通好戏连台。
突出大交通先行,倡导水陆空协同。宽阔江面上,加速形成“八龙过江”格局,南通“向南通”的烦恼迎刃而解;江海平原上,曾经“地无寸铁”的南通一举还清旧账,全面融入“轨道上的长三角”。特别是通州湾新出海口、南通新机场两个“重量级”项目意义非凡,使南通在国际国内大循环中的城市地位一跃而上。如今,承担着“打造长江经济带战略支点”使命的通州湾新出海口将于年内开港,形成“江出海、海进江”江海联运优势。南通新机场纳入国家《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完成选址并加快预可研报批,是促进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实践。
从“十三五”迈进“十四五”,枢纽南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期,补齐了高速铁路、过江通道等突出短板,建成了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重大项目,群众出行更加舒适,经济要素流动更加便捷,交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持续增强。因为高铁、空港,世界在变“小”,南通在变“大”。去年,沪苏通、盐通高铁先后通车,京沪二通道由此全面贯通,不仅为南通带来了跨江同城化效应,也使得北翼沿海发展轴与长三角核心区无缝接轨,对南通及长三角北翼沿海板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格局性影响。数字将成为最直观的表达——“十四五”期间南通交通运输完成总投资1500亿元、力争完成2000亿元,在“十三五”基础上实现翻番目标,基本建成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与上海、苏州、嘉兴共同打造成以上海为核心的“1+3”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取得关键进展。
与枢纽地位凸显、枢纽经济繁兴同步的,是城市能级的提升。交通枢纽可以在更大范围内集聚资源要素,并通过高强度的集聚和辐射推动着全产业链发展,优化要素配置。站在新起点上,以贯彻落实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为契机,抓住国家多重战略叠加优势,江海儿女继续逐梦前行,早日建成“承南启北、连贯东西、通达全国、面向世界”的大交通格局,实现更多的“天堑变通途”,再来一次枢纽南通的沧桑巨变。
日报评论员
得枢纽者得天下。
一部人类发展史,其实也是一部交通发展史。市场经济条件下,交通于区域发展而言,犹如人体之血脉,综合交通枢纽更是成为区域发展的先决条件,发挥着基础性、决定性作用。当前,南通建设江苏开放门户其局已开、其势已起,要求我们在强化枢纽功能方面发力突破、提供支撑。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擘画“一枢纽五城市”蓝图时,明确提出“突出交通先导,建设畅联全国通达世界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将建设综合交通枢纽放在“一枢纽五城市”首位,折射出全市上下对交通“好通”的渴望和重视。随着党代会描摹未来5年的蓝图徐徐展开,一个通江达海、陆海空对接、多式联运、内捷外畅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将不断推动南通成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对长三角乃至中国沿江沿海经济版图的重构产生深远的影响。
迈入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向外看,我们需要打造更大体量、更高质量的国际开放门户,重点推动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向内看,我们需要打造适度超前、立体互联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重点推动跨江融合一体化发展,以更好支撑引领“双循环”的顺畅有序。从地图上看,南通滨江临海紧邻上海,既有跨江出海链接全球的海港优势,也有溯江而上服务内陆的通道优势,还有依托上海融入世界的窗口优势,天然具有门户功能。“枢纽”不仅是地图上最直观的表达,更写进了国家的战略规划里。立足江苏加快建设“一带一路”交汇点、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的大背景,通州湾新出海口作为长江经济带重要战略支点即将开港,南通新机场作为上海国际航空枢纽重要组成部分选址获批……可以预见,未来五年间,南通交通好戏连台。
突出大交通先行,倡导水陆空协同。宽阔江面上,加速形成“八龙过江”格局,南通“向南通”的烦恼迎刃而解;江海平原上,曾经“地无寸铁”的南通一举还清旧账,全面融入“轨道上的长三角”。特别是通州湾新出海口、南通新机场两个“重量级”项目意义非凡,使南通在国际国内大循环中的城市地位一跃而上。如今,承担着“打造长江经济带战略支点”使命的通州湾新出海口将于年内开港,形成“江出海、海进江”江海联运优势。南通新机场纳入国家《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完成选址并加快预可研报批,是促进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实践。
从“十三五”迈进“十四五”,枢纽南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期,补齐了高速铁路、过江通道等突出短板,建成了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重大项目,群众出行更加舒适,经济要素流动更加便捷,交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持续增强。因为高铁、空港,世界在变“小”,南通在变“大”。去年,沪苏通、盐通高铁先后通车,京沪二通道由此全面贯通,不仅为南通带来了跨江同城化效应,也使得北翼沿海发展轴与长三角核心区无缝接轨,对南通及长三角北翼沿海板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格局性影响。数字将成为最直观的表达——“十四五”期间南通交通运输完成总投资1500亿元、力争完成2000亿元,在“十三五”基础上实现翻番目标,基本建成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与上海、苏州、嘉兴共同打造成以上海为核心的“1+3”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取得关键进展。
与枢纽地位凸显、枢纽经济繁兴同步的,是城市能级的提升。交通枢纽可以在更大范围内集聚资源要素,并通过高强度的集聚和辐射推动着全产业链发展,优化要素配置。站在新起点上,以贯彻落实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为契机,抓住国家多重战略叠加优势,江海儿女继续逐梦前行,早日建成“承南启北、连贯东西、通达全国、面向世界”的大交通格局,实现更多的“天堑变通途”,再来一次枢纽南通的沧桑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