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中国际部英语文学课短篇小说分析

朝阳大形势

今年数据,朝阳区有10415人参加中考,海淀外的第二大区。朝阳区除了有著名的群众,还有充足的留学意向。在这个区,部分家庭财力充足,视野宽广,于是想送孩子出国留学;还有相当多的非京籍,因为政策原因不想回原籍高考或去天津当高考移民,所以他们想走国际学校或国际部的路,最终出国留学。以民办私立的人朝分初中来说,一届学生400人,已经有90人进入初三JEP项目,也就是从初三就提前走国际路线了,目测还有30个同学在高一冲击国际部,这样,人朝分一届初中生有近30%走留学道路。

我周末和节假日的留学家庭面谈,朝阳区一直是主力。

这批家庭有两种留学路径。

洋务派从根本上避开小升初和中考。从小学就把孩子送进民办私立国际学校。以常营地区为例。上周我去参观青苗学校的常营校区,中方行政校长用手一指,说正北边有爱迪、朝阳凯文和赫德三家国际学校。后来我想了想,往西北方向,近的有青苗自己的上东校区,中距离的有来广营的世青,远的有崔各庄的哈罗;往西南方向,有国贸百子湾的乐成;往东北说说,有顺义的鼎石等一系列国际学校。这应该是朝阳最基本的国际学校地形图,北京东部的家长可选择的空间很大。

保守派在体制内寻找解决方案。朝阳区有公办校的八十中国际部和北京中学国际部,有人系的但属于民办私立的但感觉又像公办校国际部的人大附中朝阳分校。这三家,是保守派家长的本区根据地。那10415位参加中考的学生,具有留学意向的,150人归八十中,40人归北京中学,150人归人朝分,这340学位还有对外区、京外或境外的小部分生源,对本区的也就300吧。海淀、西城、东城,受教委锁区政策所限,三区招收朝阳学生132人。300加132,等于432,这是整个大北京所有国际部对朝阳区学生的上限了,这仅是10415人的零头。可以断言,朝阳学生通过中考进入国际部的总趋势将内卷严重。进不去的,如果还想出国,就要流向国际学校了。

国际部和国际学校最大的区别是:国际部有中考门槛,生源整齐,优生差生离散度低;国际学校没有中考门槛,优生差生离散度大。国际部仍是最优选。可是朝阳区国际部的学位那么少,怎么办?

一是在目标城区买房,比如变成海淀学籍,避开朝阳区学位偏少的尴尬。

二是初二后提前进。这三家国际部都开出了上完初二就选拔进入初三的1.0项目,叫融合或直升课程。融合课程是给高中国际课程打基础,不是中考导向。学校用这种方式选拔好学苗,学生用这种方式避开中考,各得所需。但我一直倾向用中考的磨练夯实九年义务教育的全科成果,如果中考成绩好,还可望进入更好的国际部。

还有更好的国际部?

这就要进入本文的敏感区了。

我们先简化问题。朝阳区这三家,人朝分属民办,风格洋气,使用A-Level英国课程体系;北京中学是教改新锐,以前叫出国班,去年才正式建立国际部,有录取的年份尚短; 八十中是朝阳区的传统学校,中美AP课程、中英A-level课程、IB国际文凭课程三线齐发,所以我们把八十中国际部当作朝阳区的典型来讨论。

这里夹带点私货。我妈退休之前是朝阳中学老教师,现在叫陈经纶中学总校,在东大桥。我小时候总帮我妈判卷子登成绩,听我妈叨唠她们的区统考成绩总是位列八十中以后。所以,八十中是朝阳区大牛,是我从小的认知。

那还有比八十中更好的国际部吗?

下面我们从东西海朝选代表来比一下,大家近乎公认,实验国际部是西城第一,十一国际部是海淀第一,二中是东城第一。从进入国际部的门槛和留学申请结果来看,八十中国际部不如实验和十一,实验和十一也确实是朝阳区顶级学霸会流向的学校。但要注意的是,实验给朝阳的名额是9,十一给朝阳的名额是31,加在一起仅接受40名朝阳学生,能去成的,不是学霸是学神。

这么少的名额,要不要冲一把,还是稳稳地留在八十或本区?这是很多初三家长的纠结。初三直升班出现以后,家长的纠结提前到了初二。初一融合班出现以后,家长的纠结甚至提前到了小学六年级。

对八十中国际部的感性认识

我喜欢八十中国际部,有很多原因。

一是我在新东方的对口-前途出国北京分公司总经理司明霞老师,她儿子在八十中学习,我喜欢她儿子,她儿子喜欢八十中,所以我喜欢八十中。如果严肃地说,是这样的:刘同学曾在美国学习了两年时间,因为疫情回国,他觉得八十中的老师们比所在的美国学校好,课程难度也高于美国,他有更多的收获,我也看见了他这两年扎实的进步。

二是我冒充刘同学的爸爸参加了八十中不少线上和线下的家长会,每次会后都给我带来不少压力。八十中每场家长会的第一部分,肯定是拉托福和ACT等标化考试的成绩排名,督促学生每三个月考一次托福,督促学生参加校内组织的ACT考试,督促他们高一高二都参加AP考试。所以八十中学生来新东方学标化,我们省心,因为日校的督促和压力使孩子们必须要定时定点出分,于是他们在课外班的学习就更为走心。每次开完家长会,我都更加明确我们作为培训机构存在的意义就是把分搞出来,尤其家长会时我身前背后坐着不少我们新东方的亲学生家属时。

三是除了学分和标化管理严格,八十中还引入很多竞赛和学术拓展资源给学生,有一次家长会我很嫉妒地看见一个竞赛机构在介绍背景提升方案,给了家长很全面的留学认知。我觉得这是对的,对有益的社会资源持开放态度。所以后来我看见八十中请优秀家长代表给学生讲解本行业、帮助学生思考专业方向时,一点也不意外。

四是我欣赏八十中李晓君校长的个人风格。分管国际部的李校几乎是这个圈层资历最老的管理者,当年国际部的定义还是外国学生部的时候,她就做这件事了,当时也在做这个的,还有现北京四中国际校区校长李树明,他俩算是化石级人物了。八十中2006年成立中英项目,2011年成立中美项目,2017年引入IB,2021年引入GAC便于学生在本校考ACT,李校都是参与者。

我有一次和李校聊天,发现她对IB课程体系的师训表现出强烈的兴趣,这和我对IB内容的痴迷完全一致。那次我知道她也是英语专业毕业,对语言教学和用二语讲授学科充满热情。她管理国际部的目标感很强,紧紧抓住留学申请三要素-学分、标化、学术拓展。同时想尽办法吸引优秀学苗,不断推高留学申请的录取结果。

她是山西太原人,我历任新东方四个分校的校长,太原是我最爱的地方,山西人淳朴厚道,我把山西人当半个老乡。

尽管如此,我在任北京七年,从来没有和八十中国际部有过任何商业合作,而且近来我们还有个别老师转投八十中国际部,说起来令人伤心,但这没有影响我对八十中的亲近感,也相信自己和李校都是执着于教育的同道中人。

五是通过不少在新东方学习的八十中国际部学生,我知道了一些八十中国际部的老师。孩子们是爱他们的。一个典型人物是一位未婚经济学女老师,她个性活泼,又认真负责,八十中的男生们都非常喜欢学习她讲授的经济课。还有一位我见过的在家长会上发言的男年级主任,同学们都说他特别认真负责,家长们说他有求必应。

六是八十中国际部招生多元,给更多孩子机会。这个国际部不仅接收京籍,还不排斥非京籍、京外和境外返回的学生,给了更多学生发展的机会和改变的希望。

对八十中国际部的理性认识

这届2022有151个毕业生,从录取结果来看:美国前三十,有1个约翰霍普金斯(美国第九)、1个西北(美国第九)、1个华盛顿圣路易斯(美国第十四)、1个康奈尔(美国第十七)、1个埃默里(美国第二十一)、6个弗吉尼亚(美国第二十五)、1个南加大(美国第二十七)、1个维克森林(美国第二十八)、7个纽大(美国第二十八)、1个北卡(美国第二十八);英国前五,有1个剑桥、2个帝国理工、1个伦敦政经、10个伦敦大学学院;另外,加拿大排名第一的多伦多大学20个,香港排名第一的大学港大9个。

再对比上一届2021。美国前三十,有1个哥伦比亚(美国第二)、1个范德堡(美国第十四)、1个华盛顿圣路易斯(美国第十四)、2个加州洛杉矶(美国第二十)、1个埃默里(美国第二十一)、2个南加大(美国第二十七)、2个北卡(美国第二十八)、10个纽大(美国第二十八);英国前五,有1个牛津、5个帝国理工、2个伦敦政经、16个伦敦大学学院;其他,28个多大,2个港大。

对比两年录取情况,八十中国际部对美国的华大、埃默里、南加大、北卡、纽大已经产生了校友效应,英国的牛剑均有录取,帝国理工保持稳定,圈内人也都明白,每年都有伦敦政经的本科录取实属不易。港大的录取也从去年的2个增加到9个。连续两年,超过一半的学生进入美国前三十和英国前五。

从这个录取结果能得出什么结论?

首先,英美名牌录取均衡,与八十中全课程体系有关。八十中这届是4个AP班,2个A-level班,AP班主申美国,A-Level班主申英国。同时高二有IB国际文凭课程班。三线课程都有的国际部,除了八十中,只有海淀一届招生240人的十一国际部和招生300人的人大附ICC。以150人的招生量撑起三种课程体系,给学生提供了多种选择,能看出八十中对课程探索的热情,也是八十中在朝阳的责任。去年年底我邀请李晓君校长宣讲时,希望她讲讲三线课程探索和对标化的重视,结果她讲的都是对学生全面成长的培养,后来我想了想,还是自己觉悟低了。不过,以我这个功利心来看,三线齐发是八十中在朝阳最该坚守的东西,这是八十中的第一特色。

从学的角度来看,如果学生英语底子好,同时文理兼备,应让他挑战IB课程,经受学术锻炼;如果学生偏科,优势课程明显,就更适合A-level体系,匹配英国大学录取特点;如果学生申美,AP是最对应的课程。

从教的角度来看,老师们在一个学校研究三种课程体系下的学科发展差异,真是幸运的事情。记得李校曾对我说,很希望北京的国际部能搞些大教研,成立大教研组,共同研究和探讨多种课程体系的发展,这样老师可以得到真正的发展,规避小国际部的教研瓶颈。

对这个全课程,我非常认可。

其次,这两年的藤校和牛剑,是八十中持续吸引优秀学苗的结果。这对下届同学是激励,当然也是压力。我曾经和司老师的儿子聊过他的目标,比如去纽大找他哥哥。但这次申请结果出来以后,我想我们都默默地把目标调到了康奈尔。

八十中2019届毕业生,美国最好的录取是莱斯,现美国排名第十七;2020届是范德堡,现美国排名第十四;2021届是哥伦比亚,现美国排名第二,同时出现了牛津录取;2022届是约翰霍普金斯,现美国排名第九,同时出现了剑桥。八十中优生的成色得到持续提升。

圈子里的人都知道,八十中还有一个杀手锏,就是目前这届高一,据了解,直升上来的班共计25人,高一托福平均分104,托福110+的有6个,初三时就已经考了一到三门AP,还多是5分。上周末我见了一个八十中的同学,面谈从头到尾闷闷不乐,原因是高一下学期托福80多分。我说,这分还可以啊,不应该这么痛苦。可见这届高一孩子的压力多大。

其实,优生大战还在延续。和101国际部的英才学院相似,今年八十中国际部的管理层非常强调荣誉学院,这也是一个给优生增加资源的项目。另外,本届九年级已经有五个班,包括当初从七年级上来的两个融合班,初三1.0项目的两个直升班,还有一个0.5项目的半年班,平均每个班25人,即使算上流失,离150人的高一招生目标也就有一两个班三五十人的差距了。有的家长说,从初中上来的人跑票越少,中考分数的门槛就设定的越高。

所以,八十中国际部真正的好日子快来了。

所以,这篇文章不是八十中的广告宣传文,因为他们不愁招生。

第三,培养过程的目标感和针对性。

我看不见八十中所谓差生的录取结果,但是近两年我对八十中家长会的观察,对于这个国际部为申请结果奋力一击的目标感,我是有切身体会的。这个过程我看得见,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结果是可预见的。

一个小例子。当有的国际部不要学生在高一报名AP考试时,八十中要求学生高一必须报,一班和二班的同学甚至要报考三门AP,我觉得很好。有的AP,如宏微观经济,物理1和2,微积分AB或BC,不用等到高二。而且,高一能解决点就是点,别把压力都压在高二。这届被康奈尔录取的学生,在GPA全A的情况下有6门AP成绩加持,是学术能力强的重要备书。另一个小例子。在SAT或ACT所谓optional可选择时,八十中家长会强调高二学生必须把7月中ACT考试当成决定性战役,把2月那场当成预备战役,规划和考场都给你准备好了。他们用这个办法督促学生去挑战难度,为申请获得更多筹码。

据说家长希望学校引入ACT考试时,学校第一时间解决了;疫情造成托福线下考困难,家长又提出希望把托福考场引入校内,学校第一时间找了ETS,又给解决了。

八十中吸引优生的战略和刺激优秀的课程设置是同步的。和十一国际部和人大附ICC的A-level课程相比,高一学生进校无铺垫直接干AS数理化生经,没有IGCSE没有PRE预备等,我个人认为,两个方面军,无论是初三1.0融合过的,还是经过中考数理化洗礼的,都是能直接干上去的。而且,当其他学校高二下才AS大考时,八十中在高二上就完成了几个科目的大考。这种打法有两个好处,一是成绩不理想便于补考,二是把大考提早解决就可以专注竞赛等学术拓展活动。

课程建设这个东西,懂和不懂,专业还是不专业,是有差异的。八十中的A-Level课程开的门类少,就是数理化生经,没那么多可选。原因是牛剑在官网上明确指出,他们更认可数理化生经五门核心课程,其他科目的含金量弱于以上五科。所以八十中给学生们筛选好了,集中精力办大事,把范围缩小,把质量搞上来,在内卷时代,把A干成A星更重要。

A-Level开精,AP开多。美国大学委员会CB提出的AP报考建议中,说想学生物专业的同学最好选择生物、化学、微积分AB、微积分BC、计算机科学A(CSA)、计算机科学原理(CSP)。当我有点惊讶申生物专业还需要AP计算机时,发现这两门计算机相关课程出现在了八十中国际部高二的选修课列表。在北京公办国际部中,八十中以20门AP课程数量居第一梯队。

本周四晚八点

朝阳区大背景下的国际教育路径

去年底新东方国际教育展,李晓君校长代表八十中发言,谈到八十中国际部与北京近100%的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和外国使馆为邻,与众多的世界名企共居朝阳。

但是另一方面,面对国际教育路径,朝阳家长上国际部西进海淀西城,上国际学校东奔顺义,朝阳本区似乎不是本区学神学霸的第一选。西城重点国际部之一的四中国际校区就对朝阳优生非常欢迎。他们每年招生100人,其中朝阳区有25个名额。四中前学术校长王成毅曾对我说,他非常喜欢朝阳的学生,因为朝阳的学生群体比较活,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家长群体素质和普遍认知比较高,家长层面的内卷度并不像东西海那么高。从在同等分段上看,从朝阳初中过来的孩子可塑性强,有点像四中初中的培养方式,学生普遍自信,心态好,组织活动靠谱,很少有说的多做的少的情况,大家都实干。还有就是朝阳区的英语口语能力通常较好,孩子敢于表达。

还有一个特殊的现象是,我们做择校业务,有机会看到很多同学的简历。海淀的简历多是强调学习本身,朝阳的简历更加注重课外活动和全面发展,读起来更有趣一些。

以上就是朝阳留学培养的大背景。

在这个大背景下,我和我的同事们都看到朝阳区的教育系统采用了或至少是包容了更加灵活的国际教育发展策略。

国际部的发展受制于两个要素,国家政策和教师待遇。前者一旦变动,生源质量就会随之产生变化。融合和直升的探索,入口多元化的坚持,政策灵活使得吸优成为可能,这样发展下去,八十中和朝阳区其他国际部都有望进入北京的第一梯队,这与CBD和大朝阳的开放形象相匹配。

作为国际教育的观察者和参与者,我心里有一个完美的国际部或者国际学校的形象。它应包含五种要素:

一是随着学校发展,招生门槛形成,学生水平相对整齐,便于展开教学。

二是AP/A-Level/IB多种课程体系并存,解决学生留学目标多元化和过程中的流动性问题。

三是年级学生总量不低于100人,这意味着三种主流课程至少各自形成两个班,每班15-20人,尖子班和标准班,容纳分层教学,鼓励定期的层级流动。

四是外教和中教数量均衡,外教偏文科教学,中教使用双语教数理化生经。让语言和思想成熟度不同的学生都可以获得符合自己特点的发展。

五是管理风格包含中国要素,对手机、作风、课堂纪律和住宿纪律等严格管理,不排斥排名等刺激竞争的管理手段,培养学生逆商。

北京有24所公办校国际部和70所民办私立国际学校,13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不计,当家长挑得眼花缭乱的时候,我常根据以上标准帮他们判断好坏。我认为好的国际部或国际学校,是建立在中国基础上的国际教育探索,最终把孩子落在世界需要什么样的中国人才的培养道路上。

反例很多:

有的国际化学校把孩子培养的斗争性十足,常备批判性思维,可是他们的批判缺乏充分的知识模块为基础,批判的理性不足,论点不见得站得住脚;

有的国际化学校不重视文科知识的背记,不注意理科题目的大量练习,纯粹按照西方的模式给孩子大量自由和随意性,可是多少年后他走上工作岗位,又发现外国人需要的是数理化扎实、吃苦耐劳、忍辱负重的亚裔科技人才;

有的国际化学校过于国际,一些性格内向、特点并不突出的中等生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在热闹的氛围中受到的抑制可能比得到的鼓励更多。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真正期待的,不是国际教育,而是融合教育,是符合我们的特点和落点、把中国教育的优点和国际教育的优点融合在一起的东西。

我认为八十中国际部是在探索这样的道路。

当然不止八十中一个学校在探索这样的道路。

我从小是西城长大,深知北京的隔区如隔山,所以我小时候连东城最好的学校都说不清楚。我们东西海朝四个城区的教育特点还是有区别的。我曾经见到过从小在朝阳学习的学生去了海淀上高中的国际部,经历了漫长的适应期,我还记得那个女同学流着眼泪和我说,怎么中考分都是一样的,海淀的同学却比我牛那么多。我不停地安慰她说,不是海淀同学比你牛很多,你们只是不一样而已。

所以,我不反对跨区,但我也希望教育均衡,就是每个区都有优秀的资源,让孩子不是因为资源的优劣“背井离乡”。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欣赏朝阳区大力发展本区的国际教育,继续采取灵活政策,让本区高质量的国际教育学位越来越多,这是缓解朝阳群众留学焦虑最好的办法。

发布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