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政办字〔2022〕15号

辛集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做好全市“十四五”期间对外开放工作的通    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市进入新时代,抢抓用好新发展机遇、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建设现代化高品质中等城市的关键五年。为做好“十四五”时期对外开放工作,充分发挥对外开放的引领带动作用,现就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发展思路与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当前和长远,实施“1253工程”,形成对外开放合作竞争新优势,为全面建设现代化高品质中等城市做出新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统筹谋划、创新驱动、制度引领、培育优势、绿色发展、风险可控为开展对外开放工作的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对外贸易保持适度平稳增长,进出口结构更加优化。以争创综保区为契机,服务贸易实现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货物进出口总额平均增长5%左右;实际使用外资突破2000万美元。开放型经济质量明显提升,外贸外资结构更加优化,服务业利用外资和高新技术产业利用外资占比进一步提高。

二、主要任务

(一)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

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快对内对外贸易一体发展,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发展模式,不断提升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能力。

1.全方位融入国内大循环。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加强需求侧管理,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以大规模市场优势增强对外开放的竞争力。促进消费提质扩容。推动传统消费与新型消费、商品消费与服务消费、城市消费与乡村消费协调发展,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发展绿色、健康、安全消费,形成促消费长效机制;推动互联网与服务业融合,打造智慧生活,实施“家政无忧”工程,推进绿色餐饮、绿色生活,引导培育经济新增长点;鼓励和引导将“直播带货”等新营销方式嵌入实体经济中,在渠道、体验上持续增强辛集市品牌的传播能力;探索建设进口商品营销中心,丰富居民消费选择,引导境外消费回流;提升消费基础设施智能化便利化水平,持续优化消费环境。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高质量推进辛集保税物流中心(B型)建设,健全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健全完善金融、物流、仓储等平台功能,搭建现代物流与农产品加工、高端制造、跨境电商等产业融合发展新平台;加快产业电商发展,推动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深化城乡高效配送体系建设,发展新型商业业态;支持大型商贸企业发展直营连锁,规范特许经营和自愿连锁,增强联合采购、统一分销和共同配送能力;鼓励大型实体商店向智能化、多样化商务服务综合体转型,支持商贸企业向现代供应链企业发展,为制造业和农业提供上下游一体化商贸流通服务;支持商贸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快递企业和各类电子商务企业组建商贸流通联合体;加快商贸流通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推进线上消费能力和线下生产能力深度融合;积极发展城乡连锁经营,建设覆盖主要乡镇及村庄的配送中心、农家店连锁服务网络,满足城乡居民对日常消费品、食品、副食品和简易生产资料的消费需求;加快推进通用机场建设,对接京津发展短途快捷运输;依托进境肉类指定监管场地,发展进口冻品物流,服务于优势果品、畜禽产品,完善农产品冷储冷运体系。深化市场化改革。围绕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效益,加快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巩固发挥大规模国内市场优势;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机制,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提升市场综合监管能力,促进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统一市场,加快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打下坚实制度基础。

2.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高效对接。畅通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循环大通道,构建内外联动新机制、新平台,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创新利用出口转内销等内外贸融合发展平台,推动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完善内外贸一体化调控体系,推进监管体制、经营资质、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相衔接,实施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工程。推进进出口联动发展。优化出口结构,提升出口产品竞争力,扩大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大力开拓国际市场,推进生态皮革产品、绿色农产品等产品出口,努力扩大高端装备制造、信息智能、新型显示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壮大一批优势外贸出口行业,做强外贸出口龙头企业,以优质产品供给开拓国际市场空间;调整进口结构,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和零部件进口,鼓励日用消费品、医药和康复、养老护理等设备进口,促进研发设计、节能环保、环境服务等生产性服务进口;扶持自主创新,避免对技术密集型中间产品进口过度依赖。推动贸易投资互动发展。发挥好对外投资对外贸发展的带动作用,通过“走出去”带动相关装备、技术、标准、服务出口,扩大对外贸易规模;提升“以贸促资”能力,鼓励外贸企业吸引利用外资,建设扩大我市外贸生产基地规模,开展产品技术研发,扩大商品出口规模;鼓励我市有实力的企业着眼未来,到国外布局建设原料供应基地、生产制造基地,扩大双向投资规模,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

3.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入实施开放带动战略,进一步优化国内外区域协同开放布局,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推进区域开放。依托自身优势和发展基础,优化国内外区域协同开放布局,建设开放层次更高、营商环境更优、辐射作用更强的对外开放新高地。推进制度开放。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对外开放,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落实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战略部署,稳步拓展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构建和优化开放发展体制机制,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推进要素开放。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在防风险前提下,努力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利用外资稳步提高,深化资金、人才、科技等领域国际合作,推动商品、要素等领域开放形成协同效应,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不断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国际竞争力。推进产业开放。全面推进农业、制造业、服务业开放,扩大服务贸易规模,发展特色服务贸易,推动企业嵌入全球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推进战略、规划、机制对接,加强政策、规则、标准联通,推进基础设施和产业互联互通,构筑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和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人文开放。坚持发展合作共赢,全面深化科技教育、文化旅游、公共卫生等领域交流合作,全面提升开放发展新优势和国际交往软实力。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局、市科学技术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农业农村局、市行政审批局、市生态环境局、经济开发区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优化对内对外协同开放布局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融入京津冀高层次协同开放,进一步优化国内外区域协同开放布局。

1.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落实国家与省政策,围绕推动贸易畅通,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按照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的目标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强政策对接和国际交流,开展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深化与沿线国家各领域人文交流合作,深耕亚洲、欧洲市场,拓展非洲、拉美区域,扩大与周边国家贸易规模,形成多元化经贸合作格局。

2.加快省际省内交流合作。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牢牢抓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个“牛鼻子”,积极融入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充分发挥辛集市冀中南重要节点城市区位优势,主动加强与京津和资源富集地区的双边、多边合作,整合高端要素,深化高层对接,增强发展势能,吸引更多高端资源要素在辛集集聚,深度融入京津冀区域大循环。 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协同发展进程。以交通、环保、产业、教育、医疗等领域为突破口,完善与京津各层次对接合作长效机制,推进要素市场一体化,持续巩固提升协同发展成效;构建快速交通通道,积极承接京津、服务雄安,加强与石家庄、衡水以及周边县市快速联系通道建设,积极融入轨道上的京津冀;谋划跑办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为主的综合运输主通道,推进石黄高速新增辛集东互通工程建设,谋划跑办雄濮城际铁路、307国道北移、衡井线南移、东绕城快速路,着力实现60分钟抵雄安、90分钟达京津;以三大主导产业为重点方向,打造高标准、高质量对接平台,定向精准承接京津产业和创新资源转移,高位融入京津冀区域主导产业链。 全面提升承接疏解能力。结合辛集发展实际,突出特色、因地制宜、抓住重点,加快打造错位发展、功能完善的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载体平台,确保疏解转移项目精准落地;全力抓好经济开发区承接平台建设,强化经济开发区“大孵化”功能,积极承接京津科技成果转化,努力打造“京津研发、辛集制造”格局;依托国际皮革城,完善租赁费减免政策,积极吸引京津服装高端设计人才及团队来辛集就业、创业;依托辛集保税物流中心(B型),加强仓储、物流等配套设施建设,推进与京津外贸企业合作,积极对接北京市西南郊冻品市场,推动保税物流、跨境电商、冻品交易等产业发展;依托中心城区,集中力量引进京津知名医疗、教育、金融、商务等高端公共服务资源,合作共建特色医疗专科、合作办学、合作发展商业楼宇,形成独具辛集特色的比较优势,提升城市软实力。 对接支持雄安新区高标准高质量建设。 发挥辛集特色产业优势,精准对接雄安建设过程中的经济溢出,支持服务雄安新区建设,在服务雄安的过程中提高产业品牌的知名度;抓住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中重构区域发展格局、资源要素重新分配的巨大机遇,依托中心城区、经济开发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特色乡镇,加大与雄安新区在相关领域的对接合作,主动对接雄安新区国际创新策源地,有力有效有序承接雄安新区产业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借力雄安新区建设推进辛集创新发展;把握雄安新区创新驱动建设风向,进一步优化提升创新创业环境,加快引进高端创新人才和高新企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高耗能产业“换血”;加快构建绿色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加强辛集市南北向交通联系,强化与雄安新区交通连接,适度超前拉开城市开放新格局。深化跨区域战略合作。加强与京津冀周边地区深层次产业协作,推进钢铁、装备制造、能源、医药等产业跨区域合作;加强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跨区域科技合作;拓展与长江经济带、成渝城市群等中西部地区经济、技术和文化合作;加强与沿海省(市)临港经济、海洋经济互动,吸引国内先进企业、高端要素在辛集集聚。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教育局、市医疗保障局、市财政局、市税务局、市卫生健康局、市文体局、市科学技术局、经济开发区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建设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坚持把制度创新作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主攻方向,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着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体制。

1.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坚持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的政策取向,聚焦审批服务、创新创业、投资贸易、企业经营、市场公平、法治保障、社会服务、政商关系等领域,统筹推进制度创新、资源整合、流程再造,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发展信心,激发市场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不断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坚持精准思维,全方位把握优化营商环境的重点环节和具体细节。从市场主体实际发展诉求出发,以重大问题为导向,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进审批服务便利化,持续提升政务服务质量和效率。推进权力清单“瘦身”、责任清单“强身”,继续探索企业投资负面清单管理方式。深入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权力网上运行、事项网上办理,提高服务企业和群众的效率和精准性。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对标国际国内先进水平,进一步压缩企业开办时间,提升企业开办便利度。

2.主动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顺应国际国内经贸发展新变化,对接宣传高标准规则,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强高标准规则宣传对接。加强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中欧全面投资协定》(CAI)等国际经贸协议阐释与对接,提高适应和运用国际经贸规则能力;开展知识产权保护、进出口贸易、跨境电子商务等重点领域的国际经贸规则培训,引导企业自觉运用规则应对挑战、维护权益、规避风险。加强制度型创新力度。落实国家和省政策,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推进“既准入又准营”制度建设;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执法;根据企业可承受能力,动态提高环境保护标准;完善公平竞争制度,探索建立市场竞争状况评估制度和评估体系,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司法;优化出入境、海关、外汇、税收等环节管理服务。

3.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深化贸易投资便利化改革,深入落实贸易投资自由便利化改革措施,加快构建稳定公开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提高通关便利化水平。提升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主要业务应用率,推动减少、简化通关环节随附单据,进一步压缩通关时间,降低通关成本。优化外商投资环境。进一步健全利用外资政策体系,聚焦外资企业共性诉求,持续完善外资政策措施,提升外商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营造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市场环境,落实准入后国民待遇,推动保障外资企业平等享受财税等政策,平等参与政府采购、招投标、标准制定;依法保护外资企业合法权益,完善外资企业投诉工作机制,推动解决外资企业反映的困难问题;全面提升外商投资服务,健全重点外商投资企业包联帮扶机制。

(责任单位:市行政审批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发展改革局、市科学技术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司法局、市税务局、经济开发区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高标准建设对外开放平台载体

1.全面提升经济开发区能级和水平。深化经济开发区管理体制、人事薪酬制度等改革,激发经济开发区发展活力;加强与专业化园区运营商合作,提高市场化开发运营水平;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深化“标准地”改革,提高经济开发区产业水平、投资强度、亩均效益;着力推进经济开发区管理(托管)乡镇现有工业园区,实现一区多园发展,争创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将经济开发区打造成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推动工业化进程,吸引京津冀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建成辛集市产业升级示范园区、河北省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重要的工业基地以及雄安新区服务区;通过现有产业升级改造为基础,积极引进制造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建设科技孵化器,努力将其打造成为国家级复合型经济开发区。

2.打造区域性国际贸易中心。依托冀中南广阔腹地,协同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定片区,发挥国家综合保税区创建优势,不断创新开放体制机制和国际贸易新业态,全力打造辐射带动冀中南内陆型经济开放发展的区域性国际贸易中心,全面助力冀中南地区争列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充分发挥现有保税物流中心和进境肉类指定监管场地优势,打造辛集新的城市名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力创建以冷链食品工贸一体化为主导,以保税物流、保税贸易、保税金融、专业增值服务为重点的国家综合保税区。对接沿海港口和腹地机场,健全完善金融、物流、仓储等平台功能,强化与天津港、青岛港、黄骅港合作,建设“辛集内陆港”,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争取创建综保型国际陆港,服务辛集、带动周边地区进出口贸易,打造“一带一路”倡议新支点。以辛集国际皮革城为依托,探索举办辛集国际时尚皮革节等高端展会,推动省级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强化制度创新、模式创新,着力建设集通关、税务、外汇、支付、信用、商务、物流、大数据等各类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公共服务平台”,打造国际化的时尚消费中心。

3.打造开放合作高地。深化国际合作。把握“一带一路”和中国(河北)自贸区战略等重大机遇,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和广泛合作,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制度型开放转变,建设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开放合作发展高地;完善政府层面互访、部门对口洽谈、企业深度对接、民间友好交流的全方位合作机制,拓宽文化、旅游、科技、体育、人才等领域合作交往,扩大国际“朋友圈”,高水平举办中国国际皮毛时装博览会(BEIJING FUR),积极组织企业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国际性展会、政治经济高峰论坛、经贸洽谈活动。强化区域合作。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先进地区,推动政、商、研、学、产等各领域开展广泛合作,加大产业、人才、资本和政策对接,围绕辛集重点产业领域,用好“廊洽会”“数博会”“进博会”等重大招商平台,举办专题洽谈推介活动,提高城市影响力;落实省委“四区”联动发展要求,切实发挥好科技成果产业化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农副产品供给功能,打造制造强省的重要战略支撑点;重点围绕交通互联、产业互利、生态共保、设施共享,推动与石家庄、衡水、沧州、邢台及周边县市的对接协作、区域联动,不断提升城市能级和集聚辐射带动作用。

(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科学技术局、市发展改革局、市税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文体局、市农业农村局、市生态环境局、经济开发区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推动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

顺应外贸发展新变化,培育外贸发展新业态,做大做强外贸经营主体,加快外贸平台提档升级,推动市场多元化发展,打造外贸发展新优势。

1.促进对外贸易创新发展。对接国际质量标准和国际市场需求,坚持稳增长与调结构并重,稳步扩大外贸规模,不断优化外贸结构,打造外贸竞争新优势,提升外贸发展综合实力。提升对外贸易发展水平。组织企业开展“品牌全球行”,积极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等重大展会,提高“辛集品牌”的国际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加强与北京二商肉类食品集团战略合作,加快打造辐射京津冀的冷链肉类进出口基地,有力推动向综合保税区迈进。高水平举办中国(辛集)国际皮毛时装博览会(BEIJING FUR),高质量推进辛集国际皮革城创新发展。加大对高新技术产品和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出口支持力度。支持重点外贸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升级行动,扩大网上交易规模。实施外贸新业态扩规模工程。积极推进我市跨境电子商务健康发展。将辛集保税物流中心创建为综合保税区,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以冷链食品工贸一体化为主导,以保税物流、保税贸易、保税金融、专业增值服务为重点,建成具有辛集特色的智慧综合保税区。开展政策护航、信保护航、金融护航、培训护航、法律护航“五个护航”行动,推动国家和省稳外贸政策落实落细、落地见效,加大对外贸企业特别是有在手订单企业的融资、信保和法律支持,助力企业纾困发展。赋予更多企业外贸进出口经营资质,引导更多企业开展外贸进出口业务。积极引进省外生产类、贸易类、新业态类外贸企业和项目。支持中小外贸企业扩大贸易规模,培育一批进出口超1亿元的“小巨人”企业。继续对全市重点外贸企业进行精准帮扶,着力解决生产经营、物流运输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培育进出口龙头企业和领军企业,进一步壮大外贸主体队伍。实施外贸平台提能级工程。支持国家级外贸基地搭建研发、检测、营销、信息、物流等公共服务平台,提升聚集企业和承载项目能力。聚焦外贸基地主导产业和出口重点产业链,对出口规模大、处于外贸基地核心地位的链主型企业,按上级要求给予支持,带动外贸基地做大做强。支持外贸基地通过“专业展会+基地”模式,培育特色产业品牌,提升国际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2.提高外资利用质量和水平。持续开展精准招商引资。精准定位招商产业,精准布局招商区域,精准锁定招引目标,精准组织招商活动,进一步提升招商引资实效;用好国家、省招商机构平台和辛集外地商会,拓展招商渠道,积极开展委托招商、中介招商、以商招商,探索开展“头部企业”招商、核心节点企业招商、产业集群招商、“飞地”招商,持续开展线上推介、视频会议、网上洽谈、“云签约”等“云招商”活动;聚焦辛集市重点产业,瞄准国际国内500强和行业领军企业、隐形冠军企业,谋划吸引一批产业链引擎性项目;完善重大涉外经贸活动签约项目落实落地机制,加大督导和服务力度,提高项目履约率和外资到位率;深化外商投资企业包联服务机制,持续做好对外投资项目跟踪服务。优化外资利用结构。发挥投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作用,围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精准谋划和引进一批高端高新项目和产业链集群项目,推动全市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支持外资投向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文化旅游、生态环保、乡村建设等领域;鼓励外商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健康等产业;支持外商投资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改造传统产业,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优化外资发展环境。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全面清理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之外的准入限制措施,最大限度缩小行政审批、核准范围,稳住利用外资“基本盘”;建立健全利用外资企业、重点项目联系服务制度,规范市场竞争行为,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体系,构建诉讼、仲裁、调解有机衔接的纠纷解决机制,维护外国投资者合法权益。重视社会政策配套,为外籍人士提供居住便利化条件。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局、市科学技术局、市文体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生健康局、市行政审批局、经济开发区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提高产业开放发展水平

统筹谋划产业开放布局,积极推进农业开放,积极推进制造业开放,有序推进重点服务业开放,在扩大产业开放中促进产业发展。

1.稳步推进农业对外开放。有序放宽市场准入,提升农业产业链国际化水平,打造农业竞争新优势,围绕粮食、蔬菜、林果、畜牧等主导产业,引进国内外优质项目、创新团队和高端人才等高端生产要素。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打造龙头企业品牌,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倍增计划,发展壮大一批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产业集中度高的大型骨干龙头企业,培育一批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及配送企业,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领军企业,引导农产品就地就近加工转化增值。增加农业产业链科技含量,鼓励进口优质农资、先进农机和引进高新技术。积极稳妥扩大农业国际合作。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和紧缺农产品进口,拓展多元化贸易渠道。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国家农业国际合作、全球农业南南合作、中欧农产品合作。支持农业“走出去”开展科技、贸易、投资等多双边合作。培育一批跨国农业企业集团,提高农业对外合作水平。

2.积极推动制造业开放发展。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国际合作。开展对欧盟环保技术、大气污染防治、水处理技术、可循环经济等重点领域合作,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发展。加强国际创新合作,支持引入环保装备制造、环保产品生产和环保服务项目、企业。打造开放型战略新兴产业链。高位对接全国乃至全球产业链,突出专业、智能、高端发展特色,围绕信息智能、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利用国际高端生产要素,着力补链扩链强链;提高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引进技术、资金和人才等创新要素,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素供给质量和水平;依托主导产品,拓展延伸发展新产品、新应用领域,聚集发展关键配套项目,构建微产业链、微生态圈,探索建设国际合作产业园区,集中力量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基地,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大供应链体系。

3.推动重点服务业扩大对外开放。加快服务业重点领域扩大开放。推动新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和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落地实施,持续放宽服务领域市场准入。落实国家和省扩大金融服务业市场开放政策,以医疗、教育、体育、托幼、环保、市政等领域为重点,有序扩大社会服务业市场开放。发展服务业新兴业态。在智慧物流、信息服务、数字出版、远程医疗、远程教育、医养结合等领域,加快培育一批服务业和服务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加快数字化发展。顺应数字经济快速发展趋势,坚持把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推动数字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政务、生态系统深度融合应用,积极发展新业态新模式;营造良好数字生态,落实国家和省构建与数字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政策,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健康发展。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科学技术局、市发展改革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卫生健康局、市行政审批局、市医疗保障局、市教育局、市文体局、经济开发区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全面深化国际交流合作

落实国家和省对外战略部署,扩大教育、医疗、科技、体育、旅游等领域交流合作,开展多层面、多渠道民间交流,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1.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对外战略部署。按照国家和省对外战略部署要求,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探索国际科技合作新模式、新路径、新机制,推动创新资源互动协同,形成开放式科技创新格局。坚持更加积极主动的国际科技合作政策,聚焦重点产业技术领域,积极参加对接洽谈、推介路演、比赛展示等国际性科技交流活动,借助北京科博会、全球技术转移大会、中国—东盟技术转移大会等知名会展资源,搭建合作平台,促进交流对接,深入开展国际技术转移。强化人才国际交流合作,支持引进我市急需紧缺的外国人才,针对我市重点领域产业需求,有效引进高精尖缺的专业技能型海外工程师。服从服务国家和省对外战略部署,加强对外工作的宏观谋划和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对外交往机构和平台的桥梁作用,积极开展多层面对外交往活动,积极拓展国际“朋友圈”,构建全方位对外交往大格局。谋划组织重大涉外活动,务实推动各领域对外合作,配合国家总体外交,全面加强与重点国家和地区交往。加强青少年、妇女、残疾人及各类民间组织对外友好交流。

2.扩大全方位人文交流合作。依托华北联合大学旧址、大车城村地下战备指挥中心、王下农民画社、皮毛博物馆等资源,传承发扬辛集历史文化,积极参加“一带一路”·长城国际民间文化艺术节、“欢乐春节·美丽河北”系列文化和旅游推广活动,促进区域间人文交流。加强教育对外交流合作。大力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引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与知名院校和学术机构开展合作研究、科研联合攻关;加快谋划具有地域特色、适应经济发展的高等职业专科院校,鼓励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职业院校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深化线上课程建设的交流合作,支持合作开发特色精品课程。深化医疗卫生领域对外交流合作。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医疗卫生领域对外交流合作的政策,积极开展疫情防控交流合作和援外医疗;以推动我市医学重点(发展)学科建设为导向,加强与京津沪地区大型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合作交流,带动全市医疗技术提升;加强中医药对外交流,开展中医医疗服务,扩大中医药服务影响。加强体育对外交流合作。实施体育产业促进计划,优化体育产业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大力推动民间资本兴办体育,积极培育体育产业发展平台,全面提升全市体育产业的规模和层次;鼓励与国内外体育组织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争取落地高水平赛事;推动中学生女篮、乒乓球等传统优势项目,推进冰雪项目开展。

(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医疗保障局、市科学技术局、市文体局、市发展改革局、市妇联、市残联、团市委、市卫生健康局、市农业农村局、市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要把全面扩大对外开放作为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摆上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加强对开放发展的统筹谋划和组织领导。加强规划落实。各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按照本规划确定的工作任务和发展重点,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工作方案,推动重大事项、重大政策和重大项目落实,推动规划各项任务落地落实。加强评估监督。建立健全意见实施监测与评估机制,按时开展中期评估、年度总结,对意见执行落实情况进行密切跟踪与定期评估。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开放人才队伍。开展开放部门干部队伍、高层次骨干专业技术人才、企业家专项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培养开发创新型科技人才。

(二)政策保障。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政策宣传解读,细化政策配套措施,加大督导检查力度,推动用好国家和省对外开放支持政策和发展资金,优化支持方式,科学确定重点支持领域,推动对外开放稳中提质、创新发展,充分释放政策红利。拓展企业融资渠道。落实国家和省再贷款、再贴现、贷款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等金融支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外贸信贷投放,加快贷款投放进度;复制推广“信保+银行+担保”融资模式,扩大小微外贸企业融资担保业务规模;发挥进出口信贷和出口信用保险作用,扩大出口信保覆盖面。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境外发债,拓宽跨境融资渠道。

(三)安全保障。 增强开放监管能力。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树立底线思维,统筹发展和安全,筑牢开放发展安全屏障;创新监管体制机制,提升事中事后监管水平,维护产业安全和发展利益。增强风险防控能力。防范对外贸易风险,完善贸易摩擦监测预警与法律服务机制,用好贸易调整援助、贸易救济等政策工具,妥善应对经贸摩擦,注重市场多元化;防范跨境投资合作风险,做好外商投资安全审查工作,引导企业规范海外经营行为,加强海外利益保护和风险预警;防范产业安全风险,促进贸易和产业安全联动,加强产业损害预警,实施产业竞争力调查和评价,稳住产业链、供应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防范关键技术“卡脖子”风险。

辛集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5月17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