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特斯拉(Tesla Motors)Roadster 2 ?
161 个回答
先说结论——
1、要实现2秒破百,千里续航(和万牛扭矩), 是现有技术经过三年产业化可以实现的范围 。
2、但要把这些参数放在一台量产的性能车上,实现车规的各种要求,甚至有hypercar一般的动态表现, 现在看来还有些匪夷所思。
上周,在被国家征求意见的2018年补贴政策折腾了整整一周之后,终于迎来了周五的下午的空闲,可以在同时刷新着广州车展媒体日、FSC耐久赛和Tesla卡车发布会,这台突然开出来的跑车和这些惊人到ridiculous的数据实在点爆了这个阴冷的下午。
(18年的新能源国家补贴政策网上已经有似是而非的稿件流传,不完全正确。复杂程度堪比今年双十一的天猫优惠政策,待正式公布后我们再到知乎上来“如何看待”一下)。以下是个人之后的一些想法。
1、第一反应——靠不靠谱。
不怎么靠谱。特斯拉怎么开始用一些实验室数据和轮端扭矩来进行宣传,难道是Model 3可怜的产能,让Musk不得不给资本市场交一份作业。
电池方面——首先这样的加速意味着惊人的功率和电压要求,用现有的21700电芯串并组合,一定会变成一个怪物一样的电池包。这个电池布置下去,乘坐空间可能会比蔚来EP9还捉急。(后来无聊用现成的21700电芯的乐观参数估算了一下,在225串50并的情况下,电压在800V左右,0-100mph冲刺平均放电倍率2.6C左右,拼命轻量化并干出一个1000V电机系统的前提下,以现有技术还真能做得到,就是布置下去之后比较捉急,一层肯定排不下,两层21700光电芯高度就要140+mm,还不考虑为了匹配这样动力,整车刚度需要车身下底版的复杂程度,实在画面太美。预估电池重800+kg左右,车重2100kg左右。)
那个惊人的1万牛米——从事过车辆布局选型的工程师,一定很熟悉自己的车型在不同驱动形式下的轮端打滑扭矩。微博知乎上的诸多大神也都是类似的反应,后来Tesla的网页更新也证明了这的确是一个轮端扭矩。活久见了,第一次在听说用轮端扭矩作指标来宣传的,不过后来从传播的角度想,可能还是工程师当久了,思路太陈腐。
流畅的整车线条——成熟的量产车型不能只考虑加速参数,与这份动力相匹配的车身、制动、传动系统会不可避免把车辆变得比Model S P100D更为肥大笨重——并且不得不使用极为昂贵的材料,使得20w美元的低廉售价变成亏本的大坑(放在传统车领域,即使到了2020年,这样的动力水平20w美元的确是很良心的价格了)。
2、第二反应——算不算突破。
要说突破,还有关键的两步要走。
周末看了网上实车加速的视频,隔着手机小小的屏幕,仍然能够感受到这种扑面而来的速度感。
大家都算过了,2s左右的百公里加速意味着保持平均1.4g的加速度和650马力左右的输出长达2s。让轮胎稳定工作在最高动态附着系数的滑移率区间(轮胎附着系数与滑移率相关,存在峰值)长达2s,电机的响应控制水平可以说相当厉害。如果今后能够公布1/4英里冲刺8.8s的视频,证明这个神一般的数字真实存在,而不只是一个Technical Spec,那相信在量产车比拼加速这方面,这台Roadster 2在2020年前没有对手。
如果0-60mph耗时1.9s还没有那么令人震惊,如果有1/4英里冲刺耗时8.8s的视频,甚至像EP9一样给一个纽北视频,那关于动力的一切争议可以闭嘴了。如果真能做到这一点,我是说如果,那EP9证明了电动动力总成在原型赛车(Prototype)上的成功,而摆在Roadster 2面前的是更难的产业化之路, 难点主要有2 ——
首先是符合所有车规方面的法规,上路行驶。赛车是赛车,量产车是量产车,这点车迷们已经都了然于胸。
其次,动力只是一台Hyperar的一部分,远非全部。如果没有足以驾驭这份动力的车身、底盘、控制,那Roadster 2就会成为美式肌肉车2.0,不会拥有良好的赛道圈速。
3、第三反应——大家在吵啥。
我所关注的知乎汽车大V们在反对来反对去,各有各的道理。 可能主要争议还是电机能否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彻底代替内燃机。 即使在短短的5年前吧,电动机可能还没有向内燃机发起挑战的资格,但是这几年的时间,世界变化太大。
这几年新能源行业的发展应该能证明,同级别的电动机在功率密度,响应速度,输出特性,NVH等方面优势明显,在恒定高功率输出的稳定性方面有一些劣势。
在这方面,作为一名新能源汽车开发一线的,在不同的路试场景开过不少新能源车的工程师,或者一名有着宝马118i和eRX5插电混动车的车主,近来频繁在两台性格不同的车之间切换,还是不可救药迷上了电机带来的那种特殊的驾驶感受。118的重心分布,eRX5的电机平顺性都很有吸引力。但是必须承认,作为绝大多数人来说,经过一天伺候老板客户的繁重工作之后,需要的是一台安静平顺,响应迅捷,外加一些智能功能的通勤伙伴把自己带回家;并没有多余的经历去忍受发动机的震动噪音,甚至低速换挡的顿挫(118的8at在sport模式下,1-2挡之间的顿挫明显)。宝马动辄10+的油耗,在廉价的电力面前也让钱包承受不起。
4、第四反应——传播方面的启示。
作为一名工程师,虽然工作中牵涉到不少新能源知识普及传播方面的工作,但是在思路上还是不能摆脱一名传统工程师的固有套路。不出格,就出局。看完特斯拉的很多做法,感觉非常给车企以新的思路——在这个年代,任何环节都严格遵从GVDP,这个车企可能离死就不远了。
近来Tesla的最喜欢做的事情,是极端地扬长避短,说自己的故事,让别人没有故事说。当然这点人家有先天优势,主要混IT圈,其次混金融圈,最后呆汽车圈。关注其的人,懂汽车的也不多。Semi卡车风阻低,那就和Chiron比风阻,假装不知道Chiron需要Cd值到底是高还是低,至于迎风面积那更加假装不知道。Roadster扭矩大,那就来个轮端扭矩,先吓死你再说。据说频繁碰瓷Chiron在网上引起公愤于是有了下图。
其次,一台车的造型到底应该在什么时候公布?传统车企需要经过软模硬模多个阶段的外形评审,知道拖到G4阀之后,工信部网站上的公告照片信息都公开了,伪装车还是裹得严严实实。而特斯拉直接在车辆上市一年半之前先把发布会开掉,公布外形的同时收取一笔不多也不少的定金。这样会给竞争对手以可乘之机么?好像并不会。
最后,应该先开发整车还是先开发动力总成?这个问题太大了,随着迫使传统动力总成换代的油耗、排量税费和排放法规进化到电压放电倍率、电池能量密度、整车电耗、布置空间,纯电动车的动力总成有着更深刻的理由,伴随整车一起开发。或许今后动力总成领先整车2年左右开发的节奏,将永远被打破了。
以上。我觉得传统车企的商业模式和品牌可能学习不了特斯拉现有的做法,但是这一份抛开一切故有陈规的思路,值得学习。
轮上扭矩10000nm很奇怪吗?光是model s的齿比就是9.75:1,如果电动机输出有1000nm的扭矩,轮上扭矩最大不就是9750nm了吗?
市面上有很多车最大轮上扭矩也不止10000nm的。
SL65 AMG 1档下的轮上最大扭矩就绝对超过这个数字,发动机曲轴最大扭矩1000nm,而且很多内燃机变速箱一档终传比是超过10的,布加迪威龙也超过了这个数字。最典型例子就像ZF 8AT,一档4.692,尾牙2.8,算一下约等于13,你接个最大扭矩1000nm的发动机就可以输出最大13000nm轮上扭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