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小书虫除了赫敏还有玛蒂尔达——聊聊音乐剧与原版书《玛蒂尔达》
最近很用心读过的一本书是罗尔德·达尔的《玛蒂尔达》,并有幸跟闺女和朋友一起在上汽·上海文化广场欣赏了同名话剧。这本书和这部话剧让我和孩子们的冬天熠熠生辉,我也该为这位非同寻常的小女孩写篇文章。
在英国现代儿童文学中,我最喜欢的小女孩角色是J.K.罗琳笔下的赫敏(Hermione, 赫敏的英文名不好发音,除非你注意到词尾的Silent E, 在喜马拉雅上讲《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新东方孙亮老师,讲到第11章魁地奇比赛时,才发现自己Hermione的发音有误,特意向听友道歉并改正,当然这点瑕疵并不影响他讲得精彩,我喜欢他的讲解,也恰好注意到这点错误。)。赫敏虽然天赋异禀,却特别勤奋,她在霍格瓦茨学校的大量时间都是在自学和阅读中读过的,哈利波特和罗恩遇到的任何背景知识问题,她不是引经据典地回答,就是建议到图书馆查阅图书和资料。爱学习爱阅读爱逻辑推理爱解决问题的赫敏让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笼罩着浓浓的学霸气质。
最喜欢的第二个小女孩角色就是今天这篇文章要谈到的玛蒂尔达。在罗尔德·达尔的小说《玛蒂尔达》里,势利反智的成人跟整天如饥似渴阅读的小女孩玛蒂尔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玛蒂尔达最闪光的性格特点就是她对书籍的热爱,她对阅读的热爱极富感染力。阅读对她来说跟呼吸和长头发一样自然,一样无处不在,是她赖以生存的媒介,是她身心成长的养料,是她逃避现实的桃花源,更是她无比坚强的力量来源。书籍带来的思考能力(Brain-power)也是她想象力的出口,也是她对抗成人的无趣甚至成人压迫的有力武器。
我认为罗尔德·达尔通过这本小说,通过孩子的眼睛,为英美经典作家及作品唱了一曲赞歌,为阅读的力量唱了一曲赞歌。
先从她的身世和原生家庭说起。玛蒂尔达出生在对孩子的诞生毫无喜悦、对孩子的教育毫不在意、甚至认为读书无用的反智家庭。她那以欺骗手段售卖二手汽车的父亲和热衷宾果(Bingo)游戏的母亲任务阅读毫无意义,并视之为令人讨厌的行为、阴谋诡计的来源。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最爱做的事就是看电视,父亲认为自己的全部智慧都来源于神奇的电视机。他在音乐剧中有一句令人捧腹的台词:“我所知道的一切都来自于电视。电视越大,他的主人就越聪明。” 当蜜糖小姐登门拜访,告诉他玛蒂尔德是个早慧数学天才时,他毫无喜悦也毫不吃惊,还讽刺说快速乘法计算毫无意义,还不如买一个计算器。
她的母亲更加奇葩且无自我意识,除了草率地操持家务,空闲时间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看节目,就是每周五个下午去八英里以外的小镇玩宾果赌博游戏,把自己的小女儿留在家里无人看管。这在现在应该是犯法的,但这个故事发生在1976年左右,工业革命前后的英国也毫无儿童权益保护可言。(对这个时间点的推测,有两个理由:一是小说中的恶毒校长川奇布反复炫耀自己得过1969年链球比赛冠军;二是罗尔德·达尔七十高龄时才开始写这本小说,而他卒于1990年,享年84岁。)
音乐剧对玛蒂尔德的母亲进行了巧妙的角色改编,把这个痴迷于电视和宾果游戏的胖女人改造成了身材火辣、唱腔响亮的舞蹈家,使整个舞台增色不少,也合理解释了母亲对女儿的厌恶原因——玛蒂尔德不合时宜的出生使母亲无法参加舞蹈半决赛。
音乐剧中有个特别出彩的片段,母亲跟相好的舞伴一起演唱《响亮》(Loud),一边跳着热情似火的塔兰泰拉舞(Tarentella),一边讽刺重读书不重容貌的蜜糖小姐——“你选择书本,我选择容貌”。有一刻,我甚至被她说服了。请欣赏这段台词: 你需要学会鹤立鸡群!你需要唱得响亮!少一点儿平跟鞋,多一些高跟鞋!少一点儿事实,多一些感受!少一点儿智慧,多一些头发!少一些头脑,多一些翘臀!
出生在在这样糟糕的家庭,玛蒂尔达如何自我教育自我救赎呢?不幸中的万幸是,她天资聪颖:1岁半,就有完美的语言表达,知道的字词跟大人一样多;三岁,通过家里的成人报纸和杂志学会了识字;四岁,能快速流畅阅读,渴望拥有书籍,把家里的唯一一本书《简易烹饪》倒背如流。
四岁时,她要求父亲为她买一本书,但父亲说,家里已经有电视,为何还要看书?小小的她只好一个人去村里的图书馆读书,在那里遇到了足以改变她人生的图书管理员菲尔普斯太太。菲利普斯太太一开始只为她推荐儿童读物,4岁三个月时,她已经读完了图书馆里的全部儿童读物(最爱《秘密花园》,觉得很多很无趣),要求读写给成人的作品,菲利普斯太太为她推荐了查尔斯·狄更斯的《远大前程》 ,玛蒂尔德一周时间就读完了这本书。
接下来的6个月,玛蒂尔达在菲尔普斯太太的充满同情的关注下,一口气读完了下面这个书单,阅读的深度和广度令人惊异,请允许我对每本书稍加解释,更有助于理解《玛蒂尔达》的创作背景。
1、 Nicholas Nickleby by Charles Dickens
查理斯·狄更斯的小说《尼古拉斯·尼古尔贝》
这是狄更斯的一部幽默和教育小说,发表于1839年。主人公尼古拉斯·尼克尔贝因为父亲投资失败后意外死亡,失去了安逸的生活,同母亲和妹妹一起投奔伦敦的唯一亲戚——拉尔夫·尼克尔贝,但拉夫尔是一位冷漠无情的商人,不仅无意帮助他们,还因为哥哥的去世痛恨这个侄子。拉尔夫推荐尼古拉斯到一所寄宿学校当收入微薄的教员。在这所寄宿学校里,他发现独眼龙校长斯奎尔斯只不过是利用学校牟利,整天折磨虐待孩子,孩子们整天忍饥挨饿,更别谈受到什么好的教育。这个学校相比川奇布的学校在虐待儿童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故事复杂,只介绍相关的这一部分,本书已经拍成电影。
2. Oliver Twist by Charles Dickens
狄更斯《雾都孤儿》
以雾都伦敦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孤儿悲惨的身世及遭遇。主人公奥利弗在孤儿院长大,经历学徒生涯,艰苦逃难,误入贼窝,又被迫与狠毒的凶徒为伍,历尽无数辛酸,最后在善良人的帮助下,查明身世并获得了幸福。
3. Jane Eyre by Charlotte Bronte
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长篇小说《简·爱》
这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讲述一位从小变成孤儿的英国女子在各种磨难中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相信读过这本书的人都对简爱的童年生活心生怜悯。
4. Pride and Prejudice by Jane Austen
英国女小说家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
小说描写了小乡绅班纳特五个待字闺中的千金,主角是二女儿伊丽莎白。她在舞会上认识了达西,但也对他的傲慢也早有耳闻,因而对他心生排斥。经历一番周折后,伊丽莎白解除了对达西的偏见,达西也放下傲慢,有情人终成眷属。
5、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by Thomas Hardy
英国作家哈代的长篇小说《德伯家的苔丝》
小说发生的背景是1970年欧洲经济大萧条期间(Long Depression of the !970s)贫困的英国乡村,女主人公苔丝生于一个贫苦小贩家庭,父母要她到一个富人家庭去攀亲戚,结果她被少爷亚历克斯诱奸。后来她与牧师的儿子安格尔恋爱并订婚,在新婚之夜她把昔日的不幸向丈夫坦白,却没能得到原谅。两人分居,安格尔去了巴西,苔丝过上了更加凄苦的劳工生活。几年后,苔丝再次与已经身为牧师的亚历克斯相遇,后者纠缠她,这时候她因家境窘迫不得不做了仇人的情妇。不久安格尔从国外回来,找到妻子并忏悔自己以往的冷酷无情。苔丝劝说安格尔离开后,在争吵后痛苦地杀死了亚历克斯,因为觉得亚历克·德伯不仅欺骗她说丈夫永远不会回来,还使她第二次失去了安格尔。最后苔丝在巨石阵(Stonehenge)睡着时被捕并被处以绞刑,成就了一个悲伤而残酷的故事。
6、 Gone to Earth by Mary Webb
玛丽•韦伯《女狐谪仙记》(中文直译应为《遁地记》)
本书女主人公海泽尔•伍德斯(Hazel Woodus)是威尔士吉普赛人和疯狂的养蜂人的女儿,无忧无虑地住在偏僻山丘的森林小屋里,跟清风明月合为一体,看季节变幻,爱护并保护她的野生动物朋友们。但是见过海泽尔的人都无法抗拒她的美丽容颜和纯真个性。当地乡绅杰克·雷丁(Jack Reddin)和绅士爱德华·马斯顿(Edward Marston)都向她表达了人间之爱。于是海泽尔的命运如希腊悲剧般简单而无情地展开。已于1950年拍成好莱坞名片,由女星珍妮弗•琼斯饰演海泽尔。
7. Kim by Rudyard Kipling
鲁德亚德·吉卜林的长篇小说《基姆》(1901)
故事发生在俄国和大英帝国对抗(the Great Game)期间,以英国-阿富汗战争为背景,小说主人公凯姆巴·奥哈拉(绰号基姆),是驻扎在印度的爱尔兰士兵的孤儿,幼年以乞讨和打杂工为生。在遇到一个西藏大喇嘛后,基姆踏上寻找圣河的漫长历程,期间还并阴差阳错地当上了间谍,后来在生父的帮助下回到英国读书,仍不忘假期回到印度跟大喇嘛见面。该小说以其对印度人民、文化和各种宗教的详尽描写而著称。 “这本书生动地描绘了印度,展现了印度众多的人口、宗教、迷信、集市和道路上的生活。” 1998年,美国现代图书馆(兰登书屋的前身)在20世纪100部最佳英语小说排行中将《基姆》排在第78位。2003年,该书被英国广播公司(BBC)评选为英国“最受欢迎的小说”。
8. The Invisible Man by H. G. Wells
英国小说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的科幻小说《隐形人》
这部小说被视为是描写疯狂科学家与社会对立的杰作。作品讲述了一位天才科学家在发明了隐身药水之后,迷失自我最终自我毁灭的故事。
9.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by Earnest Hemingway
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这是海明威于1951年在古巴写的一篇中篇小说,于1952年出版。该作围绕一位老年古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而展开故事的讲述。它奠定了海明威在世界文学中的杰出地位,这篇小说相继获得了1953年美国普利策奖和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10. The Sound and the Fury by William Faulkner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经典作品《喧哗与骚动》
《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第一部成熟的作品,也是作家花费心血最多、本人最喜欢的小说。小说讲述的是南方没落地主康普生一家的家族悲剧。老康普生游手好闲、嗜酒贪杯,其妻自私冷酷、怨天尤人。长子昆丁绝望地抱住南方所谓的旧传统不放,因妹妹凯蒂风流成性、有辱南方淑女身份而恨疚交加,竟至溺水自杀。次子杰生冷酷贪婪,三子班吉则是个白痴,三十三岁时只有三岁小儿的智能。本书通过这三个儿子的内心独白,围绕凯蒂的堕落展开,最后则由黑人女佣迪尔西对前三部分的“有限视角”作一补充,归结全书。 小说大量运用多视角叙述方法及意识流手法,是意识流小说乃至整个现代派小说的经典名著。《喧哗与骚动》书名出自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第五幕第五场麦克白的有名台词:“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
11. The Grapes of Wrath by John Steinbeck
美国现代小说家约翰·斯坦贝克的长篇小说《愤怒的葡萄》
作品发表于1939年,描写了美国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期间大批农民破产逃荒的故事,反映了惊心动魄的社会斗争的图景。该小说获得1940年美国普利策文学奖。
12. The Good Companions by J.B. Priestley
J.B. 普里斯特利1929年出版的小说《好伙伴》
这是一部流浪汉题材(picaresque style)小说。在虚构的约克郡小镇,对生活不满的中年男人杰西·奥克罗伊德(Jess Oakroyd)开场,决定离开家人,在“旅途中”寻求冒险。他沿着大北路往南行驶。与杰西的旅行故事交织在一起的是伊丽莎白·特兰特(Elizabeth Trant)和英戈·乔利芬特(Inigo Jollifant),这两个人同样对生活感到不满。特兰特小姐是中上阶层的老处女(spinster),而乔利凡特则是一家私立学校的老师。当一个失败的音乐巡回演出团因经理的离职而解散时,这三个人最终彼此碰面。独立富裕的特兰特小姐不顾亲戚的反对,决定改组这家现在被称为“好伙伴”音乐演出团体。他们在英格兰中部各郡游荡,经历了各种冒险。
13.
Brighton Rock
by Graham Greene
英国著名作家格雷厄姆·格林的侦探推理小说 《布莱顿棒糖》
这是一部谋杀惊悚小说。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为一家报社进行有奖促销活动的黑尔在英国海滨城市布赖顿突然死亡,由此引出一系列与之有关的人物:黑帮头目平基,酒吧女招待罗斯和女侦探艾达等。为了查出谁是凶手,与黑尔萍水相逢的艾达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最后,杀人元凶平基葬身大海,罗斯由此得到拯救。已经两次翻拍成电影。
格雷厄姆·格林(1904—1991)是英国大师级小说家。他悲观厌世到极点,却又最关注灵魂的挣扎和救赎;他作品中“恶”无处不在,暴力、犯罪、背叛、堕落比比皆是,可最惊心动魄的却是个人内心的道德和精神斗争;他作品中的人物卑琐、绝望至顶点,可是污泥中却能绽放人性的光彩;他称得上20世纪最严肃最悲观最具宗教意识的作家,可同时又是讲故事的圣手,是20世纪整个西方世界最具明星效应的大师级作家之一,英国20世纪读者最多的小说家之一。格林将自己的作品分为“严肃小说”和“消遣小说”两类,《布赖顿棒糖》是最著名的“严肃小说”之一,以黑帮-侦探小说的为外壳,上演了一出探索罪孽与救赎的精神悲剧。(本段内容来自上海译文出版社的中文版本介绍)
14. Animal Farm by George Orwell
《动物庄园》亦译作《动物农场》、《动物农庄》 ,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创作的中篇小说,1945年首次出版。该作讲述农场的一群动物成功地进行了一场“革命”,将压榨他们的人类东家赶出农场,建立起一个平等的动物社会。然而,动物领袖,那些聪明的猪们最终却篡夺了革命的果实,成为比人类东家更加独裁和极权的统治者。该作被公认为反乌托邦政治讽喻寓言。
付出了很大的努力,终于把玛蒂尔达5岁左右读过的书整理完毕。这些书我反正到现在都没看完,甚至有两本书是第一次听说。
在早慧儿童面前,大人实在很容易相形见拙,恼羞成怒。读到这里,会稍微能够理解川奇布校长对儿童的限制和压制。成人世界往往有个强盗逻辑:如果在智识上比不过孩子,那就用手中的权力压制她/他。面对成人的发号施令,像玛蒂尔德这样的孩子只能通过聪明才智,想出调皮捣蛋的主意,才能让自以为是甚至愚蠢的大人们收敛一些。
孩子的出生是个奇迹,但总有些人看不见也不相信,一如玛蒂尔德的父母;充满文字的头脑是神奇的,但喧嚣的世界嗤之以鼻,于是聪慧的孩子会以他们自己的反抗。当你发现孩子顽皮到让你无法忍受时,想想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看看这世界是不是做错了什么。作为成人的我们,还记得孩提时的烦恼和渴望吗?还能像罗尔德·达尔那样透过孩子的眼光看待世界吗?音乐剧中孩子们荡着秋千唱《等我长大》的那一幕感人至深。
五岁半,玛蒂尔德开始上学,她遇到了性格懦弱却非常爱惜天才的蜜糖小姐。第一节课堂上,蜜糖小姐发现玛蒂尔达能够毫不费力心算两位数的乘法,能够阅读复杂的文字,能现场随机做五行打油诗,能够谈论C.S 刘易斯的小说《狮子、女巫和衣橱》,已经阅读多部查尔斯狄更斯的小说,她简直惊呆了,她在想什么样的家庭早期教育能够早就这样的天才。她立即决定要去找校长,申请把玛蒂尔达跳级到6年级,跟11岁的孩子们一起学习。
四肢发达的前奥林匹克运动会英国链球冠军当然不会听蜜糖老师的建议。在她眼里,所有的孩子都是蛆和蛀虫,除了调皮捣蛋恶作剧,一无是处。她巴不得拥有一个没有孩子的世界,她绝不允许孩子越雷池半步,否则就严加体罚,甚至被关进阴森恐怖的小黑屋。
无奈的蜜糖老师,只好以自己的方式帮助这个小天才。她找高年级的老师们借来了各种教材,包括代数、几何、法语、英国文学等,每节课送给玛蒂尔达一本书自学,也就是说,玛蒂尔达从此在教室里只需要按照自己的进度看书自学,有问题再找老师讨论。蜜糖老师的胸怀让人敬佩,这种善良的举动最后以戏剧性的方式挽救了她自己。
玛蒂尔德大量阅读,带来了超凡的想象力,这种洞察过去和未来的能力在音乐剧中表现得比原著技高一筹。玛蒂尔德想象中的父母是表演脱身术的杂技演员(escapologist),父母追求炉火纯青的艺术,也深深相爱。他们渴望拥有自己的孩子,却一直得不到命运女神的垂青。终于有一天,妻子怀孕了,夫妻俩喜极而泣。
但随之而来的担忧是,根据同剧院的合同,身怀六甲的妈妈必须继续在舞台上完成高难的杂技动作。在她出生的那个一天,在表演飞跃刀山火海、猛兽鲨鱼的高难度动作时,丈夫的手没有拉住腾空而来的妻子,于是女杂技演员从高空坠落,用自己的生命保全了腹中的孩子。后来,丈夫因悲伤过度,也离开了人世。在舞台上,玛蒂尔达为图书管理员菲尔普斯太太讲述了这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我一开始以为这只是玛蒂尔达对自己身世的想象,想象中的父母足以对抗现实中愚蠢无情的父母。没想到的是,这是故事的另一条线索,讲述的是蜜糖老师的身世。
发现玛蒂尔达的双眼具有隔空移物的超能力后,蜜糖老师喜忧参半,带学生回到了她租借的简陋乡间木屋,讲述了她自己的身世。没想到,这位温柔的女教师竟然被自己强势无情的姨妈欺压了十五年,奴隶般地存活在这个世界上,生父遗留的大房子也被姨妈占为己有,甚至当老师的工资也直接进入姨妈的账户,以报答养育之恩。
这个姨妈就是川奇布老师,这位孩子们群起反抗的恶毒校长。她害死了蜜糖老师的父亲,还霸占了他的房子,奴役他的女儿。最后,玛蒂尔达用自己的魔法逼迫川奇布校长人间蒸发,蜜糖老师也终于脱离苦海。
最后以音乐剧编剧——英国剧作家丹尼斯·凯利(Dennis Kelly)的话结束本文: 玛蒂尔达中有两种成人,爱故事的大人和不爱故事的大人。玛蒂尔达的父母沃姆伍德夫妇和川奇布校长校长属于后者,他们讨厌故事。他们被故事触怒,甚至认为自己受到了故事的威胁——他们认为故事浪费时间和精力。这些不爱故事的角色常常尖酸刻薄,动辄暴跳如雷,并且通常相当愚蠢。而另一方面,菲利普斯女士和蜜糖小姐是热爱故事的人,菲利普斯小姐如此喜爱玛蒂尔达编的故事,甚至认为这个故事是真实的。蜜糖小姐也如此爱故事,以致于我们第一次见到她是在图书馆。作为角色,他们是善良的、慷慨的、灵动的、可爱的。实话实说,我不认为这是对成人世界的不真实写照。否定故事,就是否定作为一个人最富人性的部分。没有故事,我们只不过是穿鞋子的吃饭机器。
欲看更多精彩内容,请扫码关注“魔都小读者”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