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是什么时候流入河南的,查无定论。能查到是最早时间是京剧元老程长庚(1811——1880)在道光三十年(1850年)在来到开封演出。后来皇帝驾崩之际,他又从北京到开封等地演出。随后是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10月,慈禧太后、光绪皇帝从西安返回北京,途径开封正值慈禧生日,特邀京剧演员葛文玉、刘寿臣、张伸福、范宝亭等,在行宫演出数日为慈禧庆寿。当年还有京剧春台班也来开封在聚仙园演出。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京剧名角谭鑫培、王瑶卿、王惠芳、杨小朵等在安阳袁(世凯)宅演出。

宣统二年(1910年),开封建立起来现代式戏院丰乐园,成为京剧演出的主要阵地,不少京剧班社及知名演员纷至沓来,在这里演出。由京剧名角芙蓉颦进行了首场演出,官府批准妇女准予进园看戏,不过男女分别由前后门出入,且场内分设男女座。当年5月30日,京剧丹桂班又进园演出,主要演员有刘长清、葛文玉、刘紫仙、韩桂喜、张寿山、刘奎官等,演出剧目有《牧羊圈》、《五人义》、《春秋配》、《战马超》、《玉堂春》、《回荆州》、《太平桥》、《大报仇》等。次年京剧长庆班在丰乐园演出了被誉为“新排改良文明戏,劝化醒世新戏”的《黑籍冤魂》。

进入中华民国以来,京剧在河南仍占领着很大一块地盘。仅以民国二年(1913年)为例,看看京剧在开封的演出情况吧:

1月1日,河南新剧团成立,和长庆班在丰乐园上演了京剧《腥风血雨》、《新茶花》等,并使用了灯光布景。

3 月21日,河南演剧联合赈灾会成立。丰乐园长庆班演出了京剧《哀鸿泪》。

4 月11日,河南新剧团京剧艺员于振庭在丰乐园演出了《花子拾金》。

9月25日,开封致祥班名角孟溥斋、文晓楼演出了京剧《洪洋洞》。

12月4日,京剧“汪派”创始人汪笑侬(1858——1918)到开封东火神庙同义班演出。

民国四年(1915年)东火神庙戏院向义班,邀请汪笑侬搭班演出,后又到丰乐园演出。

民国五年(1016年)1月29日,京剧名家汪笑侬在开封印刷《朱买臣休妻》、《哭祖坟》等戏单百份,分给开封各界人士传看,以求改进。

民国初年是开封京剧演出最红火的时期。《河声日报》曾报道:“一时坐客观剧者不下数千余人之多,可谓历来新到名角演剧之盛况所未有也。”除上述名角外,还有李韵卿的鸣凤社,刘益的益记班及丁四林的全宝班等京剧戏班,都先后在开封丰乐园演出。京剧名角高庆奎、李鸿林、郝寿臣、杜金芳、苏晓楼、人人乐等也曾涉足开封戏曲舞台。

京剧在开封,除了清末已成立的春台班、丹桂班、新荣升班、万顺班、义顺和班、长庆班外,又新组建了复庆班、同义班、益记班、全宝班、合义班、竞华班、鸣盛班等京剧科班,刘紫仙、月月红就是在这些科班学艺后成名的。同时民国初年还成立了康乐社、正俗学社、绕瀛洲、丙子剧社、阳春国剧社等京剧票房,它们也比较活跃,经常有演出活动。民国六年他们为河南临时救济会在丰乐园举行了义演。在开封京剧的带领下,河南京剧到处开花,商城县组建了名胜社、双胜社等京剧班社,淮滨县平剧社,潢川县有卢香久科班、共和班、王家班、青龙班、青胜班等戏班。此外,郑州、新乡、洛阳、安阳焦作等地也有京剧戏院及演出活动。

民国六年(1917年)5月9日,河南临时救济会与开封业余京剧班康乐社社长王效增、王少臣商妥,每星期义演一场。

民国八年(1919年)1月10日,开封东火神庙戏院聘请京剧名家李鸿春、金娃娃、筱鸿生等演出。

直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封的中和茶园、桂仙茶园还是经常上演京剧的场所。但随后开封京剧的演出阵地逐渐被广智院(即后来的人民会场)及醒豫舞台所取代。郑州的聚明戏院、普乐戏院,洛阳的胜利舞台、国民舞台也都是常演京剧的剧场。往来于开封、郑州、洛阳的京剧演员主要有赵鹤鸣、段小楼、董小楼、葛燕亭、葛立华、张玉亭、江菊兰、韩志樵、马凤卿等。

开封广智院邀请鸿连盛科班演出,其主要演员有韩鸿奎、李鸿川、王鸿章、张鸿元、高鸿山、武鸿福、王鸿年、郭鸿才、张鸿增等,其他演员还有王碧玉、董慧文、董剑琴、张少奎,郭子英、张幼奎、丽曼华等。演出主要剧目有《芦花河》、《裴元庆出世》、《辕门斩子》、《五花洞》等一百多出。同时还邀请了京剧演员马最良、李雨田、张星洲、绿艳蓉等演出。

醒豫舞台的主要演员有芙蓉颦、黄智斌、李松亭、段小楼、苏艳芳、贺有琴、贺桂福、王吉瑞、吴金桂等。梅兰秋、高媚兰、金又琴等,也常来醒豫舞台搭班演出。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京剧演员赵增福、韩小楼、马艳粉、王玉香到洛阳演出。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京剧演出活动更为频繁。

3月26日,河南省民众讲演团在开封醒豫舞台举行了募捐游艺会,由京剧演员吴全套、蒋鑫甫主演《珠帘寨》,丽曼华主演《玉堂春》,芙蓉颦、段小楼主演《香妃恨》。

6月22日(也说是1934年6月),由河南赈务委员会邀请梅兰芳、王又宸、姜妙香、朱桂芳、姚玉美、王少亭、张畹云、刘荣、苗胜春、高云樵、王荣森等百余人,出上海来到开封,在人民会场为赈灾河南灾民义演八天,演出主要剧目有《洛神》、《宇宙锋》、《奇双会》、《霸王别姬》、《凤还巢》、《西施》等梅派经典剧目及《空城计》、《金钱豹》等戏。在演出期间还召开了记者会,梅兰芳还作了《戏剧与中州之关系》的学术报告。八天义演结束,河南省赈务委员会赠梅兰芳剧团缎匾一方,上书“灾民受福,德音孔昭”八个大字。

11月21日,京剧名家高庆奎、筱翠花等在河南大学舞台上演创作剧目《庄子》(又名《敲骨求全》)。

11月28日,河南大学大礼堂落成纪念,举行游艺会,演出了京剧《战蒲关》、《彩楼配》,梆戏《明末遗恨》、《坐楼》等戏。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洛阳也相继成立了本地京剧班,如偃师牛庄土绅宗苑亭和宜阳乡绅团长宋裕功都先后成立了京剧班。于三十年代中期,京剧名家孙盛甫、艾菊秋带领的京剧班坐户洛阳,常年在洛阳演出。期间时任省立洛师教师、我省著名戏剧家王镇南先生,常在京剧班缺角时客串演出,饰演曹操、刘瑾等净角,非常有名。洛阳业余京剧社——晨光国剧社,主演是孙聚川、任岸君,常在国民戏院演出。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3月22日,京剧名旦徐碧云等在开封河南大舞台演出《绿珠坠楼》。

6月7日,京剧名旦徐碧云在河南大学演出《樊梨花》。

6月12日,京剧名旦程砚秋四十余人到开封演出。从6月17日起,在开封广智院赈演三天。剧目主要有俞步兰主演的《忠孝会》、侯喜瑞主演的《清风寨》,王少楼主演的《南天门》,程砚秋主演的《奇双会》。

8月22日,京剧名家李洪春在开封广智院演出连台本戏《关公》。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6月26日,京剧名旦尚小云一行七十余人到开封广智院演出,主演剧目有《白素贞》、《峨眉剑》、《汉明妃》等戏。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2月13日,京剧名家马最良、吴素秋在开封广智院演出了《双姣奇缘》。

同年7月7日,抗日战争开始,不久开封沦陷,戏曲演出活动基本中止,惟开封新民戏园(原人民会场)有时还唱京剧。

直到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7月7日,河南省政府在卢氏县朱阳关召开“抗战八周年纪念大会”,随迁的开封女子师范学校演出了京剧。随后到8月15日日本鬼子投降,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才恢复了戏曲的演出。1946年2月1日起,京剧移风徐松岩、齐兰秋、张荣鸾、马金武等在开封大陆电影院演出了《盗宗卷》、《樊江关》、《赵家楼》等戏。

1948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鲁豫边区民友京剧社划归平原省(后大部分又划归河南省)。同时将中国人民解放军鄂豫皖第二分区潢JlI的京剧蓼西剧社改编我宣传队,在潢川、商城、固始等地演出。

新中国成立,先后建立了河南省京剧团、信阳市京剧团等十一个京剧职业团体,上演了一批加工整理和新编剧目,如《三打祝家庄》、《逼上梁山》、《甘露寺》、《失空斩》、《长坂坡》、《红娘》等。当时河南省京剧团的主演有闻名遐迩的许翰英、侯桂先、吴韵芳、宋涤华及后来下放到河南的孙毓敏,这在全国京剧院团中,其实力也是不可小嘘的。

建国后直到文革前这十六年,河南京剧和河南地方戏一样,度过了她最辉煌、最绚丽、最富有激情的年华。

1950年10月22日至11月1日,开封市戏剧界募集寒衣联合会组织义演,京剧演出了《玉堂春》等戏。

11月16日至18日,郑州市举行第一次抗美援朝戏曲竞赛,京剧团也加入其中。

1951年11月,开封市影剧社为响应爱国捐献运动,举行联合义演大会,京剧演出了《花蝴蝶》等戏。

1953年11月,荀慧生京剧团来开封、郑州等地公演了《红娘》、《堪玉钏》、《失空斩》等戏。

1956年6月15日,中国京剧院一团李元瑞、杜近芳等来河南演出《水帘洞》、《霸王别姬》等戏。

1956年,京剧参加了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了《时迁偷鸡》、《玉堂春》、《四杰村》、《扈家庄》、《铁笼山》等传统戏,及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创作剧目《阿黑与阿诗玛》,获得多个项奖。

1958年4月14日梅兰芳率领京剧团和江苏京剧团在郑州演出了《贵妃醉酒》等戏。

1959年9月12日至26日,河南省第二届戏曲观摩大会上,京剧上演了《虹桥赠珠》、《昭君出塞》等戏。

12月22日,北京市京剧团谭富英、张君秋等来郑州演出了《红鬃烈马》等戏。

1960年5月21日,宁夏回族自治区京剧院一团(原中国京剧院四团)来郑州演出《卧虎沟》、《除三害》等戏。

1961年4月10日,荀慧生京剧团来郑州演出《白蛇传》等戏。

1962年2月23日,梅兰芳京剧团梅葆玖等名家,来郑州演出了移植豫剧的京剧《穆桂英挂帅》等戏。

6月3日,河南省京剧团参加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剧目有《好媳妇》(吴韵芳主演)、《掩护》、《红管家》等。

文革前,河南省京剧团还演出了《南海长城》、《林海雪原》、《八一风暴》、《江姐》等一批大型现代戏。

1965年1月11日,北京京剧院二团来郑州演出了《箭杆河边》。

9月3日,京剧《好媳妇》、《红管家》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为戏曲艺术片。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传统戏被扫下舞台,进入了“革命样板戏”时代,河南的京剧团不降反升,由原来的11个增至17个,《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磐石湾》等八个样板戏,成为常演剧目。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京剧团又随之减少。据1982年统计资料,只有河南省京剧团等五个职业演出团体。

应该指出,以上资料并不完整,例如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在开封看过荀慧生的《金玉奴》、奚啸伯的《红鬃烈马》、徐碧云的《锯大缸》、许翰英的《红楼二尤》、吴正明的《失空斩》、杨慧超的《恶虎村》、杨淑萍的《花木兰》,资料中都没有记载。

此后,河南的京剧演出进入了空白期,河南省京剧院也徒有其名,不见他们的演出,信阳市京剧团缩编成一个戏曲演出团体的京剧队。

直到二十一世纪,外省市的京剧团才进入河南省。京剧戏迷不会忘记,2006年6月2日开始,CCTV-11频道空中剧院演出组,带着《状元媒》、《武则天》、《铡美案》三台大戏及一台折子戏,在河南郑州、洛阳、开封三市进行了巡回演出。会集了王蓉蓉、谭孝增、杜镇杰、孟广禄等当今活跃在京剧舞台上的中年演员。

2008年10月20日至12月7日,在济南举行的第五届京剧艺术节上,河南省京剧院也带着《嫦娥》参加了演出,虽主演是从外地借来的,但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2009年5月23、24两日,还是空中戏院演出组带着《杨门女将》及《铡判官》两出好戏,会集了袁慧琴、张建国、董圆圆、孟广禄等京剧名家,在郑州演出了两天。

这几年,于魁智、李胜素、张火丁等出类拔萃的京剧演员也经常现身于河南戏曲舞台。

河南省京剧院的前身是一个经受过解放战争洗礼的战地文工团,已有六十多年的光辉历史。而今缺角少戏,几乎处于全国88个京剧院团的末尾,这不能不使人生发许多无奈与叹息!我在好几篇文章中写过我回忆当年看京剧的喜悦,及今日河南京剧的尴尬,也谈过我的思考与困惑。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或许应该是这样吧!

作者  溯雪鸿文 | 2018-12-28 19:41:48 阅读 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