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考古学,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早期青铜时代》

读《中国考古学,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早期青铜时代》

这本书是大一上新旧石器的教科书,当时由于不太了解,看到学长对于这本书的推崇感到不以为然。到了大二,读完张光直先生的一些书后,想从三代考古中获取点考试的知识,便从新拿起了这本书进行阅读。从此便对此书异常珍重。大三下学期,马上就要进入考研的复习了。本书又是社科院考古的现任所长陈星灿仅有的几部大部头的著作,于是便摘录边读书,终于与2021年1月9日讲书中的笔记和区系框架整理了出来。

一、写作的缘由

早期张光直先生写过一部著作《古代中国考古学》,是向西方的考古学界介绍中国考古学历史的一本书。但是由于年代久远,最近的一版书也是在1986年的。考古这门学科特别讲究新的材料和新的观点,故陈星灿和刘莉将材料整理重新出来一版新的介绍早期中国的考古学著作。

而且,长期以来,学术界也特别需要探讨更长时段的早期中国历史、涵盖更多世界考古学界经常讨论的话题的一本书。我曾自认看顾不少关于中国考古学史前著作通论的书籍,《中国考古学,新石器、夏商卷》太厚了而且观点和材料比较陈旧。张之恒先生的太老了而且讲的很简略,不像是一本学术著作。我想有一本书,对于从旧石器到新石器再到青铜时代,有一条明确的线索,将中国考古学最重要的时期和资料穿成一串,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呢?陈星灿的这本书就是一个。

本书主要讨论的主要理论问题是,在现代中国这片土地上,农业发展和国家形成在社会复杂化进程中发挥了那些作用。从时间维度上看,距今1万年开始的古代历史,涉及了远至2.4万年前的更新世和全新世有关文化发展的背景材料。从最晚的旧石器时代的采集狩猎人群,经过新石器时代的农业村落,到达了青铜时代商王朝的演化轨迹。本书展示了该阶段的中国古代社会如何从复杂到简单,从部落到城市,从野蛮到文明,从简单使用刻划符号到发明文字的过程。

本书通过资源与技术的角度,以聚落的发展为考古材料的表现形式为我们展现古代中国先人从一个个的采食者到中华文明的建立者的过程。

二、书中内容,及如何介绍

书中的很多观点十分新颖,结合者书中的内容进行介绍。

第一章,回顾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史,介绍20世纪初期以来该学科发展的社会政治背景。

第二章,介绍中国的自然环境以及不断变化的生态背景,以及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第三章着力于探讨从更新世到全新世的过渡阶段。当全新世早期的最后采食者在流动性减弱的情况下开始获取更多的植物性食物,这种新的生存策略最终导致定居农业的发生。

与目前某些考古学文献将陶器的发明定为中国新石器时代开端的观点不同,本书用“后旧石器时代”来界定那些还缺乏明确驯化证据的全新世早期遗址。根据宾福德的新概念,提出采食者向集食者的转变,根据目前的考古材料,新石器时代革命似乎发生在公元前7000年前后或稍早。

第四章讨论动植物驯化的起源,对于中国地区农业起源的研究有很大的总结性。某些物种显然是本地驯化的,另外一些则来自中国以外。但是它们在经济上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且对社会复杂化的进程至关重要。

第五章为新石器早期的定居与食物生产,主要是根据考古目前所得到的资料,研究公元前7000到5000年间中国地区的聚落人口的定居程度,其中根据诗菲尔的废弃形态理论来鉴别聚落遗址的长期性或暂时性。更多的着眼点是人们如何在这个时空框架下生活获取食物来源。更多的是一种广谱生业策略。

第六章讨论社会开始出现的不平等化,在5000到3000年之间较为重要的是红山文化,以及书中对于红山文化社会崩溃的问题的讨论,并非像过去人们将所有因素归为1点去讨论,作者认为红山文化的崩溃主要是因为气候波动和土地的过度开发导致的土地沙漠化和果蔬产量的减少,而红山人将其归结为神的发怒,没有有效的应对大自然的挑战。在生业经济上,农业虽然有所发展但更多地区还是依赖于广谱经济,在社会等级出现的时候,往往是贵族和神权的结合。

第七章,主要是对早期复杂社会的原因进行探讨,山东龙山文化因为自然和人为原因衰落;陶寺遗址则有更多原因的推测,如洪水毁坏后者突发灾难事件等。良渚文化的衰落则更具有讨论空间,1贵族奢侈化生产导致内部出现危机,2,龙山文化的入侵,3洪水假说。在此阶段,出现了社会分层,早期复杂社会此起彼伏,人口时涨时落,夯土围筑的聚落兴建又废弃。尽管如此,这个动乱的时代却为中国早期国家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八章讨论最初国家——二里头和二里岗的形成。在这里涉及到了文明的起源问题,对此作者采取了社会考古学的方法,通过对于聚落阶级的考察来确定国家的含义,及存在两个阶级和四个等级的聚落考古。将定义转化为考古资料,从而独立考古学研究所产生的结论最终可以和历史资料相比较。社会转型不仅发生在早期国家的核心地区中原,也波及周边地区;这在早期国家快速向周围扩张以获取战略资源的过程中,表现为中心和边缘的密切互动。

第九章我们把视野投向北方地区的青铜时代文化,它们与二里头和二里岗早期国家处于同一时代。本章有助于我们了解更大范围的社会和文化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反过来影响了中原地区的早期国家发展进程。

第十章聚焦晚商王朝——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国家。就此阶段的故事而言,研究因可以利用材料种类的增多—包括文字资料而颇有便利之处。因为晚商时期浩如烟海的资料无法在此展开讨论,将集中在政治景观及商和周边国家的区域互动上,依此观察这个异乎寻常的复杂王朝。并且根据吉德炜所提出来的理论,认为商王朝的统治并非是一个区域内的核心,而是通过建立军事据点的手段来获取地方政权的支持。就像一块奶酪,中间是空的。而根据考古材料可以判断晚商时期商王朝的统治手段因为实力的下降逐渐的多样化。

第十一章是本书的终结,讨论中国文明的某些特殊性,或者可称为中国性( Chineseness)

三、启示

书中与我之前看过的所有考古学的专著都不一样,之前看到考古书籍更像是一种教材,诸如井中伟和王立新所编的夏商周考古学,将考古资料编撰一起仅仅只是将考古资料罗列并没有进行深入的讲解,更多的是告诉我们一个结论,或者如张光直先生的中国青铜时代,仅仅从一些小的方面和体眼入手去描绘古代的世界,但总给人感觉太过于空洞,资料缺乏。直至陈星灿的这本书,以考古学中聚落的发展演进为线索,辅助于科技考古、环境考古、动植物考古的诸多手段,利用社会学方法和人类学知识去解释和建构,中国这片土地上1000年前到2000年前的时间发展。以及农业和文明的起源在中国的发展,材料和观点博众家之长。


附自己读书所做年表。

发布于 2021-04-12 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