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九九的最后一天,朕的心里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的平静,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的透亮。冬天是什么呢?冬天就像朕和你,精气神不济了。佟国维,佟国维经常跟朕讲,万岁万年,要伺候朕一万年,这有悖天理。你王师傅就从来不对朕讲这样的浑话,而是一心一意为朕抚育太子。可是朕的这个冬天,太长了。冰雪不融,你春天就没办法耕种,只有等……
——康熙
相信大家都能知道,这段话的出处,没错,正是三大良心剧之一的《雍正王朝》中的一个桥段。说起雍正王朝,不得不提的便是焦晃老师所扮演的康熙一角,虽说唐国强扮演的雍正才是主角,但1999年的飞天奖,焦晃力压唐国强,作为配角,把主角给pk下去而获得了最佳男演员。焦晃老师在《雍正王朝》里扮演的康熙角色,可以算得上是中国电视剧史上几个的巅峰表演之一。
他扮演的皇帝在我心目中最具帝王之气
几乎每一个看过《雍正王朝》的观众都激动得表示,焦晃老师不是在演康熙,他就是康熙,这基本可以算是对演员演技的最高评价。
帝王之气,君临天下。
从热河狩猎返京,康熙从车里走出来,接受百官迎驾。那一幕,康熙大帝的形象,彻底震撼到了我,那种自带帝王buff的属性、那种君临天下的气场,真可谓真力弥满。
图片很难完整准确的捕捉到焦晃老师在这一幕里的处理方式,尤其是眼神和手部的动作,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抽空把这一幕重新回味一下,那是我印象里第一次对“皇帝”这个概念有了新的视觉上的感受。
康熙抚琴,江山有谁来主宰。
最后一次南巡之时,在张廷玉到来之前,康熙皇帝站在庭院之中撩拨琴弦,他的眉头微蹙,听得出弹者无心。张廷玉来到康熙皇帝身边,康熙皇帝停顿数秒,抬头看了一眼张廷玉,旋即低头弹奏,“怎么,还是没有十四阿哥的折子?”张廷玉回答的时候,他又低头弹了两下。当张廷玉说十四阿哥寄来了太子的信,还没有自己的折子时,康熙皇帝更无心弹下去了,索性停了手,抬头沉思。
“看起来,胤禵也学会用心思了。”
……
说完,他又停顿了一会儿,继续拨琴“衡臣啊,如果……朕,再次废了太子,那么千秋万代之后,史书会怎么评述?”
在这短短的一句话中,康熙皇帝有着丰富的表情动作——说“衡臣啊,如果……”的时候,他转身面向张廷玉,忽然他再次低头垂眼,手指游走琴弦之间,就好像是给我们看见他犹豫不决,颇不宁静的心。曲声中,他终于忍不住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朕,再次废了太子”说完,他抬起手,将手背过去,抬头转身面向张廷玉“那么千秋万代之后,史书会如何评述?”这个时候,他还是犹豫的,他知道对太子的反复废立可能引发后世争议。
听罢张廷玉的顾虑之后,徘徊间的康熙皇帝反而坚定了许多。他在古琴前站定,意味深长地说“作为上书房大臣,你的顾虑不是不对,但你想的是现在,而朕想的是将来。”此时此刻,他终于不再徘徊不前,终于知道大清的未来比一切都重要,他果断下令把太子寄给任伯安的信寄还给太子,“给他最后一次机会”。康熙皇帝再次开始弹琴,“如果他天良没有丧尽,就应该放弃一切妄念,自行请罪。”停住,抬头,康熙皇帝目光深邃,望向远处,他的意志已然坚固不可摧。“如果他仍要一意孤行,再干出什么天理不容的事,那么列祖列宗在前,千秋史册在后,都怨不得朕了!”一顿一拨弦,直到最后一掌拂过,康熙皇帝每一个音节都笃定有力,与开始的漫不经心反差鲜明。
在这里,琴音代表着康熙皇帝内心的波动。康熙皇帝在古琴前的心理变化,恰与康熙皇帝对“江山由谁来主宰”这一问题的思维轨迹相吻合。似乎可以说,古琴这个道具此时成了江山的指代物。
朕疼爱自己的儿子,这个理由行吗?
一个冬日的上午,康熙皇帝在张五哥的侍候下游园散心。
“朕的这么多儿子里面,你认为谁最好?”
“十三爷最好!”
“因为他救过你的命?”
“是,也不是。十三爷为人行侠仗义,从不暗中算计人……”
“这么说,他最适合做太子了?”
“人好却不一定适合做太子。比如说十三爷吧,他说话不会拐弯,容易轻信别人,所以说人好却不一定能做好太子。”
“好你个张五哥,你怎么敢这么跟朕说话?”
“回皇上,奴才不知道哪些话当讲,哪些话不当讲,奴才只知道对皇上应该讲真话。”
“朕,答应你,朕是天子,干脆赏你一个天大的面子”
……
看似随意不经心的聊天,从康熙身上,既看到了天子的和蔼可亲,又充满着邻家长辈的慈祥与严肃,微微的笑容中透出的是对张五哥的信任,是对“真话”的渴望……
康熙帝的慈爱、仁和、从容而不怒自威,有着极强的气场和感染力,焦晃老师的康熙张驰有度,把握极好,表现力十足,非常具有张力。知乎上曾有人评价:“焦晃在《雍正王朝》里的康熙,独步天下,无人能敌,给人感觉他就是康熙,状态高贵、松弛、自然但又极其到位,每个细节都处理的十分严谨。含蓄中有无穷张力,真正做到了形神兼备。不愧是有莎剧的功底。帝王戏中,中国演员无出其右,也无怪乎自负高傲的曾江独服焦晃。”
结语
康熙皇帝在晚年有一首诗,叫做《书怀》,是这么说的“不逮精神老愈愁,银须鹤发更何求。艰难世事危心力,履薄临深岂自由。”看到这首诗,我总想起《雍正王朝》里的焦晃老师。他好像一直在操心,为百姓操心,为儿子操心,为大臣们操心。只有跟弘历在雪地里奔跑,在书房里写字,在园子里练剑的时候,或者是发现有胤禛这样一心为公,不计个人得失的好儿子,和自己想到一块儿去的时候,他才能发自内心地笑起来。更多时候,他总是皱着眉头,他很少发脾气,温和的话语不怒自威,充满了仁君的智慧,可是满朝文武又有多少人明白他的苦心呢?他们气他,把他气到忍无可忍,终于怒吼,甚至昏厥。一幕又一幕这样的情节展现在我眼前,我的心也疼起来了。
是啊,都说皇帝富有四海,都说皇帝无所不能,可是真正做着皇帝的人却说“履薄临深岂自由”。人生从来就没有绝对的自由,每个人的生命里都可能遇上悬崖峭壁,皇帝的人生困境更是平常人所无法想象的。
每每想到这里,我脑海中出现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焦晃老师所扮演的康熙,而不是陈道明老师的康熙。
行稳致远,欢迎关注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