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时间
10
分钟
“常识是需要被捍卫的”
2022 年 3 月 5 日,蒋能杰在朋友圈转载了一篇《殉道者遇罗克》并配上了这样的配文。
或许这也是他对自己的宣言。
贫困、疾病、生存、死亡……蒋能杰总是尝试记录这片广袤土地上的一道道沟壑。
对观者来说这或许是间离式的“奇观”,对亲历者而言却是如同常识般的“生活”。
“生活啊,真是广阔又广阔。”蒋能杰的影像就在记录辽阔生活的另一侧,它从不应当是陌生的奇观,
而应当是粗砺的、真实的、经久沉默的、每天都在发生的——生活。
根——恰是故乡梦
1985 年,蒋能杰出生在湖南新宁。
「我对故乡可能是又爱又恨吧」
蒋能杰如是说。
「但还好我有归宿,有乡土情结。有很多人是没有归宿的,他城市待不住乡村又回不去,是处于那种漂浮,孤魂野鬼的状态。」
对蒋能杰来说,“故乡”就是他的根。根向深处,广处扎,错综复杂之间为他此后的生活与创作奠了基。
蒋能杰的童年生活就是那个年代山区孩子的真实缩影,母亲外出务工,姐姐在外求学,农活,家务活要一肩挑。其实,
粗砺的现实最能造梦
,在那个匮乏的年代里,“文学”成为了他寄托理想的载体。
「我上小学时还是喜欢看书。写东西还有那么几次是被老师拿在课堂上作为范文念给大家听的。」
谈及自己的“文学路”,他不免露出笑意。《十月》《收获》《人民文学》《芙蓉》……舅舅的藏书成为了蒋能杰的精神“乌托邦”。《红高粱》《妻妾成群》《活着》《芙蓉镇》……八九十年代的影视改编潮又而种下了蒋能杰的“影视梦”。
「其实可以改编成电影啊。去换一种形式表达,一个用文字,一个用影像。」
一个有关于纪录片的梦就此生根。
除了筑梦,蒋能杰更在自己的故土追梦。“故乡”作为一个虚空的、千人千面的概念,具象到蒋能杰的作品里则是一种细致而微充盈感,
而这
充盈感则来自对故乡一草一木的深刻体会。
在城市念过大学,也在北京做过北漂,出走经年,还是故土的草木更动人。当谈及创作生涯“转折点”,蒋能杰如是说:
「创作上没什么重要节点,但我身处的地方和位置可能是我很重要的节点。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一一年从北京光线传媒辞职,回家待了足足五年。」
他拍身边人——从处女作《高山上的马夫》开始,他便尝试去记录这片他生于兹长于兹的土地。村镇小学“撤点并校”,他便拍下《村小的孩子》,家里亲戚开黑煤窑,他便耗费八年拍下《矿民、马夫、尘肺病》。他害怕被遗忘——故乡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世代繁衍的人,
他想为他们发声,希望他们被看见,希望他们被铭记,希望他们被改变。
「所以我是想去发声。可能因为拍摄的也是自己父老乡亲,作为一个影像工作者,我有责任和义务去记录,去发声,去影响一些人,哪怕是争取更多的医疗报销呢。」
朴素的愿景之下是深沉的热爱。2009 年,蒋能杰在博客上宣告了自己工作室的成立——这所工作室名为
“棉花沙”
,这其实是他出生的地方,曾经是片棉花地。
从创作之路的起点开始他就将“故乡”熔铸在了骨髓
。
「我还是热爱这片土地。所以就用创作来表达对我这片土地上的人和事的热爱。」
这份热爱一如既往,十年不易。
他在自己工作室的第一条博客里写下
「无需太多的言语!无需太多的理由!只是我们所追求的梦想!」
此后的十年,蒋能杰的所有梦想便在“棉花沙”,在这片生养他的地方,生根、发芽。
茎——生长历苦辛
理想和现实总是有出入的,对纪录片导演来说尤甚。
「肯定是穷呗」
蒋能杰用五个字,道尽了十年创作之路最大的艰难。
因为没钱,他拍《矿民、马夫、尘肺病》一拍拍了八年,中间时断时续,不得不接接商单聊作补贴,“以战养战”。
因为没钱,他想尽办法开源节流:三两个人的团队,一人身兼导演、摄影师、剪辑师,片子断断续续一剪就是十几个月,他找赞助,找基金会,找公益组织合作,只为解决团队外拍食宿问题。
「理想是理想,现实是现实,两边是分开的。」
蒋能杰如是说。他从不避讳去谈钱:
「这个社会有两件事很重要,一件是发财,就我要赚钱去拍片。第二件是发声,要让人看到。」
他斤斤计较,在外接商单时常常为了百十块钱讨价还价,但他也十分洒脱,常常不计成本和回报。
「我拍商单的时候常常是算着的,我的时间投入值不值,但有些东西他是一种理想,我愿意去付出时间,付出精力,为这个群体发声。」
即便是拍摄几入窘境,尽管经常需要拍一些自己“不喜欢的片子”来“填填窟窿”。
蒋能杰仍旧有一条自己的红线
——
「我不碰商业投资,也不去迎合市场,我拍这东西都不赚钱的,人家赔了我也不好意思啊。」
他戏谑道。
事实上,蒋能杰把
“创作权”
看得极重,和相当多的独立电影人一样,他对自己的创作有着朝圣一般的偏执。纵然在市场化的浪潮之下,开一个商业投资的口子或许能如凭舟楫,
但是他仍然不愿将“创作”本身假手于人
,他要让大家看到一个真实的、未经污染的天然样态。
艰难的并不只是蒋能杰自己。回看近年来的独立纪录片产业,蒋能杰也颇有感怀。曾经的独立纪录片导演可以组织影迷沙龙,高校放映,可在疫情之下,这一切都变得不再现实。曾经各大纪录片影展如今销声匿迹,曾经的奖金贴补也变得无迹可寻,出于题材的敏感性,许多作品纷纷被门户网站下架。
「有些人毕业之后拍了一两部好片子就销声匿迹了。」
蒋能杰不免惋惜。其实,艰辛的时代更是一把筛子,留下的都是最纯正的,心中有敬畏,眼中有远方的理想主义者。
有理想并不意味着抱残守缺,蒋能杰也在寻找自己的突围之路。2020 年伊始,他便在豆瓣“蹲守”,
给每一位为《矿民、马夫、尘肺病》点了“想看”的人私发一份资源。
提及这个在影视行销史上可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举”时,蒋能杰显得颇为平淡:
「视频网站不好发,院线的片子又很贵,所以最低的发行成本也只能是网盘了嘛。」
他认为这只是万般无奈之下的“背水一战”,而从不将此当作值得称颂的“功绩”:
「好多人还叫我什么“网盘导演”,随他去吧。」
这是一片粗砺的荒石地,蒋能杰就这样在石缝间拔节而上,野蛮而恣意地生长。
叶——蔓发与凋零
2021 年,蒋能杰的创作主线上多了一绺“新叶”,那就是于该年公映的
首部剧情片《矮婆
》。
蒋能杰拍了很多纪录片,但只有这一部拿了“龙标”的院线剧情片,他更多的把《矮婆》的拍摄当作一种尝试。
「纪录片拍多了就想尝试一下剧情片,尝试挑战一下自己吧。」
但在他自己看来,执导剧情片和执导纪录片有着截然不同的体验
——
「显然剧情片不是我擅长的,剧情片要和市场,和商业玩,成本又高,还要统筹几十号人,我做的比较痛苦。」
在商业的逻辑之下,《矮婆》似乎并不是一部成功的片子——舒缓的叙事,略显沉重的现实主义题材,“留守儿童”的话题显然不适合当下这个快节奏、娱乐化的受众群体,以“湖南方言”为主的台词念白也对大多数观众并不友好,就连剪辑师也换了三次——
「商业的角度他们剪的更好,但我总感觉不是自己的东西了。」
蒋能杰在豆瓣上如此解释。我们不难理解蒋能杰的“痛苦”,故土是他的根,纪录片就是他的魂,在全新的环境里保持自我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蒋能杰拍《矮婆》也坚持用记录的手法去拍摄
,绝不对真实的反映做过多的干预。他讲戏的时候从来都是只讲大概情节,具体对话全部交给演员自己发挥,片子里的主人公也大多是非职业演员,
甚至故事的情节也都有着预言一般的真实
——在片子里表演务工的小男孩们在五年后也都外出务了工,连在片子中表演“去世”的奶奶也在两年后过世。
生活就像是一个轮回,多少人从一出生就被放置在了预设的轨道,挣不脱,逃不掉
。我们一方面惊叹蒋能杰对于他们生活轨迹的深刻洞悉,另一方面也为这种无奈的“真实感”叹惋——
它如同宿命的幽灵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徘徊,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身披枷锁而不知,不论是身染尘肺病的赵品凤面对死亡“认命”般的平静,还是《村小的孩子》里自小把打工当梦想的懵懂孩提,宿命经久的轮回已经让亲历者安之若素,而城乡的隔阂却让宿命之外的人们难以感同身受
——我们应当理解蒋能杰对于“真实”不合时宜且近乎偏执的坚持,他想打破这层隔阂,他想让这片土地上日夜轮回的真实宿命被看见,他想要发声,想要改变。
截至写稿时,《矮婆》豆瓣评分 7.7,总投资超过 100 万,最终票房不足30万,而单张票价只有区区 20 元。
果——造梦现实间
蒋能杰不仅仅是个导演,他还为故乡做了很多事情,比如开办公益书屋。
2016 年,蒋能杰在湖南新宁老家开办了第一家棉花沙公益图书屋
,专门为乡镇的孩子提供免费的书籍借阅。
「城里的孩子有书没空,乡镇的孩子有空没书。」
或许是自己儿时的“文学梦”与“求书难”的切身体会,蒋能杰在拍片之余一直不忘运营这所公益书屋。
目前,“棉花沙公益图书屋”已经开到了第五家,办卡阅读的孩子已经超过五千人,
蒋能杰为这个公益书屋的运转搭建了一套完整的框架——从受捐到经营,巨细无遗。时过境迁,蒋能杰也开始变作“造梦人”,或许在学业、农活之外,更多的孩子能够有自己的一方天地,暂时抛却现实的繁琐,沉浸在历史的浑厚和远方的梦想当中。
他也去办乡村摄影大赛
,他把募集而来的二手相机交给孩子们,让他们自己去观察,去记录身边的人事物,一如十余年前的自己。
他相信会有更多人跳出命运的轨迹
:有网友正在接济《矿民、马夫、尘肺病》中的赵品风一家,《矮婆》中“云杰”的扮演者也在社会的救助下得以继续学业,终归有一些事情在向好。
3 月 31 日,蒋能杰在公号上发布了第三届棉花沙乡村儿童摄影大赛的摄影集,孩子们拍了故乡的景致,拍了满墙的奖状,拍了嬉闹的同伴,拍了家里看门的大黄。
最吸引我的还是两个孩子向天比心的照片
,我相信他们在拍下这张照片的时候一定洋溢
着灿烂的微笑。
这就是影像书写的力量,它能够把“人”连缀起来,画里画外,总有微光能吸引微光。
这也是蒋能杰所谈到的“发声”
,个体的力量总是微茫,
但倘若众人擎起炬火,涓滴善
意汇聚成河,那便足以突破宿命的壁障,直达生活的另一侧。
改变何其难,但蒋能杰正在同很多足以被称之为“理想主义者”的人一起,推动着理想
向着现实的方向一点又一点延拓。
记者:惠百川 杨露可
文案:惠百川
排版:惠百川
责编:张筝、杨芳若、徐鋆
责编丨
王玉娟 李乐遥 杨紫涵
来源丨中国传媒大学学生会学习实践部
封面丨张柏萌
中国传媒大学学生会出品
如需转载请询问后台
微博搜索中国传媒大学学生会 ,关注我们的微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布于:
山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