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开国名相赵普一生三次为相,是宋太祖、太宗时期政治舞台上重要的角色。他既是陈桥兵变的重要参与者和宋太祖统一天下的主要谋士,又是北宋开国之初国策的制定者之一,所以后人将北宋开国元勋中,将赵普排在第一位。
赵普出生官宦世家,“少习吏事”,为人性格深沉、刚毅果断,工于权谋,深谙官场政治。他年轻时便结识了赵匡胤,一直是赵匡胤的心腹。《宋史·赵普传》中记载了赵匡胤与其弟赵光义曾与赵普雪夜边饮酒边畅谈国事的君臣佳话。赵普也凭借其“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十二字方针,使北宋兵不血刃的加强了中央集权,稳定了北宋初的政局。
宋太祖对赵普也是十分信任,成语“鼎铛有耳”就的就是这种信任的君臣关系。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上说:“太祖宠待赵韩王(普)如左右手。御史中丞雷德骧劾奏赵普擅市人第宅,聚敛财贿。上怒叱曰:‘鼎铛尚有耳,汝不闻赵普吾之社稷臣乎?’”
半部《论语》治天下
赵普有句名言:“半部《论语》治天下”。初听上去,似乎感觉赵普非常狂妄,其实赵普这句话大有深意。因为赵普并不是单纯的儒家人物,而是亦法亦儒的一代名相。他的这句话的意思是:儒家思想有局限性,只能用部分儒家的思想结合部分法家的思想,才能治理天下。
北宋时期,《论语》虽然也被奉为儒家经典,但只是与《尔雅》、《孝经》并列为三小经之一,地位并不如后来那么高。只是到了南宋程朱理学发展传播之后,《论语》才渐渐成为儒家第一经典。
北宋建立之初,宋太祖为避免重蹈五代割据的覆辙,确立了“崇文抑武”的国策,倚重文臣,形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格局。宋太祖本人也大力提倡读书,使得宋代儒学得以复兴,开创了历史新局面。
北宋是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乱世五代是十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赵匡胤坐稳帝位之后,首先要考虑的是怎样避免“黄袍加身”的闹剧再次上演。赵普在这时做了两件事:一是参与了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二是建议赵匡胤采取分权与相互监督的统治手段,在枢密院设置枢密使和副使掌控调兵权,而殿前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和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负责领兵,防止兵权过度集中。同时,实施“更戍法”,规定将领和部队必须定期调动,避免了将领培植势力,尾大不掉。
赵普自己是个儒家,他深知只有将赵匡胤包装成儒将的形象,才能赢得周世宗的信任。在赵普策划下,赵匡胤主动拉拢石守信、王审琦、杨光义、李继勋等人,培植了自己的势力。他还让赵匡胤亲近文人士大夫,既能在社会上赢得声誉,又为以后夺取政权打下基础。
儒主法辅的治国之策
“半部《论语》治天下”,这里的《论语》代指的是儒家思想,而并不是局限于《论语》这一本孔子的著作;同样,''半部''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半本《论语》的章节。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真实意思,是用儒家的部分思想来治理天下。赵普认为,治理天下时,不能完全照搬儒家的思想,还应该吸收其他学派,特别是法家的思想,才能做到''马上得天下,马上治天下''。
儒家士大夫治理天下的理想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实现太平盛世。但是,赵普反对以儒家的“礼”去治理天下,所以当宋太宗和他谈起治国之道时,赵普的回答是:“天发生于春夏,肃杀于秋冬,不私一物,此所以能长久,王者所宜法也。”这足以证明,在他的思想中,受法家思想的影响很大。
赵普的做法,是建议“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这其实就是剥夺地方的财权。赵普对宋太祖说,人的本性会追逐金钱和权力,当一个大臣拥有兵权和财权时,本性全让他接下来有了追逐皇权的想法。唐代以来,地方拥有兵权、财权,所以那些军阀才会觊觎皇权,最好的解决办法是用金钱去换取这些人手中的兵权。因此,才有了后来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之举。
但是,“半部《论语》治天下”也表明赵普骨子里还是儒家,“忠”仍然是他保持的品格。因为“忠”,所以他能站在赵匡胤的位置上想问题,为赵匡胤设计了分权与相互制约体制,满足了统治者的需要,也因此得到了赵匡胤的信任。
宋太祖对赵普的态度也很值得玩味。因为没有什么一个皇帝会百分百的信任一个臣子。虽然赵普有拥戴之功,也为北宋制定了基本国策,但随着赵普权力的不断加重,赵匡胤对赵普也越来越产生了顾忌。
一般权臣面临这种局面,有两种选择。一是想办法把皇帝架空,或者取而代之;二是故意示弱,表明自己没有政治野心。所以赵普便放开手脚贪财,甚至居然挪用皇宫的建材给自己建府邸。而赵匡胤知道以后,不仅不生气,反而厚赏了赵普。这也是赵普深通儒法两家、老谋深算之处。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流传
南宋时,儒学取得了正统身份,《论语》也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成为四部儒家经典,受到空前的重视。
元代在儒学发展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儒学逐渐被统治者所接受推行。在治理中原的过程中,蒙古统治者逐渐发现对中原的统治不能照搬草原之法,对儒学开始逐步认可并接纳。《论语》的“仁”符合当时社会整体注重的内圣外王之道,《论语》地位渐渐超过了《春秋》,于是赵普言“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被统治者树为标杆,用来阐述治国之道和《论语》一书的重要性。
到了明代,对程朱之学推崇备至,包括《论语》在内的四书已成为学子必读书目,地位超出其他经籍。“半部《论语》治天下”与缔造北宋开国基业的赵普联系在一起,使得《论语》拥有了更大的灵活性和更强的生命力。
儒家倡导“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鼓励学子兼济天下,胸怀治国。儒家经典是历代统治者致力于维护的统治思想,是各朝统治的理论基础和合法性依据。历代学者根据统治需要,不断追寻《论语》中的微言大义,并在治国的过程中,以法家的思想来弥补儒家政治思想的缺失,形成以德治国为主,以法治国为辅的治国模式。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也成为历代士子的政治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