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胡同历史悠久、数量繁多。在众多的胡同中,砖塔胡同较为特殊,它是唯一自元大都时代即有文字记载并沿用至今的胡同,在元、明、清三朝均有文献可考。

砖塔胡同因何得名?公元1246年,一位自称万松野老,世人尊称为万松老人的高僧圆寂。弟子们修建了一座青砖墓塔——万松老人塔,以安葬其灵骨。那座墓塔位于西四牌楼附近,即现在的西城区西四南大街43号。而青砖墓塔北侧的一条小街,由此得名“砖塔胡同”。在此后的七百多年时光里,这条胡同因万松老人及其墓塔而留下无数传奇。

西四南大街43号
万松老人塔

一代高僧弟子众多

砖塔胡同东口有一座花木扶疏的小院,院门上端及两厢被茂盛的五叶地锦遮蔽,门牌“西四南大街43号”半隐半现。院门内竖立一块文保碑,上面镌刻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万松老人塔”字样,碑后便是青砖墓塔。

金末元初的佛学大师万松老人,姓蔡,法名行秀,河南洛阳人。15岁那年,他在河北邢台的净土寺出家。后来云游天下,并在河北磁县的大明寺继承雪岩满禅师所传佛法,专心致志于禅学。重返净土寺后,居住在万松轩,自称“万松野老”。因其德高望重,世人尊称为“万松老人”。

万松老人饱读诗书,学识渊博,尤其精通佛学。据《五灯严统》记载,他融会贯通于诸子百家,博览佛学经典,对《华严经》用功最深。由于熟谙世情,又睿智过人,长于机辩,他讲经说法时,每每出语惊人。

金元时期,万松老人曾住持万寿寺、报恩寺和仰山栖隐寺,这三座寺庙是他在燕京弘扬佛法的主要道场。在他的住持下,寺庙佛事兴隆,香火旺盛,成为当时名刹。万松老人在燕京居住几十年,门下弟子众多,得法者120余人。一代名臣耶律楚材“受显诀于万松”,达三年之久。后来,他接受万松老人“以佛治心,以儒治国”的主张,致力于维护先进的中原文化和百姓的生命财产,“以无为之教,化有为之士”,终成一代名相。作为元朝初期功勋卓著的政治家,耶律楚材的施政纲领和治国方略,无不受到恩师万松老人的影响。

尤其难得的是,万松老人还受到金元两朝皇帝的尊崇。金明昌四年(1193年),他“于内殿说法,章宗躬身迎礼”,并奉以锦绮大僧祗衣,贵戚后妃纷纷礼拜,各施珍财。金泰和六年(1206年),金章宗在西山秋猎时,得到万松老人献诗,甚喜,第二天便为他取法名“行秀”,并改西山“将军埚”为“独秀峰”。

蒙古灭金后,万松老人又受到蒙古汗廷的礼遇。据史料记载,蒙古大军围攻中都时,守城金军及城中百姓纷纷逃亡,就连他的一些弟子也相继南遁,而他泰然自若地留在中都。城破后,蒙古士兵持刀闯入寺中,但他临危不惧,从容诵经,似乎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他的凛然正气使蒙军将士折服,有位将军下令“持杖卫护”,并“扶师登舆,得法祖刹”。一时间,万松老人朝野闻名。后来,元世祖忽必烈向他学习佛法。他告诫这位雄才大略的元朝皇帝,以儒治国,以佛治心,切勿乱施暴政,祸国殃民。这些中肯的建议被忽必烈采纳。忽必烈将宫中承华殿的古筝和“悲风”乐谱赠给了他,以纪念他们的友谊。

作为一代高僧,万松老人著述颇丰,尤以《从容庵录》最为精辟。他的弟子耶律楚材对这部禅学名著的评价是:“片言只字,咸有指归,结款出眼,高冠古今,是为万世之模楷,非师范人天,权衡造化者,孰能于此哉。” 81岁时,万松老人圆寂。

青砖墓塔几度兴废

始建于元代的万松老人塔,是北京城区仅存的一座八角密檐式砖塔。塔身分为内外两层,东、西、南、北四面设置券门,另外四面辟有棂窗(假窗),由方砖雕刻而成。最上面两层,八面均有券门。券门外绘方形图案,设砖雕门额、门簪。塔心和外层之间是八角形环廊,犹如大塔中包着一层小塔。回廊两侧设有25个壁龛,龛内有壁画或泥塑,回廊顶端有雕花砖天花板,并加彩绘,刻制细腻。沿各层砖阶拾级而上,可达塔顶。塔高七级,乾隆十八年(1753年)重修时,加高至九级。

作为葬有一代高僧灵骨的墓塔,万松老人塔在元代以后备受冷落。明朝时,塔顶长满荒草,塔边有一家小酒店,砖塔日复一日地处于烟熏火燎之中。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有一个叫乐庵的云游僧从南方游历到京城 ,看到后痛心疾首,募集资金将塔院买下,并将砖塔修葺一新。此后,他长期居住在塔院,守护砖塔。但乐庵离世后,塔院无人打理,再度荒废。

到了清代,砖塔被圈入私宅。直到乾隆十八年(1753年)才被朝廷收走,成为皇家资产。光绪十年(1884年),塔身东北面自上而下塌落,破坏了砖塔的完整。民国时期,塔院成为一家羊肉铺。1927年,叶恭绰等人购得塔院,重修砖塔,在砖塔北侧开辟一道门,门额上镌刻“元万松老人塔”。

1950年,北京市文物整理委员会接管万松老人塔。1986年,西城区政府拨款维修砖塔,并在塔院修建三间房屋。维修中,发现清塔内包裹着元塔。2002年,万松老人塔向社会开放。2013年,万松老人塔被确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塔院院门的水泥门楣上,依稀可见“元万松老人塔”刻字。字刻得很随意,但这是砖塔的正式名称。明代刘侗、于奕正所撰史地著作《帝京景物略》卷四《西城内·万松老人塔》中,详细记述了这个名称的相关情况。

至于砖塔最早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元代的《析津志》。元大都旧称“析津”,而元人熊梦祥所著《析津志》是研究这一地区历史与地理的专门志书。《析津志》将万松老人塔称作“羊市塔”,这是就地理位置而言。羊市,即现在的羊肉胡同,距离砖塔很近。所谓“羊市塔”,也许是当时约定俗成的说法,就像现在说“砖塔”。

胡同包含文化元素

元人李好古的杂剧《张生煮海》中有一句台词:“你去那羊市角头砖塔胡同总铺门前来寻我。”由此可见,“砖塔胡同”这一名称在元代已经出现,位置与羊市相邻。但作为地名,也许“羊市”比“砖塔胡同”的使用频率更高。

在元、明、清时期,作为戏曲活动中心,砖塔胡同是京城最热闹的地方之一。元朝时,京城流行杂剧。当时,把演出杂剧的戏院称作“勾阑”、“瓦舍”。勾阑内有戏台、戏房、神楼和腰棚,大的勾阑可容纳数千人看戏。砖塔胡同及其附近的口袋底胡同、钱串胡同、玉带胡同大约有戏班、乐户和勾阑二三十家,终日锣鼓喧天。到了明朝,在东城的本司胡同和演乐胡同等处设立教坊司,专门管理音乐、戏曲等事务,砖塔胡同一带渐渐失去了往日的喧嚣热闹。在清朝,砖塔胡同曾是神机营所辖右翼汉军排枪队的营地。但不久,这里又恢复了往日“歌吹之林”的景象,再度成为戏曲家聚集的地方。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砖塔胡同遭到极大破坏,戏班、乐户纷纷逃往乡下。从此,砖塔胡同逐渐成为民居。

砖塔胡同居住过一些文化名人,包括鲁迅与张恨水。1923年,鲁迅与周作人反目后,从八道湾迁居砖塔胡同61号,并在这里写出了《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中国小说史略》等作品。当时,鲁迅的住处并不宽敞,堂屋里放着一张餐桌和一张木板床,白天是餐厅兼会客室,晚上是工作室兼卧室。他从绍兴老家带来的12个书箱无处安放,只能寄存在任职的教育部。因为忙于编写《中国小说史略》讲义,他的房间里到处都是摊开的线装书籍。鲁迅在砖塔胡同住了9个月,度过了他人生中心情和身体状况都很糟糕的一段时光。

张恨水在北京生活了40余年,换过多个住处。怀宁会馆是他北漂京城的第一个落脚点,潜山会馆使他有了稳定的居所,大栅栏门框胡同12号是他1930年至1933年的居住地,北沟沿胡同的四合院是他用稿酬购置的豪宅,而他最后的归宿在砖塔胡同。1949年5月,张恨水突发脑溢血,此后,写稿量与稿酬收入锐减。1951年,他不得不卖掉北沟沿的四进四合院,迁居砖塔胡同西头的一进四合院,直到1967年去世。在砖塔胡同居住期间,张恨水写出了《孔雀东南飞》《荷花三娘子》等小说作品。那时,砖塔胡同经常停电。每当因停电无法写作时,张恨水就拄着手杖在胡同里散步,他的散文《黑巷行》即取材于此。

留下《啼笑因缘》《金粉世家》等四千多万字文学作品的传奇作家张恨水,在砖塔胡同95号走完了他的人生旅程。而他生活和写作过的那座院落,如今已不复存在。

(文中图片均为岳强摄影)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 岳强

流程编辑:u032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漫画、视频等内容。
未经许可即使用,或以此盈利的,均系侵害本网站著作权及相关权益的行为,本网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