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伦投资客写在前面
:今天推荐一篇来自《丈量城市》的文章。本文从伦敦成为全球科创第二城入手,着重分析伦敦东区“小硅谷”的前世今生,为大家带来另一个视角的第三方解读。
-----
2021年9月,美国咨询公司Startup Genome对全球140个城市进行了科创能力排名,
英国伦敦
成为了仅次于硅谷的
全球第二大科技创业之都
。
伦敦成为全球科创第二城,它是如何做到的呢?
本文主要从
伦敦东区的城市更新
说起。
换句话说,
伦敦成为全球科创第二城的秘密,在东边。
伦敦有东西两个大区,相比较伦敦西区的富饶高贵,伦敦东区在过去常被认为是传统意义上的贫民区。
由于城市发展长期落后于西区,伦敦东区也是政府进行城市复兴的重点,
其更新总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艺术化阶段、文化创意阶段和科技创新阶段。
经过三轮更新后,如今的伦敦东区硅环岛一带已经成了英国科技企业最密集(已超过1600家)、全球人才密度最高的创新区
,这里也因此被称为“
欧洲的小硅谷
”。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东伦敦科技城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
一、艺术化更新,重塑区域认知
与其它老城区的更新历程一样,伦敦东区最早的更新是因闲置的厂区、低廉的租金、便利的交通(三条地铁线,及通往欧盟各国的欧洲之星国际列车),1980年代成为Damien Hirst(如今英国成交价最贵的当代艺术家)等
艺术家们的创业地。
▼ Damien Hirst在伦敦东区创作的艺术作品
这里也是
伦敦最早实行涂鸦合法化的区域,
来自全球的涂鸦大师在此创作,吸引到年轻人来此打卡。有了人流量,沿街的商铺逐渐复苏。
▼ 涂鸦合法化让伦敦东区发展了「涂鸦旅游」
就这样,伦敦东区的早期更新,
在艺术的氛围中改变了人们对区域的认知,
逐渐发展成为伦敦最具个性、艺术范儿的街区。
二、文创化更新,再造区域环境
伦敦东区自下而上的更新,对区域最主要的作用是获得年轻人的认可。
艺术作为一类产业,并没有成为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伦敦东区依然在衰退的路上。
1997年,布莱尔当选首相后,希望改变英国老工业帝国的形象,提出了「新英国」构想。
作为新英国计划的一部分,
伦敦的定位是成为「创意之城」。
位于伦敦西区与伦敦金融城之间的伦敦东区,成为创意之城的首选地之一。
▼ 霍克斯顿区域是伦敦东区内,最早的创意聚集区
在政府扶持下,一批新锐设计师开始把工作室搬到伦敦东区。政府通过基础设施的改造,如单车道改为双车道,使东区的市政网络匹配上城市需求。
此外,吸引创意人群来到这里的,除了艺术氛围外,还有部分印刷厂、服装厂等残存的「落后产能」,大大缩短创意设计从构思到产品的周期。
▼ 此阶段的主要围绕道路、管线等这些老旧的基础设施展开更新
创意行业的进入,促进区域老建筑更新以创意行业喜爱的形式,即
「设计感」
方向发展。涌现出众多的开放式工作室、时髦公寓、艺术展览馆,以及设计师经营的「潮牌店」等。
同时,
服务于创新文化创意人群的酒吧、餐厅、咖啡馆等生活配套开始增长。
▼ 创意业的引入,使区域的环境面貌特色从「涂鸦」转向「新旧结合」的设计感
▼ 众多新增的店铺,由区域内的创意企业、设计师经营
至2000年初,伦敦东区从形象到内容,真正的完成了一次更新。只不过,伦敦东区创意产业无论是规模、影响力,还是带动力,完全无法与「隔壁」文化底蕴深厚、创意设计业聚集的伦敦西区、伦敦南岸文化区相提并论。
如今,这两个区域已成为伦敦的文化创意区,而不是伦敦东区。也就是说,
创意产业是在减缓伦敦东区的衰败速度,谈不上复兴。
三、多维度更新,实现产业跃迁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伦敦金融业对GDP的贡献连续两年出现负增长,大量企业裁员、倒闭。这让英国政府重新审视高度依赖金融业的风险性,开始寻找新产业方向。
此时的伦敦东区,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创意产业所剩无几。
低廉的房租、便利的交通、艺术化的氛围、潮牌的生活配套,以及靠近金融城资本的优势,让Dopplr、Last.fm、Redmonk、MOO、Trampoline Systems、AMEE等30多家互联网初创企业,扎堆在东区的老街地铁站(Old Street)周边。
创业公司自嘲式的称这里为
「硅环岛」。
▼ 硅环岛俯瞰
2010年10月,新上任的首相卡梅伦,宣布发展科技产业。政府将在未来4年里,创建一系列技术创新中心,促进英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同年11月,政府投入4亿英镑,以硅环岛为核心,打造——东伦敦科技城。
东伦敦科技城被定义为科技、数字和创意企业为主的科技集群,是「欧洲的小硅谷」。
▼ 硅环岛区域的代表性科技企业分布
1. 构建软实力,助推产业
英国政府制定方向后,东伦敦科技城便开始整合城市的各类资源,搭建科技创新产业的
「生态圈」
,为伦敦探索新的产业方向。
①. 管理机构——科技城投资集团
由英国贸易投资总署,招募科技领域企业家(如诺基亚全球主管Gerard Grech),成立
「技术城投资集团」
(TCIO),旨在孵化东伦敦科技集群。
主要包括:筹集资金以支持科技城的初创企业;主动对接全球的投资者、企业,提升初创企业融资、科研能力。
②. 资金来源——金融城融资平台
初期,扶持资金由政府出资。更多的资金来源,是通过科技城投资集团与金融城合作的融资平台提供,
为不同阶段的初创企业提供不同支持。
如孵化阶段的创业启动贷款计划、商业企业小微贷款,成长期的天使投资、IPO等。
▼ 东伦敦科技城融资平台的「战绩」
③. 政策支持——税赋优惠政策
英国政府在政策方面的主要优惠有:颁布相关政策,将具有专利的企业所得税降低
10%
;修改IPO规则,进一步支持进入到成熟期的科创企业;推动研发税务优惠。
针对投资者:实施EIS和SEIS投资计划,投资者将获得高达
50%
的税收减免,活跃了市场内的个人资本。
④. 创新机制——提升科创质量
科技城构建了创新促进机制,确保不同发展阶段的公司,均会获得助推。
▼ 科技城搭建的六大科创孵化创新平台
初创企业:除了前面提到的政策扶持外,科技城将收购建筑中的一部分空间,用作科技孵化区,包括:支持机构(50家)+加速器(60个)+共享办公(100处)。
▼ 科技城内的共享办公
成长企业:进入该阶段的企业会进入
「未来五十」
计划阶段,未来五十指:扶持在英国进入B轮融资发展最快的50家科创企业,英国政府每年为企业量身定制扶植计划,帮助其发展。
▼ 入选未来五十计划企业的基本要求
成熟企业:由欧洲区域发展基金(ERDF)与科技城联合,为企业提供跨区域的发展计划、制造商贸易展览会、一对多研讨会等服务。
⑤. 人才机制——人才专项签证
针对人才紧缺的问题,科技城与政府联合推出英国「人才标准界定工作」准则,向全球杰出技术人才开放大门。
政府推出了针对数字产业的技术签证——Tier1 Global Talent。
▼ Tier1 Global Talent签证流程示意
该签证允许科技城为境外的科技人才提供担保,从而使他们不需要雇主的担保,就可以前往英国。
目前,在英国科技公司的非英籍员工比例,已经超过50%。
2. 优化「硬件」,再造城市中心
东伦敦科技城的环境,虽然已有艺术化、潮流化的基底,但已跟不上创新产业对配套的需求。于是,东伦敦科技城采取强化优势、补齐短板的方式,进行新一轮的更新提升。
▼ 「新旧结合」的东伦敦科技城
①. 提升已有「更新成果」,塑造特色生活
环境提升
:对前两轮的更新成果进行强化,目标是将老城区转化为
吸引年轻人的活力中心。
如环境艺术化方面,吸引有着涂鸦教父之称的Banksy,比利时涂鸦大神ROA等来此作画;
引入艺术家David Cerny的系列艺术装置,老城区成为艺术家们的露天美术馆。
▼ 科技城依然是全球各地涂鸦大师的作品展示窗口
▼ David Cerny 的艺术装置
潮设计已成为区域内建筑微更新的「默认选项」。人们行走其中,好似置身各式展览中,成为东伦敦科技城别致的城市风景线。
▼ 新旧结合的设计感,成为东伦敦科技城的环境新特色
生活提升
:随着来自全球的科技企业、人才的涌入,既往的生活配套已是「供需失衡」,新一轮的配套升级开启。
由于老城内的种种产权限制,
东伦敦科技城主要采取「点状更新」方式推动建设。
因此,在有限「更新资源」内,
功能「复合化」成为配套升级的核心。
如全球首家临时购物中心BOXpark,于2011年开始营运,是全球最环保的购物中心。BOXpark将举办各种活动和演出作为核心功能之一,旨在激发地区的文化活力。
▼ 集装箱公园BOXpark,不仅是商业,也是各类活动举办地
此外,东伦敦科技城努力将自身塑造为美食之旅目的地,孵化出一批汇聚各国美味的网红餐厅,吸引游客来此打卡。
如最具艺术馆气质的烤鸡餐厅Tramshed,由艺术家Damien Hirst参与设计,是人们
必去
打卡地,其地下室设置成展览、会议空间。
▼ 餐饮与活动空间相结合的Tramshed餐厅
②. 补齐「产业需求」,营造创新氛围
为进一步引入科技企业、留住人才、激发创新,东伦敦科技城将
「职住平衡」「非正式交流空间」
视为首要更新目标。
高密度的职住平衡
:
东伦敦科技城规划未来5-10年内,在用地局促的情况下,实现职住平衡
。高密度、综合性,无疑是唯一的选择。
▼ 硅环岛周边的高层公寓
▼ Old Street地标性的Bezier Apartments公寓
在办公空间方面,主要通过旧建筑结构更新与拆除重建方式获得,既保留了东区的历史烙印,又为这些空间找到了新主人。
▼ 东区硅环岛近景
▼ 局部更新的建筑综合体
无处不在的社交网络
:
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显示,
80%
的突破性创新并非在正式会议或头脑风暴工作坊里发生,而是跨学科之间非正式交流的结果。
也就是说,
创新往往是由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在偶遇、闲聊过程中产生的。
「无处不在的社交」,
因此成为东伦敦科技城环境更新的标配。
▼ 东伦敦科技城多样化的社交空间
除了公共空间的社交空间打造外,还增加咖啡馆、书店这些容易激发社交的商业场所。有了交流场所,还需要各类活动运营促进社交。
▼ 东伦敦科技城举办的美食节
如成立行业交流协会tech meetups,举办编程、区块链等各类专业领域的非正式交流活动。有关创业者的聚会和论坛每周都会有。
▼ 公共空间举办的交流活动
东伦敦科技城还为企业与用户之间提供交流机会。
如将公共空间变为科技产品的测试区,吸引公众参与,加速产品的迭代。
▼ 东伦敦科技城内测试的Bluecity共享车
此外,东伦敦科技城在营销战略上,下足了功夫。如2013年,由政府、企业、学者、投资人联合的
伦敦科技倡导小组
(简称TLA)成立(目前成员超过
6000人
),
负责在各自领域为科技城站台宣传。
东伦敦科技城还通过
向海外派驻科技大使
的形式,促进国际合作。如汤森路透公司的全球移动技术主管Bob Schukai,作为科技城驻纽约大使,促进两个城市间的技术合作。
四、多重叠加效应,终于结出硕果
我们可以看到,东伦敦科技城如今的成绩,是
建立在自下而上的艺术化更新,自上而下的创意化改造,以及围绕产业软环境打造的多重叠加基础之上。
正是这种看起来并非整齐划一,甚至有些凌乱的
叠加效应,
为科技创新的锚机构模式添加了一种新类型——
「生活环境+创新环境」,
更为老城更新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 东伦敦科技城代表性科技企业分布示意
如今,东伦敦科技城以「硅环岛」为核心,生长出一个没有边界的高科技区。在2021全球科创城市排名中,伦敦仅次于硅谷排名第二,东伦敦科技城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