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警隊成立警察歷史紀錄委員會,負責落實籌建博物館的計劃,並且呼籲捐贈與警隊有關的文物,獲得當時在職及退休人員和他們家屬的熱烈響應。

1984年,當時政府批准重修位於山頂甘道,總面積570平方米的前灣仔峽警署作為警隊博物館永久館址。經復修後,這所警隊博物館於1988年11月25日正式對外開放。

活化警隊博物館計劃在2020年中展開,並於2022年9月以全新面貌與公眾再次見面。

1915年3月8日,村民向上水警崗報案,指龍躍頭附近山頭發現老虎蹤跡。警員葛查與賀蘭士前往調查時,老虎突然撲出施襲,葛查受傷送院搶救,四日後不治。翌日,時任新界區指揮官當奴.弼靈諴率領十多名人員,聯同村民去獵虎。過程中,印藉警員屈頓星身體多處被抓傷,當場殉職。「上水之虎」最終頭部中槍而被獵殺。老虎頭標本頂中央仍可清晰見到當年致命一槍的彈痕。



時任新界區指揮官當奴.弼靈諴(穿制服站中央者)擊斃「上水之虎」,1915年。 時任新界區指揮官當奴.弼靈諴(穿制服站中央者)擊斃「上水之虎」,1915年。
「上水之虎」的頭部標本曾懸掛於當時警察總部營房大樓內,1960年代。
「上水之虎」的頭部標本曾懸掛於當時警察總部營房大樓內,1960年代。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香港警隊開始從英國引入有斗電單車。這種電單車其實可算是三輪車,旁邊連接了一個車斗式的座位,俗稱「艇仔」,可供載客之用。當年這些三輪電單車主要用作接送長官出外辦理公務,直至1970年代才逐漸被其他車種取代。

交通警員,1960年代。 交通警員,1960年代。
警員坐在帶邊斗電單車,1950年代。 警員坐在帶邊斗電單車,1950年代。

70年代前,香港多次暴動都出現過炸彈威脅,造成傷亡。香港警隊於1972年成立爆炸品處理課。這款舊式拆彈車型號為 「獨輪車馬克7號」,主要功用是以機械臂夾起爆炸品,將之轉移到適合位置引爆或作其他處理。拆彈車由人手遙控操作,遙控器與拆彈車之間由一條可延伸100米的電線連接,操作員可以透過拆彈車上的鏡頭觀察爆炸品及現場環境。

炸彈處理主任示範如何使用這台電動履帶式拆彈車處理爆炸品,1970年代。 炸彈處理主任示範如何使用這台電動履帶式拆彈車處理爆炸品,197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