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怎么样?

书籍: 《把时间当做朋友》 作者:李笑来
关注者
312
被浏览
176,207

63 个回答

作者:祖传春饼

链接:

《把时间当做朋友》这本书有哪些闪光点?又有哪些不足? - 知乎用户的回答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读书是为了解决问题。 一本工具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否解决读者的疑惑,并让读者掌握新技能,从而改善生活。如果你的问题不在于此,那么这本书一文不值。

对我来说, 《把时间当作朋友》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详细解说版 。以前阅读《高效能》的时候,对于其中“公众领域”的成功特别疑惑,“知彼解已”、“移情倾听”这些感觉很好,但往往落地时特别难,很容易受情绪影响。久而久之就放弃了。

但是在看过《把时间》以后,我在心态修正、身心修炼、与他人相处等领域都进行了思维重构。这是特别重要的事情,涉及到了底层思维。直到现在我还在不断学习。

这本书提到的两个核心概念我认为特别重要: 积累、复利

每天有所积累,只要坚持可持续地走下去,我就能够享受到复利的好处。

这并不是洗脑,是我亲身所体会的。那些说“玄乎”的人并没有亲自尝试过。当你尝试连续60天,每天记录自己所行之事、思考所得、掉坑带来的思维重构,我相信你会改变的。

相信我,你并不孤独。这是我感觉最温暖的一句。

对于24岁的我,年初强迫自己离开国企式的传统家电企业。在家呆了7个月,就是在进行自我挣扎。因为我感到太焦虑了。社会和媒体无不时刻宣扬90后创业致富、一夜成名的故事。房子车子婚姻对于在广州的我来说是那么遥远,但又是那么迫切。就是这种熊熊燃烧的欲望与底层卑微的能力之间的矛盾,不断地消耗我的时间和精力,给我带来不安、烦躁、恐惧、纵欲。我觉得我不应该是这样子的,这种精神状态好像有病。所以我辞了职,在家呆了半年。硬是把自己从原来固有传统的体制拽出来,重新来看这个社会。

我并不优秀,可以说思维肤浅,很多牛人在大学就已经思考过的东西如社会、生活、人生,我到辞职后才能静下来学习思考。现在,可以说我适应了与他人对比产生的恐惧、不安。古人有云“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十年的时间才能让人找到安身立命之本。我22岁毕业,毕业前可谓接受的是“填鸭式教育”,实在没有发掘自身特点,没有逻辑思考、对生活过往没有太多感悟。所以,就当我从今年开始重生吧。从8月份开始,每天有意识的积累,一点点进步。1000天,10个100天,我会升级到下一个阶段。如果以(1.01)^1000,你就算出是20959。虽然看起来好像是扯淡,但我感觉还挺兴奋的。

哈哈,写的很啰嗦,我尝试用这种方式重新打造自己,让自己淡定地走下去!加油。

最后,附上这本书的读书总结,纯手打。仅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让更多跟我一样焦虑的人能有所思有所得。


总结-把时间当做朋友

一、第零章:困境

(一)问题

1. 完成任何任务都需要一定的时间。

2. 究竟是什么原因影响了我们任务的完成?对时间的恐惧感

(二)慌乱

1. 既勤奋又懒惰。勤奋地寻找捷径,懒惰地执行。

(三)解决

1. 我们无法管理时间,时间是不可能被管理的。

2. 我们真正能够管理的,是我们自己。

3. 开启心智:

1) 认识到自己的特点(将优势与不足统称为特点),不断地思维重构

2) 走一条可到达的路(一切全靠积累)

3) 坚持比方法更重要(复利效应)

4) 能够控制自己大脑中的控制区,从而控制大脑思考。

二、第一章:醒悟

1. 孰主孰仆

1) 运用心智获得解放:控制自己的大脑

2) 用自己的大脑控制自己的大脑。

3) 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思考的能力(反思)。面对同样的事物/感受,人能控制自己的大脑 ,从而根据自身思考做出选择和行动。

4) 这个概念就好像《高效能人士》中的积极主动:面对刺激,人有选择回应的自由。

5) 大脑中的控制区/思考区是主,知识区/经验区/感受区是仆,分清主仆。人与人思考能力的区别就在于思考区的区别,例如逻辑思考能力、人生三观、个人原则。

2. 何谓心智

1) 一个人的心智就是其过往获得的一切知识及经验的综合(包括基于这些知识和经验造就的思考方法、思考模式)。

3. 个人案例

1) 人们可能会基于一模一样的原因作出截然相反的决定。

2) 我小时候拒绝邻居教我弹吉他,因为我当时不感兴趣。现在的我还是五音不全,每次回想都会想如果当初跟邻居学习现在会是怎么样呢?但结局是无法预料的。铭记这段经历,告诫自己积极的接受新事物。

三、第二章:现实

(一)速成绝无可能

1. 每个人都希望速成,原因有三:

1) 人们希望自己的欲望马上得到满足。金钱(赌博)、性(黄色)、快乐(毒),好身材(减肥速效药)、成功(成功学课程)、魅力(话术等招式)等强调速成的课程。

2) 人们不懂“有些阶段就是无法跨越”这个道理。春耕秋收,这是自然法则,每一样新事物的诞生都需要时间的积淀。人也一样,在完满之前必有一段坚持修炼的过程。

3) 理想与现状的差距,使人们产生了恐惧心理。恐惧心理迫使人们更慌张的寻找“更高效率”的方法。

2. 告诉自己:我有不足,我需要时间,我没办法一蹴而就。

(二)交换才是硬道理

1.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2. 大多数人痛苦的根源:想要的无法立即获得。

1) 浮躁:浮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

① 一无积累(或者积累太少,几乎无法换取任何东西)

② 二无方法和经验(所以求而不得)

2) 同时速成的欲望无法获得,原因见上文。

3) 上述两者的结合不断地燃烧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造就了人生的痛苦。

3. 罗列出自身“我有的”及“我要的”,分析清楚“我要的”中,哪些是可以用“我有的”来交换的,哪些是目前“我有的”不具备的,那就脚踏实地的去储备。

(三)完美永不存在

1. 不管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时刻忍耐各种各样的不完美,否则事情根本无法完成。

(四)未知永远存在

1. 用逻辑去思考问题。尽管目前很多的问题是我们无法用现有所知去解答的,但要相信一定会有解答的方法。这些问题并非来自于上帝,也非来自于鬼神之说。

(五)现状无法马上摆脱

1. 心急火燎地随大流。让每个人凭空多出了一个根本不属于自己的目标,动辄被自己的理想绑架。

2. 由于对现状不满,人们寄希望于“理想状态”(下一份工作/更好的伴侣)。其实他们并没有知行合一:既无法专注于当下,又无法为理想做储备,这就是浪费生命与精力。长久下去,人就废了。

3. 越是不满现状,摆脱现状的欲望就越强烈,而这种欲望会让一个人最终迷失方向,因为无论是谁,从本质上看都无法摆脱现状——每一时刻的现状都是过去某一或者某些时刻的结果,而每一时刻的现状都是未来某一或者某些时刻的原因。没有人能够逃脱现实的束缚。

4. 每一种技能都是需要积累才能掌握,成为政客、明星、教师、企业家、创业者都是。只是创业者的门槛看似没有,仿佛只需要钱就能进入。所以也才有那么多人梦想成为创业家,也才有那么多人拿着一堆钱去加盟,盲目的开店,创办企业。

5. 对现状不满、急于摆脱现状,是人们常常不知不觉落入的陷阱。接受现状才是最优策略——有什么做什么,有什么用什么;做什么都做好,用什么都用好。。不要觉得委屈/痛苦,而要想办法在任何情况下找到情趣——快乐是一种本事。成长本身就是快乐的,每天感受到自身的成长,知道自己越来越靠近那个目标,知道这是一条可以通过的路,虽然我们每天只走一步,但只要一步一步,一步一步,相信时间的力量,相信积累和沉淀,我知道我可以的。

(六)与时间做朋友

1. 时间是现实的人的朋友,是不现实的人的敌人。

2. 成功可以朴素的定义为: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并在最后期限之前漂亮地完成。

3. 如何与时间做朋友: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

1) 正确的事情:看它是否现实。现实:参照本章中各小章节题目(速成绝无可能,只有付出才有收获,完美永不存在,未知永远存在,现状无法马上摆脱)

4. 百分之百地接受现实也许痛苦,但要醒悟——没有其他的办法。正如凤凰涅槃,只有浴火才能重生。

四、第三章:管理

(一)估算时间

1. 侯士达法则:完成一个任务实际花费的时间总会超过计划花费的时间,就算制定计划的时候考虑到本法则,也不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2. 当制定任务时分辨任务的属性——它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

3. 要想提高估算时间的能力,就要从现在开始养成习惯:做任何事情之前先判断其熟悉程度(或陌生程度),再根据此判断估算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

(二)及时行动

1. 我们应该在什么时候开始执行任务?答案:现在!

2. 拖延症的本质原因:恐惧。来自于内部与外部

1) 内部:只要开始做事,一个人就要面临做错、做不好的风险。

① 只要做事,就一定会出问题。这是现实。

② 遇到困难的时候,心平气和地面对就好,因为这只不过是生活常态。

③ 有时候自己确实完成的没有别人好,但此刻提醒自己接受现实,同时相信勤能补拙。

2) 外部:过分在意外界的评价。

① 如果一个人经常嘲弄他人,那只能说明他自己不怎么样;否则,他会像那些极少数已经做对、做好的人一样,给予别人真诚的鼓励而非嘲弄。尽管那些能真正做对、做好的人有时也会给出负面评价,但这些评价通常是“建设性的负面评价”,并不是为了获得优越感而发出的嘲弄。

3. 现在就开始任务!在起步晚了的情况下,问题不是“到时候能不能做好”,而是“到时候能做多好就做多好,总好过什么都不做”。

(三)直面困难

1. 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回避困难。

2. 任何一个任务都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相对简单的部分和相对困难的部分。

3. 合理的时间安排应该是这样的:迅速做完简单的部分,把节省出来的时间放在困难部分的处理上。

4. 很多人实际上根本不知道自己所谓的“喜欢做某件事情”很可能只是因为那件事情相对简单、容易获得奖励而已。

5. 所谓效率,是在任务完成之后才能够衡量的。对逃避困难的人来讲,因为没有完整地完成任务,所以无论他们花了多长时间,也都没有效率(相当于分子为零)。

6. 所有真正做事的人都知道,任何任务的绝大部分都是枯燥而又无趣的,所谓有创意的部分,可能连1%都不到。

(四)关注步骤

1. 任何任务都起码具备3个属性:内容(what),原因(why),方法(how)清楚了解一个任务的这些属性,对最终能否完成该任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个多花一点时间去“三思”。

2. 这三个方面中最为关键的是“方法”,即how,关注做事的步骤。思考方法需要从领悟内容入手,不停地细分、拆解任务,而且越具体越好,直至每个小任务都可以由一个人独立完成。

3. 做任何事情,学会思考方式最为重要。要学着像一个项目管理者那样思考,关注方法。一个人在完成任务时,他就是自己的项目主管,只有学会像项目管理者一样思考,他才能给自己分配具体的任务、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最终高效地完成任务。

4. 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通过关注“方法”去反复拆分任务,最终确认每个子任务都是可完成的,这是一个人不可以或缺的功课。无论是一天的工作安排,一个任务的规划,一场约会都是如此。规划的时候分清任务的陌生处与熟悉处。对于陌生处便需要直面困难,心平气和的完成,不要怕出错,毕竟掉坑才是思维重构的因子!

(五)并行串行

1. 在一般情况下,提高效率指的就是“原本智能串行完成的两个任务现在可以并行完成”

2. 并行两个任务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执行者足够了解这两个任务,且堆自己又足够清楚的认识,即,对执行者来说,这两个任务是“主动并行”的。

3. 把自己的时间切分成“时间片”(电脑CPU工作模式)是一种很难习得的能力。

(六)感知时间

1. 以事件日志的方式记录自己的时间

2. 更高级记录时间的方式:基于过程的记录

(七)记录开销

1. 回忆昨天,本周,上一周的时间开销

(八)制定预算

1. 每天制定时间预算:在开始一天的活动之前,花费15-30分钟仔细制定当天的时间预算绝对是值得的。制定计划,同时要制定完成任务的步骤,如此才有章法。磨刀不误砍柴工。

2. 判断一项任务是否“真的重要”只需要一个标准:这项任务的完成是否确实对达成目标有益。就类似于《高效能人士》说的,重要的事情(要事)一定与人生目标有关。

3. 相信我,你并不孤独。

(九)计划

1. 计划总是必要的。我们不是计划着去失败,而是失败地计划。

2. 计划成功的前提:目标现实可行。《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一生》中提到的,判断一个计划是否可行,要分析出实现它需要什么前提。这个前提是否能实现。

3. 证明目标可行的一个原则:

1) 已经有人做到了

2) 我与那个人没有太大的差距

4. 但是也有例外的情况:我们对一项任务完全模式,如果不开始行动,就根本无从判断目标是不是确实可行或者不可行。往往在开始行动之后,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5. 长期计划是需要通过实践才能习得的能力。(这就是战略的规划能力)

1) 计划总是要有的,只是在制定计划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变化,应该以自身的情况分析自己究竟适合制定多久的计划。

2) 做长期计划显然是正确并且必需的,但是,并非每个人都有制定长期计划的能力。

6. 计划固然重要,行动更为重要。

7. 没必要做计划的原因主要有两个,除了前面提到过的“任务其实非常简单”之外,另一个原因是“初始状态下,我们往往并没有能力去制定合理有效的计划。”

8. 做任何事情,都可能经历相同的过程:逐步熟悉,小心摸索,失败、失败、再失败,认真反思,卷土重来,直至成功。而最初,在我们对任务连最基本的认知都没有的时候,制定出来的计划十有八九只不过是空谈。

(十)列表

1. 制作专门的下一阶段任务列表:灵机一现。这一部分通常为自己突然思考所得,但不要急于在当下阶段完成(本周),否则会影响本阶段中任务列表的完成。不妨将其放到下一阶段中。

2. 列表一旦开始运作,就一定要执行到底

1) 一事无成的根本原因就是放弃。

2) 开始行动之前要先判断列表所代表的任务是否现实。如果确实觉得自己能够也应该完成这个任务,那就着手去做,而且一定要执行到底!

(十一)流程

1. 为常见任务制定流程是一个人必须养成的习惯。一个人在梳理流程的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思考个中细节。(这一节与前面的“关注步骤”是一样的)。

(十二)预演

1. 需要执行的任务越重要,预演的重要性就越大。

2. 任何动作演练到一定次数,就能准确完成——甚至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

(十三)验收

1. 很多人做事半途而废、不了了之的根本原因在于从未想过要给自己执行任务时的表现设计一个验收机制。

2. 就像游戏中的即时反馈系统,我们也应该对每一件任务设计反馈验收机制。验收机制包含任务完成质量的标准。

3. 从更高的层面上说,设计验收机制也是每一个领导必须拥有的能力。

(十四)计划、预演、执行、复盘、记录

五、第四章:学习

(一)效率本质:学习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行为

(二)学习基本途径:

1. 亲自体验(所有人获取知识最为基础的手段)

2. 亲自试错(实践出真知)

3. 观察(格物致知)

4. 阅读(人类千万年知识的传承,铸造通天塔的最好材料)

5. 思考(将所见所闻运用思维框架加以总结储存)

(三)正确地思考:运用逻辑思维去探求事物的因果关系。我认为就是金字塔结构自下而上的思考,由果到因,找出每一层果的核心,思考其因。不断向上总结,方能向下延伸。

(四)个人经验主义的局限

1. 经验主义:忽视时间维度,凭借着过往的经验判断当下事物。对于超出个人经验理解范围的,要么全盘否定,要么逃避或者愤怒。

2. “经验”在一定层面是适用的。经验是可以参考的,但不是完全遵循的。

3. 个人面对无法亲身体验的知识,其表现往往为恐惧;而群体面对无法亲身体验的知识,其表现往往为疯狂。很多时候,人们的善良出自于软弱,而他们的残暴只不过来自于恐惧。

4. 这世界存在着许多与我现有经验相悖的知识。当这些知识无法与我已知的知识形成类比时,要告诉自己心态放空,进行思维重构的时刻到了!(不要畏惧,不要怕掉坑,因为这也代表着自身核心能力的增加!)

(五)自学能力

1. 自我学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也是大部分人都缺失的。

2. 自学能力的基础是阅读理解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体现为知识吸收能力(运用金字塔储存)

3. 实践能力是自学能力转化为价值的根本。

4. 学习的过程是复利,这意味着在每一个过程的开始阶段,我们的进步都是缓慢的。这时要放正心态,因为个体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些步骤就是要去践行和积累。厚积方能薄发。

六、第五章:思考

(一)勤于思考

1. 绝大部分的人不会思考:

1) 绝大部分的人拒绝思考

2) 思考的人中绝大部分又没有掌握思考的方法(错误的思考)

2. 何谓思考
从别人那里知道一个结论的时候,自己动脑重新推演一遍,看看得出结论的过程有没有漏洞和不合理的地方,衡量一下结论到底有没有道理的过程。

3. 绝大部分的人“迷信权威”,放弃了自己的思考能力。影响范围最广的是大跃进时期。

4. 我们必须承认无知与不确定性的存在。这个世界,还有许多超出我们认识范围的事物,例如深海到底有什么?许多自然界的现象并不能用目前的科技来解答,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一点,而不是将他们视为上帝的指示。

5. 迷信权威源于无知、恐惧、懒惰。自身对世界的无知,对于未知的恐惧,对于亲自探索的懒惰,造就了群众迷信。

6. 权威不一定等于正确。就算权威正确,也只是权威表达了正确,而非正确属于权威。权威只是权威,正确就是正确,他们俩什么时候都不是一回事。

(二)思维陷阱

1. 导致人们犯下逻辑错误的原因:

1) 概念不清

① 一些概念在早就可以证明其无效、无用,甚至在只能造成曲解和误导的情况下依然被坚持使用,就是非常荒唐的事情。例如轮回,转生,天堂地狱、五行、命理、命相、掌相。

② 头脑清晰:清楚地了解那些概念是什么样的,而不是用模糊的概念去解答。

③ 学习任何知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搞清楚它所有的基础概念。任何一个学科的所有知识,都是由这些概念一带你一点搭建起来的。所有的学习困难和思维困境,都是由于在学习基础概念的时候不加重视造成的。

④ 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最好先去读一下该学科的发展史,这是最好的起点。

2) 拒绝接受不确定性

① 对于不确定性或者未知,人们倾向于认为是神的指示。

② 拒绝接受不确定性的根源在于害怕复杂、奢望简单。

③ 仓促的结论、仓促的概括、过分简单化、粗暴二分法都是思维逻辑的陷阱。

以下为思考的方法:

(三)因果关系(自然法则)

1. 分析因果关系是我们在决定是否接受某个观点之前必做的功课。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或者自己被灌输的每一个念头,甄别其中的因果关系,逐一应用以下提到的种种原则:

2. 基础因果关系

1) 对于事情的因果

分析任何因果关系,例如“因为A,所以B”,基本上只需要从3个层面去审视:

① A不一定是B的理由。

② A不一定是B唯一的理由。

③ A不一定是B最重要的理由。

2) 对于自身的因果

我们会不停地接收各种各样的信号,其中大部分是在回应自己先前发出的信号。做一个用心的人,要用心做事,因为这世界其实也有“心”。

3. 双盲测试/安慰剂效应/幸存者偏差

1) 不论是什么学习方法,都可能有1/3的人由于安慰剂效应而宣称自己确实收益。很多人宣称某种学习方法神奇,可能只是因为他们确实看到了很多的“成功案例”,却没看到或者忽略了更多的“失败案例”。

4. 自证预言

1) 如果人们相信某件事情会发生,那么这件事情最终真的会发生。

(四)相关命题

1. 四种命题及其关系

1) 原命题:若p,则q

2) 其逆命题:若q,则p

3) 其否命题,若非p,则非q

4) 其逆否命题,若非q,则非p

原命题为真,其逆命题不一定为真,其否命题不一定为真,其逆否命题一定为真。

(五)举证责任

1. 不懂“举证责任”就是一个思考时“误入歧途”的常见原因。

2. 证明某件事的反面不存在,并不能证明该事件存在。如我不能证明地球上没有200岁以上的人,并不能反过来证明“有人能活到200岁”

(六)案例局限

1. 最为常见的逻辑错误:以偏概全。例如“XX决定一切”。口才决定人生的成功,然后就是全篇文章举例,说明某个有口才的人如何成为人生赢家。但从命题来分析:原命题是“好口才就会成功”,逆否命题是“不成功是因为没有好口才”,这显然是错误的。这也是心灵鸡汤或者成功学不靠谱的原因,只讲求把某个技巧练好就可以成为人生赢家。但其实这仅仅是技巧,人的本身并没有进步,更不用说成长与进化。在原地的表面变化,仅仅只能是速效药。

(七)对立论证

1. 在大多数情况下,一个人如果不做事,是不会暴露自己的缺点的,因为人只有在做事的时候才会暴露缺点。

(八)张冠李戴

1. 用无关的事例说明正确的结论。逻辑为王。

(九)辨析感悟

1. 感悟与道理是完全不同的。道理是普适的,感悟只来自个体经验。很多的“感悟”是有局限的,甚至有可能是有偏差的。例如安慰剂效应/幸存者偏差。

2. 每一位成功人士,他所分享的个人成功之谈有可能只是他个人的感悟,要从他的话中分析思考。不全盘否定,也不全盘接受。

3. 科学家研究的理论是特定的时期是普适的,而个人发现的某些生活细节可能只是个人的感悟。例如“坚持就会成功”,这只是个人的感悟,而不是自然法则。自然法则讲求因果。春耕秋收,学习和工作造就进步,进步则会提升成功的概率,或者说尽所能避开不成功的路径,直取成功。

(十)克服恐惧

1. 自然界没有善与恶,只有弱与强

2. 人人都有弱点,因为人人都会有恐惧。

3. 一个人的强与弱,实际上就相当于他的勇气减去他的恐惧之后的分值——如果是正数,那么他是强的;如果是负数,那么他是弱的。

4. 摆脱“自以为是”陷阱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正视自己的恐惧,因为恐惧永远存在。那些突然放弃讨论,转而“变”得不理性的人,只不过是因为在那一瞬间让恐惧占了上风,而勇气消耗殆尽。

(十一)辅助工具(语言)

1. 从大脑中删除“失败”一词

2. 从大脑中删除“原本(本来)就是嘛”一句

3. 从大脑中删除“我要是(如果)就.......”一句

4. 从大脑中删除“当初要是.....”一句

5. 我们所面临的今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过去。可是,时间的固有属性(时间是线性的)决定了被它穿透的一切都将凝固成历史,无法更改。

七、交流(已经进入到高效能人士的“公众领域”阶段)

(一)学会倾听(对于我极为重要)

1. 交流的有效与否往往更取决于听者而非说者,失败的交流往往源自听者的疏忽。

2. 倾听能力的强弱,在某些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命运。因为倾听能力决定一个人与他人的的沟通与协作能力,影响着一个人的进步成长速度。

3. 大脑中进化而来的模式拼接能力:在处理零散信息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将它们按照某种之前曾经遇到过的模式拼接起来——并总是以一种我们自以为有意义的模式。

4. 模式拼接能力的副作用:以偏概全。人们只能听到自己想听到的,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

5. 意识到倾听过程中会遇到的模式拼接问题,即为“自知”。发现问题就能解决(我的编程思想)。几乎一切问题的解决方案都源于“自知”。因为摆脱局限首先要去了解局限、了解它的根源。

6. 解决错误的“模式拼接”方法:运用判定性知识回顾法。

7. 判定性知识:能够用于鉴定已知信息有效性的知识(其他知识称为概念性知识)。例如:

1) 眼见不一定为实:双盲测试、安慰剂、幸存者偏差

2) 倾听的“接收”并不等于“接受”

3) 运用逻辑思维,因果分析法

陆续补......................

8. 运用判定性知识鉴定大脑中所存储的已知信息。这并不容易,所以要破除自身大脑中固有的“过早质疑(模式拼接)”思维。这是一场正常的、必须的、不可回避的、旷日持久的、甚至是有趣的、一个人的战斗。

9. 不断收集、整理、修正自己的判定类知识,就好像是为自己编织一张“滤网”,以阻止无数的概念类知识的进入。人与人“滤网”质量的区别,很可能就是人们所说的思考能力的区别。

10. 当我们在倾听他人的时候,我们思考的速度是远比说者口头表达的速度快得多的。当我们在倾听的时候,为了防止走神。必须牢记如下:

1) 不要过早质疑,否则会导致

① 理解上的“以偏概全”

② 认为对方的论证不堪一击

③ 让自己进入排斥/关闭倾听状态

最终导致自身要么全盘接受他人的话,要么全盘否定他人的话。没有批判性思考(判定性知识思考),自身永远不会进步:例如煮牛肉丸紫菜汤,我完全否定妈妈对紫菜晚下的看法;我经常完全过早质疑姐夫的言论;我容易全盘接受我不熟悉,却看起来比我强的人的言论。

2) 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多余的脑力处理两个方向的信息:“回顾”与“预期”。

① 回顾:相信自己的记忆力比自己估计的差(甚至差很多)

a. 在重要的场合(课堂、会议)借助辅助工具(笔记、照片、录音)帮助记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b. 倾听内容的表层是说者的逻辑关系,因此,运用大脑回顾理顺逻辑关系并不难。更重要的是“想”隐藏的信息(如下)

c. 事实:如果是事实,那么我们就要花时间想想“他所陈述的内容真实性如何”。

d. 看法:如果是看法,那么我们就要花时间想想他的“他的这个看法/意见的根源在哪”。

② 预期:猜想“说者下一步可能会讲什么”

a. 在倾听的过程中预期,好处有:它将自动集中听者的注意力;其次,它有助于听者正确把握和组织说者论述的内容;最后,它能使听者“听到”更多原本“听不到”的信息。

11. 一旦决定倾听,就要主动帮助说者进入“倾诉状态”。

12. 在交谈中,打断说者往往不礼貌且没有必要,甚至会浪费他们的注意力及转移话题。适度控制自己的反感情绪对获取信息也会有极大的正面作用——既然坐在这里,“听而不闻”(排斥倾听)就是浪费自己的时间。

13. 一旦听者决定倾听某人的话,就要想办法调动自己的所有感官去感受说者的一切表达方式包括他的眼神、姿态、动作等。

14. 为了能够做到清楚的确认,可以采取“那你看我这么理解对不对.......”这样会得到说者更努力的自我纠正,有助于交谈更顺利的进行。

(二)说与不说

1. 通过努力、通过积累成为能说更多话,能让更多人信服的人。

2. 一定要想办法不时做出令人敬佩的事情,这样就会有人主动找我做朋友。

3. “话说出来之后有没有人听”是一个极为有效的自我评估标准

4. 可言而不言,失人;不可言而言,失言。

(三)交流守则

1. 有意义的讨论的前提是双方不仅要“相互竞争”,更要“相互合作”。双方要进行有意义的讨论,最基本的要求是双方必须共同遵守“理性讨论基本原则”。

1) 瓦茨拉夫哈维尔《对话守则》

① 对话的目的是寻求真理,不是为了斗争。

② 不做人生攻击

③ 保持主题

④ 辩论时要用证据

⑤ 不要坚持错误不改

⑥ 要分清对话与只准自己讲话的区别

⑦ 对话要有记录

⑧ 尽量理解对方。

2) 书中守则:

① 没有确凿证据之前不能随意作出判断

② 有了确凿的证据,就算结论令人难以接受也必须接受

③ 错了就要承认并进行改正

④ 对了也好,错了也罢,不许向对方进行人身攻击,对事不对人

⑤ 谁有道理就听谁的

⑥ 如果双方都有一定的道理,那就要看谁的理论更站得住脚,谁的理论更实际

⑦ 如果双方的提案都不好,那么只好“两害相权取其轻”

3) 评判自身或者对方是否违背“理性讨论”很简单:检查自己是否“关闭听入信息”或者感受到对方的愤怒与烦躁。

4) 如果我们作为讨论的一方,发现对方已经不再“遵守理性讨论基本原则”,那么就马上停止讨论,因为我们已经失去了讨论的对象。继续讨论会影响双方的情绪,而且对方已经关闭视听,我所表达的都无法被解码。

5) 如果我们作为讨论的一方,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不再“遵守理性讨论基本原则”,那么马上停止讨论。

6) 控制自身的情绪是需要修炼积累的,每个人都是这么过来的。

2. 真理是独立存在的,它从来不会依附于任何个人或者集体

1) “自以为是”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阶段,因为每个人生来都以无知为起点,而成长之路原本就是求知之路。

2) 我个人的感受:当自己开始自以为是时,往往就是遭受困境的开始。回顾下中国历史,物种被其他物种灭绝,皆因为自以为是。

3) 无知是正常的,每个人都应该平静的接受它。就像庄子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

4) 承认无知是开启心智的标志,也是成长进化的开端

5) 如果在任何讨论中发现参与者有“自以为是”者的存在,那么最好的选择只有一个:退出讨论。

3. 真理不变,也不会因任何人而变;不停变化的只是人们对真理的解释或理解

1) 警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这样的话,证明对方在讨论中已经关闭倾听,那么最好停止讨论。

2) 在讨论的时候,焦点在于“事实”,而非“看法”。探讨的是真相,是数据,是事实。

3) 心智的成长从来就是自我挣扎,这完全只能靠自己完成。但过我有一天终于跨出了这一步,就会理解为什么大多数已经跨出了这一步的人从来都没觉得跨出这一步有什么痛苦,而且我也能很快体会跨出这一步之后的欢乐是怎么样的欢乐。

(四)正确复述

1. 在沟通中加入“反馈机制”。

2. 生活中有部分讨论者居心叵测,利用对方表述中的漏洞,歪曲对手言论攻击对方。遇到这样的讨论者最好还是避开,不要轻易自信有能力改变他。

(五)勤于反思(复盘)

1. 深刻了解经验的局限。我在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天花板,每当遇到新的知识,就坦然接受并加高天花板。

2. 时时刻刻保持警惕。经验是用来参考的,而不是用来运用的。

3. 使用记录,使自己能够记住更多经验。

4. 通过观察和阅读汲取他人的经验。每个人都不是傻子,每个人做的事经过思考后的行动,不要嘲笑也不要轻易忽视。思考他人做事的逻辑及原由,能裨补缺漏,让自己思考的更为全面。

5. 试用类比来跨越未知与已知的障碍。

6. 耐心等待以拥有不能快速获得的经验。

八、应用

(一)兴趣

1. 许多人并不是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没有兴趣,而是没有能力把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做好。

2. 对一个人来说,某件事情只要能做好,并且做到比大多数人好,他就不会对那件事情没兴趣。

3. 正确培养孩子兴趣的方法:根据孩子的情况,选出孩子最可能做得比别人好的事情,然后绞尽脑汁让孩子学得、学得好、做得比一般人好——兴趣就自然会出现。

4. 往往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

5. 做得多了,自然就能擅长;擅长了,自然就做得比别人好;做得比别人好了,兴趣自然就浓起来了,而后就更喜欢做更擅长 ,从而进入良性循环。

(二)方法

1. 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比起“用功”来说,方法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2. 坚持不懈就是策略加上重复。

3. 所有学习上的成功,都只依靠两件事——策略和坚持,而坚持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策略。

4. 坚持,其实就是重复;而重复,说到底就是时间的投入,准确的说,是大量时间的投入。

5. 与其不停地寻找“更好的方法”,还不如马上开始行动。

(三)痛苦

1. 一旦我们学会在痛苦出现的时候运用心智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地方去,痛苦就几近自动消失,而且在它被我们重新注意之前绝不会回来。

2. 牢记痛苦,避免以后重复犯下同样错误:

1) 用文字及图画记录

2) 面临尴尬的时候,尽量弱化痛苦,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被大脑的直接反应所左右。

3. 在做任何一种必须记住大量信息的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想办法由衷地把这件事情当做一件快乐的事情来做。

(四)比较

1. 嫉妒源于对自己和他人之间差异的扭曲理解。

2. 俗话说“人比人,比死人”比较是相对的,相对是永远没有尽头的。

3. 生活无法彻底回避比较。但是,无须比较就可以获得的快乐和幸福也同样很多,只不过它们常常被人们忽略。

4. 比成功更重要的是成长。

(五)运气

1. 从理性角度出发,我们能体会的所谓的运气,只不过是因小概率事件发生而产生的感受而已。

2. 浪费时间、虚度年华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拼命想控制自己完全不能控制的事物,却在自己真正能掌握的地方彻底失控。

3. 相信运气其实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现。

4. 爱默生:弱智相信运气,强者只究因果。

5. 所谓幸运就是当你准备好的时候机会来了。

6. 当一个人准备好了的时候,随处都是机会,而且所有的机会都是切实的,可以把握的。

(六)人脉

1. 资源多的人更喜欢也更可能与另外一个资源数量或者质量对等的人进行交换,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公平交易”更容易产生。

2. 承认自己能力有限,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前提。量力而行:第一,承认自己能力有限;第二,不怕在别人面前露怯;第三,敢于不去证明自己是“好人”。

3. 如果一个人身边都是优秀的人,就往往会出现没有人求他帮忙的景况,因为优秀的人几乎无一例外都以耽误别人的时间为耻,同时,这些人恰恰因为能力独立解决遇到的问题才被其他人认为是优秀者。

4. 集中精力改变那些自己能够改变的事情,暂时忽略那些自己不能改变的事情。专心打造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独立的人,比什么都重要。

5. 学会独善其身,以不给他人制造麻烦为美德,用自己的独立赢得尊重。

(七)自卑

1. 愿望中的自己;真实的自己;感觉中的自己;

2. 作为整个社会的一员,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有时候,整个社会向他灌输的观念可能是错误的。

3. 为了自己的心理健康,我们其实有必要选择性地漠视甚至忽略整个社会灌输给我们的观念——很多时候,那不过是“整个社会的扭曲的感觉”而已。

4. 做到心理健康的状态的方法:

1) 停止嘲弄别人

2) 忘记自己的优点

3) 在自己的语言中,把“优点”和“缺点”这两个词替换成“特点”

4) 适当地放纵一下自己:承认自己是一个有缺点的人,这是心智获得解放的重要前提。

(八)灵感

1. “博学”背后的真相是——有意识的积累

2. 所谓知识渊博的人,就是那些大脑中存储的信息量超常地多的人。

3. 所有的成功,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先花上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去锁定一个方向或者目标。确定它现实可行之后,运用心智的力量,在这个方向上投入更多的时间,比更多再多一点的时间。把时间当作朋友,一路前行。当时间陪伴你足够久的时候,它自会给你的耐心相应的回报。不知其所以然的人会说,那是“运气”,或者是走了“狗屎运”的人才会有的“天赐灵感”,而我们知道的是,如果那回报真的来了,它只有一个名字,叫做“必然”。

(九)鼓励

1. 永远鼓励身边的人,哪怕多少有些盲目。

2. 当我们不停地鼓励所有人的时候,最大的受益者其实是我们自己,因为最终我们会发现,自己开始进入一种他人无法想象的状态,成为一个不需要他人鼓励的人。

(十)效率

1. 任何人都不能100%地有效率,至少不可能总是100%地有效率。

2. 通过一定的联系,你肯定能做到摆脱你的大脑的控制,进而完全控制它,或者至少做到部分摆脱你的大脑的控制,进而拥有一些控制它的能力。

(十一)节奏

1. 我们应该把自己的生活节奏调正得慢一点。

2. 我们要把自己调整的像长跑可持续,而不是短跑冲刺。

3. 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企图通过一次挣扎就蜕变是不可能的,成长在于积累,不断改进的策略加上不断重复。

4. 想办法提前预知自己需要掌握哪些技能,再确定它们是自己可以通过练习真正熟练掌握的技能,而后制定长期计划,一步一步稳步执行。这根本不是,也不可能是我一个人的独特见解,同样的道理已经有很多人讲过——“不要等机会来了,才发现自己没有准备好”,“机会总是眷顾那些准备好了的人”。

(十二)物极必反

1. 绝对不要盲目地试图减少睡眠时间

2. 尽量不要减少与家人交流的时间

3. 最好不要放弃自己的社交时间

(十三)自我证明

1. 想办法“获得证明”实在是没有意义的事情。

2. 长久的观察和思考,有益于锻炼自己心气平和的能力,反正别人如何认为 、如何评价、如何议论根本没办法影响一个人所处的状态。但是,一旦某个人开始为此心烦意乱、坐卧不安,甚至为此有一些无聊的举动,那么他就不仅是倒霉,而且是可怜了,因为他已经被别人左右了。被别人左右,是一个人相当可悲的状态之一。

九、积累

(一)“积累”与“复利”有着密切的联系。相信积累的力量,本质上就是相信复利的力量。

(二)在今天这个相对更加公平的商业社会里,相信积累的人往往更容易获得财富和成就。

《把时间当作朋友》,其实是李笑来用自己经历来介绍成功常识的书,但包装上了时间的外皮。

书名“把时间当作朋友”其实起得不太厚道,反而副标“运用心智 获得解放”对全书概括得更准确。

严格来说,这不是一本时间管理的书,而是讲述成功学的书。

PS:不是说一本书讲成功学就不是一本好书,相反,李笑来的成功经验以及部分时间管理的方法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因此从这个角度去看,《把时间当作朋友》还是值得一读的。

接下来,我就把这本书的主要观点,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更直观地呈现给大家(大家看完后再决定是否去读这本书)

0,所有人的困境

这一part主要说了两个观点:

1)人对时间的流逝无能为力,要管理的不是时间,而是自己。

2)“时间恐慌症”让人变成一个既勤奋又懒惰的矛盾体。“没有时间了”或者“时间不够了”的感觉和恐惧使他们超乎寻常的勤奋(哪怕是虚假的勤奋),同时也让他们终日寻找捷径。

1,心智的力量

心智的差异,会让不同的人在不同情况下做出不同反应,从而带来一生的差异。李笑来在书中进行了多次例证,比如“上司真的很蠢么?”,不同的员工会有不同的反应:

偷懒的员工会经常抱怨上司愚蠢;

对自己负责的员工要么帮助上司解决问题,要么选择离开,不浪费时间。

2,开启心智

这一part比较简单,就是谈心智是什么,并且重点谈“推迟满足感”,但这一观点并非李笑来首创。

短暂跳开本书,我们去看成功人士的经验总结,基本都有“推迟满足感”这一条。例如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就经常提到“延迟满足感”,他自己也是这一概念的坚定践行者。

3,通过管理自己与时间做朋友

这一part就是书名的来源,也是全书谈时间管理最多的一部分。如果和其他专门写时间管理的书籍相比,李笑来下面提到的集中方法,其实也就中规中矩:

  • 记录每日时间开销
  • 制作时间预算
  • 使用todo-list
  • 制定可行的计划

4,开拓我们的心智

6种开拓心智的方法:

  • 获取更多的知识

体验、试错、观察、阅读、思考

  • 摆脱经验的局限

认识到个人经验的局限性,突破个人经验去理解周围的事物和人

  • 提高自学能力

包括(1)阅读理解能力,甄别信息是否可靠,有效;(2)检索信息的能力;(3)写作能力,写出简单、准确、具体的说明性文章的能力;(4)实践能力,把学的东西用起来;(5)开放的心态,避免选择性输入,只接触自己想接触的。

  • 正确的对待老师

避免因讨厌老师而拒绝学习;不应该过分依赖老师;做得好和教得好不一定有关联;不能用自己的学习结果衡量老师的好坏;老师都会有出错的时候

  • 通过改变态度改变自己的世界
  • 耐心培养记忆力

5,小心所谓“成功学”

一本讲述成功学的书里,说出了小心所谓成功学的观念,确实有点讽刺。不过里面的观点很实在:

  • 资源的稀缺性意味着不可能人人都成功
  • 应该花大部分的时间去追求不用通过比较而得到的快乐
  • 努力是应当的
  • 接受自己与别人没什么不同
  • 从失败者而不是从成功者上汲取经验
  • 相信运气其实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现
  • 打造人脉不如打造自己

6,更多思考

这一part有很多李笑来关于时间利用的思考,但比较零散:

  • 学习是最节省时间的方法, 有能力 + 技能 = 拥有新世界
  • 没有人可以一直高效。做时间预算的时候,要多留空间
  • 效率低下的根源:回避困难
  • 少用“ 要是......就好了!" 语句。过去的事情无法改变,现在的烦恼是无济于事的,只有通过现在行动来避免将来的尴尬。
  • 时间未必是金钱。 根据赚的钱 / 时间 = 你时间的价值
  • 不要低估未来回报,高估当前回报。

7,从此时此刻开始改变

一个重要观点:

准备不充分 -> 最后期限时焦虑 -> 分散注意力 -> 产能地下 -> 更加焦虑......进入陷入恶心循环。


以上思维导图均由 MindMaster 绘制而成,想要源文件的可以在下方获取

>>> MindMaster思维导图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