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盛会能改变一座城市?4年前,当南京决定承办第二届青年奥运会时,很多人质疑,因为青奥会要加快国际化步伐、把一些工程项目提前,能行吗?

不到4年,建设了原本至少需要10年才能建成的5条地铁、2座新城——南京用行动,把“问号”变成了“感叹号”。南京收获了面子,国际知名度大幅上升,跻身中国国际形象最佳城市三甲;南京收获了里子,把“以输为耻”转向了“以恶为耻”,文化浸润着这座古老又现代的城市。

一次城市形象的大提升

走在南京,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干净、舒服。

对一座人口密度全国第四的城市来说,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开青奥会,就像是请客人到家里来,把家里打扫干净是基本的待客之道。”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德生说。4年来,南京为整治环境投入了600多亿元,占GDP比重超过3%,累计实施污染减排项目621个,查处违法排污企业1000多家,挂牌督办突出环境问题200多件。

“天变蓝了”“水变清了”“空气清新了”……环境的改善,让南京变得越来越“挑剔”。今年4月,南京发布《致各单位及市民的一封信》,号召大家“大干一百天、环境大扫除”,给城市“洗脸”。

城市形象和城市荣誉,形影不离。2010年4月,复旦大学国际公共关系研究中心邀请专家成立了专项课题组,设计出我国首个“中国城市国际形象研究评价体系”,涉及城市向往度、发展潜力、国际化程度等12类指标。最终,南京位列全国第三,其中“城市市民素质”一项得到100多个国家被调查者的最高肯定,得分第一。“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十大城市”“国际花园城市”“世界特色魅力城市”……荣誉纷至沓来。

“时来易失,赴机在速。”开国际论坛、展览,举办青奥文化节,静态的文化“动”了起来——南京倾尽全力,用活了已有的荣誉。许多外国青年说,南京“是中国的一面窗”。

一个完善城市功能的契机

青奥会究竟为南京城市功能的提升带来了多大影响?以地铁为例,到2015年,南京市民出行将有9条地铁线路可以选择,规模等同于香港,市民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将提高到50%。南京地铁建设,至少提前了10年。

地铁发展为什么这么快?青奥组委会工作人员、地铁工人告诉记者,一是因为南京获得了青奥会主办权,各部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二是因为青奥会不少场馆都在主城外,为保证运动员不在路上耽误时间,宁天城际一期这样的线路必须在青奥会开赛前完工。

干部的工作越来越有压力,市民的生活却越来越轻松。从城南到城北,原来坐公交在路上耗两个半小时的上班族,现在半小时就能到。

无数水滴聚集到一起,可卷起千层浪——集聚效应,在南京筹办青奥会的过程中充分释放。南京铁心桥—西善桥地区、江北和河西地区发展一直很慢,南京把青奥会场馆设在这些地方,把地铁通到这里,如今青奥会还未开幕,三地就尝到了甜头:铁心桥—西善桥地区除了有地铁7号线、8号线等4条地铁线路外,还将有3条空中有轨电车;江北地区随着宁天城际轻轨的通车,周边配套设施如雨后春笋般涌出;河西则成了南京又一个商务中心和娱乐休闲中心。

不久前,当位于河西的南京青奥中心314米高的双塔楼完成钢结构封顶时,城市摄影队队员、61岁的南京海事局退休干部刘晓光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两年半,在一片江滩上崛起一座恢宏建筑,我真切感受到这座城市强劲跳动的脉搏。”

由一个“城区”到多个“城区”,这是筹办青奥会带给南京的最大变化。如今,成功承接鼓楼、新街口等“老城区”功能的新区域,正以自身的快速发展不断完善着南京的城市功能。

一场滋养精神的盛宴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南京筹办青奥会的4年,在文化引导、思想教育方面,把那块“以输为耻”的路牌转向了“以恶为耻”,城市文明素质迈上了新台阶。

依稀记得,去年的亚青会上,南京人把掌声送给50米仰泳决赛第八名的中国游泳队员苏宇,也送给了比冠军整整落后两分钟、无缘奖牌的蒙古国女选手乌古本尔·奥云达丽……“本届青奥会不再设奖牌榜。”青奥组委会一名工作人员说,“开放的南京,包容、宽容和理解。”

一场滋养精神的盛宴,让更多人勇敢追逐梦想,追求有价值的人生。成绩优异的南京理工大学英语专业学生马晨晨,既可以保送到南京大学,也可以保送到上海外国语大学。“从外语专业角度讲,上外比南大更好,而且上海对外交流频繁,急需外语人才。”当老师和同学们都认为她会去上海时,这个姑娘却选择了读南京大学。

“选择上外,意味着一毕业就要离开南京去上海,时间上跟青奥会培训有冲突。对我来说,做青奥会志愿者更重要。”马晨晨说,“参与青奥志愿服务让我实现了人生价值,这比获得第一名还快乐。”

20多所在宁高校,1.8万名赛会志愿者——进入新世纪,从来没有哪一次活动像青奥会这样,广泛地动员起南京最具活力的大学生群体。一场青奥会,许多青年人第一次独立作出了人生中的重要选择,扣好了人生的第一粒纽扣。(记者 郑晋鸣 通讯员 崔兴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