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报记者于帆报道:在结束对青川县的灾后重建回访后,4月22日傍晚,记者来到了在汶川特大地震中伤亡人数最多的北川羌族自治县。

3年前,“5·12”特大地震摧毁了北川羌族自治县的整个县城。该县文化中心、文化馆、图书馆、影剧院、川剧团,以及全县20个乡镇文化站、7个街道文化站、287个村文化活动室全部被毁。全县文化工作者多年的研究成果——包括羌族出版物,搜集整理的羌族文学、乐谱、舞蹈图谱资料以及近万件馆藏羌族民俗实物、红军文物等全部被埋在老县城的废墟下。

3年后,北川县城异地重建。

在北川新县城——永昌镇,记者看到,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山东援建者和北川人民的共同努力,一条条笔直宽敞的街道将一座座崭新的民居和各种商业、公共服务设施连在一起。在落日余辉的映照下,这些整齐现代而又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群使整个新城区弥漫着勃发向上的生机。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了解到,这里的文化建设同样是生机盎然、夺目灿烂。其中,文化行政管理体制的重大变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据了解,地震前,北川县文化局属于事业单位,挂靠在旅游局,如今属于行政局,且称文化旅游局。可见,文化工作在整个北川不仅“登堂入室”,且已成为灾后重建和今后新城区建设发展的重要内容。

文化设施建设成为新北川重建的重点

因灾后重建工作急迫而繁重,“5+2”“白加黑”似乎早已成为北川文化工作者的一种工作习惯,他们几乎没有节假日休息的概念。北川县文化旅游局办公室、图书馆、博物馆、禹羌研究中心的有关负责人甚至都把接受记者的采访安排在晚8时以后。

当晚9时半,从基层工作现场赶来的北川羌族自治县文化旅游局局长林川才回到办公室,这是一位在地震中失去了7位亲人的抗震救灾模范。他说:“地震灾难使北川文化遭到重创,但同时也是一个契机,灾后北川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很快,可以说提前了30年,这在地震前是不敢设想的。” 采访中,记者看到,在新北川县城的中轴线上,文化设施占据着突出位置。围绕抗震纪念园英雄广场,矗立着风格各异的北川图书馆、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文化馆、影剧院,以及极具文化特色的巴拿恰商业街,还有友谊园和永昌园等。其中,巴拿恰就占地7.46公顷,总建筑面积7.56万平方米,是北川新县城的十大标志性建筑之一。

林川说:“北川经济文化并不发达,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整体上甚至超越了一些发达地区,为新北川的未来发展夯实了基础。这与党中央以及全国人民对北川的关爱分不开,与山东的鼎力援建分不开。” 谈到这里,林川不无动容地表示:“作为一名北川人和北川文化工作者,需要感恩社会,需要通过我们加倍的努力,把这些文化基础设施管理好、运营好,不仅使之成为回馈社会和报答各界的载体,同时能够让北川人民群众享受到文化乐民、文化富民的成果。”

活下来的人,要对历史有个交代

第二天一早,记者来到由澳门基金会援建的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据该馆副馆长陈世群介绍,博物馆打破了传统展馆“厅”的概念,采用“村寨”的理念进行设计,整个结构表达的是“开河造田”的意蕴。

记者注意到,该馆的设计理念和结构样式,与其他灾后重建的文化设施都呈现出一个共同特点——民族特色、现代时尚、雄伟气派、美观实用。

比邻博物馆的是图书馆,门外迎面的墙上,贴的是用毛笔字写好的“北川图书馆”招牌。看得出来,这里的一切工作刚刚开始。尽管如此,各类报纸和近百种期刊已经上架。由于得到了全国各界尤其是山东省文化厅的捐赠,目前已经完成了6万册捐赠图书的数字化编目加工。为了迎接5月11日开馆,几名志愿者以及图书馆工作人员周六还在加班加点,紧张地编辑书目。

由于新馆即将开放,图书馆馆长李春有些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身着艳丽的羌族服装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如果不仔细观察,很难发现,这是一位曾在地震中被埋入废墟72小时后获救的人,地震导致她至今左手左脚神经麻痹、左半身僵硬,走起路来有些不便。尽管这样,她还是兴奋地领着记者在楼上楼下参观馆内的设施。在她详细的介绍中,流露出对山东援建图书馆的设施的满意和感激。谈到新馆建成,她非常感慨,“‘5·12’汶川大地震中,北川老城区图书馆房屋整体倒塌变为废墟。自建馆以来收藏的图书、古籍善本和特色文献资料被山体掩埋。可以说,新县城图书馆寄予了我们北川文化人太多的情感和期盼”。据了解,在新图书馆的重建过程中,李春频繁前往新县城的建设工地,收集了许多新县城的建设照片。她形容自己是一个“与北川图书馆结缘,喜欢与命运抗争的图书馆残疾人”。

记者后来了解到,与李春一样,当天晚上,接受采访的每一个人都在震后的第一时间在各自的岗位上作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虽然每个家庭都有亲人罹难,但他们仍以坚韧的毅力顽强拼搏在文化重建的工作一线。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馆长高泽友,在震后第一时间,和同事进入灾后现场抢救出百幅名人字画以及其他研究资料,为新博物馆资料库的建设创造了条件。

谈及文化重建工作的感受,陈世群略有思考地说道:“灾难过后,对于我们这些活下来的人来说,应该对历史有个交代。”李春则微笑着告诉记者:“希望有更多的读者走进图书馆,在这里感受文化的气氛,在这里感受全国人民的关爱。每天图书馆里的读者能够川流不息,就是新北川的希望。” 他们的一番话语道出了这样一份情感、一份期盼——在历史与未来之间,现实中的新北川正在崛起。

禹羌文化是新北川发展的动力和支点

作为羌族自治县,禹羌文化必然是新北川未来发展的支点,因此,如何围绕禹羌文化这个中心,谋划好新北川的发展建设,已然成为新北川文化工作者不可回避的历史使命和现实选择。

不久前隆重开街的巴拿恰是目前四川最大的特色文化旅游商业步行街,整条街以展示北川羌族原生态文化和特色产品为主,汇聚羌绣、羌服、羌乐、本地土特产品等,集观光、购物、休闲娱乐、餐饮、游憩等多种功能为一体。除了商业用途之外,商业街更是传承和发展羌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将羌绣、古羌茶艺等文化形式在街上保留下来,传承下去。

与羌族文化相呼应的是,北川也是古代治水英雄、华夏文明的奠基者大禹的诞生地。据北川县禹羌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尧一三介绍,北川将与四川省内及国内拥有大禹文化的地区联合,整合优势资源,合力研究、打造、开发大禹文化。将羌文化、四川水文化、巴蜀文化等地域文化与灾后文化重建相结合,打造大禹文化品牌。新北川将以文化旅游产业为龙头,带动所有产业发展,竭力打造文化北川。

“在北川人享受到越来越好的物质生活的同时,更要享受到越来越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这一宗旨不仅鲜明地写进北川县灾后恢复重建的文化蓝图中,同时也正写在新北川建设的现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