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Nature自然科研
根据本周《自然》在线发表的一篇论文
Rapid recovery of life at ground zero of the end-Cretaceous mass extinction
,
在造成恐龙死亡的小行星撞击坑地带,生命迅速得到恢复
。
在导致白垩纪物种大灭绝的小行星撞击后,最初几年里,浮游生物迅速重新占领了希克苏鲁伯陨石坑。 Credit: John Maisano and University of Texas
在6600万年前白垩纪末期的大灭绝中,超过75%的物种都灭绝了,其中以非鸟类恐龙最为著名。当时,一颗小行星撞向了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希克苏鲁伯陨石坑附近的浅海,从而引发了灭绝事件。全球海洋生态系统从此次灾难中恢复的速度各不相同,墨西哥湾和北大西洋区域花了30万年的时间,远远慢于其它距离撞击坑较远的区域。因此,
有人提出可能是撞击相关的环境影响,如有毒金属中毒,拖慢了撞击坑附近的恢复速度
。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
Christopher Lowery及其同事分析了从撞击坑下方钻出的岩石样本——保存了撞击后最初20万年的记录。他们研究了各种微小化石的变化——单细胞带壳有孔虫和钙基纳米浮游生物 ——以及生物活动的化石痕迹和各种元素的丰度
(如地外来源的氦-3,其扰动可以用来推断沉降速率)
。
作者发现,
在灾难发生仅仅几年之后,撞击坑的生命就开始恢复了
,希克苏鲁伯陨石坑的多样化和高效率生态系统在3万年内就恢复了——远远超过了远离撞击的地点。研究结果表明,没有撞击相关因素影响生命的恢复。相反,
作者认为生态过程
(如撞击坑的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可能产生了影响,突出了生态过程对于理解海洋生态系统如何响应类似的快速灭绝事件的重要性
。
研究结果表明,
Megachirella
是已知最古老的有鳞类动物谱系成员,比侏罗纪时期已知最早的真正的有鳞动物早7200万年左右。
这一发现有助于填补我们对于有鳞动物和其它爬行动物起源的认知空白,表明它们在二叠纪/三叠纪大灭绝后不久就开始分化
。
ⓝ
Nature|
DOI: 10.1038/s41586-018-01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