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图画书之父”松居直有一份私人书单,书单中他推荐了50本自己最喜欢的图画书。其中他认为最适合初次接触亲子阅读的家长尝试阅读的书,就是这本曾获凯迪克金奖、流传了五十多年的经典图画书 《小房子》

松居直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反复阅读过好几次这本书,每次都被其内容的丰富、作者思考的深度以及用精美细腻的图画讲述故事的能力所惊叹。越是深入地研读,越能了解这本图画书包裹的秘密,松居直把这本书称为 “能看见时间的图画书”

一天、一周、一个月、春夏秋冬四季变化的一年,乃至人类社会随时代的变迁而改变,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对生活和幸福的感受都统统都在这本图画书中。把这种肉眼看不见的“时间”,转化成孩子们眼中的可视的世界,并让孩子们能充分理解到这一点。这就是《小房子》这本图画书创造的一个奇迹。

也许之前你之前已经看过很多人对于《小房子》的解析,但松居直的对这本书的理解绝对值得一看再看。

《小房子》

(美)维吉尼亚·李·伯顿 著

很久很久以前,在城外很远的乡下,有一座小房子,她被雏菊和苹果树环绕,看日月星辰四季流转。可是,一年一年过去,城市逐渐靠近,终于把她吞没,乡村风景也被公路、高楼、汽车、地铁、行色匆匆的人们取代......小房子能否重新回到乡下呢?

维吉尼亚·李·伯顿 的《小房子》,于 1942年 也就是 二战最激烈 的时期在美国出版。这是一本被传阅了半个多世纪的杰作。这本图画书是这样开始的: “很久以前,在乡间一个安静的地有一座小房子。” 很久以前实际上就是19世纪,在美国一片广阔的开拓地,有一处孤零零的农家小房子,它便是故事的主人公。

第一幅画面,一所建得坚固的小房子被雏菊和苹果树环绕着。作者用朴素温和的图画来说明小房子建在山岗上的情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建这所小房子的主人也在故事中被真实地描绘出来。

第二幅画面,只要稍微拉开距离,就会明白房屋周边的情景。雏菊——据说是伯顿非常喜欢的花,一片烂漫。故事展现的是从早晨到黃昏的时光。

第三幅画面是夜景,小房子隐在阴影中,周边悄然安静。时间的流逝用月的盈亏来表示,一周、一个月的时间悄悄流走了。在遥远的夜空,能看见以北斗七星为主的星座,东西南北清晰可辨。清澈的夜空映亮远方的街道,勾起人们对家的向往。

第四幅画面到第七幅画面,用几幅充满季节感的图画表现春夏秋冬的变化,画面通俗易懂,均以小房子为中心而设计构图。作者只让小房子周围的景色和人们的生活发生变化,这样四季的鲜明变化便一目了然。用太阳的朝升夕落表示一天,用星星的变化表示一周,用月亮的盈亏表示一个月,用四季的变化表示一年,通过固定场所的变化来表示孩子看不到的时间,随着画面发生变化,肉眼看不见的时间逐一被形象化地呈现。这种巧妙运用图画书的独特表现手法讲故事的方式,正是伯顿在其他作品中屡试不爽的特有技法。

故事发展到这里,有一点需要注意,即农家房子是间隔一段距离而建的。不仅在日本,在亚洲和欧洲,村落都是由农家屋舍组成,农民走出屋舍到田里干活,然后再回到屋舍。但这本图画书中的农家屋舍没有形成村落,彼此是孤立存在的。 这种孤立性是美国农村的特色 。根据1862年的《宅地法》,只有居住在自己土地上的人才享有所有权。

美国作家劳拉·英格斯·怀尔德的儿童文学作品“草原上的小木屋”系列也是这样。由此可以看出, 图画书《小房子》的确真实地反映了美国人民的生活史。 作者维吉尼亚·李·伯顿也许并没有这样的意图,但是,从源于生活的故事和插图中,我们感受到了依据事实建构作品的严谨性。

有时,我看着一幅四季画卷般的画面,便会想象住在房子里一家人的日常生活,很想知道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心境度过每一天、每一周 乃至每一年的。好,第一幕结束了,接着转入令人感到意外的第二幕。正如某位文学史家所说,美国古典文学作品有过这样的描述: “突然出现的机械让人大吃一惊”“机械会不打招呼地闯入‘幸福的山谷’” ,第八幅画面正是如此。以小房子为中心的匀称而美丽的风 ,被机械的力量无情地分割开来,田园正中央开辟了一条汽车道。在美国,汽车产业自1900年初逐渐发展起来,到了1918年,汽车数量亘超马和骡子相加的总和,因此铺设汽车专用道的工程就成了当时的重点工程。

画面九,在铺好的道路上取代马车奔跑的是汽车。道路和汽车的发展推动了都市不断向乡村拓展,于是树木被砍伐,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接一个地建起来的道路标志和加油站,田园风光就这样消失了。

画面中首次出现的电线杆颇耐人寻味。人们用电灯取代了油灯。 截至 1927年 ,美国有三分之二的家庭用上了照明电器。 1929年 ,五分之二的家庭有了收音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画面整体变得有些不清爽。尽管如此,小房子的烟囱依然吐着烟气。

画面十,都市迅速发展。汽车奔跑的速度越来越快,车型也从敞篷车发展到轿车,生活变得忙碌起来。似乎无人理睬小房子,它看上 去很孤独。真不容易,只有草坪周围才能看到绿色。

画面十一,夜晚。都市特有的噪音使夜晚的宁静消失了。路灯整整亮了一夜。不过还好,我们尚能看见夜空中的星星。第二幕闭幕了。

第三幕,立体地描绘了大都市的变化。小房子周围的草坪也枯萎了,人们彻底失去了大自然。高楼里的人越来越少,房屋也任其荒废。电车、高层楼房、高架铁路、地铁以及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匆忙,噪音也越来越严重。小房子就像大都市中孤独和边缘人物的象征。摩天大楼正在加紧建设, 瞧,整个画面彻底发黑了。

画面十六,不眠的大都市之夜。由于夜晚明亮的灯光,人们看不见星光。第三幕似乎无法闭幕。

美国一位思想史家曾指出, “迅猛发展的都市化社会的价值与田园价值会发生冲突,大自然将被视为人们从都市里‘奋斗着的年轻人’ ‘吵吵嚷嚷的聚集’中得以逃离的一处圣地。” 在美国,早就有这种观点。从画面十七至终结的第四幕中小房子的转变,正阐释了这点。小房子将大房子甩在后方,沿着铺设的道路追求它的田园生活梦,终于落脚在一个有着苹果树的山岗上。这里有昼夜之分和四季变化,人们按照自建国以来美国人称之为“田园梦”的理想方式生活着。现在被称为“人种沙拉盘”的美国,虽然人们每天为追求新的梦想而苦恼,但似乎并没有摒弃田园主义的梦想。 从这个意义上讲,《小房子》是一部体现美国精神的作品。

下面是些杂谈。在这本图画书的环衬上,交通工具的变化是用图案来描绘的,其中只有一辆汽车因轮胎破裂而抛锚,孩子们很快会发现这一点。它显示出汽车构造的发展变化。轮胎破裂意味着为了坐得舒服,人们进行了革命性的改进,发明了有内胎的轮胎,并逐渐应用且加以推广。伯顿就是如此细致地刻画着每一个细节, 而越是从细节处读出作者的意图,图画书的趣味性就越强。

关于小房子的创作,还有一些不是很广为人知的趣谈,是关于作者的。

维吉尼亚·李·伯顿 曾经有段特别的经历,就是把自己居住的房子移到别处。那时她和丈夫买下了一幢木板瓦屋顶的二层楼小房子,为了避开噪声,他们把房子移到了五百多米外的一片长着老苹果树的山冈上,她还在房子的四周种满了雏菊。正是这次变迁,给了她创作《小房子》的灵感。

至于为什么她会那么神奇地在图画书里展现“时间”,是因为创作之时,她就想给两个儿子讲述时间的概念,从一天到一个月,从四季到全年再到年代。正是因为怀抱着一颗母亲的心,她才能在这本书里将抽象的概念变得更加清晰。

李·伯顿也是一位很不简单的妈妈,她有很强烈的现实关怀。了解她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后,或许就能从书中读出她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城市化进程的忧虑。有心的读者甚至发现她在封面图画中藏着一个微妙的文字游戏:小房子门前写着 “HER-STORY” ,很可能是对 “HISTORY” (历史)的解构—— 谁规定历史是男性的,而不能是女性的?

李·伯顿在 1952 年创作的《缆车梅波儿》,是对当时在旧金山如火如荼的保护缆车运动的强烈声援,而她在 1962 年出版的《生命的故事》则是一部跨越亿万年、气势恢宏的自然史故事。 具备宏大的视野,同时拥有强大的驾驭能力,兼具与儿童零距离沟通的魅力,她绝对配得上“图画书大师”之名。

你曾看过《小房子》吗?

挖掘到哪些宝藏呢?

欢迎给我们留言分享哦~

绘本名家视角 重读童年经典

阅读深1℃

我们下期再见

文章摘自《我的图画书论》,作者:松居直

部分内容节选自

读客:绝不会把童书看作哄孩子的小玩意儿,作者:阿甲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