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多巴胺与内啡肽之争,该了结了!
观察了一下,每隔一段时间,网上就会掀起一股讨论多巴胺和内啡肽的热潮,尤其是很多人会强势给人植入一种概念,比如:“富人追求内啡肽,穷人狂迷多巴胺”云云,乍一看特别有道理,追逐者蛮多,仔细想来,除了情绪上的疯狂PUA,却偷换了很多概念,隐藏了许多事实。
多巴胺和内啡肽概念从何而来?
多巴胺和内啡肽是否绝对不同?
穷富之间的差异,真与多巴胺/内啡肽有关?
即便有关,富人的富就是内啡肽的作用吗?
接下来我们就来仔细探讨一下,这传言中神乎其神的两种物质,究竟是何方神圣,竟能在江湖上盛名已久。
1 我们谈论的多巴胺和内啡肽,究竟是什么?
多巴胺:一种神经传导物质,主要作用是帮助细胞传送脉冲。它和人的情欲、感觉有关,能让人感到兴奋、开心,同时也能导致各种上瘾行为。(详情参见百度百科)
在科普当中,可以看到,多巴胺其实没那么神奇,并非在人快乐的时候会产生多巴胺,凡是对大脑来说“意想不到”的一切,都会激活多巴胺。
截图(科普中国)
内啡肽:体内自己产生(内源性)的肽类物质。它具有类似吗啡的作用:比如镇痛。此外,内啡肽还可以调节体温、心血管、呼吸功能等,是具有吗啡样活性的神经肽的总称。
经过科学家不懈的研究,从七十年代开始,他们发现应激反应能引起机体特殊部位分泌多种内源性阿片肽,这些肽类可以和不同的受体结合,对机体产生诸如镇痛、呼吸抑制、参与性格、情绪和行为有关的脑功能活动。
目前最普遍的说法就是,看电视、玩手机或者打游戏这类娱乐活动,通常调动的是人的多巴胺,让人产生短暂的快乐,并且容易让人沉迷其中。而跑步(或者其他长时间运动)、读书等活动由于过程的痛苦,会激发内啡肽的分泌,从而让人产生一种平静的愉悦感。
然而,从作用机理来看,多巴胺貌似对新奇事物的应激反应,内啡肽是对痛苦过程的应激反应,这两类物质同样都是人体对外界事物产生的应激反应之后,释放出的神经递质,难有高下之分。
2 穷富之间,真是多巴胺和内啡肽之别吗?
正如上文所说,多巴胺和内啡肽是两种不同的神经递质,前者主管应对新奇事物(无论好坏),后者主管应对痛苦和疲倦(无论如何产生),其根本的作用还是在于维系人体的正常生存。
任何的风吹草动,都是“意想不到”的,将刺激多巴胺的产生,让人进入一种兴奋。显然这种情况下,代表人对未知的一种警觉。
只是现代人的生活很安全、便利,这种警觉便发展成为一种寻求刺激的行为,逻辑上很通顺。
多巴胺让人沉迷
任何的持续的痛苦都会让人消极悲观,严重时甚至厌世。这个时候,内啡肽必须挺身而出,否则这痛苦将危及人体的生存,这肯定是大脑这个中枢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所以,在长距离的跑步后,在剧烈的运动之后,在经历了漫长痛苦而枯燥的学习之后,甚至在吃了太辣的食物之后,人体体会到一种痛苦,虽不强烈却也持久,需要一种方式来缓解。
这时候内啡肽明白它该开始工作了。不断分泌的内啡肽,使痛苦感受逐渐降低,让人平静下来,最后竟成为一种长时间的愉悦感。
内啡肽让人沉浸
从这些角度来说,多巴胺更像是即时的满足,就好像饿极了的人,需要美食的奖赏,于是多巴胺又被说成了一种奖赏机制:人们总是不停追求即时的奖赏,甚至不介意对奖赏上瘾。比如抽烟,比如游戏……
内啡肽更像一种延迟满足,就好像小时候父母教的那样,吃面条的时候把青菜和肉留到最后——这样,最后吃到的是我们的最爱,让我们对食物始终充满期待。
适当延迟的满足,带来长时间的愉悦
“先苦后甜”是中国人古老而传统的智慧,关于这个智慧有很多著名的论述: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梅花之香,难道只因苦寒?
现实当中,很多人吃了大量的苦,然后在艰苦中奋发,借助自己的努力和命运的垂青,果真成为了人上人,过上了富足的日子。
在某些文章里经常列举的巴菲特,似乎就是这样的典型。
神乎其神的巴菲特
现实当中,还有更多人同样吃了大量的苦,却没能得到逆风翻盘的机会,活得庸庸碌碌。他们不是不努力,也不是看不到长远,可就是没法创造奇迹,这又何解?
那些人没有提过巴菲特的父亲,一个当时的大学生,风度儒雅、脾气温和,是一名股票经纪人。巴菲特的母亲利拉虽然起点较低,却也是当年的大学生,并且能力很强(据说是多所学校的董事会成员)。
巴菲特童年照(来自网络)
也就是说,巴菲特出生在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很显然他将因此获得较普通家庭而言,得天独厚的教育优势,这也解释了巴菲特从小就惊人的算术能力。而父亲正好从事股票经纪,连专业的导师都已经具备。
巴菲特的童年很苦,是因为他正好诞生于股市大萧条的年代。然而,那时候已经有股市的地方,经济再坏也不至于危及生存。
想一下,咱们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目前有多少人的父母同时是大学生?一个统计事实是,算上各类含金量不同的大学生,我国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人群,总共不到总人口的20%,那么,有多少人能是高知家庭出身?
再想一下,中国的股市是什么时候开始,1989年才开始试点,1995年后才真正开始发展,而1611年 股票和证券交易所诞生于荷兰;1811年,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成立,早了我们何止一百年?
所以,巴菲特的起点绝对不低。所以,内啡肽就算再神奇,也不至于让富人富成传奇。
多巴胺还是内啡肽?
的确,多巴胺和内啡肽的强烈对比,很容易吸引人的眼球。
乃至于有些自媒体账号把多巴胺和内啡肽换着角度隔段时间拿来说一次,每次都可以成为爆款,显示人们对这样的比较很感兴趣,或许这种文章也正好激活了人们的多巴胺?
然而,内啡肽却并非传奇中的秘术,能够让人一步登天。
小孩的天真,对大人不可取
仔细阅读相关文字,你会发现,概念的炒作从来没有停止,比如以前的“血清素”,再比如曾经的“多巴胺”,只是现在它们都被“内啡肽”取而代之了而已。
究其根本,这几种物质本就互相关联,是同类家族的不同分子,就好像一个大家庭里,分别承担不同角色的兄弟姐妹,你能说谁是决定性人物吗?
每滴水都是瀑布
但流行的文字为何流行?还在于迎合了人们寻求刺激或者安慰的心理,毕竟,处于慌乱中的人们需要一些慰藉,让他们感到自己的存在,寻到自己的价值。
难以想象,告诉你要追求内啡肽的文章,本身就在刺激你的多巴胺吧?如果不是这样,怎么让人一篇一篇、一遍一遍地读下去?真是矛盾得可以。
倒不如安静
而我的这篇文章,似乎也难逃这种规律,借了概念的意义。想要避免似乎在所难免。
还好,我既觉得多巴胺给我的快乐值得一提,也感谢内啡肽让我能够专注、沉浸到一件事情里,这两种物质,在我眼里,都是客观存在而不容诋毁的生命卫士。
守护我们的生命
至于能不能就此富有,或者能不能就此改变世界,或者至少改变人生,我更相信持续不间断地、朝着既定人生方向的高效努力,更要靠智慧、自律、资源和运气,来不得半点随意。
归根结底,人生不是概念游戏,文章看完,赶紧踏实去努力!
与君共勉!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