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年,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的指导意见》(国办发〔
2014
〕
9
号)要求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推进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的工作部署,北京市认真做好首钢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工作,积极推进首钢老工业区改造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各项工作
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首钢老工业区基本情况
首钢老工业区位于长安街西延线,永定河东岸,包括首钢主厂区、特钢厂区、二通厂区、一耐厂区,占地面积约
9
平方公里。其中,首钢主厂区占地面积约
6.5
平方公里;特钢厂区占地面积
0.89
平方公里;二通厂占地
0.83
平方公里;一耐厂区占地
0.56
平方公里。在北京市“十二五”规划过程中,明确建设以首钢主厂区为核心的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作为全市四新功能区之一,将成为未来首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成为带动整个北京西部地区发展的核心引擎,在巩固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疏解核心区功能、调节人口等方面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二、搬迁改造工作进展
围绕首钢老工业区整体搬迁改造实施方案,重点推进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工业企业调整改造。
一是稳步推进拆除拆迁工作。
按照首钢北京园区开发总体安排,以“安全、环保、稳定、经济、高效”为工作目标,围绕长安街西延、丰沙铁路入地改造、轨道交通
S1
线等项目涉及厂区设备设施拆迁项目等开展了拆除工作。长安街西延红线两侧建构筑物拆除均已完成,保护性拆除设备
4737
吨,拆除建构筑物
6.56
万平方米,回收废钢
34,900
吨,回收线缆约
80
万米。丰沙线工程已拆除了运输处解冻库、
58
号信号楼、供应公司重油库、中板厂联合泵站、三炼钢
5
号楼等设备设施及建构筑物。
二是全面推进二通园区土地一级开发。
六条市政道路及地下管线取得《建设项目规划条件》,东四、东五路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电力管线工程年底开工。棚改定向安置房项目得到批复,完成了安置房方案设计,正在开展三通一平工作。
110KV
变电站已完成土建施工,正在进行设备安装。
三是特钢园区完成园区概念性规划设计深化。
用地范围内设备处置、拆除工作基本完成,厂房、构筑物拆除工作正在进行。
(二)新产业培育发展。
一是履行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发展养老产业。
利用一耐厂自有工业腾退用地,整合优化首钢现有养老、医疗、培训等资源基础,转型发展养老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和金融手段,构建贯通整个养老产业链条的服务体系,打造国内领先的养老服务产业的示范基地,塑造特色鲜明的“首钢养老服务”品牌形象,成为首钢新型城市综合服务商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占地
10
万平方米,地上建筑规模
13
万平方米。目前,项目已完成概念性设计方案征集,正在进行概念性设计。
二是打造特钢绿能港科技中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项目控规及道路规划方案获得批复,并纳入市绿色审批通道项目,
15
号地完成立项备案,
16
号地完成协议签署。
三是以合资合作带动新产业发展。
积极落实北京市与中国招商局集团战略合作协议的有关要求
,正进一步与招商局洽谈
中国网谷合作项目。同时,在国侨办和市侨办的领导下,积极推进世界侨商创新中心项目相关的具体合作事宜。
(三)老厂区老厂房老设施改造利用。
一是北区厂房建构筑物(筒仓、料仓、三高炉等)改造再利用。
西十筒仓改造项目一期工程是
2013
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支持的首批全国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项目,市政府也安排配套资金。西十筒仓项目改造建设过程中,采用与原有结构完全不同的材料和工艺,一方面保留了原有壮观的工业建筑尺度和丰富的外部空间形态,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原有的机器设备并赋予新的功能,将原有工业风貌和历史信息充分展示,改造升级,强化新旧对比,满足新使用功能建筑设计规范。项目采用光伏发电、太阳能热水、光纤照明、雨水收集利用等绿色环保技术以及
BIM
、
GIS
、照明控制等多项技术,将其打造成智慧园区的示范项目。为了形成规模效应,更好的营造招商氛围,西十筒仓改造项目按“精品力作”标准完善设计,一二期同步实施,工程内容包括:南
1#- 6#
筒仓、
1
炉上料、
NM-3
转运站、及
10KV
开闭所等结构改造和内外装修工程及新建综合能源服务楼工程,区域内各种地下综合管网的铺设。总建筑面积约
25830
平米。招商工作正在全面展开,在第三届亚太商业地产建筑设计效能高峰论坛上西十筒仓改造项目荣获“亚太商业先锋大奖”。
二是南区厂房建构筑物改造再利用项目。
首钢二型材厂主厂房现状建筑面积
76800
平方米,改造后建筑面积
134200
平方米,项目定位为互联网金融、相关后台及服务、电子商务、高科技、
IT
产业,并为国家和北京市重点支持的现代服务业企业提供孵化和成长空间的办公及配套服务场所。目前,项目已完成立项备案,取得交评批复意见,控规调整已通过,完成项目概念方案设计,目前正在对厂房内的污染土壤处理工作进行研究。
三是二通厂工业旧厂房改造项目。
利用二通厂机装车间和厂办公楼进行改造,改造后建筑面积
1.84
万平方米,已完成主体结构改造施工,正在进行装修改造,已完成租赁协议签订。
(四)市政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长安街西延项目园区内进场施工,长安街供水管线完成选线工作,西北热电中心热力管线项目如期开工建设。北辛安路北段项目完成道路红线的定桩放线及红线内绿植测绘。
S1
线工程石景山区重点工程建设中心、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北控磁浮公司、首钢总公司建立了对接机制。丰沙铁路改建工程完成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及前期调研等工作,东滨河路道路完成初步方案。
(五)生态环境治理。
有序开展土壤治理工作。已委托北京市环科院完成主厂区场评补充调查及风险评估并形成场评报告成果,正在进行深化工作并尽快形成初步治理方案,并委托国际专家对治理方案进一步咨询论证。规划环评工作已基本完成,已建立了土壤治理团队并开始土壤治理工作。
三、推进试点工作中的改革创新举措
首钢搬迁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新时期国家生产力布局调整、首都服务功能优化、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所做出的重大决策。经过近
10
年的共同努力,首钢搬迁工作基本结束,区域面临产业全面调整转型。首钢老工业区调整改造不同于一般意义的企业搬迁和园区开发建设,而是利用原有土地进行产业转型调整升级。该区域占地
22.3
平方公里,总规划建设面积超过
1500
万平方米,动态总投资估算将超过
4000
亿元,开发强度高,建设体量大,时间跨度长,且区域涉及“三区一厂”,利益主体多元。该地区是由单一主体、钢铁冶炼、封闭空间,向多元主体、现代服务、开放融合全面转型,面临区域产业结构深度转型和城市功能精细再造等两大艰巨任务,存在人才、市场、业态、发展理念转变和新要素、新主体引入等系列挑战,交通、市政、产业发展、智慧园区、地下空间等领域专项规划亟需编制,土地开发再利用等体制政策深入细化,区域改造建设难度和任务复杂程度远大于钢厂搬迁和新厂建设。面对挑战,全市上下积极应对,市委、市政府统筹领导,各部门和区县政府按照国家工作部署,加强改革创新,务实推进,首钢总公司克服困难,强化落实,老工业区试点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主要改革创新举措包括:
(一)顶层设计与对接机制提供重要保障。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首钢老工业区调整改造。
2010
年,北京市成立了由郭金龙同志任组长的首钢地区规划建设及产业调整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首钢调整搬迁领导,加快产业发展政策和规划研究,推进区域开发建设及重大项目的实施。
2013
年
2
月,市政府调整成立由王安顺市长任组长、四位市领导任副组长的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发展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首钢地区开发建设及产业转型方面的工作。领导小组已连续两年召开全体工作会议,研究解决首钢老工业区调整改造重大事项。
在政策覆盖上,积极争取将首钢地区纳入首批全国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和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等政策范围。
为落实顶层设计,
市政府各相关部门与区企建立了多层次沟通对接机制。
市发展改革委发挥领导小组办公室作用,统筹协调各相关部门、区县政府和首钢总公司,落实细化重点工作任务,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首钢与
市发展改革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建立重点项目信息管理系统,与市规划委、
市规划院组建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规划工作协调小组,与石景山区建立工作对接领导小组等。市各相关部门、区政府
均积极采取各种形式帮助首钢解决实际问题,有力推动了首钢老工业区调整改造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石景
山区成立了推进首钢厂区规划建设及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与首钢共同搭建了“联合招商平台”。
首钢总公司成立了园区开发部,整体负责首钢园区的开发工作。成立了园区管理部,负责老工业区内现状管理、拆迁、基础设施、资产处置等工作。成立了新产业开发管理部,负责在北京地区的产业转型工作。
(二)政策突破为园区开发破解了难题。
细化落实国家指导意见成为具体实施意见。
2013
年,首钢所在的北京市石景山区被纳入国务院批复的《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革规划(
2013-2022
年)》。
2014
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进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的指导意见》(国办发〔
2014
〕
9
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将首钢老工业区纳入全国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范围,对首钢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工作给予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为落实国办发〔
2014
〕
9
号文精神,
2014
年
9
月
25
日北京市专门出台了《关于推进首钢老工业区改造调整和建设发展的意见》(京政发〔
2014
〕
28
号)和《关于推进首钢老工业区和周边地区建设发展的实施计划》(新首钢办〔
2014
〕
6
号),提出了有序开展土地开发再利用的总体思路,明确了具体政策保障措施。
一是工业用地发展服务业可协议出让。
为促进首钢老工业区土地高效集约利用,盘活优化区域存量资源,发挥土地效益,《意见》明确,利用首钢老工业区原有工业用地发展符合规划的服务业(含改扩建项目),涉及原划拨(或原工业出让)土地使用权转让或改变用途的,按新规划条件取得立项等相关批准文件后,可采取协议出让方式供地。经行业主管部门认定的非营利性城市基础设施用地,可采取划拨方式供地。对于首钢老工业区范围内规划用途为
F
类的多功能用地,可采取灵活的供地方式。对于土地权属明晰、无纠纷,能够确权给首钢的项目,可按时序、分批次、相对集中地办理协议出让手续。对首钢特钢厂、二通厂、第一耐火材料厂区等无土地证,但土地权属明晰、无争议的土地,相关区国土部门可依照《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等有关政策规定进行土地确权,报区政府同意后,可由区政府出具土地权属认定意见,办理立项等前期手续,国土部门核发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建立健全市相关部门、区政府和首钢总公司统筹协调和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会商解决边界相邻土地置换使用等问题。
二是专项使用首钢土地收益。
按照“原汤化原食”的原则,首钢权属用地土地收益,由市政府统一征收,定向使用,扣除依法依规计提的各专项资金外,全部专项用于该区域的开发建设,包括市政基础设施项目红线内征地拆迁补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污染土壤修复治理、地下空间公益性设施建设等。首钢权属用地土地收益,按照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首钢总公司依照基本建设程序,按照项目管理的方式,申请使用该土地收益专项资金。首钢总公司依法专款专用。
三是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加强金融支持。
市政府与首钢总公司共同出资设立北京京冀协同发展产业投资基金,母基金计划规模
200
亿元,吸引募集社会资本,设立多只子基金。通过创新基金管理和运营模式,支持首钢老工业区和曹妃甸北京产业园区建设发展。
为务实推进首钢老工业区改造调整和产业转型,市发展改革委同步研究制定实施了
《关于推进首钢老工业区和周边地区建设发展的实施计划》
,提出了近三年需完成的
22
项具体工作,涉及
43
项拟实施的重点项目,总投资约
774
亿元,撬动首钢老工业区改造调整和建设发展,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中,政府投资约
114
亿元,主要投向基础设施、能源改造及部分社会公共服务项目,社会资本投资
660
亿元,主要投向重点地块开发和产业培育项目。其中,首批新建和改造类产业项目,占首钢老工业区核心区总建筑体量的
1/4
左右。近期,重点推进骨干基础设施项目,如长安街西延、西北热电中心等项目,以及首钢主导的改造类产业项目,如西十筒仓改造项目等项目开工建设。
国家和市政府一系列意见、规划和计划的陆续出台,标志着政府层面规划政策框架体系基本确立,首钢老工业区改造调整和转型升级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
(三三)首钢集团战略转型提供内部支撑。
新时期,首钢新一届领导班子提出“一根扁担
挑两头”的集团战略转型新思路,通过打造全新的资本运营和金融平台这根扁担,撬动钢铁业和城市综合服务商两大业务板块,实现城市综合服务业和钢铁业两大主导产业并重和协同发展的战略。超越传统房地产,将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开发、产业布局紧密结合,打造贯通整个产业链条的“城市综合服务商”,大力进军北京市乃至其他区域的城市服务产业;发展健康医疗、养老服务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和金融手段,逐步打造若干个首都健康医疗和养老服务产业的示范基地。同时,首钢将努力成为北京市率先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主体,成为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平台和纽带。首钢多措并举,多方拓展融资手段,已与多家银行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与市政府等额出资设立首钢京冀协同发展产业投资基金,通过母子基金市场化运作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首钢老工业区和曹妃甸北京产业园建设发展。
首钢北京园区与曹妃甸园区联动招商,协同发展。加快培育京冀新增长极,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创新模式。
1.
统一思想,明确老工业区改造调整实施路径。
一是坚持走绿色高端、智慧生态的发展道路。
首钢老工业区调整改造始终注重将和谐宜居城市的理念贯穿其中,着力打造世界级的绿色生态园区,建设成为智慧城市的全国示范区。借鉴国内外城市的有益经验,做好整体规划布局,分时序推进开发建设,适度预留发展空间。以创造历史、追求艺术的态度,科学设计、精心施工,打造首都建设的精品力作,以生态园区和智慧园区建设为核心特征,将首钢区域建设成国家绿色低碳示范园区,让居民充分享受绿色低碳带来的健康愉悦和身心融合。通过首钢“
C40
”正气候示范项目的建设,力争成为中国第一个
C40
(致力于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城市联合组织)样板区。
首钢高度重视老工业区环境污染修复治理工作,已根据国家环保相关规定,完成主厂区场地环境调查和风险评估工作,将采取工程技术、生物修复等措施对污染土壤进行生态环境综合修复。
二是坚持走改造开发和产业转型并重的发展道路。
在首钢老工业调整改造过程中,始终高度重视一手抓园区的改造开发,一手抓新产业的培育发展,注重两方面协调并进。注重发挥区域政策优势,突出科技、文化双创新,以吸引创新
要素和产业链高端环节为导向,聚焦中央企业、民营企业等国内外优势资源落户,引进和培育金融保险、商务、设计、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打造全国制造业总部基地。发挥首钢技术优势,引导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应用展示交易中心、产业创新联盟等集聚发展。未来将以高端产业企业总部和研发中心为重点,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交流中心,吸引各产业联盟、国际组织、专业协会以及国际顶尖企业入驻。首钢围绕大数据、智能家居、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在严格控制人口规模的基础上,适度承接首都核心区及朝阳、海淀等资源聚集区的功能和人口,严格控制新增外来人口。
三是坚持走注重文化遗产和历史传承的发展道路。
首钢在石景山已经近百年历史,见证了近现代中国的钢铁工业发展史,积淀了丰富的工业文化资源。
2010
年底首钢北京地区钢铁主流程全面实现停产,历史的画卷凝结了百年工业场地的文明史。首钢搬迁后腾退出
9
平方公里土地,是国内目前规模庞大、保存完好、工业结构完整、历史久远的工业遗产,在中国乃至世界工业遗产中占有独特地位。在首钢老工业区改造调整过程中,首钢始终高度重视区域文化遗产和文化历史的传承,十分珍重这份弥足珍贵的工业历史印迹,力图通过细致的工作使未来在这片开放城市区域工作和生活的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首钢情结。为此,首钢总公司
将符合规划要求的钢铁特色建构筑物和具有首钢鲜明特色的炼铁高炉予以改造,赋予其新的功能,以钢铁要素作为园区特色打造休闲环境,
让具象的物质文化和抽象的非物质文化交相辉映,让首钢钢铁工业文化贯穿园区,成为首钢园区的特色与亮点,用首钢文化遗产和历史传承见证北京城市的文化记忆。
2.
不断加强集团内部体制机制建设。
为做好首钢园区开发建设工作,
2010
年
6
月首钢成立了首钢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从首钢内部和社会引进专业人才,专门负责首钢的园区开发建设工作,目前已初步形成以首建投公司为龙头,以首钢原有的设计、施工、能源环境、综合服务等力量为支撑,并广泛吸纳中建院、北建院、环科院等社会优质资源的开放的园区开发体系。
3.
加大宣传推广及招商合作。
在招商推广方面,已完成园区标识和主题语。联合市投
促局、侨办、区政府等单位多次举办专场招商活动。利用科博会、京交会、京港洽谈会等平台对园区项目进行了重点推介。利用互联网渠道积极对外宣传推广首钢园区及先期启动项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联系社会企业累计
500
余家,接待意向投资企业累计
70
余家。
总的来看,经过各方共同努力,首钢搬迁工作顺利实施,首钢老工业区进入改造调整和实质性开发建设。目前,政府主导搭建的区域政策体系已趋于完善,未来将充分发挥调动首钢等市场主体积极性,统筹推进相关政策细化落实,实现投资项目落地。作为已完成搬迁工作的城区老工业区,首钢老工业区将加快实施后期改造调整,率先完成整体搬迁改造工作,探索积累宝贵经验,为全国其他省市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提供试点示范。
(北京市发展改革委、首钢总公司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