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个回答
1. 要让三岁小朋友明白哭闹是令人讨厌的,这是有可能的!
3岁左右的孩子,依然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世界围绕他转。而且孩子独立意识很强,对自己身边的世界有了掌控的欲望,当自己尝试想做一些事情时,他们希望所有的事情都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发展。
好奇心重,又有自主的意愿,如果父母把他拉开不让他做或者让他做其它事情时,他很可能不能理解父母为什么要阻碍他,这时孩子就会出现情绪不稳;但是,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情绪控制能力还不完善,就会通过发脾气、哭闹等方式来缓解冲突带来的焦虑。
在学前早期,儿童能说出 情绪的起因、结果和行为表现 [1] ,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它们对情绪的理解越来越准确和复杂; 到4~5岁时,孩子能正确地判断许多基本情绪的起因(例如,他高兴是因为荡秋千荡的高,或者伤心是因为想妈妈)。 但是,他们在对情绪作出解释时,往往较多的强调外因,较少强调内因。
跟踪研究发现, 如果父母在幼儿期认同孩子的情绪反应,经常和孩子一起谈论各种情绪,那么他们以后判断别人情绪的能力更强。一项研究显示,那些会解释自己感受,并且在与 两岁半 的孩子意见不同时能协商妥协的妈妈,孩子在 3岁时 能更好的理解别人情绪,并使用相似策略来解决分歧。对 母亲形成安全依恋的3~5岁儿童,能更好的理解别人的情绪,这可能因为安全依恋与母子较多的情感交流有关。
安全型 的孩子知道,无论是表现积极的情绪还是消极的,父母都能接受,所以他们直接公开的表现。比如他们知道哭闹的迹象会提醒父母,会得到父母的帮助和安慰,而高兴和兴奋的表现能感染父母,所以他们会主动表现。
回避型 的孩子总是有情绪表现不断被拒绝的经历。这尤其适用于消极情绪,这是目前最少回应的情绪,其结果是,为了避免被遗忘或者被断然拒绝,孩子会形成一种隐藏任何苦恼的痕迹的策略,包括积极的情绪。
反抗型 的孩子明白,他们的情绪表现得到的反应是不一致的,所以其结果是不可预料的。因此他们形成了夸大表现(尤其是消极情绪)的策略,因为这样才能吸引父母的注意力。
2. 要让三岁小朋友明白“哭闹令人讨厌”,不一定能成功!
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理论 ,认为孩子2~7岁为前运算阶段,在该阶段, (1) 儿童利用符号系统表征和理解环境信息, 按照客体和事物外在的表现来反应;(2)思维是以自我为中心 ,认为别人理解事物的方式与自己是一样的。
3岁时期的以自我为中心,指的是这个时期的小朋友,会用自己的角度去诠释这个世界,诠释别人的想法,他们会觉得全世界的想法都跟他们一样,感受也是一样的。他的证据之一是 三山实验 。
在一个立体沙丘模型上错落摆放了三座山丘,首先让儿童从前后左右不同方位观察这座模型,然后让儿童看四张从前后左右四个方位所摄的沙丘的照片,让儿童指出和自己站在不同方位的另外一人(实验者或娃娃)所看到的沙丘情景与哪张照片一样(如图所示)。
结果表明,幼童无法完成这个任务,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来描述“三山”的形状。
这也说明孩子还 不能从他人的角度换位思考 。
后续有学者对此试验提出质疑,认为这个试验对于小朋友来说太难,将试验改良以后再进行测试。进一步发现,3岁左右的小朋友,他们的观点取替能力只能达到“知觉”的部分,还不能达到“认知”和“情感”的程度。 也就是说,他们其实是可以发觉别人看到的、听到的和自己不同,但是即便如此,他们仍然无法推测别人的想法和内心感觉,因此还是会以自己的想法和内心感觉为主,认为他人也理应如此。
而且根据皮亚杰的认知理论,7~11岁的儿童才不会被事物的表面所蒙蔽,他们通过认知运算,能够理解客体的基本属性和联系,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情境,推断他人动机的能力增强。
3. 大人应该如何避免“三岁 孩子哭闹很讨厌 ”的情绪?
既然三岁孩子哭闹是很正常的情绪表达方式,而且孩子是可能被引导用其它的方式来表达诉求,那么作为父母,可以做些什么来从自身、从引导孩子上,避免这种
首先,大人应该换位思考, 孩子哭闹是在向你表达自己的感受,呼唤父母对他的爱,是孩子的正常表达诉求的一种形式。这时父母更要耐心的引导,让他们知道父母理解接纳他们的感受,让他们学会用合理的方式来表示自己的真实想法。
接纳并认可孩子的感受: 三岁左右时,孩子的 自我意识的情感与自我评价具有显著联系 。但是因为幼儿还处于形成好坏标准的阶段,它们要靠 成人的反应 来了解,什么情况下应该感到骄傲、羞愧和内疚。在提供反馈时,对孩子及其行为表现进行好坏评价的父母(“做得真差劲!我还以为你很棒呢!”),会让孩子过度体验自我意识的情感,以致他们在成功时骄傲,失败时更羞愧;相比之下,强调怎样改进行为的父母(“你刚才是这样做的,现在试一下那么做”),会促进儿童产生较适度的、更具适应性的羞愧感和骄傲感,面对困难任务时也会表现出更好的坚持性。
父母应学会如何调节面对哭闹时自己的情绪:幼儿是通过观察成人处理他们自己情感的方式来学习情绪调节策略的。 和气、耐心的给孩子提出建议,教孩子怎么控制情绪,这样的父母会帮助孩子增强应对压力的能力;相反,如果父母很少表达积极情绪,忽视孩子的感情,并且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那么孩子会在控制情绪方面出问题。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
心平气和的分析孩子发脾气的原因: 几种常见的发脾气的原因有(1) 试探家长的底线: 孩子通过这种语言和行动上的表达方式,来试探父母的耐心和接受程度,他想知道大人对他的顶撞和反抗会有什么反应,同时也告诉大人:“我已经不是个小屁孩了。”(2) 想得到关注: 有时父母忙于家务、其他工作或者来了客人,不能陪孩子一起玩游戏时,孩子知道父母的关注力不在自己的身上,就想通过哭闹等方式来重新吸引父母的注意力;(3) 想表达自己的观点: 孩子有时需要表达自己的述求,并希望父母能够采纳。
轻松面对孩子的哭闹:孩子哭闹不是消极情绪,更不是世界末日,要有一颗平常的心。
《不可思议的妈妈》,胡可和儿子的对话,我们可以借鉴参考一下。要准备吃饭的时候,小鱼儿一直想玩玩具。遭到妈妈的拒绝之后,儿子开始发脾气。胡可却温柔而坚定地说:“我知道你很想继续玩玩具,很想让它变成拿着武器的机器人,但是要等到吃完饭以后,这是规则,你要遵守规则。”
平时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去影响孩子: 3岁的孩子可能还不知道如何合理的表达自己的诉求,父母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一些实例,来引导孩子如何处理这些情绪。而且父母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方式,比如说以暴制暴,那么孩子就会从父母那里也学会这种处理情绪的方式,因此,父母要控制自己的行为,特别是在孩子面前。
平时还可以借助读绘本和讲故事: 很多故事书或者绘本,都涉及到小朋友发脾气、哭闹时如何处理的情况,比如绘本《汤姆去幼儿园》里,汤姆在幼儿园里为什么生气,为什么别的小朋友不和他玩,以及他为什么会挨罚等等;读完绘本,可以和孩子一起延伸讨论里边的故事情节,比如说哪些地方汤姆做得好,哪些地方他做得不对,需要改;汤姆因为什么事情发的脾气,他发脾气时候做了哪些事情?如果你是汤姆,你在发脾气的时候,应该怎么办?是应该像汤姆一样扔东西、哭闹,还是告诉老师或者爸爸妈妈自己的想法?在讨论的时候,一定要进行引导,慢慢的问不能急,让孩子对你敞开心扉,愿意与你交流他心里的想法。
两三岁的米宝,想用哭闹来提要求时,会需要很大的耐心来解释不是用哭闹解决问题,要心平气和的说出来;五岁的米宝,虽然也会偶尔想用哭来让我们满足他的要求,但是只要提醒一下“能用哭来解决问题吗?应该怎么提出自己的想法啊?”,米宝大多时候都能平静下来,用言语来表达。
参考
- ^ 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
孩子哭闹的背后,都有未被满足的需求。
如果你将孩子表达情绪和需求的方式视为讨厌的行为,那么你就失去了和孩子好好沟通、建立亲密链接的机会。
压抑孩子的情绪只会让孩子变得更糟
见过很多家长,只要孩子一哭闹,就觉得孩子错了,不懂道理,无法沟通。有的家长甚至动辄打骂,或厉声制止,或进行威胁,目的是让孩子尽快收住情绪,表现的乖巧懂事。
但这样做真的好吗?
说一个我的案例:
3岁双胞胎姐妹,有一次她们从幼儿园回来,两个小家伙都很高兴,说当天新学了舞蹈,要给我表演。于是我就让她们石头剪刀布决定谁先表演,结果妹妹赢了,就先表演了起来。然后我一边看妹妹表演一边给以掌声回应,就在这时,一旁的姐姐跑过去不停打扰妹妹,让妹妹没有办法继续表演。于是老公就起身训斥了下姐姐说:“你怎么这么讨厌,妹妹正在表演,你为什么要跑过去打扰?”
瞬间姐姐的眼泪涮刷的掉了下来,哭的很伤心。
老公看上去更生气了,似乎还要说什么,我赶紧制止了。
然后走过去,抱起姐姐,安抚道:“你是不是觉得爸爸刚才凶你了,你很伤心对吗?”
姐姐狠狠的点点头表示是的。慢慢的姐姐的情绪平复了下来。
然后我接着说:“爸爸刚才凶你是因为你打扰了妹妹表演。”
没想到小家伙又很委屈的说道:“你和爸爸都在看妹妹表演,没人看我,我也想表演。”
说到这里,我才知道了小家伙的问题,原来是想通过哭闹的方式引起我们的关注。
然后又对姐姐说:“妈妈知道你的想法了,但是妹妹在表演的时候,你去打扰妹妹,让妹妹没有办法好好表演,假如你在表演的时候,别人也来打扰你,让你没有办法表演,你愿意吗?”
姐姐好像知道错了,说道:“不愿意。”
我顺势又说:“那你都不愿意,是不是也不应该打扰妹妹呢?刚才是不是你做的不对?”
小家伙再次点头表示认同。
说完之后,我又补充道:“你和妹妹通过石头剪刀布决定谁先表演的,既然妹妹赢了,那我们就要遵守规则,先看妹妹表演。而且在妹妹表演的时候,我们要尊重,认真观看,当一会轮到你表演的时候,妹妹也会认真看你表演,给你鼓掌的。”
这下,小家伙开心的笑了。并主动跟妹妹说了声:“对不起!”
试想,如果我当时和老公一样,对姐姐的情绪直接进行否定和指责,那么就不会有这番对话,我也不知道孩子的需求是什么,只会觉得她在无理取闹。
这样的结果, 不仅切断了我与孩子沟通的机会,也失去了了解孩子的机会,更糟的是,孩子的情绪得不到表达,如果长时间情绪积压,会对身心造成不利影响。比如变得自卑、脾气更加暴躁等等。
面对孩子的哭闹,我们该怎么办?
1、表达爱和关心
当我们面对孩子哭闹的时候,首先要表达 爱和关心 (这对很多家长来说比较难,看到孩子哭闹都很烦了,还要表达爱和关心,但这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孩子很多时候的哭闹行为,就是看你在不在乎她,试探她在你心中的位置。 如果你是暴力回应,孩子在心里可能就会想:“果然你不爱我!” 从而在情感上会慢慢和你变得疏远, 也会产生更多的逆反心理和低自尊的表现。
所以在面对孩子哭闹的时候,先表达你的爱和关心。
2、给孩子冷静的时间
在你表达爱和关心之后,孩子依然不依不饶哭闹不止,那就需要采取进一步的行动,让孩子自己哭闹一会,在这个过程中,你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做,就是看着她哭闹,或者笑着看他哭闹也可以。
这个过程是让孩子知道,他的哭闹起不到任何作用,想通过哭闹来达到目的是行不通的,那么哭闹够一会自然也就会慢慢平静下来。
3、和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
在孩子情绪平静下来之后,最重要的是要和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询问孩子情绪产生的原因,有什么需求要表达,他的行为是否正确等等,并告诉孩子哭闹不能解决问题,有什么需求和想法要用语言进行表达,而不是哭闹的方式。
这样沟通之后,孩子自己就会有一个判断和反思,知道自己刚才的行为那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然后在下次她就会学着慢慢改变。
4、引导孩子正确表达情绪
喜、怒、哀、惧是人的四大基本情绪,是与生俱来的,情绪就像闹钟一样提醒着人们对周围环境的警惕。所以孩子有情绪很正常,但作为家长,一定要要引导孩子正确的表达情绪。
在引导孩子正确表达情绪之前,家长首先要做到一点,那就是自己先要学会正确表达情绪。
比如面对孩子的哭闹,你确实很生气,有这种情绪很正常,但如果你是暴跳如雷,或者打骂指责孩子,那这样的情绪表达方式是错误的,那什么是正确的情绪表达方式呢?可以参考我的这篇回答:
情绪需要表达,但不能过度的表达。 如果由于生气而发生过度表达情绪的行为,那么就需要对你的行为进行道歉。 切记这里讲的是对生气的行为进行道歉,而不是对生气的情绪本身道歉。
如果你对生气的情绪进行道歉,那么你就不应该生气,说明一开始你就错了。
比如孩子哭闹不止,你很生气,便冲孩子发火,这时候你发火的行为就会伤害到孩子,那应该怎么办呢?
你可以向孩子表达:“看到你不停哭闹,我很生气,但是妈妈/爸爸不应该发那么大的火。”
这里的重点是要表达生气, 生气是没有错的,但是发那么大的火伤害到孩子是不对的。而且表达生气,也会让孩子知道做了什么事情让你感到生气和愤怒,那么在接下来的事情中孩子可能会改变自己的一些行为方式,因为她也不想让你不开心。
好了,说完了家长如何表达情绪之后,再说如何引导孩子正确表达情绪。
首先,鼓励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其次,告诉孩子哭闹的方式并不会解决问题。
最后,培养孩子的情绪表达能力,比如对孩子进行一些情绪词汇的训练。
这些情绪词汇只是一部分例子,仅供参考:
每一个看似无理的行为背后,都有一个可以被理解的合理解释,只是我们往往缺少耐心去了解!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如果觉得有用, 欢迎关注 @华宇candy 。